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管该如何解决带人问题?

 yagi1 2015-12-21

发现的内心「冰山」部属才有救

 

 Y世代、Z世代加入职场,企业开始出现多代同堂的现象,主管带领部属的复杂性与困难度愈来愈高。

许多主管在管理时,常会面临以下几个困境,进而自我怀疑。

为什么同样一件事反覆多次,但部属还是讲不听,也教不会?

明明自己是「对事不对人」,为什么员工却一再重复错误行为?

不管自己选择「铁血管理」、「苦口婆心」或「软硬兼施」,仍然留不住人,又收不到成效?

身为主管,在面对这些困境,真正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什么?答案是,主管必须要身兼「主管」、「老师」和「教练」3个角色,才能解决头痛的带人问题。

主管,你要戴上3顶帽子

IBM大中华区电信媒体事业群总经理陈茂雄,近年来在两岸三地大力推广「主管必须要有教练思维」概念,写作《激发员工潜力的萨提尔教练模式》一书。他认为,在管理现场,最常发生的情况就是,部属的外在表现和心理目标总是背道而驰而不自知,重复一样的行为,使得潜能无法发挥,无法达成绩效与目标。

所以,带领部属的关键,不是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要从部属行为背后的原因着手,让他自己觉察潜在的惯性与盲点,改变行为模式,这样部属才能学会自己找答案,而不是老是闹脾气。

陈茂雄表示,好主管身兼「主管」、「老师」和「教练」3个角色,最终目的都是发挥影响力,让部属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而且,要视不同状况和时机戴上不同的「帽子」。

「主管」及「老师」的角色可以帮助领导人做好管理控制,「教练」的角色则能帮助领导人在组织里孕育出使人发挥潜力与创意的环境。

一般来说,「教练」是多数领导人最不熟悉的角色,却又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导人所必备。知识经济时代中,个人最需要的是创意,以及在工作上成长的动力,以此为前提,才能帮助企业向前迈进,这与工业经济时代所注重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大不相同。

主管帽 以权力服人

领导人在扮演「主管」的角色时,影响力的基础来自于「以权力服人」。

在有些状况下,主管拥有最终决定的权力。例如,打考绩、核定薪资与职等、分派任务、开除或遣散人员等。在执行这些权力时,即使主管可以和部属讨论他对绩效的看法,但考绩的主导权终究归属主管。

不过,主管如果过于依赖这个角色,时时戴着这顶高帽,不肯脱下,就只能带领出一个唯唯诺诺、基于恐惧而工作的团队。相反地,如果领导人把这顶主管帽子束之高阁,不适时扮演主管角色,则容易被视为滥好人,导致自己忙碌不堪,且无法完成团队的任务。

老师帽 以能力服人

领导人在扮演「老师」的角色时,影响力的基础来自于「以能力服人」。

所谓能力指的是:产业知识与经验(譬如金融业、制造业)、组织功能知识与经验(譬如销售、财务、人资等)、项目管理知识与经验等能力。这些专业的知识及经验,事关企业的根基,必须有所传承。这顶帽子发挥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透过有效的沟通,给予他人指导并传承经验。

不过,如果领导人过于依赖这个角色,太「好为人师」,往往会成为团队的瓶颈,因为他的指示容易成为团队的标准答案,部属会忽略向外追求专业知识及技术的提升。反之,领导人若不扮演这个角色,则会让部属失去方向感、或得不到该有的指导,如同在迷雾中盲目摸索。

教练帽 以德服人

领导人在扮演「教练」的角色时,影响力的基础来自于「以德服人」。

所谓「以德服人」,是指引发他人自行解决问题的动机,并从中得到成就感与成长的能力。发挥影响力的关键,则在于是否能够协助他人发现盲点、释放潜力。

但如果领导人过于沉溺在这个角色,可能导致团队效率不彰。反之,若不会扮演这个角色则无法激励人心、培育人才或让团队发挥创意。

适时换帽子、改角色

那么,领导人该在何时戴上哪顶帽子呢?

