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生气就大闹?3个步骤解救你

 板桥胡同37号 2015-12-20

孩子生气就大闹?3个步骤解救你

 


先看一个案例
小瑜在家里排行老二,也许是因为上面有一个姐姐的关系,所以每次姐姐在学习时,总是会在旁边一起听一起学,妈妈常常不记得有教过她,但是她居然就学会了,而经常和姐姐比来比去。

确实,小瑜很聪明伶俐又可爱,但她时不时就流露出“大小姐”脾气,常常一不顺心就生气的又叫又跳,也不管是不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有一次还突然扑到妈妈的身上,又叫又哭的,妈妈老是搞不懂她究竟是在生气,还是难过。妈妈真的很担心小瑜的脾气,如果以后和同学在一起时,一不顺心就生气,那一定会被同学排挤,会不会以后就被贴上“个性不好”的标签呢?
田妈
 
 
田妈插播一条福利消息,本期“带娃去郊游”给孩子们送上——《机灵的小狐》(电子绘本+音频),回复关键词是“机灵的小狐”,即可得到下载地址哦!回复“资料名单”,可以查看所有免费资料的简介。
孩子为什么会情绪很差?
“情绪”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发展出来的呢? 研究显示,情绪的“表情”是与生俱来的。然而,这些往往都是最基本的情绪,只有“喜、怒、哀、惧”并不足以表达孩子的心情,而 需要更加细致的分化,而这分化的过程就是由家庭与学校的环境所塑造的
当孩子在小婴儿时期,只有 最原始的两种情绪分类:“舒适”与“不舒适”。当婴儿觉得“舒适”就会微笑显得很开心,相反地不论是肚子饿、湿湿的、不安全,就会出现“哭闹”的行为。这时,孩子还分不出来“难过”与“生气”之间的差别,大约在三、四个月大时才会有明显差异。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 两岁时孩子会开始对自己感到骄傲;到五岁后, 可以察觉到更为复杂的情绪,像是谦虚、自信。随着人际互动需求的增加,“单一情绪”渐渐地无法满足生活上的需求,当孩子在六岁之后,开始察觉到有时两种不同的情绪会同时出现,而变成另外一种全新的情绪, 又难过又生气而觉得自己很“冤枉”

“情绪”的成熟是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累积,而不是当孩子还没有成熟时,就替孩子贴上一个“个性不好”的标签, 其实孩子只是暂时还搞不清楚情况而已
表情就是心情? 
“表情”就是“情绪”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将这两者混淆,表情和情绪往往伴随发生,但是并不一定表情不好就表示心情不好。相对来说,通常小女孩的表情都明显较为丰富,也因此比较吃香。想想同样是犯错,如果可以做出“楚楚可怜”的表情,被处罚的机率也就会比较低。相反地,如果是“面无表情”或“嬉皮笑脸”这时可能就会倒大楣。当在引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先分清楚孩子是“表情”不好,还是“心情”不好,才能正确引导。 
老是在生气吗? 
“表情”是模仿而来的,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生气”的表情,也就会跟着模仿,结果常常是没有真的“生气”,却看起来像在“生气”。对于喜欢生气的孩子,最不建议的方式就是使用更强烈的情绪来压制孩子,因为孩子会错误模仿到不适当的“表情”,结果常常越学越错误。不妨,多让孩子看看镜子,让孩子多做鬼脸,让孩子熟悉自己的表情,也才能了解如何做出爸妈喜欢的“样子”,自然也就不会看起来很爱生气了。 
就是要惹人生气?
孩子很"讨厌",就是要惹人生气?其实,绝对不会的,通常很容易惹爸妈生气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爸妈哪时候要生气所以经常到了被处罚时还搞不清楚状况。

其实,当我们要生气前,会有一个“预备表情”来提醒孩子,只是这个暗示通常只会在我们的脸上出现两至三秒,倘若孩子不能很快地察觉、分析爸妈的表情暗示,往往等待他的就是真的处罚了。

建议,爸妈在生气之前,需要事先“预告”,让孩子清楚知道你要生气了 ,这样比你在那里挤眉弄眼要来得有效多了。有些小男孩甚至要到了三年级以后,才较能准确判断大人的表情。 
就是“态度”不好? 
“态度”是很难让孩子理解的,毕竟它看不到、也摸不到,因此爸妈必须要更明确的和孩子说明,究竟要做到哪些“动作”才表示爸妈满意了

