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海昏侯墓出土的“舞女”谈起

 珠江大鹏 2015-12-19

从海昏侯墓出土的“舞女”谈起

丁哲

近期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举世瞩目。该墓为中国迄今发掘的保存最好的列侯等级墓葬,墓主是西汉中晚期的某一代海昏侯。民间盛传海昏侯墓主人就是在位27天的西汉废帝刘贺,待考。

海昏侯墓出土了金器、青铜器、玉器、竹简、木牍等珍贵文物一万余件,本文拟对其中一件婀娜多姿的玉舞人的年代进行简单讨论。

这件玉舞人,为作状,然边缘打磨圆润,质感较强。眼眶斜削,眼球略凸,浮雕直鼻,“一”字小口。发型复杂,在两耳侧各有一绺飘扬的卷发,脑后有一细辫,以细密的阴线雕琢头发;着交领宽袖曲裾长裙,衣袖在肘部最宽,腕部收紧,衣袖下部为绹索状,袖口作马蹄形,领口、袖口、曲裾边沿装饰几何纹样,腰带略宽,衣褶较多,用斜刀雕琢,颇写实;一袖甩至头顶,另一袖横置腹部。一端裙角上翘。器上下各雕出一圆榫,钻有穿孔。

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舞人

海昏侯墓出土的玉舞人


所谓玉舞人,即作舞者形象的一类玉佩饰,其造型多为“翘袖折腰”状。有圆雕,有片状,多为单个舞人,少量作双人连体形。玉舞人通常作为组玉佩的构成部分,其上大多有一到两个供穿系的小孔,片雕者一般上下各有一孔,圆雕者则大多自头至足贯有天地孔。


玉舞人滥觞于战国末期,在汉代,尤其西汉时期广泛流行,可谓汉代玉器中最具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一种器类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玉舞人多出土于汉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其中又以女性墓居多,故其可能为当时贵族妇女所喜爱的佩玉。

依据造型之不同,可大致将玉舞人区分为五种造型,各种造型的流行年代亦存在差异:

第一种,片雕,虽趋于图案化,但造型较复杂、轮廓线条多变,仍不失生动,且在透雕工艺的表现下达到了一种“剪影”般的艺术效果。舞人五官、发式简单,衣着交襟细腰宽下摆,衣袖明显增长,且其宽窄渐变不明显,衣袖上常雕节纹,裙摆表面多有一到两条长弧线表示衣褶;纹样皆由极浅细的阴刻线条(即游丝毛雕)雕琢;一袖甩过头顶,垂至肩头、肩下,另一袖置于腰间,多作分叉回卷状。此型为最常见的玉舞人造型,流行于西汉中晚期。海昏侯墓年代虽为西汉中晚期,但该墓出土的这件玉舞人与西汉中晚期普遍流行的玉舞人样式大相径庭。


第二种,为圆雕或半圆雕,立体感较强。浮雕五官;发式简化;窄衣袖,衣袖雕为绹索状,宽袖口,窄衣带,省略衣褶;一袖甩过头顶,及至肩上、肩头,另一袖横置腰间、腹部。见于西汉早期。海昏侯玉舞人形态显然与此种有明显差异。


第三种,片雕,造型简单抽象。发型省略;衣上细节以粗犷阴线表示;一袖甩过头顶,及至肩上、肩头。此类见于西汉早期。其特征也显然与海昏侯玉舞人不符。


第四种,片雕,造型简略抽象,镂空部位减少,轮廓为简单几何形,一袖甩过头顶,垂至肩头。此类见于西汉晚期至东汉。与海昏侯玉舞人风格迥异。


第五种,造型具象,质感较强,以片雕居多。其眼眶斜削,眼球凸出,浮雕直鼻;发型复杂,在两耳侧各有一绺飘扬的卷发,脑后有一细辫,以细密的阴线雕琢头发;着交领宽袖曲裾长裙,衣袖在肘部最宽,腕部收紧,衣袖下部为绹索状,袖口作马蹄形,领口、袖口、曲裾边沿装饰几何纹样,腰带略宽,表面雕有弧线纹,衣褶较多,用斜刀雕琢,颇写实;一袖甩至头顶,另一袖横置腹部。此类见于战国末期。这种玉舞人的特征与海昏侯那件如出一辙,故将海昏侯墓所出玉舞人的制作年代断在战国末期是可信的。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件玉舞人,当为墓主人生前所藏的旧玉。
海昏侯墓出土玉舞人



通常情况下,出土文物的时代当与墓葬、遗址同期,但是晚期遗存中保留有早期遗物的现象亦不鲜见。因玉器制作不易,具备耐用性及珍贵性,且多有特殊的意义和功用,故先人对其特别珍爱,将之继续用于佩戴或他用,乃至最终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墓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卢兆荫:《汉代贵族妇女喜爱的佩玉——玉舞人》,《收藏家》1996年第6期。

2.杨建芳:《规律性认识与古玉辨伪——北京故宫博物院鹰攫人首玉佩及上博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玉舞人的考察》,《文物》2003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