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乌镇,温婉娴静的水乡

 我的七彩石 2015-12-17

【浙江】乌镇,温婉娴静的水乡

【浙江】乌镇,温婉娴静的水乡

 

冬季来到乌镇,迎接我的是场雨。雨极小,似雾似露,洒在脸上,温润如春,很舒服。

乌镇的名称简洁、典雅,显示了与众不同。江南一带多雨,为了防雨防潮,人们往往在房子外面刷一层黑色的漆。而在桐乡,黑色不说黑说乌。据说这就是乌镇名称的来历。

 “桥多、厅多、廊棚多”可谓是乌镇的主要特色。水乡的生活和水紧密相连,一半是水,一半是岸,河岸之间连缀着众多的桥梁。几百年来,它只是人们行走的路,或是说话聊天的地方。石砌的台阶从水里升起,通到房前屋后,上桥下桥,船来船往,就是古镇日常的生活。

 河的两岸就是街了,大块石板铺砌的路,才下了一场小雨,石板显得光亮和洁净,透着一丝苍古。乌镇人有元宵走桥的习俗,入夜三五结伴出游,途中要走十座桥,路线不可重复。妇女们梳妆后各带一只平时煎药的瓦罐结队而行,过桥时将瓦罐丢入河中,认为这样可保在新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到了近代,丢药罐的举动消失了,演化为一种单纯的节日游乐和祈福活动。元宵节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提着花灯,在河边、桥上游走,远远看去,煞是壮观。

 乌镇的白天是属于旅游者的,坐在船上是游览乌镇的最好形式。每穿过一个桥洞就出现一个景色,每拐过一个水湾,又另有一番意境,听着船娘清丽的歌声,触摸着粗砺的石栏,就好像沾上了江南的好风水。

每天早晨,最先醒来的人生起了炉子,燃起的炊烟,在小巷之间安静地游荡。然后街上有了买菜的人、扫地的人、上学的孩子,人们不疾不徐,行色从容。

渐渐明亮的街面上,店铺似青衣的水袖,蜿蜒着舒展开来。有卖小吃穿戴玩具的,有卖古董字画的,有卖咖啡甜点的,热闹却不喧嚣,纷繁而不杂乱,且生活且艺术。在一个小巷口,突然冒出旅游团,三角旗招引着几十号人,五颜六色,伞花成片,一声声的惊叹穿过雨雾,把老街渲染得明亮鲜活起来。

乌镇布局完整,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河街平行,水陆相邻。豪华的园林宅第称之为“厅”,这些民居多为三进三开间格局,富阔人家则是五进三开或五进五开,每进之间有小天井,外沿有高高的封火墙。这些宅第大都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高超,庄重中不失秀逸,体现着主人的富贵与审美。

区别于其它古镇的潦草,乌镇显得鹤立鸡群,保持着娴静优雅的气质,带着贵族般的美丽。古镇文化璀璨绵长,不乏英才俊杰。梁昭明太子,理学家张杨园,进士严辰、夏同善,名流文徵明、祝枝山,以及现代的茅盾、沈泽民、汤国梨、严独鹤、王会悟等,闻名遐迩,令一个时代熠熠生辉。

乌镇的廊棚也是很有特色的,民间的说法叫做“有天无日”,长的到了遮住了太阳。当你漫步在乌镇千米长廊上,抑或是坐在“美人靠”上小憩,看着那块块苍朴的廊板,重重鳞次的白墙,条条印痕的青石,道道狭长的阳光,还有那不时漂来的装着丰收、也装着欢乐的小船,心里就有了关于乌镇更丰富生动的收藏。

水乡人爱喝茶、爱坐茶馆的习俗至今未改,光是西栅老街就有大大小小近20家茶馆。每天都会有提着老茶壶,或别着两尺来长旱烟袋的茶客们来此相聚,喝茶的同时还要吃点茶点。聊的是古往今来,家长里短,迷恋的是这酽如茶、淡似水的乡情。他们聊天的内容我虽然听不懂,但是这寻寻常常的画面,却飘散着最本质的乡土气息,让身处城村深处的游人,渐渐失去了对时间的感觉……

冬日的乌镇是一首安宁而又温润的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