陈茂雄认为,在紧急而重要的状况下,领导人当然得戴上「主管」或「老师」帽,身先士卒,掌握自己的职权和专业,指导团队迅速解决问题。

如果是任务很重要但并不紧急,如业务目标、计划、策略的订定或培育人才等,则可以戴上「教练」帽子,使用教练式领导。

根据陈茂雄的经验,「主管」与「老师」这两顶帽子,是领导人最常戴的,有的人还只偏好其中一顶,帽子都破旧了也不肯脱下。

他分析,许多领导人认为「给予指导」可以更快速的解决问题,而不愿意采用「非指导」的教练式领导,因为教练方式通常要花费他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领导人戴上教练的帽子是必须的,也是从根本解决管理问题的关键。

主管若有意培养某一位优秀部属,教练式领导是很好的培训工具。但对某些状况连连、屡劝不改的部属,可能就要考虑戴上主管的高帽子,请他另谋高就,而无需费心了。

当主管戴上「教练帽」时,必须将目标放在帮助部属改变模式,而非只是解决问题,否则就无法凸显这顶帽子的价值。若能从根本改变部属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同样的问题就不会一再发生。从长期来看,教练式领导反而更省时省力。

如何扮演「好教练」?

「教练」的概念起源于运动界。

1974年,美国教育学者及网球专家提姆.高威(Timothy Gallwey)在《网球内心戏》一书中指出,教人打网球,技术上的指导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协助球员排除心理上的障碍才是重点。只要内心的障碍能排除,一个人的潜能就可以发挥出来,也就能自然而然地顺着身体及球的节奏把网球打好。这个概念,后来被运用到亲子教育、表演、艺术、业务绩效及企业管理等领域。

高威心目中的好教练,并不是传统的权威、指导式教练,总是在一旁不断地下指令、不断地纠正,要学员照着指示做。他认为好教练应该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方法,让学员自己发现、自己矫正。

因此,高威给了「教练」一个有别于传统认知的新定义:「用协助学习而非给予指导的方式,让人释放出潜力而达到改善绩效的目标。」

陈茂雄认为,在企业中,如果主管要担任好教练,第一个课题就是引导式、开放式的提问,协助当事人自己找到答案。

也就是说,碰到问题,先不做任何评断及建议,而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当事人思考、回答。然后,教练根据当事人的回答,分辨状况及可能性,继续提出探索性的提问。在反覆地「发问、倾听、分辨、回应」下,逐步让当事人在自省、自觉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很重要的是,教练所问的问题必须是「开放式」,而不是「封闭式」。

「封闭式」的提问是可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开放性」的提问则无法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当主管问部属:「你怎么想出来的?」就是一个开放式提问。但如果问的是:「你是不是上网抄来的?」就是一个封闭式提问。

像「你是不是上网抄来的?」这样的封闭式提问,通常显示提问者已经有了主观的判断(我认为你是上网抄来的)或评价(你不该抄袭),因此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与防卫。

而像「你怎么想出来的?」这样的提问,除了不容易引起对方的防卫,还可以引发对方的思考,同时让提问者更了解对方。

再者,提问并不是质问,不是立法院上咄咄逼人、尖锐的问话,只会给对方压力、甚至带着上对下心态的提问。教练式领导的提问,是要带着好奇、想了解对方心态的提问。

而提问也不是无的放矢、乱问一通,这样就算问上一万个为什么,也是一点成效也没有。

所以,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对方提供有用的信息,作为主管客观分析判断的基础。提问还必须有引导作用,有启发性,才能达到效果。

绩效=潜力-干扰

陈茂雄指出,在他协助企业主管转换成「教练」思维时,最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主管:「我觉得我的部属都不自动自发、没有责任感!小汤工作出问题,他说需要想几天,但我加班一小时就解决,我就是希望他们有这种精神!」

