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琉璃瓦,也作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瓦作建材。琉璃瓦在唐朝已普遍用于屋顶,杜甫《越王楼歌》诗云“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到明代、清代,琉璃瓦更是宫殿、王府、祭祀建筑和庙宇的屋顶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
琉璃瓦亦传至东亚其他地区(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续日本纪》记载,767年(日本奈良时代),平城京的东院玉殿屋顶以琉璃瓦建造。
产品分类
琉璃瓦按形式分为:
琉璃筒瓦:用于宫殿高级亭榭。与瓦的主轴垂直的截面,呈半圆弧形,制造时将瓦坯土包围在筒装木模上制成筒状坯,分切两半,入窑烧制而成。
琉璃檐口筒瓦:用于屋檐口的琉璃筒瓦,一头呈半圆弧形,在靠近半圆弧的一头,有钉孔,供固定檐口琉璃筒瓦之用; 另一头则是有花纹装饰的圆形瓦当。
琉璃板瓦:用于中等档次建筑。与主轴垂直的截面呈1/4(宋式)或1/6(清式)圆弧形,将筒状坯分切成四片或六片后烧制成。
琉璃片瓦:用于皇家庙宇
琉璃檐口板瓦:用于装饰檐口的琉璃板瓦,一头呈1/4 圆弧形,靠屋檐的一头则有垂尖式或鱼唇式装饰。
琉璃当沟瓦:用于屋顶两坡相交处。
琉璃正吻:用于屋顶正脊与垂脊相交处,多为龙头式样。
琉璃走兽:铺盖在垂脊下端,有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押鱼、斗牛、獬豸、行杂等。
产品特点
琉璃瓦具有采用优质矿石原料,经过筛选粉碎,高压成型,高温烧制。具有强度高、平整度好,吸水率低、抗折、抗冻、耐酸、耐碱、永不褪色、永不风化等显著优点。广泛适用于厂房,住宅、宾馆、别墅等工业和民用建筑,并以其造型多样,釉色质朴、多彩,环保、耐用,深得建筑大师们的推崇。西式琉璃瓦相对于传统琉璃瓦来说,既有以下特点:
防水性:由于西式琉璃瓦表面涂有光亮的釉层,使之不渗水,不积水。
强度高:西式琉璃瓦是在高温下烧制的,达到国家标准,能承受超过人体的体重,并能长时间经得起风吹日晒。
对各种气候的适应性:由于西式琉璃瓦独特的低吸水率的特性,使之不仅可以在南部地区使用,尤其适用我国北方寒冷的气候,并且长时间的阳光照射下保持颜色不变。
适应宁静:由于西式琉璃瓦独特的工艺设计,使之具有良好的适应与降低噪音的性质,并且不长苔藓,无需人工护理。
丰富的异性配件:为了使屋顶结构完整美观,西式琉璃瓦带有14种不用的主瓦配件,使建筑更具艺术气息。
颜色选择:西式琉璃瓦的釉面颜色,经过精心配制,可做出各种颜色。并且色泽鲜明,分有光,亚光,无光三种。
发展历史
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因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建筑陶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骄子。 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
琉璃瓦经过历代发展,已形成品种丰富、型制讲究、装配性强的系列产品,常用的普通瓦件有:筒瓦、板瓦、句头瓦、滴水瓦、罗锅瓦、折腰瓦、走兽、挑角、正吻、合角吻、垂兽、钱兽、宝顶等等。从传统琉璃瓦演变发展而来的西式琉璃瓦最先在日本和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一些国家得到应用,它将筒瓦、板瓦型制合二为一,结构合理,挂装简便,有效覆盖面积大,屋顶承重小。釉色丰富达百种以上,同时,它没有铅釉瓦釉面反铅影响装饰效果的现象。