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执着的教育比不作为更可怕

 靠谱高考地理 2015-12-17

  父母执着的教育比不作为更可怕。

  先来看一个寓言,干旱时节,小树为自保把叶子蜷缩起来。园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质,及时补水;园丁B什么也不管,小树熬到雨季也活下来了;园丁C学了很多知识,认为树叶伸展是健康的正确的,所以不辞辛劳把叶子一片片掰开。

  跟我学物理网贾兰华老师说:有时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像园丁C,从不和孩子去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而执着地把他们的叶子掰开。

  他们总是喜欢絮絮叨叨教育孩子,让他们接受自己认为的“好习惯”,执着地灌输在他们看来是正确的东西。诸如你今天早晨为什么又没有叠被子?不知道每天早睡早起,才能保持一天的精力充沛吗!不是告诉你了吗?早晨喝一杯水是有益于健康的事情!等等。

  这些絮叨里不乏好的教育方法,但也有着父母习得的经验,如从原生家庭固化的规则,也有一些是父母自身的问题,去映射到孩子身上,如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往往担心孩子的安危。

  父母执着的教育,会让他们的规则被孩子固定为人生经验,形成相对稳定的信念, 在以后的成长中, 这一信念将投射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如很多夫妻吵架就是因为一些琐事,是他们认为的好习惯定义不同。比如我认为厕所盖应该放下来,他认为应该打开。我们为什么这么执着?因为我们从童年学习到,只有遵守这些规则,才能避免父母的惩罚和不高兴,时间长了,这些规则就会内化成信念教条,并且传承下去。其实厕所盖打开或者放下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和对方沟通,了解对方需要什么。

  父母一些不恰当的执着教育,往往会伤害亲子关系,甚至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比如早晨埋怨孩子没有叠被子,有时会让家庭气氛从早晨就开始就沉浸在阴霾中,其实孩子幸福的感受比这些细枝末节的习惯重要一万倍。

  父母的执着教育会形成心理学上的投射性认同现象。什么是投射性认同现象呢?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往往老是怀疑周围的人讲他的坏话,虽然大家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做,但他这种疑神疑鬼的态度,最终会导致大家背后的议论。这种以一个潜意识(别人讲我的坏话)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后来真的讲他的坏话)来做出反应,被心理学称作投射性认同。如果一个父亲认为他的儿子是个自卑的人,孩子就会以限定的方式懦弱做出反应,后来就真的变成了父亲所认为的那个儿子的形象。

  我们可以不懂教育,但不可执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