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蛙:又一个好吃的入侵物种

 天空勇者 2015-12-18

在国内,牛蛙这个名字对大众来说并不陌生,当然,出现次数最多的地方是在餐桌或者菜市场,也几乎是国内唯一见到可以公开在菜市场贩卖的两栖类动物。


成年雄性牛蛙。图片:wiki commons

不必介绍牛蛙的能好怎,相信多数人都已经品尝过它的味道。我们先从牛蛙的身份说起。个头巨大的牛蛙是地道的外国货,从它的英文名就可以看出来——American bullfrog(美洲牛蛙),自然地理分布在北美东部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地。

牛蛙最早由英国博物学家马克·盖茨比(Mark Catesby)在北美东部发现。马克·盖茨比算得上博物学的先驱,在18世纪初就在北美、印度等地多次进行科学考察,除了采集标本,还用细致的科学绘画记录下来牛蛙的样貌。1802年,另一位英国自然学者乔治·肖依据盖茨比采自弗吉尼亚的标本,正式发表牛蛙Rana catesbeiana这一种类,Rana是蛙科蛙属,catesbeiana正是来自盖茨比的名字,为了纪念他对这个物种做出的贡献。


盖茨比画的牛蛙。图片:lib.virginia.edu

牛蛙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的鸣声,雄蛙在繁殖期常常聚集鸣叫,呼唤雌性过来对之抱对,声音如公牛一样高亢,故名bullfrog。从外形上看,牛蛙体型健壮,身长可达20厘米,最重可以达到2公斤。从外形上看,牛蛙身体颜色青绿,有黑色斑点。牛蛙头部宽大,看起来很憨厚,雄蛙下颌的鼓膜呈鹅黄色,雌蛙的呈灰白色。因为承担召唤异性的重任,雄蛙的鼓膜比雌性大很多。春夏是牛蛙的繁殖季节,雄蛙们以嘹亮歌声发出讯号,雌性闻声而来,寻找雄性抱对。在抱对的刺激下,雄性排精,雌性排卵,精卵在水中结合成受精卵。一只健康的雌蛙,产卵量在20000粒以上,繁殖力相当了得。数万枚受精卵在胶质的卵套膜的保护下结成团块状,浮在水面,静等变态发育。


牛蛙的卵块。图片:arkive.org

虎父无犬子,牛蛙的蝌蚪同样巨大,大的可达15厘米长,颜色青绿,上有黑色斑点,体型大的都不好意思称它们为“小蝌蚪”了。牛蛙的蝌蚪体型大,吃的也多,除了吃水生昆虫和小鱼,其他蛙的蝌蚪也会成为它们的食物,有时候它们甚至还自相残杀。


什么,你告诉我这是蝌蚪?!图片:californiaherps.com

蝌蚪经过发育,蜕去尾巴上岸,没有改变的是贪吃的习性。在非产地地区,这个大胃王的食谱对于其他动物来说是极大的冲击。成年的牛蛙除了捕食各种昆虫,还捕食鱼虾、蛇、蜥蜴、蝾螈、其他蛙类,甚至鸟类,严重威胁其他本土物种的种群。正是因为如此,牛蛙已被世界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100 种最具危害的入侵种,也是中国公布的第一批外来入侵种名单中唯一的脊椎动物。


捕食似蜥束带蛇的牛蛙。图片:arkive.org

只是物种本身并不会胡乱迁移,有其本身的分布规律,造成入侵终究还是因为人类的活动。牛蛙最初从美国东部被引入美国西部,后又陆续引入到比利时、荷兰、墨西哥、孟加拉国、日本、印尼等地。

据资料显示,牛蛙正式被引入中国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各大报纸媒体都热烈报道中国与古巴的“牛蛙外交”。古巴总理卡斯特罗介绍了牛蛙在古巴的养殖和利用情况,于是中国决定从古巴引进一批食用牛蛙。为此还特地成立了工作小组,就如何运输和养殖问题进行了学习考察。最后卡斯特罗赠送给我国政府的一批大型食用牛蛙正式登机从哈瓦那运来北京,并已由养殖单位分别接运到广东、江苏和上海等地进行饲养。以当时所处的阶段,人们能吃饱饭都属不易,哪里会思考生态安全问题。牛蛙的种群逃逸到野外,立马变成了威胁本土物种的杀手,在云南、广西、四川等地,牛蛙对其他蛙类和两爬类的威胁已经相当显著。


成年雄性牛蛙。图片:Gary Nafis

除了本身的食性问题,还有一种更为致命的细菌威胁到其他蛙类,这就是蛙壶菌。蛙壶菌发现于1998年,是一种寄生在两栖动物皮肤的真菌,学名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简称Bd),被感染的两栖动物会引起壶菌病,皮肤功能受到功能性影响,直至死亡。一个区域内若发现有蛙类感染,高达8成会在数月内死亡,甚至造成整个种群绝种,因Bd感染已造成全球性的两栖类物种大灭绝,威力不可小觑。Bd感染是蛙类最大的劫难,而牛蛙正是蛙壶菌的携带者之一,因其超强繁殖力,成为蛙壶菌天然的交通工具。2007年,日本的神奈川县发现了当地的牛蛙感染了蛙壶菌,2010年,云南省也确认了当地的牛蛙和四种原生蛙类感染了蛙壶菌。全球性蛙壶菌感染成为这个时代亟待攻克的难题。所幸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蛙壶菌能让人类致病。


电子显微镜下的蛙壶菌照片。图片:wiki commons

言归正传,虽然牛蛙离开产地不是它的错,但为了防止它的泛滥,各位吃货大可以化悲愤为食欲,积极地用煎煮炸炒各式方式消灭它们。最后友情提醒,为了防止寄生虫,一定要高温烹煮熟透后再食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