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话《贤文》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人生经过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俗大雅之后,方能悟透许多事理;经历、阅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才知道前人俗语言浅理深。当你准备把自己的经历与教训告诉后代的时候,发现言简意赅的还是前人总结的各种俗语——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贤文”。历代都有不知名或者不署名的学者总结的通俗易懂的《贤文》,但真正编辑成书的,是在明代中期。经过明、清两代许多文人的不断增补,形成了许多不同版本的贤文集,其中比较有名望的,是清代同治年间大儒生周希陶先生编辑整理的《增广昔时贤文》,又称《增广贤文》。历代贤文既是教儿童读书识字的教材,又是教育孩子明事理、做好人的启蒙读物,是中国古代童蒙必读内容。《贤文》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传承和增补的过程。在下不才,也试图加入这个传承的行列。这里,我以《增广贤文》为基础,将各种版本的《贤文》进行了融会,然后给予浅薄的注释和译注。 《贤文》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之后不难发现,它有其内在的逻辑。它是在人的本性“自私自利,一事当前首先替自己打算”的前提下,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常常被金钱所玷污,“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人的尊卑地位是由金钱和权力决定的,“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常常被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们所说的话常常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冰冷地陈列在我们面前。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部分是谚语。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读贤文同样能领会传统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人际关系方面,认为人是虚伪的,人们常常为了一己之私而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关于命运,强调命运和因果报应,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倡导行善做好事。想想也是,只有当我们做了好事、善事之后才能心安理得,即使偶尔夜半遇到鬼敲门也不会心惊肉跳;在处世方面,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提倡宽容和忍让,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主要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关于读书,强调应该趁青春年少多读书、读好书,读书贵在用心,读书贵在应用,处处留心,人人为师。 贤文的特点,一是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二是有韵有辙,朗朗上口,简单、易读、易懂、易记、易行,古代就有 “读了贤文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之说( 幼学是另一种童蒙读物,全称《幼学琼林》);三是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可以称为中国古代版的百科全书。认真读后,让人获益非浅。 当然,贤文中也有许多消极的东西,那只有靠读者自己去辨明与识别了。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三门峡上阳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