因此,西式琉璃瓦在现代建筑上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从原始的草屋手工作坊开始进行着艰苦的创业,“晴天做砖瓦,雨天捏脊兽,丰年在家干,在陕西、山西、甘肃、山东、湖北当砖瓦匠人,手艺传遍中原大地。窑厂经历几百年沧桑多变自然灾害和战乱,砖瓦业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过数百次的改进,几十代人用辛勤的劳动精心的创作积累了砖瓦业界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日寇侵略十年浩劫砖瓦厂只剩残垣,对古老的窑厂进行技术改造,从原来的手工制造转化为半机械化生产,从传统的土窑更新为推板窑,产品质量得到跨越性提高。
生产方法
琉璃瓦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生产线设备可选用全自动生产线设备生产,也可选用部分机械设备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全自动生产线设备自动化程序高,所需人工较少。采用部分机械设备和手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原料制备
1 选坯料
琉璃瓦可选用大青、二青、缸土、碱土、紫砂,木节等软硬质原料及废匣钵粉、瓷粉等原料。另外,也可用部分采用煤矸石、煤研灰等矿物废渣、工业副产品来降低生产成本,也获得满意效果。
用的是当地的两种紫砂原料,将其置换白坯料中的青土成分而配成。
2、注浆坯料的制备
将原料按配方准确称量入球磨细碎,过60目筛陈腐备用。主要用来制作琉璃瓦的小、中型异型件。
3、成型坯料的制备
将原料经粉碎后分类存放,不能混入杂质,坯料制备按照配方准确称量后,平铺于洁净地面,一种原料铺一层,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分,人工将其混匀。将混合坯料入搅泥机,搅练2—3次,陈腐两天后供成型使用。
成型方法
琉璃瓦的成型方法,一般采用挤制成型、手工印坯、注浆成型等方法。西式瓦采用塑压成型。
1、挤型成型
琉璃瓦的普通瓦件筒瓦、板瓦采用挤制成型,挤坯机(TCL350真空挤出机)是在搅泥机的出泥口加装一个与坯体尺寸相同的机头,待坯挤出后,用钢丝切成瓦坯,放支架上晾干、修坯、干燥后烧成。
2、成型方式
琉璃瓦中的勾头,滴水瓦件以及走兽、钉帽、花窗和正吻、垂兽等构件采用手工成型或注浆成型。手工成型是将坯泥拍打成泥饼,在石膏模内压印出有花纹的坯体,稍干后起坯贴接,将工作面修整打光。
3、塑压成型
西式琉璃瓦主要采用塑压成型,经真空练泥机挤出并切割成粗坯后,再用带有模具的压瓦机进行精细的外形压
制备施釉
1、传统琉璃瓦用釉
传统琉璃瓦用生铅釉以铅丹作助熔剂,主要着色剂是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约在850℃—1000℃温度中烧成。生铅釉随色剂含量多少,直接影响釉色深浅变化,可获得层次丰富的色彩。
2、西式琉璃瓦用釉
西式琉璃瓦用釉为熔块釉,熔块釉有较大的烧成温度范围和色釉选择余地。配制熔块要选用的化工原料(硼砂、碱面、铅丹等)应为工业纯,着色剂的纯度要高。熔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釉面质量,应重视烧制的各个环节,提高熔块的质量,好的熔块应是透明的玻璃质。
a)釉料的制备
将铅丹或熔块与生料严格按配方称量好,入球磨机研磨,料、球、水为1:1.7:0.8,要求细度:生铅釉0.04-0.06%,熔块釉0.05-0.12%(万孔筛余)。为保证釉有良好的流动性及防止沉淀,可加入电解质甲基纤维素。
b)施釉
琉璃瓦、西式瓦一般采用浇釉法或浸釉法。浇釉时要迅速,一次浇满瓦面可保证釉面平整光滑均匀。釉的比重控制在1.5-1.7之间。应注意施釉后要及时刮净底部。
制作工艺
