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偶发,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始料不及,由学生、教师或环境因素诱发的,背离课堂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妨碍教学任务完成,甚至引起师生严重冲突,酿成责任事故的事件。课堂偶发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特别是在班风较差、学风不浓的班级中,更是防不胜防。我们来看一则案例(引自网络): 某学校初一学生华*,经常不好好完成作业,且脾气暴躁。有一次张老师在课堂上检查作业,发现华又没有做,很生气,就责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张老师等待着他的回答,按照经验,华或者会惭愧地低下头,或者会小声给老师一个解释,没想到华却头一横,眼一瞪,大声说:“我不想做你怎么着!”听到这句话,张老师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只感到血一阵一阵往脸上涌。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所有的学生都深深地埋下了头,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这尴尬的几分钟是如此漫长,但张老师终于还是定了定神,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发火,发了火又怎么样?骂,他嗓门比你还大;打,你拖斗拖他不动。他情绪反常,必定有其他原因。”于是,慢慢调整了一下自己急促的呼吸,张老师用平静的语调对华,对全班说:“老师看的出来,华今天心情不好,是吗?没关系,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老师也是。不过,老师的经验是,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有一个办法,你想试一试吗?”华疑惑地看了老师一眼,沉默片刻,点了点头。张老师顺势接着说:“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接下去我们正好要学新课文了,就请你静静心,给大家读一遍课文,怎么样?”华开始读课文了,虽然声音不大,但教室终于恢复了以往的平静。课后,张老师先后找了华和他的家长,了解华不完成作业和情绪反常的原因,又与华长谈了一次,终于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种类似的课堂偶发我们并不陌生,比这更“嚣张”的学生也并非没有,如何处理?有人提出三种方案:冷处理、温处理和热处理,“冷处理”就是抱一种宽容的教育态度,将“偶发”暂时放一放,迅速转移到正课上来;“温处理”是教师用一种温和的态度、自然的方式,直面此事并顺其自然地过度到原先教学过程的轨道;“热处理”就是现场对偶发事件进行正面的教育或严肃的批评。 本案例中张老师采取的是一种“温处理”的方式,他想过要“热处理”,但很快意识到“不能发火,发了火又怎么样?骂,他嗓门比你还大;打,你拖斗拖他不动。”面对现实,怎么办?“热处理”此路不通,置之不理,冷处理?张老师又不甘心,这是一个教育契机,放过了岂不可惜,于是有了案例所述的艺术化处理方式,纵观整个处理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张老师的处理有这样几个关键词: 1.爱心 这是根本。很多偶发事件之所以最后闹到不可收拾,除了教育技巧欠缺的原因外,其根本就是不爱学生、不爱教育。这个道理很简单,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淘气觉得这个孩子不可救药了,换成自己的孩子呢,总觉得他(她)还小,从心里马上原谅他(她)了,这种差异的来源就是爱与非爱。我们也有一些老师,德育主任问这件坏事是谁干的,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认为不会是自己班级学生干的,即使查出来了,还觉得这里面可能有误会,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爱与非爱的差异。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实行“跟班制”,从初一到初三,条件允许,理当如此,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当班主任把这个班带到初三时,师生之间已经谁也离不开谁了。所以,一切的偶发如果不是基于一个“爱”字,其处理再高明,充其量只是一种技术。 2.冷静 这是关键。所有的不可收拾皆源于老师的冲动,虽然“气死了”,但我们必须冷静,除非你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有经验的班主任能做到处事不惊,相对年轻的老师一有偶发就按耐不住,修炼使然也。张老师面对华同学声色俱厉的“头一横,眼一瞪,大声说:‘我不想做你怎么着’”“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只感到血一阵一阵往脸上涌”,接下来的应该是“以暴制暴”,那样一来,就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至少不是一个成熟的老师。张老师选择了暂时的沉默,在这黄金般沉默的几分钟内,张老师在“定神”,在内心进行理性分析。可以想到,华同学也在等待,等待一般的结果,当他一看,老师没有“以暴制暴”,惊异之余已经具备了接受任何处理的心理准备。 3.移情 这是重点。也是处理偶发最能体现智慧的地方,也是“温处理”与“冷处理”的差异所在,张老师先是为华同学找了一个台阶“老师看的出来,华今天心情不好,是吗?”然后进行自我对照“没关系,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老师也是。”接下来移情到重点“不过,老师的经验是,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有一个办法,你想试一试吗?”这三步,步步相扣。张老师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用商量的语气问华同学“你想试一试吗”,为华同学,也为自己留下了余地。华同学到底还是“点了点头”,一场冲突烟消云散。到这里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没有。 4.善后 这是必须。张老师“先后找了华和他的家长,了解华不完成作业和情绪反常的原因”“又与华长谈了一次”最后“终于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的“热处理”也好,“温处理”也罢,还有“冷处理”,都只是对于伤口的临时性处理,课后,个案诊疗是必不可少的,一些经验缺乏的班主任,课后他(她)很快就忘记了“善后”,为下次继续发生留下了“隐患”。学生在课堂对老师“不敬”,课后他(她)的心理也是很后悔的,这是一个教育契机,因势利导,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一般会药到病除。 岳飞有一句名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偶发事件的处理之难在于临场性与偶发性,这需要我们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的基本规律、机制、原理等有准确的把握,并形成正确而坚定的教育信念,能持久、稳定、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理性地对待并处理各种教育事件。也就是说,要有一种“教育自觉”。 诚然,我们要把“偶发”控制在零点,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案例中的“偶发”应该说完全可以避免,华同学“经常不好好完成作业,且脾气暴躁”,从案例来看,张老师并没有解决好这个“老大难”问题,从最后的“善后”结果来判断并非不可解决。教育要抓苗头,不能酿成“经常不好好完成作业”,哪样的话,“偶发”就不可避免了。即使“发现华又没有做”,也不要“很生气”,更不要当堂“就责问他”,对于偶发后,我们不能随着自己的心理感受走,要用班主任的专业的眼光来对待已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