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它像什么啊? 像个老虎一样。 是老虎还是老猫? 老猫。 是可怕还是可爱啊? 可怕。哈哈哈哈。”
随着张才的粘贴刻画,泥坯逐渐生动起来,再一会儿,一只龇牙咧嘴瞪着眼的猫,就威风凛凛地站在一块瓦基上。
张家瓦猫,当地人都它叫云才瓦猫,取得是大哥张云和小弟张才两个人的名,他们家兄弟三个,都是跟父亲学的手艺。 张才介绍,从他大哥第一个开始学,学的时候是他二哥帮做大哥一些杂事,比如揉泥巴。慢慢的大哥学会了以后,又到二哥开始学。他就回来又帮着揉泥巴。等二哥学会了,他慢慢又开始学。学会之后互相之间一个帮一个。 7年前,张家的瓦猫技艺被昆明市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张才成为了民间“非遗”传承人,但他日常主要的赚钱营生是扎白事儿的纸人纸马,偷闲才回到拉坯机前,找回对“手心里撮出的泥儿”那份洗不掉的执念。 昆明瓦猫 距离张才作坊15公里的文化巷,是昆明潮流聚集地,在这里瓦猫被当做一种象征摆进橱窗。记者把张才拖到这里,想帮他的瓦猫找块“新屋顶”。 祖上传下的作坊,置身在闹市之间。四周簇新的楼盘,街对面热闹的昆明北部客运站,让这座破旧的瓦房显得更加孤寂、沉默。阳光从屋顶漏瓦流下来,没带来暖意,反而照亮了满屋浮游的灰尘。作为家族手艺的第四代传人,张才说不清这老屋是不是昆明最早的瓦猫作坊,却知道它是目前仅存的。 张才介绍,先要揉泥,要把它揉的匀均,硬的和软的在一起,土都是以前剩下的。 过去上山挖泥的日子,随着城市长出新的骨骼远去。一年里动手做瓦猫的机会也不多了,今年张才才做了四五十个。甩出一块泥,放到拉坯机上,张才脚下一蹬,泥盘开始缓缓旋转。三十年前,他就坐在这台拉坯机前,那时候他才13岁。张才的手看似没有什么动作,可泥却在变,由僵硬变得柔软,又在柔软中立起来成型。 拉完坯,他总是要反反复复洗手,一点点褪去十指粘着的泥。搓泥球、拉泥条,捏泥片,然后把这些小零件贴到方才拉出的瓦胚上,刻画、造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