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门罕战役及其意义

 鸽子飞吧 2015-12-16

 诺门罕战役是1939年日本和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在诺门坎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1939年5月11日,蒙军和伪满洲国军队在该地区发生冲突。28日侵华日军进入争议地区向哈拉哈河推进,遭苏联和蒙古军队阻击。7月2日,日军再次进攻,强渡哈拉哈河,攻占巴音查干。经3天激战,日军撤回哈拉哈河东岸。事后又多次进攻,均被击退。8月20日,苏联和蒙古军队转入进攻,23日包围日军主力,至31日全歼该敌。9月,日军在空战和地面战斗中连遭惨败。16日双方停火。日本从此放弃北攻苏联的计划。苏联也因应付欧洲战场的军事行动而无暇东顾,直至1945年8月,苏军在东北发起对日军的远东战役前,日苏双方再未发生大规模军事对抗行动。

诺门罕之战是在双方有所准备但都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忙打响的。1936年6月,日本《帝国国防方针》把苏联列为了第一敌对国,并悄悄着手战争准备。8月,日本制定了或北进苏联、或南下南洋的《国策基准》,紧接着又与德国签订了《德日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极为亢奋的日本认为有纳粹德国在欧洲帮忙,可以放手在远东大干一场了,诺门罕处在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之中。

1938年10月,远东红军第57军更换完新装备开入蒙古。作战对象直指海拉尔的日军第23师团。这个师团以好战和擅长进攻而著名,师团长小松原长期为日本驻苏联大使馆的武官,是日本陆军中为数不多的“苏联通”,关东军的用心路人皆知。

1939年5月,“满”蒙在哈拉哈河畔意外地发生了一次小冲突,关东军将领们闻之欣喜若狂。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的战争种子,终于在“满”蒙边境破土而出,关东军司令部指示23师团立即扩大战事,出兵诺门罕。

第一次诺门罕之战关东军吃了个“窝心拳”

开战伊始,东京认为“大清洗运动”后的苏军已不足为虑,狂妄地宣称日军一个师团可以对付苏军3个师。关东军各部队好战情绪被激发起来,几乎所有参战的日本士兵都热切盼望与苏军交手,但90%以上的军官对苏军情况一无所知,却毫无理由地轻视对手。当时日军整个处在一种病态的“亢奋”中,蠢蠢欲动。

1939年5月27日,日军向苏蒙军发起攻击,第23师团骑兵联队和重装甲车部队虽包抄奇袭蒙军指挥部得手,但很快被苏军坦克包围,一交手,关东军便尝到了苏军的厉害,日军的重装甲车比铁皮罐头厚不了多少,根本不是苏军坦克的对手,一会儿便被打成零件状态;日本骑兵面对苏军这些横冲直撞的“钢铁怪兽”束手无策,只好绝望地挥舞着马刀,砍得装甲丁当乱响。苏蒙军1个喷火坦克连和装甲车营轻而易举地全歼了日军这股快速部队。正面进攻的日军也没好到哪儿去,被苏军密集的炮火打得丢盔卸甲、损伤过半,灰溜溜地撤回了海拉尔。

亚洲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第二次诺门罕之战

6月20日,第23师团全体出动,小松原带着2万多人浩浩荡荡地向诺门罕进发了,同时出动的还有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7师团主力,这个师团在日军中牌子硬,名气大,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双料王牌,被公认是日军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

被誉为“国宝”的第1坦克师团是全日本当时仅有的一个坦克师,从来就没舍得用过,这次也上了前线;关东军航空兵主力倾巢出动飞抵海拉尔机场。为了第二次诺门罕之战,关东军动了老本。可令东京想不到的是,此刻他们的对手已换成了苏军一代名将——坦克战专家朱可夫!

日军的计划是步兵主力渡河迂回包抄,坦克师团正面强攻,但坦克攻击并不顺利,从7月1日起,第1坦克师团的多次冲锋都无功而返,苏军顽强地把守着河东岸阵地。只有7月3日晚,第4坦克联队利用大雨掩护和苏军的麻痹,奔袭苏军第36摩步师重炮阵地侥幸得手。从战术意义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奇袭,这也是日军坦克部队在整个诺门罕战争中惟一的一次胜利。

