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江苏东庐中学参观考察报告 宁津县第二实验小学 商印同 江苏省东庐中学原来声誉并不怎么好,生源严重不足,老师纷纷要求调离,属于江苏省的薄弱学校,处于被撤并的边缘。但近几年来,在陈康金校长这位“改薄”专家的潜心努力下,东庐中学却焕发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一跃成为江苏及至全国的教改名校。 暑假伊始,在县教育局和局教研室领导的率领下,我们一行四十余人来到东庐中学参观学习。这是我县教育系统组织的第二次较大规模的赴江苏考察学习活动。 八年前,我们曾赴江苏省扬州市的洋思中学参观学习。八年来,我县参照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我县的教育实际,创造性地进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实验,受到了省教育厅张志勇厅长的充分肯定,被命名为全国目标教学先进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宁津现象”,为实现宁津的中考六连冠和高考的名列前茅打下了坚牢的基础,为打造宁津教育的品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但也应该看到,与八年前相比,尽管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强弱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了,主要表现在,县城的学校学生挤不进、学校“吃不了”,而不少乡镇的学校则是学生想转走、学校“吃不饱”。这固然有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客观因素,但主要的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薄弱学校的存在。 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问题远赴江苏东庐中学参观考察的。通过解读其成功之道,以期汲取薄弱学校在崛起之途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出他们的管理共性和特色,并尝试以此解决薄弱学校的脱困之道。 一、一所好学校,必有一个好校长 东庐中学从一所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一所全国名校,关键就是因为有一个好校长。如果没有陈康金校长,东庐中学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是不可想象的。 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科研 通过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做法,东庐中学创造出“讲学稿”的课堂教学方式。即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为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具体作法是:实行教师超前备课(假期)、集体备课、教师轮流执笔、组长最后把关,用一张8开的纸印好,每节课的前一天发下去。学生提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上课后检查预习情况;下课后教师再收一回检查当堂训练情况,也即“日日清”、“周周清”,这大概类似于我县一中的“学案导学”吧? 三、以“捆绑式考核”为考核主体的教职工管理方法 东庐中学的捆绑式考核,其主要构想是进行教学考核时,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是捆绑在一起的,不管谁的成绩多突出,奖励制度是一样的。捆绑式考核的基本作用是使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来提高“讲学稿”的质量并共同使用好“讲学稿”。这种捆绑式考核法,应该类似于我校对参加全县六一汇演的节目指导教师的奖励办法。前提是必须组织全县范围内的各年级、各学段的学生通考,这在当今的山东,恐怕暂时还行不通,应该采取变通的方法才是。 四、创新是东庐中学持续发展的灵魂 东庐中学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内,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质的飞跃,主要源于其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创新的思维。在学习考察中,我们发现,东庐中学原先是在学习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而后才创造出“讲学稿”的教学模式。但这绝不是照抄照搬。比如,其捆绑式考核机制将制度----集体备课----质量----奖励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是很好的创新。 五、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作风 我们常提“求实创新”,在这方面东庐中学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东庐中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回归到一个“实”字。教师备课实、上课实、辅导实,学生预习实、练习实、考试实。东庐人不花哨、不张扬,把每件小事都做得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做,做成一百上千次,以至每年如一日。小事做一百遍便是大事。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东庐人正是凭借这些实现了他们跨越式的发展。 总之,东庐中学有一个“改薄”的名校长陈康金,用“讲学稿”作为教科研的载体,创造性地运用了以捆绑式考核为主体的教职工管理方法,以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为支撑,埋头苦干,求实创新,在“在三流硬件、三流师资、三流生源”的基础上,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一流”名校,其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教育界同行借鉴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