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父母眼中,宝宝流口水是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了。不过,如果宝宝到了2~3岁牙齿长齐后,口水仍流个不停,就要小心宝宝有罹患口腔、咽喉黏膜炎症等疾病的可能。 最近在儿科门诊,一位家长焦急地对医生说:“我儿子最近老是流口水,厌食,这几天没吃好饭,人也没精神,脸色也不好,赶紧带他来医院看看,别耽误孩子治病。” 经医生诊断,原来孩子是得了疱疹性咽峡炎。这种病由疱疹病毒引起,在齿龈、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小疱疹,疱疹破溃后成为溃疡,上面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有一圈红晕。因为口腔溃疡引起剧烈疼痛,所以孩子也就吃嘛嘛不香,胃口倍儿差了。由于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从而加重了小儿流口水现象。
看来宝宝的口腔出了问题,明智之举还得要及时就医,千万不要轻信偏方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2岁的刘女士剖腹产下儿子,宝宝两个月大时,患上鹅口疮。 原来,孩子的外婆支招:将淘米水放一周后,用来灌洗孩子的嘴跟舌,洗几次后就可见效。孩子的妈妈没有多思考便照做。连续洗了两次后,孩子的病情没有改善,反而突然高烧,口腔内的白点也溃烂了。 孩子妈妈急忙带孩子赶到儿童医院,此时,孩子已经因感染得了败血症,医生说,如果再晚送来几天,孩子就有生命危险。 鹅口疮俗称“雪口”,是口腔粘膜受白色念珠菌(属霉菌)感染所致,一般多发于新生儿。如果宝宝长了鹅口疮,爸爸妈们也不要着急,可用棉签蘸些制霉菌素涂在患处,一般1-3天即可见效。配制方法是用10ml的温开水加1片制霉菌素就行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鹅口疮容易复发,治疗见效后应再坚持继续涂抹3-4天。
无独有偶,长春一位奶奶也用“土方”害了才3岁的孙女。情况是这样的,由于孩子的口腔溃疡一直不见好,所以孩子的奶奶用喝姜汤和抹盐这种方法给孩子治疗。可是没想到孩子口腔里的溃疡面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最后只得到医院进行治疗。 医生表示,孩子奶奶用喝姜汤和抹盐的“土方”治疗确实不对。盐虽然可以消炎,但是却会对溃疡面造成很大的负面刺激。患口腔溃疡后,应该保持饮食清淡并多休息,一般一周左右就会自愈。不过要是长时间不见好或者反复发作,那很可能意味着身体其他部位出问题了,应立即就医。 其实,孩子口腔出了问题多数也是家长不上心。比如有些父母没有做好宝宝的牙齿护理工作,而导致龋齿。近日,一岁十个月的女孩小橙子被妈妈带到医院就诊。小橙子妈妈介绍,最近她发现孩子不爱吃饭,还总用手抠牙,细看发现孩子两颗上门牙已有了小洞,这才赶紧来医院检查。 检查后,宝宝的牙齿被确诊为“乳牙龋”,且12颗牙齿均有不同程度的龋坏,而最严重的就是里面的4颗磨牙。这4颗牙已变成黑褐色,看上去很软,医生说现在这种情况只能拔了。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乳牙坏了没所谓,反正还会再萌出恒牙。其实,如果虫牙是一颗乳牙,会影响它所对应的恒牙发育。 此外,“虫牙”不仅会使牙齿变黑,还会让宝宝因为牙疼而使咀嚼能力和食欲下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当“虫牙”发展到一定程度,牙齿会松弛、脱落,影响发音;附着在“虫牙”上面的细菌,如果随血液而传播到身体其他组织,会引发败血症、心肌炎等。
想必各位家长都长记性了。不过,除了宝宝的乳牙要细心呵护外,它的邻居舌头也不能忽视。 邻居家宝宝现在7个月大。自从添加辅食后,胃口越来越好,吃奶也挺正常。可是最近他妈妈发现他的舌苔显得很厚,白白腻腻的,问袋鼠小编该怎么办? 为了了解病因,我还专门去问了我那在儿童医院当主任的小姑。小姑说,这种情况大多与宝宝自身的消化能力弱有关。如果舌苔厚,且口中有酸味或大便中有奶瓣,则是明显的消化不良。仅仅舌苔白厚,但不伴有其他症状,宝宝吃奶也好,则不需要特别治疗。如果宝宝舌苔黄厚,常伴有脸通红、手脚心热、大便干、小便黄及夜间睡眠不安宁等症状,可给服用一些消食导滞的中药,并给宝宝多喝些温热的白开水,或喝一些蔬菜水。 原来如此,通过宝宝舌头这块“晴雨表”还能知其病呢,袋鼠小编真想重新脑补下这门学科。 编者寄语 宝宝是口腔疾病的敏感和高发人群,父母若在这一时期掌握正确的口腔护理知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改善口腔卫生状况,这将对宝宝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们,可千万别小看口腔问题,要是病,得治!!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更多大牌专家第一手育儿资讯 请搜索微信公众号:医知袋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