7月4日,苏军将偷渡过河的关东军步兵主力击溃后,朱可夫将军开始腾出手来收拾正面的日军坦克,苏军两个坦克旅以压倒一切的气势冲入日军战车群中。在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近千辆各型战车相互厮杀,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烟尘弥漫,亚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坦克会战开始了。苏军的T-28、T-26、T-130、BT-6、BT-7坦克和BA-6、BA-10装甲车等各型现役战车相互配合,简直把诺门罕当成了新武器实验场,打得日军八九式坦克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日军坦克和装甲车,很快变成了一堆堆冒着黑烟的钢铁垃圾。此战之后,日军坦克部队基本瘫痪了。安冈坦克师团的溃败极大震动了东京,认为造价昂贵的坦克不宜再用。

朱可夫将军战后这样评价日军坦克部队:“坦克非常落后,基本战术动作也很呆板,死盯着迂回和侧击这一种办法,很容易被消灭。”整体上看,日军坦克部队在整个二战期间既无战术也无技术。

在正面鏖战的同时,关东军航空兵出动了三个旅团奔袭了苏联的塔木斯克机场,这是亚洲空战史上第一次大机群成功突袭敌方机场,战术上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苏军前线飞机损失大半,一时丧失了制空权。不过,苏军新型的伊-16战斗机投入战斗后,很快夺回了制空权,苏联空军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机进攻队形,首日交锋便用火箭弹将6架日机打得凌空爆炸。苏联空军英雄斯克巴里欣甚至创造了正面撞毁敌机自己却安全降落的奇迹,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多个王牌被陆续击落后,关东军的飞机更多时间是呆在地面上了。

这期间,日军还卑鄙地动用了石井部队(即臭名昭著的七三一部队),秘密向哈拉哈河投放了鼠疫、鼻疽等烈性传染病菌,由于苏蒙军的饮用水来自后方铺设的输水管,没有大的伤亡,日军虽三令五申不准饮用河水,但还是有不少士兵在极度干渴下偷偷喝了河水,成了细菌战的牺牲品。战后日本关东军军医部统计,整个作战期间前线共有1173人因病因不明死亡,关东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肉弹”没顶住炮弹——第三次诺门罕之战

第二次诺门罕之战打响不到半个月,关东军损兵折将已近万人,坦克、装甲车、飞机、野战炮等技术兵器损毁过半,日军隐隐感到苏军并不像东京所想的那么好对付,于是破釜沉舟,决定动用珍藏的远程重炮部队。7月15日,关东军驻满洲各地的炮兵联队纷纷忙碌起来(包括驻旅顺的守备炮兵),重型履带牵引车吭吭哧哧地将一门门炮管硕长的加农炮从洞库中拖拽出来,关东军拿出了全部家底。

7月23日,日军大口径火炮一起开了火,整个诺门罕战场火光冲天,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炮击,据记载为日本陆军史上首次,关东军这次要砸锅卖铁拼老命了。不过日本炮兵从未受过超远程射击训练,也从未经历过饱和射击,虽打得热火朝天,但前沿传回消息说效果并不好,精度尤为不够。战至中午,炮群一口气打出了近万发炮弹,这种消耗在日军战史上是惊人的,照这样打下去要不了几天关东军就得破产。更令关东军恼火的是重炮相继发生故障,多门重炮炮架折断,炮身过热、膛炸、炮管烧蚀等事故层出不穷。

下午,转移到新阵地上的苏军炮群开始反击,大量炮弹发出令人恐惧的呼啸声,暴风骤雨般砸在了日军炮兵阵地上,阵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面对苏军排山倒海般的打击,日军还击的火力近乎于呻吟,步兵甚至请求旁边的炮兵千万不要还击,以免招来更猛烈的打击。日军记载:“苏军的还击远远超出预料,密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从未见过的,阵地被黑云一般的烟尘覆盖,能见度只有两三米,浓烟遮住了视线,到处是伤员、尸体和损毁的兵器,无一处完好的炮位。”炮战延续了三天,日军已毫无还手之力,骄横的日军垂下了头,炮兵决战又输了。

既然空、坦、炮方面接连失败,日军只好又回到步兵“猪突冲锋”——即像野猪一样不顾一切低头猛冲的老路子上,这是日俄战争时的老套路。入夜后,数万名日本步兵一起冲出了掩体,端着刺刀呐喊着发起了集团冲锋。一时间日军歇斯底里的叫喊声响彻了整个诺门罕夜空,令人毛骨悚然。月光下,几万把闪亮的刺刀明晃晃地折射出一股凶残的杀气,关东军的眼睛都红了。

当日军冲到苏军阵地前沿时,苏军突然打开了车载探照灯,几千发照明弹也先后升空,暴露在强光下的日军还没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就成片成片地被打倒了。在指挥官带领下,日军继续不顾死活地冲锋。多年的军国主义教育和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使日军普遍有一种亡命徒似的作风,但亡命徒式的勇敢并不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据战后统计,关东军连续几次大规模夜袭作战,共伤亡5000多人;苏军仅阵亡263人,防线后缩2—3公里。

