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禅并不昏庸,诸葛亮为何迟迟不肯还权

 邓超越梦想 2015-12-20



  
诸葛亮画像


  诸葛亮从刘备死后独揽大权一直到死,始终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刘禅等于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国执政者。刘禅虽没受过正规的太子教育,但绝不至于在朝政上一无是处。那么,诸葛亮为何一直不放权呢?


  刘备临终嘱咐充满争议


  刘备讨伐东吴失败,不但带去的将士死伤惨重,连他自己也只剩下半条命了。当他带领残兵败将退到白帝城时,大限已到。这一年是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他把诸葛亮找来,对他说出了这段足足争议了近两千年的话。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你比魏国的曹丕厉害多了,必能完成我的志愿。如果刘禅可辅,你就帮他,如果不行,你就自己当皇帝吧。刘备说出这样的话来,令在场的所有大臣吃惊,诸葛亮听到此话,眼泪立即就流下来了,马上跪在地上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点了点头,又对身边的刘禅说:“你今后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对刘备的这段话,争议一直不断。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太信任了,所以才敢说出这样的话。第二种观点认为,刘备对诸葛亮并非完全信任,所以说出这样的话,让诸葛亮背上沉重的包袱,动弹不得,只能是为刘氏的江山鞠躬尽瘁。第三种观点认为,刘备是想试探一下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当时面有喜色,就立即命人把他推出去砍脑袋。但这种观点显然不靠谱,像诸葛亮那样聪明的人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面有喜色呢?如果他真有夺刘备江山之心,何必要急在一时?第四种观点认为,刘备的话原本是想让诸葛亮从刘备的其他两个儿子中再选一个当皇帝,而并非是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注:刘备有三个亲生儿子,除刘禅外,另两个叫刘永、刘理。)


  在上述观点里,第四种观点让人有些信服。许多年来持此观点的人都认为,因为刘备认为刘禅没有“人主”之相,乃凡下之主。


  刘禅并非凡下之主


  一般人认为,刘禅是庸劣之主,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确认。第一,刘禅亲政后信小人远君子。但古代有哪个皇帝身边没有几个小人呢?如果仅凭这一点显然牵强。


  第二,不战而降。公元263年,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可是,当时的形势不得不让刘禅作出这个选择,要么彻底灭亡,要么苟且求活,他选择了后一种。但中国的皇帝不战而降的很多。当时,他对不肯投降的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大臣都说要投降,你却仗血气之勇,想要让满城流血吗?”这样看来,刘禅还是一个仁君。


  第三,忘恩负义。当初,赵云从乱军中把刘禅救了出来,但后来在追谥前朝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时,偏偏忘了追谥赵云。但事实上,他不追谥赵云,其实是继承了他父亲刘备对赵云的待遇。刘备当时封将军的时候封了四个,他们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赵云并未在其中。况且,后来刘禅追谥了赵云。


  第四,没心没肺。蜀国被司马昭灭掉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被带到了洛阳。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宴会上所演奏的音乐是蜀国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国的。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刘禅却谈笑自若,“乐不思蜀”。但换一个角度来讲,此时刘禅的这种“没心没肺”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


  刘备临死前,曾给刘禅留下一道遗诏,在这道遗诏中,刘备对刘禅说,丞相曾说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没有什么忧愁的了。事实上,刘禅也真是“智量甚大”:刘禅从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称帝41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许有人会说,他当这么长时间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皇帝,似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既然刘禅不是庸劣之主,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不交权,诸葛亮另有苦衷?


  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权力,是因为刘禅对朝政不熟。这是无稽之谈。首先,刘禅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太子教育,但跟随刘备多年,总有些耳濡目染,绝不至于在朝政上一无是处。任何一个帝王的治国经验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诸葛亮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他越是这样,就越会让后人觉得他有私心,可诸葛亮的确没有私心,在刘备那样的人手下,如果有半点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直到死,才把政权还给刘禅呢?分析起来,大概有如下原因。


  第一,诸葛亮的确是任重而道远,刘备战败而死,不仅仅是丢了一个荆州那么点代价。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面临着“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


  此时的蜀国,随着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先后去世而变得人才匮缺。三国时期,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占据优势,诸葛亮当然深知这一点。而蜀汉政权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所以,诸葛亮成为辅臣后,一方面要处理好和刘禅的君臣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处理好自己与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人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所以,诸葛亮无论如何是不能把政权交给刘禅的。

据《破译皇权的更替密码:帝王遗嘱》



  链接


  不为人知的托孤大臣李严


  李严,南阳人,曾经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下面做官,干练精明,很得刘表和刘璋的信任,是一个老于世故、才能出众的官僚。公元212年,刘备准备进攻成都,但军事实力不够。次年,刘璋派李严指挥驻扎在绵竹的各路军队,抵御刘备的进攻。谁想,这位一向以“忠心”著称的前线指挥官,却率领军队和一些官员投降了刘备。刘备经过几次大战,最终攻占了成都。


  李严的投降对刘备集团取得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严得到刘备的信任是理所应当的。但这不是他成为刘备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真正让他成为辅臣的原因,是他作为刘璋根据地的旧人这一身份,刘备为了笼络刘璋集团,扩大新建立的蜀汉政权的基础,只能对李严另眼相看。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严为尚书令,死时,又让李严受遗诏,辅佐少主刘禅。可是,他同时又让李严担任中都护,驻守永安(今重庆奉节)。


  也就是说,李严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职责是镇守边疆。从古到今,没有一个辅臣是在中央之外的。仅从这一点上来看,李严是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之实。那么,是李严真的不想有托孤实名吗?当然不是。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我们看李严的官职,分别为光禄勋、中都护、尚书令,而诸葛亮的官职为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在地方上还兼益州牧。


  蜀国的政治制度是两汉的延续,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而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也就是皇宫卫队长,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与作为卫队长的李严,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刘备病逝于永安前,曾精心安排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即托孤于诸葛亮,并以尚书令李严为副。刘备挑选李严做顾命大臣,一是稳定内部政权,二是抑制一下丞相诸葛亮的权力,但最终的事态发展,应该是没有如刘备所想。


  刘备去世后,李严并没有能够起到辅臣的作用。相反,他还在8年后被废黜和流放,身败名裂,留下一个历史疑案。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也发病而死。

据《新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