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寇56师团为例,看中日军力之对比
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防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中国军民伤亡人数高达3500万,按照1937年的货币币值直接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经过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长达14年的艰苦战斗,在同盟国的支持下战胜日寇200万(这期间,中国还有比日寇还多的汉奸部队如:清朝末代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日本100万关东军的扶持下建立的满洲国、华北的傀儡政权和后来汪精卫伪政权下属的为虎作伥的汉奸部队)。 (1) 在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中,通过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的军事力量的对比就可以看出: 1942年3月8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期】)与日本在武器、士兵兵力的力量比较,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以日本的“三八大盖”为例,不论从钢材质量和几何尺寸,都比中国士兵普遍使用的“中正式(79)步枪好一点,以“三八大盖”的刺刀的尺寸57.2厘米(有效长度42厘米)比“中正式”就相对长一些。“长一寸,就是要命的。 再说日本士兵使用的“马尾式手榴弹”是兵工厂大规模按照规范生产的,在手榴弹的弹体上有纵横的凹线,在爆炸后,弹片均与,使用时,将弹体撞击硬物抛出即可;而中国的手榴弹,是一个光面的圆柱形,没有任何凹线,爆炸时,弹片为不规则的,杀伤力小。手榴弹是有一个空心木柄,里面有拉线环,在使用时,要揭开手榴弹木柄的盖子,扣除拉线环,在这个操作过程中的时间就比日军的手榴弹显得用时多一点。也就是要慢一些。 一个国家在基本武器装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防工业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可以这样说,中日双方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交战,是一个“近代”的中国军队与一个“现代”的日本军队的交战,相差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历史进程的这样一场大比拼。 日本对中国的垂涎由来已久,1894年的甲午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顺手牵羊将琉球群岛占为己有。1904年在清朝政府所辖的“满族人的龙兴之地(中国东北)”的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俄国人败,日本人胜,吃哑巴亏是中国清朝政府和中国老百姓。从1905年日本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的迁移日本“农民”,到1945年的40年中,日本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达100万户。 也从1905年起将东北地区丰富的各种矿山资源通过公路、铁路、轮船掠夺性的狂挖乱采运回日本本岛进行冶炼、再进行精密的机械加工,再进行战略装备的制造。 我在写《说“盆中之竹”之日本,见http://user.qzone.qq.com/506516885/blog/1450365511 》一文就有描述。要知道:辛亥革命是1911年,到1928年底才完成东北的易织,整整17年才“标志中国的统一”,实际上此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一盘散沙。 在1931年的9.18事件,大汉奸张学良手中掌握着几十万陆军、320多家飞机和20多艘军舰的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一枪不发就将140多万平方公路的富饶辽阔的东北地区拱手献给日本,日本人将就东北地区丰富的战略资源,将就张作霖曾经号称亚洲第一的兵工厂(每天能够生产一个营的装备),日本人用日本的“统一制式、规范标准”进行生产,从1931年~1937年整整六年的战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 由于是在东北地区直接生产,日本省去了各种矿山资源从东北地区运回日本本岛和将成品的战略装备再运到大量中国东北的大量运输成本。 因此说张学良犯下的汉奸罪是任何时候都洗涮不了的! (2) 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中日双方的国力、军力的对比,日本是倾全国国力(军力)、全日本民族动员之力;而中国刚完成所谓的统一, 上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日本从国力、特别的军的对比,日本占绝对的优势。 日本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摆脱“盆中之竹”的危机,实现由来已久的大陆政策,在1931年发动9.18事件的前,就早已占领了2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半岛。另一方面大力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用于军事工业的支出高达700亿美元。日本各财阀的资金投向进军军事工业。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对国民经济的管制,使整个经济为战争服务。 