横扫千军如卷席——朱可夫的反击

诺门罕的战事持续了3个多月,日军虽一再受挫,却丝毫没有退意,一切迹象表明,继续防御无法遏止日军的疯狂意图,连续的胜利使苏军士气高涨,该大反攻了。苏军总参谋部决定总攻时间为8月20日(星期天),因为按照惯例,日军前沿部队的军官有半数要轮流到海拉尔去休假。进攻的命令20日凌晨2点45分传达到一线连队,对面日军阵地一片沉寂,苏军反攻做到了最大的突然性。

总攻第二天,苏军两翼包抄的装甲部队顺利会师,完成了对日军的分割包围。同时,强大的炮火和密集的轰炸将日军所有前沿炮兵阵地、观测所、通讯站完全摧毁。第203伞兵旅突袭敌后,成功地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日军已成瓮中之鳖。东京不肯认输,怎么也不愿相信堂堂的“大日本皇军”会失败,命令部队立刻反击,不能坐以待毙。

8月24日凌晨,反攻部队纷纷从坍塌的工事中爬了出来,等日军完全脱离了阵地之后,苏军的炮火铺天盖地般打了过去,无处躲藏的日军伤亡惨重。一天的反击中,日军仅仅前进了不足两公里,但伤亡却是可怕的。有些地方尸体多得摞在了一起,让人无处下脚。日本战史记载:左翼进攻部队只剩下7名军官和87名士兵,旅团长小林少将右腿被打断,险些让人踩死;右翼进攻部队中了苏军埋伏,森田彻大佐率队冲锋被打成了“筛子”。关东军的疯狂反击失败后,防线全线崩溃,苏军追击到将军庙一线停了下来,歼灭关东军主力目的已基本达到,斯大林不想在远东引发苏日大战。

诺门罕前线的日军最后仅剩下400余人,整建制跑出来的只有骑兵联队百十人。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辞职,前线总指挥小松原切腹自杀,参谋长冈本双腿被打断,后来这位大佐在海拉尔医院治疗时,不知怎么惹恼了伤兵,被人用刀活活地砍死在病床上。整个诺门罕战争期间日军损失了近50000人,步兵第23师团、第7师团、第8国境守备队(旅团)、第1独立守备队(旅团)和第1坦克师团几乎损失殆尽,11个特种兵联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高级军官的伤亡也是空前的,日本报纸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

9月3日,关东军停止了一切战斗行动。东京肯罢战的原因一方面是前线已无可用之兵,一方面缘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消息传来,无疑给日军当头一棒。签约前德国根本没打算跟日本通气,希特勒从心里瞧不起这个弹丸小国。当初《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后,日本一直追在德国屁股后面要求再搞个军事同盟,而希特勒则哼哼唧唧,始终不予明确答复,日本首相为此曾先后与德国进行了70多次磋商而未果,没想到德国却悄悄地先与他们共同的敌人苏联签订了和平条约,弄得日本狼狈不堪。日本政府颜面尽失,内阁只好宣布总辞职。在这次战争中,日本不仅军事上一败涂地,政治上也输得精光,成了国际舞台上一个令人耻笑的跳梁小丑。不久,“南进”派渐占上风,东京重新调整国策。日本从此将目光移向了太平洋和东南亚,准备与美、英分羹。

从政治意义上看,此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二战初期嚣张的侵略气焰,而且使日本被迫将“北进”侵苏的国策改为“南下”袭美,苏联从而避免了与德、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击德国法西斯。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德双方当时拚得灯尽油枯,幸亏关键时刻苏联抽空了远东边境的二十个亚洲师调往欧洲,才给了德军致命一击,扭转了欧洲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没有诺门罕之战,斯大林绝不敢冒此奇险。另外,诺门罕战争期间,正值我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此战使日军向关内增兵计划一时无法实现,有力支援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诺门罕战争后,一贯骄狂的日军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东京最终决定调转枪口袭击英美,不久日军便奇袭珍珠港,将隔岸观火的美国拖下了水,使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终日本兵败亚太战场。可以说,诺门罕战争是二战早期最精彩的一个伏笔。

从军事角度上看,苏联通过此战检验了陆、空军的各种新装备,锻炼了“大清洗”后新提拔的年轻军官,也提升了曾一蹶不振的士气。特别是发掘了一代名将朱可夫,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储备好了帅才(朱可夫后来参与指挥了苏德战场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每每都能化险为夷,被誉为“苏德战场上的消防队员”,而朱可夫的成名之战就是诺门罕战争)。苏军还在此役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首次使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的战术,首次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后勤部门还创造了超远距离连续补给的世界奇迹。所有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得以广泛采用,给德国法西斯以沉重打击。