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装饰。琉璃瓦经过历代发展,已形成品种丰富、型制讲究、装配性强的系列产品,常用的普通瓦件有:筒瓦、板瓦、句头瓦、滴水瓦、罗锅瓦、折腰瓦、走兽、挑角、正吻、合角吻、垂兽、钱兽、宝顶等等。从传统琉璃瓦演变发展而来的西式瓦最先在日本和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一些国家得到应用,它将筒瓦、板瓦型制合二为一,结构合理,挂装简便,有效覆盖面积大,屋顶承重小。釉色丰富达百种以上,同时,它没有铅釉瓦釉面反铅影响装饰效果的现象。因此,西式瓦在现代建筑上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蓬勃发展,琉璃瓦、西式瓦的用量显著增加,市场前景看好。琉璃瓦、西式瓦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生产线设备可选用全自动生产线设备生产,也可选用部分机械设备和手工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全自动生产线设备自动化程序高,所需人工较少。采用部分机械设备和手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投资小、见效快,所需人员也多一些。我们就琉璃瓦的制作工艺、坯料、釉料、配方研究取得的经验,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坯料
我们选用的原料多为邯郸地区储量大、价格低的大青、二青、缸土、碱土、木节等软质原料及废匣钵粉、瓷粉等原料。另外,我们部分采用煤矸石、煤研灰等矿物废渣、工业副产品来降低生产成本,也获得满意效果。
我们主要试制了两种坯料:白坯料和红坯料。红色坯料我们选用的是当地的两种紫砂原料,将其置换白坯料中的青土成分而配成。
1、注浆坯料的制备
将原料按配方准确称量入球磨细碎,细度为万孔筛余不低于15%,过60目筛陈腐备用。主要用来制作琉璃瓦的小、中型异型件。
2、挤制和塑压成型坯料的制备
将原料经雷蒙机粉碎后分类存放,不能混入杂质,原料加二细度100目筛余小于0.05%。坯料制备按照配方准确称量后,平铺于洁净地面,一种原料铺一层,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分,人工将其混匀。将混合坯料入搅泥机,搅练2—3次,陈腐两天后供成型使用。
二、成型
琉璃瓦的成型方法,一般采用挤制成型、手工印坯、注浆成型等方法。西式瓦采用塑压成型。
1
、挤型成型
琉璃瓦的普通瓦件筒瓦、板瓦采用挤制成型,挤坯机(TCL350真空挤出机)是在搅泥机的出泥口加装一个与坯体尺寸相同的机头,搅泥要求真空度大于0.12Mpa,坯泥水分小于18%。待坯挤出后,用钢丝切成瓦坯,放支架上晾干、修坯、干燥后烧成。
2、手工成型和注浆成型
琉璃瓦中的勾头,滴水瓦件以及走兽、钉帽、花窗和正吻、垂兽等构件采用手工成型或注浆成型。手工成型是将坯泥拍打成泥饼,在石膏模内压印出有花纹的坯体,稍干后起坯贴接,将工作面修整打光。手工成型的泥料水分为22%。
3、塑压成型(WD成型压机)
西式瓦主要采用塑压成型,塑压泥料要抽取真空,泥料水分在16—18%。我们使用的塑压成型机是湘潭高新陶瓷机械厂生产,单机日产量在6000片左右。
三、釉料
1、琉璃瓦用釉
传统琉璃瓦用生铅釉以铅丹作助熔剂,主要着色剂是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约在850℃—1000℃温度中烧成。生铅釉随色剂含量多少,直接影响釉色深浅变化,可获得层次丰富的色彩。
2、西式瓦用釉
西式瓦用釉为熔块釉,熔块釉有较大的烧成温度范围和色釉选择余地。配制熔块要选用的化工原料(硼砂、碱面、铅丹等)应为工业纯,着色剂的纯度要高。熔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釉面质量,应重视烧制的各个环节,提高熔块的质量,好的熔块应是透明的玻璃质。
a)釉料的制备
