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所独立学院的应用型转身之路

 Z教授的e 2015-12-21

一所独立学院的应用型转身之路

转型不是埋首象牙塔,而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很多同学为找不到工作发愁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边秦凯惊喜地发现,自己在招聘会上颇受青睐,不少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这应该得益于我们学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边秦凯说。

    由于边秦凯所在的中旅(旅游)学院与浙江旅游行业最大的龙头企业——浙江省中旅集团合作共建,大学期间,小边不仅得到了来自一线业界老师的指导,而且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就在中旅集团实习,毕业前已经带团去了十几个国家。

    舍弃“高大上” 转向专而精

    校企合作是之江学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之一。作为试点之一,之江学院的转型探索也折射出国内部分高校的转型之路。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是一所依托母体办学的独立学院,1999年开始本科办学,现有36个本科专业,涉及工、理、文、法、管理、经济、艺术7大学科门类,在校本科学生7500余人。办学之初,与许多新成立的独立学院一样,“大家都往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这条路上挤。”之江学院党委书记郑雅萍说。

    由于过于偏重学术,导致盲目追求博士、硕士点设置数、论文发表数、学科专业数等,忽略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2014年,之江学院开始自己的特色化、应用型发展之路。郑雅萍说,应用型建设,不是降格,它与学校办学层次高低无关,这是高校分类发展的一种路径;向应用型转型,既是国家对地方高校的要求,也是之江特色发展的必然之路。   

    2015年年初,学院正式出台《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加强应用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面向需求,产教融合,开放办学,共同发展”思路。之后,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人才培养的重点转向符合地方发展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还对接地方产业,建立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发展联盟。

    “目标是人才培养的‘专’而‘精’。”郑雅萍说。

    让学生找到更加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动手能力”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核心。为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之江学院推行了“2+2”两段制培养模式:前两年注重夯实专业基础,后两年注重实践技能提升。与此同时,实行实训、考证与专业选修课学分互换先后试行,人才培养也从课堂、教室延伸至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外企业……

    截至目前,之江学院已建立起8个较完善的校内实训中心,拥有80余个实验室、近万台(件)教科仪器设备,在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100余家校外实习基地。

    信息学院杜丰老师告诉记者,在信息学院,每年有超过20%的学生在业内人士指导下实训,“最近比较热门的IOS开发、用户界面设计等,学生早早就在企业实训期间就能接触到。”

    从学术型转向应用型,需要改变学生“眼高手低”毛病。除了把课堂搬到市场,之江学院还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总课时比例要求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的总时长要达到一年。此外,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都要求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用人单位的参与度要达到百分之百,鼓励学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今年,机械工程学院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手持机械加工制造方面如焊、钳、铆、机床等各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毕业。”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吴卫国老师认为,一生多证书,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毕业学生具备的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找到更加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转型之路不只在教育本身

    在之江学院领导看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上,关键要把办学的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上来。

    “转型之路,不只在教育本身。提出‘开放办学,共同发展’的思路,就是要和地方的发展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院长李澎林认为,转型不是埋首象牙塔,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2013年,之江学院从杭州迁至绍兴柯桥,成为“中国轻纺城”所在地唯一的一所大学。搬迁至绍兴后,学校重点规划发展制造工业类、创意设计类、经济管理类、现代服务类等4大专业集群,以实现学校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的群、链对接。

    针对柯桥区以纺织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借助于高校师资、科研优势,之江学院与纺织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接轨,提出为柯桥区 “绿色印染、绿色纺织、高端机械、时尚产业”等战略目标服务。

    学校的转型发展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上半年,绍兴市柯桥区专门出台《支持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创建特色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试点工作若干意见》,针对产教融合、培养基地、经费保障等予以政策支持,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通过应用技术型的转型,让学生和学校多了延伸、拓展的平台。”李澎林说,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也必然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学生的青睐。

陶佳苹 董碧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