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价格拼杀与山寨”导致的中国工厂困境

 昵称2530266 2015-12-18



在同样的价格区间,消费者会选择国外品牌,不会选择国产品牌


陈斌是浙江宁波米迪电器有限公司的销售部经理。他正在拆解中、日、韩三国智能马桶产品进行比对。


对于网络上“国人疯狂抢购日本马桶盖'的新闻,陈斌并不惊讶。作为一家刚刚开始做智能马桶盖的企业,陈斌承认自己的产品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公司对于是否该投入巨资搞研发,至今拿不定主意。




产品质量是个良心活儿。对于厂家来说,无论是质量检测还是工艺提升,每提高一点,都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增加。但是消费者买回产品后,谁也不会拆开看看里面的构造和工艺。尤其是现在有了电商以后,网上购物时,大家关心最多的还是价格。


'我们如果说是高投入,投入和日韩品牌一样的工艺,一样的质量,那我们价格成本就上去,在同样的价格区间,消费者,我相信消费者肯定会选择日韩品牌,不会选择我们。'


企业研发投入的新产品容易被模仿抄袭,最终成为别人的孩子


不仅市场价格在拼杀,而且很多企业不需要做专利,不需要做认证,不需要去加大产品的研发,不需要对产品测试购买一些测试仪器。没有这些成本,价格就可以做得很低,它也可模仿,也没有人去管它。因此很小的作坊它能够维持下去,貌似生存得还可以。


宁波佳星电器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史西龙:“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产品,拼价格战的现象也越发的明显。类似的型号,你可以在网页里看到很多,而且如果我们挡住这个商标的话,你是分不出哪家是我们的。电商平台上,同类产品价格从20几块到50几块都有。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设计和创新。因为拿别人卖得好产品来仿造,投资风险最小,所以拿来主义在小家电行业十分盛行。”




那些浑水摸鱼的“便宜货”让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一点一点丧失信心


一个叫孙志伟商人,五年前他第一次接触到智能马桶盖产品。出于对于质量的追求,他花巨资对产品进行各个零部件的研发。2013年11月,信心满满的孙志伟开了一家智能马桶盖工厂。当时他坚信,搞研发出身的自己,一定能将产品做到极致,绝不会逊色于外国品牌。但是好运最终没有如约降临在他的身上。经过了几年的折腾后,2015年10月,工厂资金断裂,生产线不得已全部打包转让。


望着曾经付出几年心血的厂房,孙志伟显得很无奈。他说,自己工厂同等质量的智能马桶盖,价格比进口品牌虽然便宜不少,但是市场却反应平平。两年时间里只卖出了3000多台,虽然几乎做到了“零退货”,“好口碑”,却由于前期投入过大,一直无法翻身,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工厂转让。


我们来来看看另一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


家住浙江慈溪市的宋先生,在2015年春节他几经周折,千里迢迢从日本背回来智能马桶盖。宋先生说,当时买马桶盖时,人很多,自己差点没买到。


不过,让宋先生后来有些惊讶的是,这个好不容易抢到的马桶盖竟然产自中国,并且就产自家门口的杭州。很多在日本买回来的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甚至有的是Made 越南。


为什么这种Made In China的东西在日本在疯抢,中国无人问津?那么日本的智能马桶盖到底好在哪?为什么中国老百姓趋之若鹜。记者也实地探访了位于中国杭州的这家日资企业。


走进杭州松下工业园的生产区,记者发现整个马桶盖生产车间规模并不大,智能马桶盖有3长3短, 共六条生产线,工人有300多人。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这些智能马桶盖销售了将近两万台,截止到目前为止,2015年日本松下公司一共销售了马桶盖25万台,同比增长了400%。


日本松下公司电化住宅设备(杭州)公司总经理吴亮,是日本在华企业里中国人担任的第一位总经理。他告诉我们,其实,遭到疯狂抢购的马桶盖不仅是在中国生产的,而且完全是由中国技术团队攻关研发,所生产的零部件80%来自中国本土,只不过资金和品牌带着日本基因。


被价格战、山寨战深深刺痛,中国小家电企业眼下的日子普遍不好过


据了解,在慈溪从事小家电行业的企业2000多家,为其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8000多家,这些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被价格战、山寨战深深刺痛


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邓彬烁:”满满一柜都是由卓力自己研发和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销往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方,而且我们占了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么多的产品里面却没有一款是属于贴着卓力自己的商标和品牌的产品。我们赚取的就是极其微薄的代工费。“


无论是企业,无论是品牌,它最终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来自于产品


事实上,日本工业并非从一开始就受到消费者的认可。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日本工业也曾经被世界诟病,“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曾一度成为“山寨”“质量差”“杂牌”的代名词。包括丰田当时都被美国打压得很厉害,最后还是奋起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们似乎也认识到现状的问题,嗅到了市场转型的信号。随着成本的增加,和严峻的市场考验,抱团取暖、相互分享,解决好品牌、技术、设计这几个核心的环节,寻求中国制造的春天....


素材来源经济半小时,前沿数控技术编辑整理


找到组织了吗?这里是“数控、模具、机械”人士的专属平台,更多精华资料不要错过,动动手指即可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