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夔龙纹镜

 老刘tdrhg 2015-12-19

夔龙纹镜

夔龙纹镜

                          1)器物名称:夔龙纹镜 

                          2)年代:战国 

                          3)尺寸:边长9厘米,厚0.4厘米 

                          4)简述:与传1931年洛陽金村大墓出土~~透雕四禽獸紋方鏡 同紋飾


 

   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西周夔龙

夔龙纹镜


  西周初期的龙,主要是广泛综合了商代的多样化的龙,从而广泛综合了全国六大区系、九种原龙;西周后期发展之中,又植根于多元文化的综合创新,创造了一些更富于综合性的龙的新形态。归纳起来看,西周的龙主要有以下十二种形态,其中一些代表了走向综合的新走向、新趋势、新特点:
  花冠象鼻龙
  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3℃——5℃,森林覆盖率在这一带曾高达50%以上,中原一带是有象群频繁出没的,象也曾成为某些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对象之一。
  西周早期,在“匽候盂”这一青铜器上,出现有一种周代新型龙纹——花冠象鼻龙纹:中间是一些花冠、花蕊、花枝的纹样;初看起来仿佛象头上生出的曲折长角;花冠两侧各是一头象鼻龙龙纹,头型如象,圆眼如象,长鼻子更如象,只有身躯受蛇型原龙影响,体长如龙,尾巴如蛇,身上长满云纹与鳞片。同类龙纹,还见于西周的师趛鬲上。
  鳄头凤冠龙
  商代的《诗经·商颂·玄鸟》,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此相应,西周时代出现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多齿角龙纹,体现了龙与凤、龙与鸟综合的大趋:一方面有近似鳄型原龙的头,头上还有角,身躯修长而弯曲如蛇,却长满鱼之鳍;另一方面,在鳄型原龙的后方,却生出凤鸟的王冠,有明显的鹰之头,鹰之眼,鹰之喙。这一龙纹出现于周代早期饣夫卣上。与凤纹卣上,以凤为主,凤龙合体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可谓相映成趣。
  鸟头虎头龙
  西周虎饰钟,中间是一虎型原龙纹,周围是九只鸮鹰原龙纹。
  鹰头象鼻龙
  典型的是西周追簋,在这里鹰鸟头和象鼻龙纹是完全并存的,都看得相当明显。
  象鼻蛇尾龙
  1991年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的夔龙纹提梁卣,主体部分的龙纹造型颇为奇特,可以称为西周早期的象鼻蛇尾龙:前一半是象鼻龙纹的头部,长长的象鼻子,圆圆的大象眼睛;然而后一半却是蛇的身子,蛇的尾巴。不过二者结合得还不十分紧密,还有点像拼盘式的简单综合。与此类的还有在此地1971年出土的西周饕餮纹尊。
  蛇头双角双身龙
  河南省上蔡县四庄出土的西周龙纹方鼎,上面的龙纹形象,号称“一首双身”的“肥遗龙”。这里的龙主要取象于蛇,头型如三角型的蛇头,眼睛圆圆如豆,头的后部有两个圆圆的突起,宛若角状;蛇型龙头虽是一个,身子却分作左右两侧,各成一条龙的身躯,浑身长满鳞片,旁边饰以云纹,表示腾空之状。
  牛马头蛇身龙
  西周青铜器中,有一种造型雕饰十分复杂的折觥,下边觥身的主体纹饰,肯定是牛头夔龙纹:牛头,牛眼,牛鼻孔,牛双角。而上边的头则若牛若马:从正面看,造型近似于牛,而有牛的双角;双侧面看,又有些近似于马,有马鬃在背。
  猪头鹰爪蛇身双角龙
  在距离红山文化赤峰猪型原龙出土地点不远的地方,在略微偏南一些的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又出土了西周时代的蟠龙纹盖疊。盖顶龙纽别具一格:头部主要取象于猪,猪的头型,猪的嘴巴,猪的梭形眼睛,好像还有猪的獠牙;但头上却长出粗壮双角;前肢形状大体近似于猪,但仔细看却长出鹰一样的利爪;整个身躯,蜷曲如蛇,遍体鳞片
  象鼻蛇身鱼鳍龙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西周时代“鱼龙纹盘”盘心龙纹拓片,是多种原龙在周代进一步综合的典型代表:头部看来主要取象于象,有象的长鼻子、大眼睛;而头上却若生双角;身躯主要取象于蛇型原龙,蜷曲若环,有鳞片,尾梢如蛇;体侧却长有鱼鳍,内侧有一鳍,外侧则有四鳍,表明这条龙既可升天,作为飞龙,又可入水作为潜龙。
  鲵头双角蛇身龙
  陕西礼泉出土了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皿——蟠龙纹盘,口径37厘米,高15厘米。盘的中心,盘卧着一条鲵头双角蛇身蟠龙:头型近似于大鲵的扁方形,又大又圆中间有两颗黑珠的大鲵眼睛;但头上生着双角,每只角都作十字状,昭示着这可不是普通的“娃娃鱼”,而是地道的神灵之物;身子如蛇,盘成环状,遍体鳞甲。
  牛头蜴龙
  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是西周早期的淳化大鼎。这只大鼎是1979年在陕西淳化史家源村出土的,通高1.22米,重266公斤,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最大铜鼎。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龙纹。牛的头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双角;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晰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许是为了更明确地昭示这是一只牛头蜴龙,在这一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
  虎头牛角龙
  较有代表性的是,西周早期康侯方鼎,其主体纹样近似于“良渚——龙山——殷商”时代流传下来的虎型龙纹,如虎的头型,如虎的眼睛,如虎的嘴巴,而头上若有双角,周围有云纹。不过,这里的虎型原龙纹,离虎的原型已相当远了,向着图案化、抽象化方向发展,预示了西周后期龙的走向。总之,夏、商、周(西周)三代这近一千五百年,是中华文明走向初步综合的雏型期,也是民族融合的古代国家雏型期,从多元发生的原龙,到雏型已成的商周夔龙,正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国家雏型形成的文化表征。

