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领悟馆藏古玉的真谛(高人为您全面解读)

 天宇楼33 2017-04-21


前言

整体造型硬朗,纹饰流畅,包浆浑厚

左侧沁色自然过渡,饭糁、沁色互不沁染

玉质温润,油糯致密

特写能看到硬朗的游丝毛雕痕迹


这是一件相当著名的高古玉,就是1983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赵眛墓,现藏于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玉角形杯。全长18.4厘米、口径5.8厘米至6.7厘米,壁厚0.2厘米到0.3厘米。全器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等技法于一体,造型奇特,纹饰层次分明,布局巧妙,碾琢技艺精湛,是汉玉中难得的珍品。今天我们一起来从细节特征角度来欣赏一下这件稀世古玉的风采。


皮壳厚重,线条硬朗富有张力

前蹄朱砂沁较少,显浅黄色

注意中部平面和边缘,肚子中部平滑受沁很少,边缘粗糙,容易受沁!


这件西周鹿形佩是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青玉质地,受朱砂沁,干坑。高8.8厘米、长7.2厘米、厚0.4厘米,扁平体,鹿呈站立状,后肢微屈,头顶两角分枝耸起。阴线雕出圆目和眼角线,鹿身肥健,目平视前方,鼻、口微张,作嘶鸣状,蹄足,短尾,鹿大耳伸直,并碾琢出耳窝,鹿背、腹、臀部均切去边棱,琢磨成弧形,有圆雕效果。从这件玉佩看得出在西部地区坑口相对较干,沁色多浮于表面,经过认真清洗,很容易盘出玉质本色,这也是与湿坑、水坑最大的区别。


整体温润的玉质厚重的包浆

鱼头处朱砂沁棕红色

为什么两条鱼朱砂沁相仿?

因为两条鱼由同一块料所开,玉质完全相同,密度同样底的玉质受沁也会相似


今天介绍的这对玉鱼佩是出土自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一对,长11.3厘米、宽3.2厘米、厚0.15厘米。青白玉质地,头部受较重朱砂沁。西周,两件形制、大小、色泽、质地、纹理完全重合,为同一块玉料雕琢,然后一剖为二,扁平体弧形,鱼作腾越状,尾部分叉,两面削薄呈刀刃状,以细阴线刻出目纹、腮纹、鳍纹,在背鳍出钻一圆孔。

玉猪土沁苷黄色

臀部玉质温润,包浆厚实开门

耳朵处绺裂内沁心较重,还向两侧开散

中下方胳膊肘处牛毛纹

右前臂玉质结构相对较粗,所受青铜沁显网状

今天介绍的是从安徽省亳州市董园1号墓出土的东汉玉猪,现藏于亳州市博物馆。该猪长10公分、高3.3公分,青白玉质地,玉质温润,包浆感、熟旧感开门。圆雕长条卧猪形,刀法简洁有力,富有典型的汉代玉雕工艺特征。解读博物馆古玉(十七)在汉代汉八刀手握猪只是汉代玉猪的一个门类,其实在战汉时期,玉猪造型千奇百怪,大的有几十公分,小的只有一公分左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寓意:财富!是的,我们汉字的“家”的下半部分就是猪,在古代猪是家庭的主要成员,也是最大的财富,所以地位高贵的古人下葬用玉猪,就是带着财富走进另一个世界,希望可以继续享福呢。


整体玉质已经显现出鸡骨白

器表面还沾有麻布和丝娟的痕迹

从两端切口看,是用一块玉改制

内外两侧倾向突棱

这是一件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珩,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据资料记载,这是一件用青玉雕琢的古玉。上有三个对钻小孔,两面饰谷纹,上下两个边缘有斜向凸棱,这是战国时代玉璧雕琢的风格,而且从两端切口看,是用一件玉环改制,可以想象在当时玉器是多么的稀有和珍贵,为了凑数,把前代遗留下来玉器切割改制。解读博物馆古玉(十四)和现代的年轻人不同,古代帝王诸侯即使富有天下也还是蛮节俭的哟。


均匀的身材比例

盼顾的动态眼神

从右上角袖口的严重钙化到臀部的温润玉质

整体雄厚的皮壳

左下角袖口流畅的游丝毛雕


袖管一侧严重钙化

腰肢刻画富有张力

屁股任然露出温润的玉质


这件玉舞人出土自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现藏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这件玉舞人用和田青白玉雕琢,局部受沁和钙化。该玉舞人为圆雕舞女。头右侧绾一螺髻,身着右衽长袖长裙,袖口和下摆刻出云纹花边。舞女扭腰并膝,呈跪姿。轻舒广袖,一手上扬,一手下甩,作长袖舞状。舞女神情专注,口微张似在歌唱。从其发髻来看,可能是越女踏舞的形象。出土时玉表粘有丝绢。中有一个通天孔。


文创大师客服


       古玉界公众平台汇集了全国古玉界精英和玩家,以传播古玉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己任。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设计,可以长按下面的指纹部位,关注“古玉界”公众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