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四大恶搞”

 nangongcunfu 2015-12-17

历史上的“四大恶搞”

 

中国不仅有“四大名著”,还有“四大恶搞”, 并且同样人人皆知——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 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为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这则民间故事,显然取材于历史史实。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这里,梁、祝二人仅仅是安葬地点巧合在一处。

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将 民间传说与历史人物相等同,肯定是荒谬的,甚至就是恶搞。而假托历史最荒唐的恶搞恰恰在当代: 梁山伯明代人,祝英台南北朝人。祝是侠女,劫富济贫,三去太守家盗银,后中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梁为宁波府银县县官,死后入葬挖墓时,恰刨出 祝之墓碑,风水看好,另择地而葬又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有文人心生奇想,敷衍出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

——这则“史实”,实际上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完全是今人凭空杜撰,最后反而让人信以为真。

二、《铡美案》

《铡 美案》又名《秦香莲》,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 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 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该 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

在戏曲《铡美案》中,陈世美、秦香莲都提到自己是湖广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人氏。如果均州历史上有陈世美、秦香莲这两个人,那有没有历史文献或文物遗存能证明呢?

丹江口市离休干部童德伦,用10年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写成40万字的专著《陈年谷秘史》。童老先生认为《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个叫陈年谷的人。但生活中的陈年谷与戏曲中的陈世美,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

陈 年谷,号熟美,均州人,出生于明代天启五年,自幼聪颖好学,发愤读书。清顺治八年,陈年谷考取举人,顺治十二年考取进士。后被任命为直隶饶阳知县。任期满 3年后,吏部考核其政绩最优,升任刑部主政,郎中。由于政绩突出,陈年谷屡受顺治皇帝重用,被封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后,陈年 谷升任户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携妻告老还乡。据童老先生考证,陈年谷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更没有贪图富贵,杀妻 灭子之事。

既然陈熟美的经历与《铡美案》如此大相径庭,那为何被编进了《铡美案》中?何况陈世美是明末清初人,又如何让宋代的包拯给铡了呢?

根 据童德伦的考证,这出戏是这样编成的: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被陈熟美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仇、胡二人 大为不满,认为陈熟美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但是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怀恨而归的仇梦麟和胡梦蝶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 《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 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作为戏剧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陈世美的妻子秦香莲,童德伦先生认为,秦香莲和陈世 美都是戏剧人物,是艺术形象。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楼人氏。她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 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

不少人均“考证”陈世美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认为陈年谷的两位同学报复诬陷,把陈熟美编成了戏曲中的陈世美。

剧 中的陈世美,确称是“均州人氏”。在清朝之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自称钱塘散人的安遇时,留下了一本书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时的书里第26回《秦氏 还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陈世美中状元不认妻子儿女的故事,和豫剧《包青天》剧情的前半截极为相似。只是这部书里没写铡陈世美,是发配陈世美,包公戏曲受 《三侠五义》影响改成铡陈世美。

——陈世美本来就是一个艺术形象,过去有人恶搞,后人的精心考证其实也是恶搞!

三、《唐伯虎点秋香里》

《唐伯虎点秋香》家喻户晓,故事情节多是穿凿后来的民间传说(主要是“三笑姻缘”)而来的。

唐伯虎点秋香里的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历史上确实被人点过。是不是唐伯虎点的呢?肯定不是。因为据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20岁。她有不幸的家庭遭遇,没有办法才堕入青楼。因为人品好,后来转业从良。

苏州是个满地红颜城市,红颜的青春让城市显老,城市也因各种祸水而灾难深重。唐寅风流才子的故事,或曰唐寅故事的才子风流,多少又为这个城市添了几分喜色。

能 文善墨的唐寅(1470――1523),字伯虎,是明代的文学艺术家。也许出于文学与艺术的需要,什么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打一枪 换一个地方,唐寅的笔名很多,是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从其曾祖父时起,唐家就在苏州世代经商,其父母在皋桥开了家酒肆,关系户很多,颇有家资。唐寅自幼聪 敏,熟读经史,大为时辈倾服。

时下的一句流行语,叫做“你太有才了!”立意的指针很准,也叫歪打正着 ——“才”,真是个比较害人的东西。但是,有才绝对又是个尴尬事。古语“女子无才便是德”,今天你到高校走一走,“校花”一般都比较黯淡。为啥?鲜艳夺目 的,脾气好的早已盛开,脾气不好的早已怒放。换了七尺男儿,太有才,当不了老板升不了官,硬要入仕,要么李白式的醉意出逃,要么苏轼式的被人推来搡去。唐 寅太有才了,他也是歪打正着,正确地选择了艺术类院校,拜画家周臣为师,果然擅长山水又工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为后人推崇。其诗、 书、画并称三绝,同当时的名画家沈周、文徵徽明、仇英合称 “明四家”——这都是后话。

