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非齿(齒)黾(黽)隹阜(阝左)金(钅)

 微湖渔夫 2015-12-18
雨 非 齿(齒) 黾(黽) 隹 阜(阝左) 金(钅)
时间:2014-12-05 15:44:00  作者:  来源:青年记者

  文中有图片性文字缺失

  ● 吴永亮

  170雨

  171非

  172齿(齒)

  173黾(黽)

  174隹

  175阜(阝左)

  176金

  [176]钅

  170雨

  雨,象形字。甲骨文像天上下雨形。金文、篆文。

  雨作部首时,除“雨”字外,都处在汉字上部(注意,此时“雨”第三笔画为横折钩,不是横竖弯钩)。凡从雨取义的字皆与雨水云雷有关。

  雨部首内汉字比较多,现仅取几滴雨珠加以“稀释”。

  雷,象形兼指事字。甲骨文从申,本为指事字,像闪电伸张形,四个点表示雷声滚滚。金文,加义符雨。楷书写作靁,简化为雷(田野与雨组合也非常确切)。

  零,形声字。篆文从雨从令(表声)。本义为徐徐而下的细雨。引申指掉泪,如涕零。又引申指草木凋落,再引申指散碎。由零碎引申用作数词,表示介于正数和负数之间唯一的数(也作“〇” )。又指在两个数量中间,表示单位较高的量后面附有单位较低的量,如一百零八将(此处“零”不可写作“〇”,还可写作一百单八将)。还表示数的空位,在数码中多作“〇”,如二〇一四年(不写作二零一四年),但三〇一号房间可写作三零一号房间。

  需,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水滴,会人沐浴之意。古时,举行礼仪之前,司礼者需要沐浴斋戒,故后世以“需”为司礼者专名。金文。从本义引申出必须,一定要有,如需求、需要、军需、急需等。由于需被引申义所专用,于是沐浴便另加义符水写作濡,司礼者之义则另加义符人写作儒。需,是“濡、儒”的本字。

  霰,读xiàn(献),指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有的地区叫雪子、雪糁。

  霸,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月从雨从革,会阴历每月始见的月亮之意(也有专家说,月代表肉,霸整字指皮革被雨淋湿后膨胀,继而引申出扩张等义来)。后借作“伯”,指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再引申指称霸。

  霾,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是雨中一狸猫形,会狸猫为风雨尘埃遮蔽之意。篆文改为从雨从貍(兼表声)会意。由此看出,古时霾已有之,并非今日首创。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以下几组字。

  震与振:震,从雨即从天气(代表地球),因而其震动等级非常大,其范围也非常广,如地震、震撼世界等。震耳欲聋,形容耳朵都快震聋了。振,从扌(手),其振幅较小,影响范围也不会太大。振聋发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沉迷的人。也说发聋振聩。请注意震耳欲聋与振聋发聩的区别。还有震动与振动的差异。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摆的运动就是振动,其他的“动”就归属震动了。

  霄与宵:霄,从雨(天空)从肖(表声)。宵,从宀(房屋,代指夜)从肖(表声)。九霄云外不能写作九宵云外;元宵也不能写成元霄。

  霎与刹:霎(shà),指短时间;一会儿。如霎时或霎时间,一霎。刹(chà)那,梵语音译而来,指极短的时间;瞬间,如一刹那。

  霭与蔼:霭,篆文从雨从藹(省去艹,茂盛,兼表声),指云雾气浓厚。蔼,篆文从言从葛(注意,不是从艹从谒),楷书繁体写作譪(异体写作藹,今简化为蔼),会言语如蔓葛娓娓道来之意。

  露(lòu)与漏(lòu):两者一从雨一从氵,都和水有关系。露、漏都含有有意或无意的意思。有意:他唱歌真不错,每次联欢都要露一手。英语考试事先漏题了。无意:夏天,张三没系好扣子,露丑了。某刊物一张新闻图片泄漏了军事机密。

  171非

  非,象形字。甲骨文像鸟张开两只翅膀飞举之形。金文。篆文有所变形。非,本义就是飞。由于两只翅膀相对,可以引申为相背,又可引申为不对、过错,即“是非”的“非”。“非”多用作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不是”。