将铅丹或熔块与生料严格按配方称量好,入球磨机研磨,料、球、水为1:1.7:0.8,要求细度:生铅釉0.04-0.06%,熔块釉0.05-0.12%(万孔筛余)。为保证釉有良好的流动性及防止沉淀,可加入电解质甲基纤维素。
b)施釉
琉璃瓦、西式瓦一般采用浇釉法或浸釉法。浇釉时要迅速,一次浇满瓦面可保证釉面平整光滑均匀。釉的比重控制在1.5-1.7之间。应注意施釉后要及时刮净底部。
四、烧成
西式琉璃瓦采用一次烧成。烧成后用窑炉为煤烧推板窑,投资较少,也可用隧道窑,氧化焰烧成。
西式瓦一次烧成是将成型好的坯体干燥施釉后直接入窑烧成,烧成温度为1150℃-1200℃。瓦件不是满施釉可以倚靠摞叠或采用特殊支架的办法烧成。
五、检验
琉璃瓦、西式瓦除应具备良好的内在物理性能(抗折抗压、吸水率、耐急冷急热性能和耐冻性能)外,主要检验项目为外观质量。
产品外观要求光滑整洁,釉色鲜亮纯正。瓦件组装一起,釉色要基本一致。造型纹样规整清晰,产品允许尺寸公差±2mm,达到以上要求即为合格。如有图纸和实样,应严格按标准检验。琉璃瓦还有一些特殊检验方法:如板瓦,四块围拢应为圆筒,即呈360°。筒瓦两块拼合也应构成一圆筒。勾头、滴水马筒、板瓦粘接呈夹角应为135°±5°。
六、总结
我们研制的琉璃瓦、西式瓦的各项理化性能指标达到和超过有关标准,烧结温度低,瓷化程度高,产品釉色明亮光润,使用效果好。在坯釉研制过程中,我们注重使用本地各类矿物废料和废玻璃粉的使用,为降低生产成本找到了良好途径。
成品检验

琉璃瓦、西式瓦除应具备良好的内在物理性能(抗折抗压、吸水率、耐急冷急热性能和耐冻性能)外,主要检验项目为外观质量。
产品外观要求光滑整洁,釉色鲜亮纯正。瓦件组装一起,釉色要基本一致。造型纹样规整清晰,产品允许尺寸公差±2mm,达到以上要求即为合格。如有图纸和实样,应严格按标准检验。琉璃瓦还有一些特殊检验方法:如板瓦,四块围拢应为圆筒,即呈360°。筒瓦两块拼合也应构成一圆筒。勾头、滴水马筒、板瓦粘接呈夹角应为135°±5°。
琉璃瓦
琉璃瓦 - 历史
琉璃筒瓦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屋顶材料分琉璃和陶瓦,普通陶质瓦片又称“布瓦”,其质地粗糙,吸水性强,容易漏雨。琉璃瓦上由于有釉的一面光滑不吸水,良好的防水性能可以保护木结构的房屋。“琉璃”一词产生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文化而传入中国,其原来的代表色为蓝色,现代除蓝色外,琉璃也包括红、白、黑、黄、绿、绀蓝等色。施以各种颜色釉并在较高温度下烧成的上釉瓦因此被称为琉璃瓦。
中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
现代,从传统琉璃瓦演变发展而来的西式琉璃瓦最先在日本和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一些国家得到应用,它将筒瓦、板瓦型制合二为一,结构合理,挂装简便,有效覆盖面积大,屋顶承重小。釉色丰富达百种以上,同时,它没有铅釉瓦釉面反铅影响装饰效果的现象。因此,西式琉璃瓦在现代建筑上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1]
琉璃瓦 - 种类
琉璃瓦按形式分为:筒瓦与板瓦。其它屋面用的琉璃瓦为屋脊、兽头、人物、宝顶等。
琉璃筒瓦
用于宫殿高级亭榭。与瓦的主轴垂直的截面,呈半圆弧形,制造时将瓦坯土包围在筒装木模上制成筒状坯,分切两半,入窑烧制而成。
琉璃檐口筒瓦
琉璃瓦
用于屋檐口的琉璃筒瓦,一头呈半圆弧形,在靠近半圆弧的一头,有钉孔,供固定檐口琉璃筒瓦之用; 另一头则是有花纹装饰的圆形瓦当。
琉璃板瓦
用于中等档次建筑。与主轴垂直的截面呈1/4(宋式)或1/6(清式)圆弧形,将筒状坯分切成四片或六片后烧制成。
琉璃檐口板瓦
用于装饰檐口的琉璃板瓦,一头呈1/4 圆弧形,靠屋檐的一头则有垂尖式或鱼唇式装饰。
琉璃当沟瓦
用于屋顶两坡相交处。
琉璃正吻
用于屋顶正脊与垂脊相交处,多为龙头式样。
琉璃走兽