陈茂雄:「那你怎么做呢?」

主管:「我隔天就叫他照我的方法做啊!」

陈茂雄:「你这样做有助于提升小汤的责任感吗?」

主管:「呃,我没想过……

陈茂雄指出,指导带来干扰、误导与抗拒。教练式领导不是强制性的指导,一般习惯使用的单向指导方式,直接告知对方怎么做,往往忽略个人的内心反应、自由意志及潜能。

教练式领导则掌握了人性的本质:人的内心底层是爱好自由的,不喜欢被干预,同时也都想呈现自己美好的一面。因此,在自觉、自发之下,学习动机愈强,也愈能发挥自信及潜能,将事情做好。

对于教练式领导为何比指导式领导更能让部属发挥潜能,陈茂雄提出一个管理公式解释:绩效=潜力-干扰。

「指导式领导」和「教练式领导」不同。在教练式领导中,主管只提问,不给答案。将对部属潜力的干扰降到最低,让部属潜力能完全展现,提升自信和责任感。

在指导式的领导下,有时主管不是命令事情应该、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大费周章,苦口婆心地解释缘由、错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试图做一位很好的导师。然而在这过程中,部属最终只是记忆主管的思维和指示,并不能真正启动自发的思考,也无法觉察到自己的盲点。

不仅如此,在这过程中,部属往往还一再告诉自己:「主管的想法才是对的,我远不及主管。」于是自信心就在自我怀疑、自我批判中一点一滴流失了。假如主管采用的是责备,部属的自信崩解得更快,对主管及工作的对抗情绪更重。最后养成凡事请示主管的习惯,若出错了,也是主管的错,不是自己的责任。

反之,在教练式的领导下,部属学会自己动脑筋,学会找到自己的方式和答案。而既然答案是自己提出来的,就会更自动自发去承担,如此自信心和责任心就建立起来了,部属也在这过程中完成一段珍贵的学习。这种学习是自发的,会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一部份,不容易抗拒、误解或是忘记。

如此,主管就善尽了「教练」的角色任务。

心理探索Tips  主管该如何察觉部属表面行为下的冰山?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家族谘商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曾针对人的行为提出「冰山理论」:人的「行为」,包括所做的或所说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部份,在水底下有更多看不到的部份,深深影响着水面上的所作所为。

萨提尔指出,在冰山下潜藏着「情绪」、「观点」、「期待」、「渴望」等4个要素。这些要素的内容,左右了冰山上层的作为及言语。

情绪

对人事物的心理感受,包括喜、怒、哀、惧等等。

人类行为受情绪感受的影响非常大,例如生气了就开口骂人、出手打人,一高兴就口无遮拦。愈是追随情绪感受而自动产生的行为,愈可能出问题。

观点

个人的看法、理解及诠释。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理解及诠释,因为成长背景及主观意识往往有很大的歧异,不同观点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及情绪。

例如,部属被主管纠正,有人会认为「主管就是爱找我麻烦」,有人则认为「我好笨,真没面子」,但是也有人会认为「主管在指导我,我学到了新东西」。各种解读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

期待

心中预期、希望自己或是别人,应该采取某种行动或有某种成就。

例如在工作上,希望自己每项工作都做得正确无误;部门经理调职了,则希望自己可以晋升,补上职缺等等。当期待实现时,满心欢喜;期待落空时则沮丧失望,而可能做出脱序的行为。不同期待会引出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渴望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一些渴望,例如:爱人、被爱、被尊重、被接纳、拥有自由、活得有意义等等,是生存价值的维系,也是成长的潜在动力。

如果不能满足渴望,行为就可能失序。例如,部属若未得到他渴望的尊重,可能会导致工作上的懈怠。反之,当我们协助员工看到内在的渴望,就可以引发他改变的潜力。

所以,发现部属冰山底下的真正想法,主管才能针对5大盲点,采取以下5种教练策略

行为

成长限制(盲点):行为与目标背道而驰

教练策略:探索行为效果

情绪

成长限制(盲点):受困于情绪

教练策略:同理回应情绪

观点

成长限制(盲点):骤下结论

教练策略:理性论证观点

期待

成长限制(盲点):不切实际的期待

教练策略:改变不切实际的期待

渴望

成长限制(盲点):渴望未被觉察

教练策略:觉察渴望,增强动机

/林奇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