龙纹图案概说

  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遍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玩具、钱币、邮票、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龙的神话
  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
  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有龟、鳖、蛇、蜥蜴、鳄鱼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
  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见图一)。
  第二:龙乃人的化身。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新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
  第四:龙是神人驾御的动物。例如,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说,夏后氏启(禹的儿子,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代的君王)乘两龙。西方之神蓐收,南方之神祝融,北方之神禹疆,东方之神句芒也都乘两龙。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说河伯「驾两龙兮骖」。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的神人乘龙的画面,屡见不鲜。
  显然,龙成为中国原始社会的崇拜对象,反映出当时人们崇拜超自然力,神化那些带领他们战胜自然的领袖的思想和心态。所以那些英雄,既是人又是龙。而龙就是超自然力的象征,成为具有神力的形象。经能直上九霄,又能深入千寻;既可腾云驾雾,兴云布雨,又可摇波蹴浪,倒海翻江。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和性格越来越复杂。几千年的正史与民间口头文学里,龙的神话此迭彼兴,层出不穷。

  龙与皇权 统治者的先祖
  在中国原始社会中,龙是超自然力的象征,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到了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皇位世袭制度的出现和奴隶主对社会财富的独占,龙就转化为统治者一姓的祖先。商代金文中「龙」字的造型,龙形头部冠以且字(祖)形的角。商周彝器有很多采取龙纹作装饰,龙头上也有且形角,此皆表示龙与皇权的关联。这种观念发展到封建社会,龙纹主要就作为皇权的标志。

  龙与帝一体化
  古代神话里说,黄帝在荆山下铸造铜鼎,铜鼎铸成时,有龙挂着长长的胡须从天而降,黄帝乃乘龙上天。这故事表明人们心中的领袖精神不死,而龙与君主一体,亦一脉相承、
  夏禹第一个废除禅让制,把皇位传给儿子。据说夏禹的礼服,绘绣了十二种表征皇权的花纹,名为「十二章」,其一便是龙纹。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玉人,其中男子,其衣领和背部刻着敝纹,前胸有正面龙头纹,两臂各饰一降龙,两腿各饰一条升龙。这证实了天子十二章纹样礼服之说。到了西汉,人们编了一个故事,说汉高祖刘邦是个龙种,因其母刘媪梦与龙交而生,故刘邦喝醉酒时候,头常显出龙形,以此来证明推翻暴秦之合法,可见龙与皇帝已一体化了。后来「龙颜」,「龙体」等成了描写皇帝的词汇。而皇帝的生活用品,也常以龙称之。例如皇帝的衣服叫做「龙袍」,面朝的座位叫做「龙床」等等。龙纹在宫廷装饰艺术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地位越来越显要。