唐寅16岁时参 加童试中过第一,29岁时南京乡试得中第一解元。座主梁储对他的文章很惊奇,回京后又送给大学士程敏政,程也是同样倍加赞赏。戏剧性的是,次年程敏政恰总 裁会试,江阴考生徐经贿赂程家奴仆,偷得考题。科场舞弊案败露后,程被弹劾,牵连唐寅,一场牢狱之灾后他被贬为吏员。

人生是经不起这种艺术和幽默的,出狱后的唐寅,“海内以寅为不齿之士,知与不知,皆指而唾”。在很大程度上,唐寅的艺术起点,是源于这个政治上的“污点”。从此,唐寅治舍北桃花坞,尔后远游闽、浙诸山,湘、赣诸水,鬻文卖画。

经 受不起的冷艺术和冷幽默,但人生总是离不开。文艺圈的唐寅,有不少“粉丝”,宁王朱宸濠就是这般找到了他。没有北漂的唐寅漂到了南昌,却发现没有可演的角 色。宁王导演的角本子,他又不敢接手——艺术家和政治家的专业跨度太大了,宁王不是为了丰富基层和群众的文化生活,而是要一展政治鸿图。唐寅是个聪明人, 《明史·唐寅传》载:“寅察其有异,佯狂使酒,露其丑秽。”谋反是拿脑袋出作品的绝活,为脱钩宁王,苟且性命,唐寅也是第一个“用身写作”,当众脱下裤 子,证实自己的疯颠和无可救药。

回到苏州唐寅,与祝允明等搞起了中国第一个“艺术组合”,过起了街头艺 术家布衣素食的生活。唐寅艺术路子很宽,既作画,亦卖文。科场的失意,世态的炎凉,全在诗画的审美之中。他是个“文才轻艳,倾动流辈”的通俗派,锅碗瓢盆 均是诗,怀才不遇的悲愤,凄苦之情,溢于言表:“书籍不如钱一囊,少年何苦擅文章。十年掩口青衫敞,八口啼饥白稻荒。” 面对淹蹇的时运,在《和雪中书怀》中,他这样写:“暗笑无情牙齿冷,熟看人事眼睛酸”——可惜了,唐寅若是个女主持人,牙齿泠点,眼睛酸点,倒颇增特色, 长几个点的收视率,那是一定不成问题。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郁郁坎坷一生,54岁的唐寅终于在穷困潦倒中故去。他有这样一首绝笔诗道:“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无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这是个 轻音乐背景下的从容漫步,可以加上一大段字幕,或带有磁性的话外音,

唐寅结束,故事开始。《警世通言》 冯梦龙首创“三笑姻缘”,后经明、清红粉文人的才智比拼,戏曲、弹词、鼓书一起上,唐寅故事各放异彩。对于唐寅式的“风流才子”,俞樾曾《茶香室丛钞》的 断定是移花接木,《唐寅传》的结论是“传说者增益而附丽之”,可信,不能不信。学术毕竟不是艺术:唐寅从未自称“江南第一才子”,也没有银子与青楼中的秋 香风流,妻子在其蒙冤下狱后离去……落魄的中年,他娶沈九娘为妻。沈九娘的“九”很重要,这个“九”,让唐寅比韦小宝多赚了两个“妻妾”。

——但这些皆曰纯种的“文学”与“艺术”,搞法是绿色的,无公害,与纯粹的恶搞有点不同!

四、《杨家将》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故事给后人的感觉:要是没有潘仁美,祖国该是多强大!

故事中的潘仁美,即历史上的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大名人,北宋开国名将。父亲潘瞒。在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当过军校。

潘 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 汉。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 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病逝。