1930年~1937年,日本工业增长平均速度高达99.9%,是资本主义大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同时期的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并且是个带有很重的封建色彩的农业国,基本上还是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所以,怎么去谈什么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制造生产? 步兵的投送要军车,掩护步兵作战,需要炮兵、坦克兵、装甲车兵,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是没有产生能力此时各种大炮,装甲车、坦克车、军车的。中国军队以陆军为主,并且陆军是以步兵为主,军队的各种运输方式,大部分是靠士兵的双脚。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各种大炮,装甲车、坦克车、军车、飞机的是靠向外国人购买,由于购买的渠道不同,因此也在战场上产生不配套的情况,所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也可以称为“万国武器展览馆”。 就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兵工厂当时也只有年产30万支步枪的能力,少量的迫击炮及一些步枪子弹。 而那个时候的日本每年的战争装备生产能力是:步枪359万支、机枪23万挺、各种火炮8.6万门、坦克5000辆、军车6.4万辆。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来决定的,1937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接近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80%,此时的日本,已经成为全世界前茅的工业强国。 在此期间,有关中日双方的工业数据充分地证实了中国惨遭日本侵略的命运! 日本工业总产值: 60亿美元 中国:13.6亿美元 年钢产量:580万吨 中国:4万吨 年煤产量:5070万吨 中国:2800万吨 年有石油:189万吨 中国:1.31万吨 年铜产量:8.7万吨 中国:700吨 年产飞机:1580架 中国:无生产能力 中国参加抗战的部队是以陆军为主,尽管向国外进口量一些先进的武器,但由于自己没有生产先进武器的能力,更别谈飞机制造,根本没有制空权,因此,受到日寇的空中打击的惨烈是空前的。 日本一个常备师团就是一个“多兵种、多军种的合成军事集团,而中国军队当时有的部队有少量的工兵、也有少量的炮兵(都是什么迫击炮之类的轻型火炮),也只有以团级,对于面对中国陆军那么大的一个基数,分散到各个作战单位,就非常少了。 日寇的一个师团的人数是是中国军队一个建制完整的中央军的整编师的两倍(见:《重读抗战历史 日军是怎样一支军队》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rjszydjd/ )。中国军队的参战士兵基本上是文盲少量的军官也只有小学文化以上,而且有的军官直接接受的是学习毕业,但这种军校的学习都是速成的比较简单学习 。 (3) 中国千百年来,受到的“好钢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见《重读历史 抗战期间上战场的大学生是少数》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kzqjszcddxssss/ )封建文化教育,中国在1931年9.18事件后的中日战争仍然以陆军步兵为主。资本主义列强的“多兵种、多军种协同作战”早已开始,而中国对“多兵种、多军种协同作战”只是个概念。只有在外国的军事情报上知道“多兵种、多军种的协同作战”。中国大多数的军阀及中下级军官对“多兵种、多军种的协同作战”是犹如天方夜谭。只有很少的有识之士(也就是有机会接触海外信息的人士)。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想而已!”就是知道“多兵种、多军种的协同作战”中国由于从辛亥革命到1937年的7·7事件时间长达26年,其中前17年军阀混战,日本在1928年的济南5·3事件中知道中国是盘散沙是事实,算是投石问路了;1931年9·18拉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帷幕,经过1932年上海1·28淞沪抗战、1933年的长城抗战,1934年几次华北傀儡政权的建立。看到的是中国确实没有对抗日本的能力,于是有了满洲国、华北傀儡政权和南京汪精卫这些民族败类。1937年的7·7卢沟桥事变,于是才有日寇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开始和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 (4) 但中国在14在抗日战争中仍然有有识之士“以时间换空间、持久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豪言壮语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中国政治家和中国军人! 中国虽然没有“多兵种、多军种”,但是,也有以卫立煌、薛岳、左权、李家钰、王铭章等一大批为国家领土完整、民族生存真正血性中国军人前赴后继和中国有辽阔的领域进行周旋;可日寇死一个就少一个,战略物资消耗一些就少一些。这些是狂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全面侵略中国前没有想到的,他们认为中国人都像爱新觉罗·溥仪、汪精卫等一群民族汉奸,妄想“三个月就可以占领中国。 (5) 家严于1908出生在四川省荣昌县安福镇,是1930年考入川军21军军医传习所,1932年成为川军军医。1937年8月随川军出川参加全面抗战,1938年1月奉命调长沙军政部军医署军医后备团集训毕业后奉命调到国民革命军第36师河南豫东抗战……后来奉命调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军医视察官,参加的滇西、缅北战役。