  皇帝的象征
  皇帝的礼服,汉代龙纹作为十二章之一,和其他十一种纹样并列。唐代龙纹常画于大袖,或作团龙饰于前胸和后背,比其他十一种纹样要大。宋代除有四围龙的款式外,还流行一种通身的大龙,称为「缠身龙」。元代初年,政府下令禁止民间织造五爪缠身龙袍。明朝皇帝礼服和朝服以龙纹作主要装饰,形式不一。清朝的皇帝龙袍制作更加精细,龙纹除用彩丝,金线,银线,孔雀羽线,还用细的珍珠,红珊瑚珠串起来绣织,极奢华之能事。
  宫室方面,以故宫太和殿为例,殿中金銮宝座两旁,分列六根金大柱,每柱各有一条巨龙围绕,东三柱龙头西上望,西三柱龙头东上望,藻井顶部木雕金漆巨龙衔珠俯首下视,全都把视线引向宝座。后面屏风上雕有升龙,行龙,坐龙,使得金銮宝座呈现群龙竞舞的壮观场面。除此之外,整个故宫,为了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无论是皇帝处理朝务,与群臣议事以及寝燕之处,乃至祭天祈福,游览玩乐之地的建筑,都有龙的形象。北海九龙壁,九条不同姿态和颜色的游龙,腾跃在一片澎湃浪涛之中,神机流畅,气势磅礴。以威武庄严的龙的艺术形象,体现皇权的尊严,是宫廷装饰艺术龙纹造型的重要特征。

  龙与民俗
  中国古代除华夏地区的汉族以外,北方的匈奴、南方的楚、越、粤人,西南的苗人等也都以龙为图腾。
  龙的民俗概念的多样化
  在民间文化中,龙这个题材也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人们习惯把有才德有地位的人比作龙凤。大诗人杜甫曾写出「攀龙附凤势莫当」的诗句。后来人们就用「攀龙附凤」来指趋炎附势。
夔龙纹镜  元、明之际,民间普遍流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

老大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是其遗像。

老二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

老三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老四蒲牢,生平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老五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老六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遗像。

老七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是其遗像。

老八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

老九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是其遗像。”

  《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龙生九子」的传说在苗族人民中流传更早,但内容稍异,是说龙生了九个儿子,头八个都是胆小鬼,只有老九才有胆量。


老大    赑屃(bìxì)
老二    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    蒲牢(púláo)
老四    狴犴(bì’àn)
老五    饕餮(tāotiè)
老六    趴蝮(bāxià)
老七    睚眦(yázì)
老八    金猊(jinní)
老九    椒图(jiāotú)

  龙的故事
  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龙的形象常是拟人化的,就以家喻户晓的海龙王的形象来说,有的为民造福,有的为害百姓。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善恶不同、性格似人的海龙王出现。《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到水晶宫向龙王借兵器的情节。《封神榜》描写了哪吒打死为害百姓的龙王太子敖丙的故事。元杂剧《柳毅传书》,则叙述唐朝书生柳毅,搭救落难的洞庭龙女,以后结为夫妇的悲欢。而《张羽煮海》,则是秀才张羽与龙女反抗龙王,煮沸大海,终成眷属的喜剧。人们通过这些龙的神话故事来扬善伐恶,宣传人民心中的社会价值。
  龙能布云施雨的说法由来已久。在苗族地区,每年举行布龙舞,人们把一片片青布用双手举过头顶,互相连接成为长龙,象征源源不断的流水,祈祷丰收。在汉族地区,不论东南西北,各地都有龙王庙,那是过去用来祈祷风调雨顺,保佑丰收的地方。


