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规律探寻

 GXF360 2015-12-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为深层、最为持久的力量,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追求,而且也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是非曲直评判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集中体现我国全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且对我国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他们能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及优秀人才信念的形成趋向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就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规律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对当前我国各项建设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认同价值观并非不同价值观之间的肤浅对话,更不是简单的社会传承,而是主体通过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发展变化过程来不断深化认识价值客体。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完善并自省自身精神世界,能主动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升和深化自身的行为外化和情感深化。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常要经历这三个过程:第一,认知认同。通常是指大学生能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进行较为充分的掌握,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形成过程,能做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对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进行较为深刻的领悟;第二,情感认同。这是价值观认同承上启下的过渡环节,既是对认知认同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认知认同的重要基础;第三,行为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行为上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一切行为的行动指南,并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执行,这个过程是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的环节和步骤。

  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通常所讲的认同价值的主体能动性及流动性等特点,还具有不一致性、不均衡性以及多层次等特点。第一,不一致性。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当代大学生行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与认知认同及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在其前后是不一致的。第二,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同是大学生这个群体,但他们在价值认同主体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第三,多层次。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价值观自身的多层次和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多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层面,即国家、社会及个人,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通常是开始于个人层面,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认可和践行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

  探寻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途径,不仅要尊重价值认同的普遍规律,还需关注当代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通常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做起:第一,在完成教学体系构建基础上,着力推动大学生认知认同;第二,在对当前社会环境进行有效净化的基础上来大力推动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第三,重视实践育人,推动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提高,从而带动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总之,高校、社会及学生家庭在坚持价值认知客观规律基础上要形成合力,一起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引导,在把握好当代大学生认同特点的前提下,来不断健全和完善其认同对策;此外,作为国家建设后备人才的大学生,也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自身和群体自觉认同的实现,从而让自身与国家、社会融为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