铺盖在垂脊下端,有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押鱼、斗牛、獬豸、行杂等。
琉璃瓦 - 规格
按清制琉璃瓦原有十样由一至十,但一样、十样不用,只用二样至九样。
琉璃筒瓦 |
长度(尺) |
直径(寸) |
厚度(分) |
二样 |
1.25 |
6.5 |
6.5 |
三样 |
1.15 |
6 |
6 |
四样 |
1.1 |
5.5 |
5.5 |
五样 |
1.05 |
5 |
5 |
六样 |
9.5 |
4.5 |
4.5 |
七样 |
0.9 |
4 |
4 |
八样 |
0.85 |
4.5 |
4.5 |
九样 |
0.8 |
3 |
3 |
琉璃板瓦 |
长度(尺) |
宽度(寸) |
厚度(分) |
二样 |
1.35 |
1.1 |
6.5 |
三样 |
1.25 |
10 |
6 |
四样 |
1.2 |
9.5 |
5.5 |
五样 |
1.15 |
8.5 |
5 |
六样 |
1.05 |
7.5 |
4.5 |
七样 |
1 |
7 |
4 |
八样 |
0.95 |
6.5 |
3.5 |
九样 |
0.9 |
6 |
3 |
琉璃瓦 - 规格
使用级别
琉璃瓦
古代琉璃瓦高昂的造价使其使用有着严格规定,绝对不许僭越。《大清会典》中就曾标明:非皇家特许,普通大臣和百姓绝不能使用琉璃。在紫禁城东侧太庙享殿的东西配殿,东边供奉的是有功亲王,西边则供奉有功大臣。两边的房间大小完全相同,但供奉亲王的燎炉是彩色琉璃烧制的,西边的只能享受不上色的素坯燎炉。
屋顶或全部覆之,或用琉璃瓦与陶简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不同等级的建筑需用不同的形制和材料。[2]
颜色
清代对不同等级的建筑,所用的琉璃瓦有严格的规定。
黄琉璃瓦:用于帝王宫殿、陵庙,如北京故宫,明十三陵等。
绿琉璃瓦:用于王府。
青琉璃瓦:用于祭祀建筑,如天坛祈年殿,屋顶铺纯青琉璃瓦,象征青天。
黑琉璃瓦、紫琉璃瓦等多用于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3]
琉璃瓦 - 铺设
天坛祈年殿
先以细木铺成柴栈,上敷胶泥层和石灰层防水层;在防水层上,横向并排平铺琉璃板瓦,凸面朝下,上下重叠铺设,宋代以“压四露六”为准,即第二块琉璃板瓦压盖下面第一块琉璃板瓦的上十分之四,暴露十分之六,第三块琉璃板瓦,又向上移动十分之六压盖第二块琉璃板瓦的十分之四,如此类推。第一块板瓦必须用檐口琉璃板瓦。
清制则以“压七露三”为准。即第二块琉璃板瓦压盖下面第一块琉璃板瓦的上十分之七,暴露十分之三,第三块琉璃板瓦,向上移动十分之三压盖第二块琉璃板瓦的十分之七,如此类推。
宋制和清制铺盖板瓦的方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宋制铺法不可能三瓦重叠:第三瓦和第一瓦之间,有瓦长十分之四的间隙,假如中间第二块琉璃板瓦破裂,屋顶可能漏水。清制铺法,四瓦重叠,第三瓦覆盖第一瓦十分之四,第四瓦仍覆盖第一瓦十分之一,即使第二瓦破裂,或第三瓦破裂,或第二、第三瓦同时破裂,仍不漏水。清制铺法,用瓦虽多,但安全性高。
铺盖琉璃板瓦之后,高档次屋宇,在两陇琉璃板瓦交接线,反扣琉璃筒瓦,屋檐口则用檐口琉璃筒瓦。中档次房屋,在两陇琉璃板瓦交接线,反扣琉璃板瓦。
琉璃瓦 - 制作
原料
天坛的琉璃瓦
1、瓦坯的原料:灰白色的无沙细胶土,和泥造土坯。
2、釉料的原料:黄丹、洛河石和铜末。
黄丹必须先经过炒炼,将黄丹加入黑锡、盆硝入镬炒炼一日,待冷却后捣成细末,用筛子筛出,再炒炼两日而成。将烧炼过的黄丹末和洛河石末铜末加水调匀成为釉料。
烧制
土坯经手工或机械成型。将土坯入窑,温度在于1100-1200度之间,烧七日,冷透之后涂上釉料,第二次入窑,温度保持在800-900度,烧炼三日出窑。二次烧炼制成的琉璃瓦,色彩鲜艳,光泽好,缺点是釉层不牢固,容易剥落。现代多采用一次烧炼法,出产的琉璃瓦,釉层牢固,不易剥落,但色泽较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