  “非”部首内汉字大都与相背有关。但也有以非为音的,如翡。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归部的汉字有:剕、棐、辈、斐、悲、蜚、裴、翡、靠。

  剕,读fèi(痱)。古代砍掉脚的酷刑。

  棐,读fěi(匪)。义为:辅助。

  辈,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車从非(两翅背分,兼表声),会战车以百辆分列之意。引申泛指类别、等级,后只用于指人的等类,如小字辈、老前辈。

  斐,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文从非(分背,兼表声)。本义五色相错,有文采的样子。用作斐然,指显著,如成绩斐然。

  悲,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心从非(违背,兼表声)。本义哀痛。

  蜚,形声字。篆文从蟲或虫从非(表声)。本义为草螽,又特指蟑螂。又指传说中的怪兽。又通“飞”。注意:现在“蜚”用作“飞”仅限于以下几个词语:蜚声海内外,蜚短流长,流言蜚语。

  裴,形声字。篆文从衣从非(表声)。本义为长衣下垂的样子。如今仅用作姓。

  翡,形声字。篆文从羽从非(表声)。本义为鸟名。用作翡翠,也指鸟名。后指矿物。

  靠,形声字。篆文从非(鸟翅相对)从告(表声)。本义为互相反背。二物相背则互相倚着,故引申指依靠。

  172齿(齒)

  齿,象形兼形声字。甲骨文像口腔中上下相对的门牙。金文加声旁(止)。篆文。古人称口腔前部上下相对的两排咬嚼器官为齿,称口腔后部上下交错的咬嚼器官为牙,后人将牙、齿混用。由于牙齿通常排列有序,故引申指并列,如不齿于人类(千万不要写成“不耻于人类”)。齿(齒)部首内汉字都与牙齿有关。《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有以下汉字齿齿相依。

  龀,读chèn(衬)。指小孩子换牙(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龂,读yín(银)。义为:1.同龈(yín)。2.龂龂,形容争辩的样子。

  齘,读xiè(谢)。义为:1.牙齿相磨。2.参差不密合。

  齿巴:读bà。义为:牙齿外露。

  齿可:读音一kè(嗑),义同嗑。读音二qiā(掐)。义为:咬,比喻相斗,如齿可架。

  龄,形声字。古无齡字,原借“令”“聆”表示。汉代另加义符齒,改为从齒从令(表声)。楷书写作齡。

  龅:读bāo(包)。龅牙,指突出嘴唇外的牙齿。

  龆:读tiáo(迢)。义为儿童换牙。龆年,指童年。龆龀,指童年或儿童。髫,也读迢。古代指孩子下垂的头发,如垂髫。髫龄、髫年,指童年。一龆一髫,一为牙一为发,相得益彰。

  龇,读zī(滋)。义为露牙。龇牙咧嘴。

  龈,读音一kěn(啃),义同啃。读音二yín(银),义为牙龈。

  齰,读zé(则)。义为咬。

  齯,读ní(倪)。老年人牙齿落尽后重生的细齿,古时作为长寿的象征。

  龋,读qǔ(取)。牙齿有病而残缺。如龋齿,也叫蛀齿、蛀牙,俗称虫牙。

  齼,读chǔ(楚)。指牙齿酸痛。

  以下三组词值得细细咬嚼。

  龃(jǔ举)龉(yǔ语):上下牙齿不相对应,比喻意见不合,相抵触。也作鉏铻。

  齮(yǐ倚)龁(hé河),义为:1.咬;啃。2.忌恨;倾轧。

  龌龊,义为:1.不干净;脏。2.形容人品质恶劣。3.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

  173黾(黽)

  黾,象形字。甲骨文像青蛙形。本义是青蛙的一种。篆文文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黽,如今简化为黾。由于黾用作部首,故古人另造蛙代表本义。黽简写为黾。

