分享

一个企业从孵化到成长壮大的故事

 战略与时政 2015-12-16



国际市场“虎视眈眈”,国内体制尚未理顺,孙德忠说:

“先把试点做起来吧”

——大连融科储能从孵化到成长壮大的故事



  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由研发到生产,转化不易。一个能源类高新技术企业,如果不借助政府这个平台,在一些体制还未理顺的市场环境中,发展更是要面临很多困难。“当一种新技术,要成长为一个全新的产业,这个过程中,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谈起企业发展历程,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宇说,“还好,孙德忠让我们先行先试。”

  2008年,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大连高新区成立,研发和生产全矾液流电池工业储能产品。彼时,孙德忠已在大连市发改委工业处处长的职位上工作了两年多,对于这座城市的产业布局,国家产业发展趋势,他已十分了解。

  全矾液流电池工业储能,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钒液,将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不稳定的电存进“银行”,待用电高峰的时候再稳定地释放出去。它不仅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替代非可再生能源最核心的问题——稳定,更为可贵的是,产品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与太阳能、风能等配套的朝阳产业。

  2009年以来,国内风电产业从重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转向化解风电消纳与快速建设之间的矛盾,对储能需求越来越大。而在大连,新能源储能行业还基本是个空白。

  “我们最初的技术源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8年,该研究所整个科研团队放弃了事业单位编制,与大连博融控股集团共同组建了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已有的研发带到大连高新区,在这里实现了产业化。”张宇介绍说,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连化物所也还是我们的股东,继续提供人员和技术输入。既有国企支持,也有研发团队,还吸引民营投资——这样的股权结构既传承了“国家队”的深厚底蕴,又不失灵活性,非常适合从事高新技术产业。

  “2009年前后,融科储能开始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宇回忆说,当时,大连还没有这样的行业,孙主任多次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背景、优势和发展潜力,也与我们交流大连经济转型有可能是什么特点。2010年,孙主任带着我们申请国家能源液流储能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作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做太多太多的协调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和资质,如何与国家能源局沟通,答辩要准备哪些材料?我们的企业性质符不符合要求?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弄清楚。

  “孙主任为我们逐一解答相关政策,帮助我们形成思路、搭建渠道 ,并从中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张宇说。

  如果说2010年,大家还普遍认为储能只是一项技术,但是到了近两年,它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并且成为解决当前弃风弃电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瓶颈。

  2013年,融科储能在沈阳市法库县建了全球最大的液流储能电站。经过两年发展,已经从技术上验证了可行性,但问题来了:技术已经受到认可,产业规模也逐渐形成,但是谁来埋单?怎么埋单?如果由风电场埋单,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弃风,同时,电网公司也是受益者。

  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传统产业政策的羁绊。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才能引导国家产业政策做出调整?如何才能壮大这个产业?

  “最初争取产业政策时,我们希望能‘照搬’美国经验,对储能进行补贴和支持,削峰填谷。但由于两国电网体制不同,我们与电网的沟通陷入僵持。”张宇说。

  沟通受阻,谈判陷入僵局。“照搬”国外现有政策行不通,国家电网坚持“不松口”,怎么办?行业发展机遇转瞬即逝。特别是,此时产业发展还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外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而国内体制机制没理顺,行业发展迟疑不决。

  为了帮助企业抓住发展机遇,最近这一年里,孙主任多次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由于利益出发点不同,如果单纯和电网沟通,可能很困难。不如政府搭台,把能源局和相关专家都请来,共同协商。”

  “完全照搬国外政策,会很难操作。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拿出一个成功案例,可以先参照现有的抽水蓄能相关政策,看看这样是否可行?”

  “不如先试先行,先把试点做起来,让政府看到项目的价值,然后再进一步推动产业长远发展。”

  ……

  在孙德忠的指导下,张宇和他的团队思路逐渐开阔起来。“先行先试,帮助企业走出了一大步。目前,我们正在规划一个200兆瓦的项目,按照上述思路,至少项目变得可操作、可落地,而且对风电消纳、发电稳定,以及电网接纳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工作繁忙,孙德忠对企业肯下功夫,在时间上也毫不“吝啬”。

  “印象中,这一年来,孙德忠来我们这儿有10多次,有时候在会议室开会,一开就是一下午。”张宇回忆说,有时候去沈阳法库的项目现场,当天去当天回,路上非常辛苦。

  目前,融科储能已为国电、辽电在法库、黑山等地的电场项目提供了10兆瓦的环保电池储能系统,为辽宁省清洁能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升发电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国际市场,融科先后进军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大型储能应用市场。目前,融科储能电池商业化项目市场份额达70%。今年4月2日,融科储能出口美国的1兆瓦系统在华盛顿州安装完毕,成为欧美地区安装的最大全钒液流储能系统。

  在大连普湾新区,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产业园已完成“三通一平”,厂房正紧锣密鼓地建设。项目建成后,一期建设产能将达到每年300兆瓦,预计年销售收入21亿元。

  试想,如果没有先行先试的精神,如果没有孙德忠当年的那句“先把试点做起来吧”,那么错过的,不止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一两年的发展光阴,也许是这个朝阳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李 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