之前有一个案例是,一个中班的小男生,常常被学校老师抱怨,因为每次和他说话时,总是一副要听不听的样子,常常让老师气得要命。在评估的时候才发现,他的肩膀居然一高一低,所以他每次都以为自己已经站正了,但实际上头却歪向一边,所以看起来就像是故意歪着头说话,眼睛也很自然地往旁边飘移。当老师越凶时,他越想将头摆正,却又越移越歪,结果就使大人更生气。

责备往往没有什么作用,了解孩子,清楚和孩子说明你要的“动作”,带着孩子演一遍,他们自然也就会愿意去配合。 
专家爸爸这样做
孩子爱乱发脾气,一生气就大哭大闹,不仅常让爸妈下不了台,也会导致孩子的人际互动困扰。 当孩子犯错时,你是大发雷霆或是温和的帮他解释呢?基本上,两个极端都算不上正确 ,还可能会让孩子的情绪发展受到限制。

过度强烈的情绪表达,很容易让孩子学到错误的情绪传达让孩子变得易怒;过于顺着孩子的想法,容易使得孩子无法了解别人与自己的分别,让孩子变得固执。带孩子就像放风筝一样,要一收一放,让孩子在过程中渐渐地学习如何顺应环境的变化。绝不是不能处罚孩子,在临床上我们常常看到脾气不好的孩子,爸妈都非常温和有礼。但是,必须要记得处罚孩子时,请不要和孩子“说气话”,不然孩子常常会模仿得很像而使大人更生气 
第一阶段:"三步骤"了解情绪 
步骤一: 冷静 
第一件要做的,不是和孩子说道理,而是先让孩子冷静下来。不论是用转移注意力或带离现场,都是可以的。在沟通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可以听得进去,而不是在旁边不停地唠叨。因此,先让孩子静下来,才能真正地听进去。 

步骤二:认同 
情绪表达是有价值的,过度压抑孩子的情绪,有时会出现其他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可以伤害别人。为何孩子会大发脾气、无理取闹呢?最常见的情况是孩子被误会的时候。先帮孩子说出他的感受,赞同孩子的感觉,并且帮他完成想要表达的字句,当孩子的“代言人”,当孩子感觉被了解之后,就会静下来听你说话了。 

步骤三:反省 
当沟通的桥梁搭上后,就可以开始描述“第三个人”看到的情况给孩子听,让他了解别人看到什么?你生气之后,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其他人在做哪些事情呢?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就会渐渐地了解别人究竟在想些什么,让他自己思考与反省,才能让孩子渐渐地发展出“同理心”。
第二阶段:只能生气5分钟
生气是一种自然的情绪,也是正常发泄心理压力的一种管道。孩子不是不可以生气,而是应该发展出适当的表达方式。当碰到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们需要处罚的不是他的“情绪”,而是他表现出来的“不适当行为”。因此,请不要要求孩子“不可以生气”,因为就连大人自己也做不到。最重要的,要让孩子可以渐渐地缩短生气的时间,因为生气时间长短才是真正惹毛父母的原因。当孩子生气的时间从 30分钟、20分钟,渐渐练习缩短到5分钟,你就会发现孩子不再那么容易让你生气了。
第三阶段: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量
因为文化的特质,我们不像外国人一样,常常会和孩子谈论自己的心情,就像将垃圾倒给孩子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念绘本、说故事,通过故事的内容,提升孩子对于“情绪”的了解,进而增加孩子的情绪词汇量。

很多时候,同样一句话,差一个字差很多。想想如果本来答应孩子要带他去动物园玩,但是临时接到老板的电话要至公司加班,这时虽然很不愿意,却一定要去。就在你要穿鞋子时,孩子突然跑出来说了一句,“你明明答应我的,你让我好生气!”结果可想而知的,应该就是挨了了一顿骂。 

但在这时候,如果帮孩子换两个字,将“生气”换成“望”呢?“你明明答应我的,你让我好失望!”这时你不会生气,反而会安慰孩子不是吗?帮孩子认识更多的“情绪”词汇,才是最有帮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