  黾有两个读音,读音一:mǐn(敏)。因为蛙鸣腹鼓,像鼓劲的样子,因而借用用以表示努力。黾勉,指努力;勉力。如黾勉从事。黾勉也作僶俛。读音二:miǎn(免),同“渑”。河南省渑池县,也作黾池。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黾部首内汉字有:黾、鄳、鼋、鼍。

  鄳,读méng(萌),古地名,在今河南罗山一带。

  鼋,读yuán(元)。鼋鱼,外形像鳖,长有许多小疙瘩。也作元鱼,也叫癞头鼋。

  鼍,读tuó(驼)。鼍龙,指扬子鳄。

  174隹

  隹,象形字,读作zhuī(锥)。甲骨文好似短尾鸟在地面行走。几经演变成为隹。古人将短尾巴鸟写作隹,长尾巴鸟写作鸟(如鹊)。后来就不太分了,如雞、鷄都是鸡的繁体字。请注意隹与佳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隹部首内汉字大都与禽类有关,但“椎、锥、谁、崔、睢、推、唯、维”等字从“隹”得声。

  隼,读sǔn(损)。鸟,飞得很快,是猛禽,善于袭击其他鸟类,如猎隼。旧称鹘(hú)。

  雀,从小从隹(不是从少从隹,雀字中间一撇是古人有意拉长,主要是为了汉字结构变化、美观),指麻雀一类短尾鸟。

  售,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口从隹,隶变后楷书写作售。本义小鸟叽叽喳喳。由于卖东西需要吆喝,于是售借为卖。

  雄,形声字。篆文从隹从厷(表声)。本义为公鸟,后引申指雄性等义。雄与雌相对。

  雌,形声字。甲骨文从隹从止(表声)。后改为从“此”表声。本义为母鸟,引申指母的。

  集,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为一只或多只隹栖息在树上。如今规范用集。由本义引申指聚合、会合,再引申指集体等义来。

  雠,读chóu(仇),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言从雔(二鸟相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将雠作为仇的异体字淘汰了,现在恢复雠作为正体字。专用于校雠(校勘)。

  焦,详见2014年1月下“灬”。

  雇,详见2014年2月下“户”。

  截,详见2013年8月下“戈”。

  雅,详见2013年8月下“牙”。

  175阜(阝左)

  阜,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古人穴居,甲骨文像在穴的墙上挖出供上下的脚窝形(有的说像神梯,也有的说像军旗)。篆文略有变形。后逐渐演变为阜。阜由本义引申指土山,也泛指山。又引申指高大,再引申指多,如物阜民丰。

  阜部首内只有自己,而由阜演变出的“阝左”(详见本刊2012年6月下)却队伍庞大。

  176金

  金,象形兼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铜饼)从(矢)从(斧),会可制作箭和斧的金属之意。篆文讹为土中有金块,从今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金。

  注意,最初金指铜,后通称各种金属,再后又特指黄金。用作五金,古人指五色金,即白金指银、青金指铅、赤金指铜、黑金指铁、黄金指金。现在意义上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后来泛指金属或金属制品,如五金商店、小五金。

  金部首内汉字,大都处于汉字下部,如崟0、蓥0、鉴、銎、銮、鋬、鋆、鋈、錾、鍪、鏊、鎏、鏖0、、鐾、鑫。也有的在汉字右侧,如唫、淦,这些字大都从金表声。

  崟,读yín(银)。嵚崟,形容山高。

  蓥,读yíng(营)。华蓥,山名,在四川东部和重庆西北部。

  鉴,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人)从(目)从(皿,水盆),本义人俯首在盛有清水的盆里看自己的影像。后另加义符“金”,说明此时盆为金属制作。隶变后楷书写作鑑,异体作鑒、鋻。如今规范为“鉴”。由本义引申指铜镜,再引申指照、仔细看、审查。又引申指借鉴。由于“鉴”引申义多,古人另造“镜”来表示“鉴”的本义。