  有关龙的活动
  因为龙这一人文动物代表着社会不同人群的性格、哲理思想和生活理想,所以龙也一直是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的道具形式,其中赛龙船和龙舞最普遍。龙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穆王乘龙舟出游。隋炀帝经运河到南方游览。坐的也是龙舟。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漆棺,就有王者乘龙舟的图案。在民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阴历五月初五端阳节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于是龙舟的形象也成为绘画和工艺美术装饰纹样的题材关于龙舞的活动,汉代已有文献的记载,也见于汉代的石刻画。今天逢盛大喜庆节日,仍有各式龙舞表演。

  龙的造型
  龙纹的基本形态
  中国人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观点,创造出千姿百态的龙的艺术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龙只是一种人头蛇身的动物。商周时期龙纹处在发展的初期,龙的种类较多,主要表现在角形和体形的变异上。从角形看,有且字形角,有尖形角、有花冠形角,有分岔形角,有牛角形角,有多齿冠形角等六大类型。

  直到宋代,分岔形的龙角才成为固定的式样。商周时期的龙纹体形长短不一,归纳起来有五大类型。第一种是蛇体形造型。商代龙字就是兽头蛇体的象形字。商代的人首蛇身造像卣、周代的鱼龙纹盘盘心蟠龙纹、战国早期交龙纹鉴腹部装饰的龙纹都是蛇体形的造型。

  直到宋代,分岔形的龙角才成为固定的式样。商周时期的龙纹体形长短不一,归纳起来有五大类型。第一种是蛇体形造型。商代龙字就是兽头蛇体的象形字。商代的人首蛇身造像卣、周代的鱼龙纹盘盘心蟠龙纹、战国早期交龙纹鉴腹部装饰的龙纹都是蛇体形的造型。

  第二种是兽体形造型。
  第三种是蛇体缩短而呈爬虫形的造型。第四种是分解组合型;包括一头双体组合型、两头一体组合型、三头一体组合型。
  第五种是变体龙纹。变体龙纹是由写实风格的头部与抽象几何纹或蔓藤纹、蔓草纹的身子组合的纹样。图三一为龙头与几何纹组合,图三二为龙头与蔓藤纹组合,图三三、三四为龙头与蔓草纹组合。蔓藤纹与蔓草纹的差别:蔓藤纹龙身只画蔓藤而不画枝叶,蔓草纹龙身则直接生枝发叶。把动物形象与植物形象合为一体,赋予艺术生命,构思和手法都很独特。

  龙纹布局
  商周时期,龙纹是作为象征「天命神权」的青铜器主要装饰而设计的。青铜器以其雄浑、庄严、稳重的美学风格体现「天命」的威严。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也采用严格按照器形结构分区和中轴对称的构图方法。龙纹形体和分区的空间必须配合妥贴,由于商周青铜器以矩形为主轴,寓圆于方,用垂直与水平的线型分割,因此,商周时期的龙纹造型,也由垂直与水平线作主要架构,弧线处于辅助的地位,充满理性精神。在图案构成上属于严谨的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文学艺术,已摆脱商周时期的凝滞、拘谨、划一的格局。青铜工艺也渐向具有实用意义的轻型和多样化发展。龙纹造型新巧,写实作风的分岔角兽体型龙纹和龙头与几何纹、蔓藤纹、蔓草纹组合的变体龙纹,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装饰纹样的基本风貌。变体龙纹的结构尤为复杂,常常运用反射、移动、回转、交错、套叠、斗错位重复等等构成方法。龙纹图案错综繁复,变化多端。它们常常由几个单相龙纹,依据一定的几何骨骼,巧妙地转移连接而成。图案几何骨骼有时被直接作为龙身而显露于画面,有时仅作为界定龙纹环境空间的暗线而不露痕迹。浪漫、新巧、精细,是战国时期龙纹图案的特点。近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铸器和湖北荆州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出土的刺绣,都有战国变体龙纹的典型形象。这种变体龙纹到秦汉时期,仍在铜镜、带勾、玉佩等工艺装饰中广为使用。
  龙的写实造型
  汉代统治者,利用龙这一人群崇尚的人文动物,作为宣扬皇权的工具,龙纹在工艺装饰领域乃居于显要的地位。当时龙纹以写实的手法,凌厉的动势,豪迈的气魄为其美学塑型之本。汉代龙纹仍有蛇体型和兽体型两种模式。作为主装饰的龙纹,多数突破规矩的几何框架的限制,而依龙的运动状态来布局,故能充分占有广阔的运动空间。用简化、单纯化的形象表现生命的千姿百态,以剪影式的质朴造型表现激昂的神情动作。强化力感,夸张动势,简化细节,注重神采,是汉代龙纹图案手法的精髓。

