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临床适用标准——放射科医生观点

 panyunbo 2015-12-18


1972年,Hounsfield和Cormack博士开发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并投入临床应用,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但是长期以来,未能实现对心脏的检查。

  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以下简称MDCT)近10年发展极为迅速。从1998年国际上第一台4排MDCT问世,至2004年底推出的64排MDCT,用了6年时间实现了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检查,这些技术上的进步,使得CCTA检查成功率更高,图像质量更好,从而诊断准确性和临床的适用性更好,因而已经获得了广泛地临床应用,得到了临床的认可。

  但是,设备性能和技术上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一是因为设备技术上仍然存在限度,导致检查失败、图像质量不佳或者诊断受限(上述比率不足10%),比如心律失常、心率过快、不能配合憋气、大量钙化等等;二是必须明确患者接受这项检查是否获益,即明确理想的适应证、合理的适应证。三是虽然目前有关CCTA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涌现,但是仍有大量医生对该项检查不能正确认识,从而导致诊断水平不高、甚至错误,不能很好书写和理解CCTA诊断CT报告,从而临床医生(在我国主要是心内科医生)感觉诊断报告的参考价值有限。因此,有必要在此阐明CCTA检查的适应证,以及诊断价值和限度,从而尽可能合理使用该项诊断技术。

一、CCTA检查的最佳适应证:

1、有冠心病症状的患者评价:(1)冠心病(CAD)预测风险为中等,心电图(ECG)所见无法解释,或患者不能做运动试验;(2)CAD预测风险为中等,无ECG改变、心肌酶谱检查阴性;(3)无法解释或模棱两可的负荷试验(运动、灌注或者负荷超声心动图);(4)可疑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评价。

2、心脏冠状动脉结构的评价:(1)评估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大血管、心腔及瓣膜异常;(2)新发心衰患者病因学的冠状动脉评价;(3)评价心脏可疑肿块(肿瘤或血栓),或者超声和经食管超声(TEE)、磁共振(MRI)检查有成像技术局限的患者;(4)评价心脏、心包情况(心包肿块、缩窄性心包炎或者心脏术后并发症);(5)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的冠状动脉、肺静脉解剖评估;(6)双心室起搏器置入术前的无创性冠状动脉、冠状静脉成像;(7)再次血运重建术前冠状动脉成像,包括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内乳动脉成像。

3、血管和其它病变的评估:(1)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的老年患者的冠状动脉评价;(2)对超过50岁,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或介入术前冠状动脉的评价。

二、CCTA检查不确定的适应证:不确定的适应证是指有检查的必要性或者诊断价值,但是否需要实施存在不同观点。

1、有冠心病症状的患者评价:(1)CAD预测风险为中度,但ECG可解释、且患者能承受运动试验;(2)CAD预测风险为低度,且无心电图改变,或者心肌酶谱检测阴性;(3)CAD预测风险为高度,但无心电图改变并且心肌酶谱检测阴性;(4)CAD、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的鉴别诊断,患者ECG没有ST段抬高,心肌酶谱检测阴性;

2、无症状患者的评价:(1)虽然CAD高度危险,但是没有症状;(2)无症状人群的筛查,即使患者有中、高度CAD风险;(2)血运重建术后(PCI或CABG)的随访。

3、心室和瓣膜功能的评价:(1)心肌梗死后或心衰患者左室功能的评价;(2)自身瓣膜和置入瓣膜的评价。

三、CCTA检查不适合的适应证:不适合的适应证是指不应该采用、或者首选这项检查。

1、有冠心病症状的患者评价:(1)CAD预测为高风险;(2)ECG-ST段抬高或心肌酶阳性;(3)负荷试验显示明显中重度心肌缺血(运动试验、心肌灌注或负荷超声)。

2、无症状患者的评价:(1)CAD低度或中度危险;(2)无症状人群的筛查,患者低度CAD风险。

3、已有检查结果的风险评估:(1)佛明翰(Framingham积分)高度CAD风险,但两年内冠脉CTA或冠脉造影无明显阻塞性病变;(2)佛明翰(Framingham积分)高度CAD风险,单纯冠状动脉钙化扫描积分≥400;(3)非心脏手术排查冠心病,而该手术风险较低。

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我国医疗现状,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仍然归为一项大型非首选检查方法,因为该项检查的设备和成本相对较为昂贵,比较耗时,需要多人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保证患者从中获益。但是另一方面,CT技术已经成熟,排除病变和确诊病变的准确率均较高,快速获得诊断依据,从而简化患者就诊流程,更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

  所以如何用好这项诊断技术,需要开单医生具备相关知识,明确适应证;操作人员严把质量关,提供良好的图像,CT诊断医生认真仔细阅片、分析征象,并尽可能地提供量化指标,书写准确、详尽、可重复的诊断报告。