  銎,读qióng(穷)。斧子上安柄的孔。

  銮,义为:1.铃铛。2.皇帝车驾上有銮铃,借指皇帝的车驾。3姓。

  鋬,读pàn(判)。方言用字,义为:器物上用手提的部分。如壶鋬。

  鋆,读yún(在人名中也读jūn)。书面语言指金子。

  鋈,读wù(误),义为:1.白铜。2.镀。

  錾,读zàn(暂)。义为:1.在砖石上凿;在金银上刻。2.錾子。

  鍪,读móu(谋)。兜鍪,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原称胄,秦汉以后称兜鍪。

  鏊,读ào(奥)。鏊子,烙饼的器具,用铁做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凸。

  鎏,读liú(流)。1.成色好的金子。2.同镏金之镏。

  鏖,读áo(熬)。鏖战,指激烈地战斗;苦战。

  ,读bān(搬)。指文武全才。

  鐾,读bèi(辈)。把刀刃在布、皮等上面反复摩擦使其锋利。

  鑫,指财富兴盛(常用于人名或字号)。

  [176]钅

  金在汉字左侧时简化为钅。钅部首内汉字刀光剑影,现摘取常用的汉字加以“亮剑”。

  钊,读zhāo(招)。1.勉励(多用于人名)。如我党创建人李大钊。2.姓。

  钟,繁体分别为鐘、鍾。鐘,指响器,还指计时的器具,如钟表。鍾,指情感等集中,如钟情。另外,锺不再是鍾的简化字。2013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确认“鍾”用于姓氏人名时可简化作“锺”。“钱锺书”不可写作“钱钟书”。

  钤,读qián(前)。义为:1.图章。2.盖(图章),如钤印。3.锁,比喻管束。

  钦,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和篆文都从欠(张口仰慕)从金(表乐钟,兼表声),会闻乐钟而欣慕之意。本义为闻乐而敬仰。引申指钟声,引申泛指敬仰,如钦佩。又引申指对皇帝行事的敬称,如钦差,钦赐。

  铁,形声字。篆文从金从臷(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鐵。如今简化为铁,改为从失表声。本义为金属铁。

  铅,形声字。本义为金属铅。古代又指铅粉,指用铅白(某种白色粉末状无机化合物)与香料等混合而成的化妆品。又指用石墨等制成的细条笔芯,如铅笔。在作地名时读作yán,如江西省铅山县。

  铛,形声字。本义(读chēng)为温器,似锅,三足。后指烙饼用的平底浅锅。用作锒铛(读dāng),指刑具。引申指打击金属发出的声音,如钟声铛铛响。也用作“铃铛”。

  铤,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金从廷(直长,兼表声)。本义(读dìng)为未经冶炼的钢铁矿石。引申指熔铸成条块等固定形状的金银。又用作量词,指块状物。借用以表示快跑的样子(读tǐng),如铤而走险。

  错,形声字。篆文从金从昔,本义为用金属在刻出的文字或花纹的凹槽中涂饰。又用作“逪”,指交叉,引申指两物相磨,又引申指不相合、没碰到、互相避让、分开,再引申指误差、违谬。

  以下一组字,均与重量有关。

  钧,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借“匀”表示。“匀”为人肩扛两块金属饼,含重量之意;后另加义符金,成为从金从匀(重量,兼表声)。本义为三十斤,如千钧一发。

  钱,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金从戔(兼表声)。本义为古代一种农具。古代以农具“钱”作为等价交易物,故早期的金属铸币有的就模仿这种农具形状,自然金属铸币也就称“钱”了。又用作量词,指市制重量单位。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钱合5克。

  铢,形声字。本义为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锱,形声字。篆文从金从甾(表声)。本义为古代的重量单位,四锱合旧制一两。也有一锱合六铁、八铁、十二铢或合六两、八两之说。由于锱、铢都表示重量较小的单位,因而也就有了“锱铢必较”这个成语。

  镒,形声字。读yì(溢)。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镕,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金从容(容器,兼表声)。新中国之初,将鎔作为熔的异体字废除。1993年9月3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文字应用管理司正式作出《关于“鎔”字使用问题的批复》(国语管[1993]3号),从此“鎔”与“熔”分道扬镳,并简化为“镕”。

  (作者为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干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