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的蓝裙子效应

 江山携手 2015-12-19

       神奇的蓝裙子效应

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在一个被失业阴云笼罩的小镇上,人们过着愁苦消沉的生活。一个美国小姑娘也因父母失业而陷入颓废,整日蓬头垢面衣衫不整。在她生日那天,她突然收到了老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条蓝裙子。

小姑娘非常喜欢,梳洗完毕后赶紧穿上连衣裙,整个人花枝招展的,完全换了一个人。

小姑娘的妈妈看到后,感到脏乱的房间与女儿清新的形象十分不协调,便打起精神,更换了台布和窗帘,将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还在桌子上摆上了一盆娇艳欲滴的玫瑰花。

小姑娘的爸爸回家后,看到焕然一新的家和美丽的女儿十分感动,一种美好的情愫诞生了,他动手将倒塌的花园篱笆扶起,并重新修剪了花草,还计划着如何再找到一份工作,让美好和幸福能够延续。

邻居们看到小女孩家的变化,受到感染,纷纷行动起来,于是街道上的垃圾消失了,鲜花又绽放在居民们的窗台上……由于重新恢复了生活的信念,居民们开始了生产自救,就业的形势也随着经济的复苏逐步好转,笑容重又回到小镇居民们的脸上。

一条蓝色连衣裙就这样拯救了一个小镇。

无论如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怀疑,生为万物灵长,宇宙精华的人类,都有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本性。

这种追求美好本性的效应,我们不妨称之为蓝裙子效应。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小姑娘蓝裙子的美瞬间唤醒了人们的审美冲动,美总是与善和愉悦结合在一起,当人们内心中产生审美渴望,都努力寻找美和创造美的时候,美好就滋生了。

一旦美好滋生了,并且蔚然成风,这种美好风尚反过来又会哺育人们创造美好的信心。如此循环往复,人们的眼睛清澈起来,心灵净化起来,灵魂涵养出了高贵,人慢慢就会产生审美冲动,而审美冲动又是确保其他一切美好的前提,因为看到了美好,所以无法容忍丑陋。这就是环境与人的辩证关系。

在这种情况之下,蓝裙子成了蝴蝶效应中最初扇动的翅膀。

一个小镇挽救了,然后就是一座城,一个州,最后就是一个联邦,一个国家。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坏环境对人的污染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一项试验。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

这时候,实验人员在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其结论可以归结为: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

受此影响,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著名的“破窗效应”: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处在脏乱环境中,人的爱美本性就会被压抑,容易产生消极懒散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一失足成千古恨。

日本奈良的一所小学,进入校园之后,所有的孩子都不允许穿鞋,只穿着雪白的袜子自由活动。那个校园里的洁净程度让人惊叹!

想想看,孩子们穿着那么雪白的袜子,怎么可能往地上乱丢垃圾?怎么可能不在乎地上的清洁?怎么能够容忍地上的灰尘?再进一步,一个连一丝一毫灰尘都不能容忍的人,又怎么能够容忍心灵上的尘埃和污秽?

这样,教育的边际不断夸大,美好的追求不断延伸。雪白的袜子,也是蓝裙子,因为雪白的袜子,需要洁净的地面来匹配,而洁净的地面,又需要美好的心灵来照料。

这是我看到最美的一种教育。

每个人都要闭上自己的嘴,抬起自己的腿,爱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许我们每一个温暖的举动,就会掀起一片温暖的海洋,换取一个美好的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