  南北朝时代,佛教盛行,龙纹也披上佛教的色彩。汉代那种强壮、粗犷、奔放、豪迈的龙纹造型,已被佛国风度的宁静、洒脱、俊俏所代替。龙的体形拉长,从头至尾动作缺乏变化,体现耐性的克制。运用横向的长线条表现风云的飞动,藉定向飞动的空间环境陪衬宁静的主题,表现超凡脱俗的精神意念。

唐宋──龙造型成熟
  自东晋灭亡至南北朝,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分裂和战乱,但为各民族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灭陈,中国复归于统一。至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广泛吸收和包容了本国各民族及国外文化的精华,创造了灿烂的大唐文化。这时中国的龙纹图案,也重新充满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激动的精神气魄。龙身结构,头、颈、崐胸、腹、腰、背、臀、尾、四肢、骨骼分明,角、毛、鳞、须,意态丰满,标志着龙这一纯属幻想虚构的艺术形象,已臻完美成熟之境。

  近世的演化
  元、明、清三代,龙的造型虽也各有特点,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改变。元代的龙,姿态灵活有力,但也有头部造型较小,接近蛇形而带凶野感的作品。
  元代以前的龙纹,四足大多是三爪形的。唐代长陵的两巨幅行龙纹,前足三爪,后足四爪。元初龙袍上流行缠身大龙的花式,四足均为五爪。元帝禁止民间生产和服用五爪龙袍。为了在名称上有所区别,称五爪者为龙,五爪以下(四爪及三爪者)为蟒。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补遗》卷二说:「蟒衣如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似,但减一爪耳。」此外还有弯角龙头,龙身带飞鳍、鱼尾形的「飞鱼纹」及牛角龙形的「斗牛纹」,也是四爪或三爪的。明朝服制规定,蟒服、飞鱼服、斗牛服都是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人才能穿的高贵服装。
  元代和明初的龙纹,上嘴唇明显拉长,向上翻翘,这一特点颇与五代辽墓出土的龙形相似。明初,龙的上唇已比元代加宽加厚。
  至明中期,龙的上嘴唇缩短,与下嘴唇收齐,嘴巴紧闭,龙发综聚向上飞起。明万历年间形状又变了,双眼突起,上下唇均加长,嘴开启,常作戏珠状,头加大,角加长略呈弧状,身粗壮,爪苍劲有力。至清代则龙发披散,龙身略拉长,鳞纹刻画均匀,此外几无重大的变化。清初龙纹较明代秀细,混身具有力量感,富丽而有威严之气。到清嘉庆以后,龙纹形象弛豫,缺乏飞腾活跃之势。此之康熙、乾隆年间的龙纹,就实在相形见绌。
   龙的民间工艺
  自然经济占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从未停止过。明清时期,民间工艺美术都以美化和实用为宗旨。剪纸,蓝印花布,刺绣,挑花,家具,建筑装饰等等,常用龙纹作装饰。民间艺术的龙纹和宫廷艺术的龙纹,神采风韵显然不同。民间艺术中的龙,形象朴素。拙稚可亲,表现的是普通百姓的审美思想和感情;而宫廷艺术中的龙,形象威猛刚烈,严厉可畏,表现的是王权的尊严。前者充满普通人民对生活的赞赏和幸福的憧憬之情,后者则表现皇朝宣扬之需。它们在艺术上也各有千秋,当难同日而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