不过此役后人提及甚少,诺门罕战后,苏联深陷欧洲战场,此战很快被湮没于浩瀚的卫国战争重大战役中,鲜有提及;日本在国力、军力强盛之时,尽占天时地利攻击苏联,不料关东军险些蚀光了老本,自然更不愿宣讲;伪满洲国二战后灰飞烟灭,残渣余孽作鸟兽散,也无多少记录;蒙古虽称此役为建国后惟一一战,但宣传有限、影响不大。

诺门坎战役的背景原因及过程结果

诺门坎位于今蒙古东方省的中蒙边境,距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1939年蒙古军队与伪满军队在诺门坎发生冲突,后来日苏直接参战,史称诺门坎之役,1939年9月15日,日苏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双方立即停战。

日俄战争后,日本与苏联是世仇,日本的咄咄逼人,对与中国东北有漫长国境线的苏联,也是一个潜在威胁。中苏之间,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有联合抵抗日本侵略的可能。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当时中国独立作战,英、法忙于欧洲事务,自顾不暇,英国人与日本还在勾勾搭搭,不会卷入中日战事;美国孤立主义盛行,美国商人还在向日本出售废钢铁,出售军火。苏俄既遭受过日本侵略,又有再度遭受侵略的危险,抗日战争开始,为了摆脱孤军作战局面,中国曾经与苏联谈判,争取苏联对日作战。苏联的基本国策,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是坐山观虎斗,坐收渔利。当然,抗战初期,苏联空军志愿队曾对中国进行过空中支援,一些苏联空军战士,牺牲在中国土地上。苏联也是当时卖军火给中国的国家之一。

苏联卖军火给中国当然有自身目的:第一,苏联卖军火给中国,可以取得硬通货。第二,苏联支援中国抗日,也是自救。有中国在,有中国抗日,日本不可能腾出手来“北进”。

苏联对中国这种规模不大的援助,使日本深为不安,深为不满:第一,它成为中国一个武器来源地。第二,使中国感到在国际上不是孤立的。第三,苏联虽然没有派地面部队参战,没有向日本宣战,但没有说保持中立,在苏中、蒙中边境部署重兵。既是苏联的自卫态势,也是对日本的威胁,这些部队既可以戍边,也可以向日本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希望之所在,就是日本担心之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在日本人看来,存在着苏联参战的可能。

1937年6月,日苏在干岔子岛发生冲突,日方击沉一艘苏军炮艇;1938年7月张鼓峰事件,日苏短兵相接,苏联牺牲大量人力物力后,取得“胜利”,这些都是日本人打出的探路石子,试探一下俄国人反应到何种程度。1939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成为泡影,在中国战场越陷越深。阻止苏联对中国援助,解除苏军对日军威胁,成为日本军政要员的头等大事。诺门坎事件就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1939年4月,东条英机成为日本实力人物,解决苏联问题提上日程。1939年5月11日,蒙古军队在距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的诺门坎(位于今蒙古东方省的中蒙边境)与伪满军队发生冲突。15日,驻海拉尔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向蒙军发动进攻,拉开了诺门坎战事序幕。5月30日,日军参谋本部将第一飞行联队编入关东军,加强空中打击力量。6月中旬,日军大本营正式批准关东军扩大使用兵力于诺门坎地区的权限,任命关东军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为前线总司令。他是日军高级将领中“北进”派代表人物之一。

5月21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赴克里姆林宫。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派往中国,担任驻重庆苏军首席军事顾问,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侵华日军作战特点,颇有心得。朱可夫知道苏军拥有的重型武器装备绝不亚于日军,苏军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与歼击机的作战性能稍已见长,只要指挥得当,定能夺取胜利。

朱可夫接受出任驻蒙古苏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任命,并提出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斯大林同意了。次日,朱可夫飞赴伊尔库茨克,转飞贝加尔苏军司令部,约见蒙军将领,共同研究作战方略。

苏军参战的诺门坎之役,从1939年7月1日起,到8月中旬止,以苏蒙联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结束,是役苏蒙军仅伤亡6000余人,损失飞机78架、坦克113辆。日军则伤亡逾5万人,光是战死的就有2万余人,装备损失是苏蒙军的5倍。

1939年9月15日,日苏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双方立即停战。日军大本营在战役后期撤换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战争结束后一个月内陆续免去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职务,将关东军内对苏“强硬派”一扫而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