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是为了保卫中国最后一条路上战略物资海外交通动脉(缅甸仰光之缅甸曼德勒的铁路和曼德勒到中国的“滇缅公路”和受英国政府的要求赴缅的作战的…… 1942年3月至8月,中國远征军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向缅甸境内出动,与日军血战数月,终因实力悬殊,铩羽而归,10万大军生还者约4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远征军全线崩溃前,在战场上始终没有发现早已参战的日军第56师团,正是这个师团先在中路挫败远征军决战的计划,然后出其不意地从东线突破远征军薄弱之防线,席卷了整个后方,导致远征军全面溃败。在实际交战过程中,远征军原以为当面之敌仅一个日军第55师团,既没有发现驻泰国的日军第18师团提前增援上来,又没有发现从海上登陆增援的第56师团,稀里糊涂地把三个日军精锐师团当一个师团来打,以四个半师的兵力摆了个围歼对手的阵势(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相当与远征军一般部队七八个师,相当于中國军队最精锐的戴安澜第200师两三个师)。所以远征军作战一开始便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 但远征军第一次入缅失败从根本上讲还是一个制空权问题,日军完全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失去制空权的远征军,肯定无法弥补情报不灵的缺陷。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常规作战样式是战术空军与坦克装甲部队的协同,根据德国非洲军团司令、坦克名将埃尔温·隆美尔的权威观点:“假使敌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权,那么我方尽管拥有极现代化的武器,还是无法和他作战的,就好像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败是不问而知了。……所以我们不能再依赖摩托化的兵力,以来作机动性的运用,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到空中攻击的毁灭。” 所以笔者以入侵滇西的56师团(龙师团 )为例: 56师团(龙师团)秘密地绕过八莫截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进入中国的滇西地区。远征军参谋团下令将远征军极为珍贵的宝贝疙瘩坦克竟然被参谋团团长下令炸毁来做路障?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在战场上中英联军共伤亡不到3万人,真正伤亡在战场上的中英联军与日军的比例是:1:1.5。 日军没有占到便宜。而绝大多数中国远征军的死亡是在撤退中…… 闲话少叙,言归正题:第56师团表面上只有113联队、146联队、148联队,但在这三个联队背后还有野炮联队、工兵联队、辎重联队、搜索联队,还有空军的支持。在任何一个师团的驻地,都是一个“多兵种、多军种的协同作战”的合成部队,总人数达2.3万人,而56师团的这些日本鬼子大部分是初中文化以上,在上学校的时候就接受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教育的日本矿工,对于战斗工事的挖掘是轻车熟路。体力相对比中国军队的组成大部分是文盲农民。因此在光复腾冲,三战龙陵县城、十战松山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而第二次中国远征军与日寇56师团的伤亡比例是3.12:1。 中国驻印军是1942年5~8月从缅甸战场撤离到印度的新38师、22师及其他1.5万余人,经过一年左右的休整、补充(美国政府提供武器装备、英国政府提供训练场地、设施和给养,中国从国内空运整编14师、30师、50师和1942年8月26日开始到1944年1月从成都、昆明、贵阳、沾益等机场连续不断地输送青年学生(不是1944年年底组建的“青年远征军”,关于青年远征军的文章见我写的:《在抗日战争中,青年军参加了赴滇西、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吗?》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15/19/18138009_520656338.shtml )和身体条件很好甲级壮丁到印度的兰姆加接受美国军事教官的训练),已经不是一年前的样子了,而是有着大约8万将士的复仇勇士,是一只如同下山的猛虎,与第二期工作远征军在畹町会师后,重新进而缅甸北部,清扫日寇。中国驻印度军于第二期中国远征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度军队与日寇18师团的伤亡比,1:2.7,并且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 中国远征军(第二期)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一、有坚强的战斗意志;二、得到美英同盟国的大力支持;三积极研究战争,迅速地在战争中学会战争,这就是中国军人为国家的安危、为民族的生存发挥自己的极限能力,在日军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同盟国对轴心国法西斯的打击,为最后的胜利赢得了时间。可以这样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抗日战争时间最长,牺牲最为惨烈。 中国远征军是1945年1月收复中国滇西地区3.8平方公里国土的第一支部队。由于中国远征军是一支出国与美国、英国共同抗击日寇的同盟国。因此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才有资格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抗战老兵之子 2015年12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