者:吕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戴汝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72年,Hounsfield和Cormack博士开发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并投入临床应用,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但是长期以来,未能实现对心脏的检查。

  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以下简称MDCT)近10年发展极为迅速。从1998年国际上第一台4排MDCT问世,至2004年底推出的64排MDCT,用了6年时间实现了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检查,这些技术上的进步,使得CCTA检查成功率更高,图像质量更好,从而诊断准确性和临床的适用性更好,因而已经获得了广泛地临床应用,得到了临床的认可。

  但是,设备性能和技术上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一是因为设备技术上仍然存在限度,导致检查失败、图像质量不佳或者诊断受限(上述比率不足10%),比如心律失常、心率过快、不能配合憋气、大量钙化等等;二是必须明确患者接受这项检查是否获益,即明确理想的适应证、合理的适应证。三是虽然目前有关CCTA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涌现,但是仍有大量医生对该项检查不能正确认识,从而导致诊断水平不高、甚至错误,不能很好书写和理解CCTA诊断CT报告,从而临床医生(在我国主要是心内科医生)感觉诊断报告的参考价值有限。因此,有必要在此阐明CCTA检查的适应证,以及诊断价值和限度,从而尽可能合理使用该项诊断技术。

一、CCTA检查的最佳适应证:

1、有冠心病症状的患者评价:(1)冠心病(CAD)预测风险为中等,心电图(ECG)所见无法解释,或患者不能做运动试验;(2)CAD预测风险为中等,无ECG改变、心肌酶谱检查阴性;(3)无法解释或模棱两可的负荷试验(运动、灌注或者负荷超声心动图);(4)可疑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的评价。

2、心脏冠状动脉结构的评价:(1)评估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大血管、心腔及瓣膜异常;(2)新发心衰患者病因学的冠状动脉评价;(3)评价心脏可疑肿块(肿瘤或血栓),或者超声和经食管超声(TEE)、磁共振(MRI)检查有成像技术局限的患者;(4)评价心脏、心包情况(心包肿块、缩窄性心包炎或者心脏术后并发症);(5)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的冠状动脉、肺静脉解剖评估;(6)双心室起搏器置入术前的无创性冠状动脉、冠状静脉成像;(7)再次血运重建术前冠状动脉成像,包括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内乳动脉成像。

3、血管和其它病变的评估:(1)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的老年患者的冠状动脉评价;(2)对超过50岁,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或介入术前冠状动脉的评价。

二、CCTA检查不确定的适应证:不确定的适应证是指有检查的必要性或者诊断价值,但是否需要实施存在不同观点。

1、有冠心病症状的患者评价:(1)CAD预测风险为中度,但ECG可解释、且患者能承受运动试验;(2)CAD预测风险为低度,且无心电图改变,或者心肌酶谱检测阴性;(3)CAD预测风险为高度,但无心电图改变并且心肌酶谱检测阴性;(4)CAD、主动脉夹层和肺动脉栓塞的鉴别诊断,患者ECG没有ST段抬高,心肌酶谱检测阴性;

2、无症状患者的评价:(1)虽然CAD高度危险,但是没有症状;(2)无症状人群的筛查,即使患者有中、高度CAD风险;(2)血运重建术后(PCI或CABG)的随访。

3、心室和瓣膜功能的评价:(1)心肌梗死后或心衰患者左室功能的评价;(2)自身瓣膜和置入瓣膜的评价。

三、CCTA检查不适合的适应证:不适合的适应证是指不应该采用、或者首选这项检查。

1、有冠心病症状的患者评价:(1)CAD预测为高风险;(2)ECG-ST段抬高或心肌酶阳性;(3)负荷试验显示明显中重度心肌缺血(运动试验、心肌灌注或负荷超声)。

2、无症状患者的评价:(1)CAD低度或中度危险;(2)无症状人群的筛查,患者低度CAD风险。

3、已有检查结果的风险评估:(1)佛明翰(Framingham积分)高度CAD风险,但两年内冠脉CTA或冠脉造影无明显阻塞性病变;(2)佛明翰(Framingham积分)高度CAD风险,单纯冠状动脉钙化扫描积分≥400;(3)非心脏手术排查冠心病,而该手术风险较低。

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我国医疗现状,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仍然归为一项大型非首选检查方法,因为该项检查的设备和成本相对较为昂贵,比较耗时,需要多人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保证患者从中获益。但是另一方面,CT技术已经成熟,排除病变和确诊病变的准确率均较高,快速获得诊断依据,从而简化患者就诊流程,更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

  所以如何用好这项诊断技术,需要开单医生具备相关知识,明确适应证;操作人员严把质量关,提供良好的图像,CT诊断医生认真仔细阅片、分析征象,并尽可能地提供量化指标,书写准确、详尽、可重复的诊断报告。


来源: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