潘美从跟随宋太宗发起陈桥兵变开始, 到死后追赠中书令,可以说是一生辉煌。据宋史《潘美传》记载,潘美年少时,洒脱豪爽,隶属于府中典谒。19岁从军,早年和宋太宗赵匡胤共事后周,公元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先是派潘美到汴京看望拜见执政,力服后周众臣然后又说服原西北节度使袁彦归宋,为宋朝的建立起到关键的作用。宋王朝建立 后,于960年9月,随宋太祖平定扬州叛军李重进,任行营都监,副将之职,攻下扬州后,潘美被留为巡检,以任镇抚,授予秦州团练使之职。964年,跟从兵 马督监丁德裕等率兵攻克郴州。970年2月,在征伐岭南的战役中,任命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一举攻克富州、贺州。970年10月带兵连攻下昭、 桂、连三个州。收复西江各州。潘美因功调任南面督部署,进驻韶州。971年2月起逐步攻克广州,擒拿刘鋹送到京城,当天,任命潘美与尹崇珂共同主持广州政 务,兼任市舶使。971年5月,任命潘美为山南东道节度。972年,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平息土豪周思琼。974年9月,与刘遇等率兵赴江陵。朝廷决定平定 江南李煜,与曹彬分率大军进次秦淮,一举破金陵,俘虏南唐后主李煜。974年10月,任命为升州道行营督监,与曹彬一同前往,进驻秦淮。金陵被平定。因功 被封为宣徽北院使。974年秋天,命令党进进攻太原,擒获了许多俘虏和战利品,改任南院使。978年,加封开府仪同三司。979年,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兼 管太原行府事务。指挥各路将领征伐太原,并州平定后。接着征伐范阳,主持幽州行府事务。等到班师回朝,任命潘美兼三交都部署,留守屯兵捍卫北部边防。封为 代国公。979年2月征伐岭南,任命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979年5月,为山南东道节度。兼任岭南道转运使。收南汉后主刘鋹。平息土豪周思 琼,安定岭南。979年秋天,进攻太原,任北路都招讨之职攻打北汉,他是北宋第一任太原知府。不久北伐契丹,节节胜利,因功被封为代国公。983年,改任 忠武军节度,回朝封为韩国公。又披挂为帅,征北汉刘氏,刘继元借契丹重兵,才暂保疆土。封为代国公。986奉命与曹彬、崔彦进等人率兵北伐,独自夺取得 寰、朔、云、应等州。在皇上诏令内迁四州百姓期间遇辽兵来犯,勇将杨业战死在陈家谷口。因指挥失误削官三级,只授予检校太保。991年,恢复检校太师。主 政真定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兼管并州。加封同平章事,几个月后病病死于太原,享年六十七岁。死后追赠中书令,谥号武惠。在他死后8年即公元999年,配 享宋太宗庙庭,相当于现今进入八宝山公墓。由此看来潘美的一生除了陈家谷战役指挥失误以至杨业战死受到降官处分外,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官运亨通。直到他病 死依然战斗在抗辽的前线,为宋代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得到了朝廷的殊誉。哪怕在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危难时刻,依然站稳了脚跟。

正史上的潘美既然的确是那样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又怎么变成反派人物的?首先要弄清历史与演义的区别——

《宋 史》对潘美的一生都作了公正的记载,但到了元代,一些民间传说和小说中逐步出现攻击潘美的言辞。元曲《八大王开诏救忠》就是其中之一。该戏上演的是潘仁美 因私仇谋害杨令公,命他在黑道日出战。令公被困虎口交牙峪,七郎突围求救。仁美不发一兵,反将七郎乱箭射死。令公因无救兵被困,撞死李陵碑下。六郎突围入 京告状,八大王赵德昭奏仁美有罪被逮入狱。寇准审问后定美为死罪问斩,适逢皇天大赦。六郎为了报仇哭诉于八大王。八大王密示六郎狱中杀仁美等三人后,八大 王始开读大赦诏书,并勉六郎擅杀之罪——一味胡编,很容易看出破绽。

潘美既然是个大忠臣,他们为什么要 丑化潘美呢?首先要从那场战役说起。雍熙三年(986),宋兵3路伐辽,潘美为云、应、朔等州行营都部署即主帅,杨业为副将,西路军出雁门后接连占领寰、 朔及云、应等州。七月份,契丹军主力发起反击,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也受诏撤军,并掩护云、应、朔等州百姓内迁。在撤军过程中,监军王侁 没有采纳杨业建议,并强杨业出战,因地形对我军不利,又没有得到及时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被俘后绝食身亡。应该说陈家谷战役的失利,潘美身为主帅是有 责任的。他的责任是没有制止王侁作出的进攻的错误决定,让杨业冒进进军,杨业兵败后只顾执行朝廷决定安置百姓撤退,犯了接应不力的错误,潘美为此被削秩三 等,降为检校太保。在当时的封建王朝中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此事客观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监军王诜是主要的责任人,潘美充其量只应负次要责任。但是阴差阳 错,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几经演绎的“杨家将”故事里却把罪过全推到了倒霉的潘美身上,真正的罪魁祸首王侁反而没人知道。

潘 美和杨业有隙。杨业在北汉时和潘美对过阵,差点杀掉潘美,两人由此结怨。后来杨业归宋后,立功甚多。虽然由于潘美“从龙早”,总体上功劳仍然多过杨业,但 杨业的名头仍然逐渐盖过潘美,再加上杨业那“杨无敌”的称号,更引发潘美妒恨。在陈家谷之战,潘美作为主将明明能驳倒监军冒进的意见,但他故意默从,在杨 业死后试图丑化他,犯下大错。

由于陈家谷战役的失败的导致了宋王朝北上计划的破灭。北辽乘势不断骚扰中 原大地,激发了百姓的爱国热情,人心思安的心理普遍存在。杨业是为了捍卫大宋江山而死的,当然死得其所。杨业战死除了忠君之外,还充满了民族的利益的色 彩,在充满爱国热情的宋人来说当然是称道和歌颂的。

——爱国者,从来就是不受任何指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