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惩罚之前(before punishment)

 我执室 2015-12-21

本文节选自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在学校看到老师们在处理学生的偏差行为问题时,有些老师讲得气急败坏,恨死了学生犯下如此十恶不赦的大罪;有些老师讲得义愤填膺,觉得学生再这么不知检点,根本就是前途黯淡;也有一些老师讲得语带哽咽,希望感动学生能够体会老师的用心。当然,老师可能用上了一些表演的技巧,无可厚非,只要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老师选择什么方式都是适当的,但前提应该是学生要能够得进去才行。我常常看到老师已经几乎是掏心掏肺地在对学生说话,学生却仍旧一副老神在在,任凭风吹雨打;有的同学面目呆滞,以不变应万变,不管老师说什么,总是“嗯、啊、哦”地回应;有的同学面露凶光,似乎在警告老师:“你也不要太嚣张,逼急了,大家就来个同归于尽。”有的同学把头压得低低的,你正欣慰着他听进去了,却不小心看到他正和窗外的同学挤眉弄眼。

如果被处罚的同学做出了上述的表现,大家可以自行推测成效如何只可惜我发现有许多老师仍然是“执迷不悟”。我猜这是因为当老师的人都是非常有责任感的人,他们不能忍受自己面对学生的偏差行为“什么都不做”但是在各种的限制下,又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所以就算心里知道无效,该做的还是要做,这是老师的“义务”。

老实说,经过社会大众这么努力地“关心”体罚问题之后,我相信老师动不动就把教鞭拿出来挥舞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了。但是学生的问题不能不管,于是老师们总是要花非常多的时间来和学生沟通:处罚前要先沟通,处罚后也要再沟通。这是好现象,但是在这个转型的时间点里,老师善意地想和同学沟通,却常常被学生解读成“老师是无能的”。我觉得老师们在处理学生问题,还没有到需要惩罚之前,可能仍有几点细节要注意。这一篇文章并没有什么心理学的理论或现象,只是我个人的经验之谈。

教育原点

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抱持着一股热忱来从事这份工作的。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折磨了一点时间之后,有没有可能,教师们已经忘了自己从事教职的原点了呢

请想象一个状况,你站在山脚下傲然地对着山顶发下了豪情壮志,决定要为大家开拓一条没有人走过的道路,要挑战一座从来没有人爬过的高山。带着一把开山刀,你闯进了山里,沿途披荆斩棘,杀得好不快活;但是几天之后,你发现自己被困在一座密林里,已经过了两三天了。好像怎么都走不出这座森林,抬头也看不见山顶,不敢确定这个方向是否正确理性上,你知道应该要先静下来,拿出指北针、高度,好好地判断自己现在的处境,重新规划出一条确定可行的道路再出发。

然而这座森林似乎有种迷惑人心的力量,它引诱你继续挥舞你手上的开山刀,它似乎希望你砍到筋疲力竭,然后倒地,被森林吸纳为养分。对你来说,你似乎忘了“想要为后人开拓一条上山的道路”这样的大愿,结果手段成了目的,好像只要能够用开山刀把眼前所有的阻碍都砍掉,就已经是你进到这山里的目的了。到后来你迷惘了、虚脱了,同时也失去了继续开路的勇气,你不知道何处才是终点,不明白你的目标在哪里于是你开始在这座森林里徘徊,反正看情形是走不出去了,干脆想办法让自己在森林里待着、耗着。没想到这一住竟是数年,数年之后的某一天,你忽然想到:“我怎么会在这里呢”但是你已经想不起来当年的理想了。

当老师的人就像是这个有着豪情壮志的人,带着满腔的热情闯进“教育”的丛林里。教书数年之后,或许你会感到迷惘。或许你会感到灰心,或许你会感到气愤,但是一直困在这个情绪之中是无济于事的,不如想办法让自己回到原点,重新再出发。

惩罚的意义

虽然惩罚长期以来在校园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它其实并没有学理的背书。学校是用来学习正确行为的地方,而惩罚是用来消除不当行为的手段。理论上,因为学校不可能会教学生不良的行为,所以学生当然也就没有不当行为可以被消除,也就没有惩罚这回事。这当然是很理想的一个状况。事实上,所有第一线的老师或是家长可能会说:“才不是这样,我家里的那个小恶魔,哪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了,如果我们都没有人去教导孩子不良行为,那么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如何学会的呢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在无意中做了一些错误示范,才会让纯真的孩子们把大人的样子学了去若果如此,在惩罚孩子之前,是不是要先惩罚大人呢

长期来说,惩罚绝对不会让学生学会表现正当行为,所以它必定只能是一个短暂的手段,绝对不能被称作教育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惩罚不可以被单独使用,一定要配合辅导的工作。在惩罚之前,要让当事人知道他为什么被处罚;在惩罚之后,也要让当事人知道有什么正确的方法可以取代他原本不良的行为。

惩罚是不是体罚个人对文字的运用没有那么讲究,如果有人说是那就算是吧虽然我个人反对体罚,但是我并不完全排斥体罚,因为我知道这不是那么容易戒除的。只要不要把手段变成目的,大致都可以接受。有些老师是为了对被害者家长有交代,或是违规同学的家长要对学校有交代,所以要狠狠地打给别人看,像这种为了体罚而体罚就很不应该。

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虽然学界的理论一致反对惩罚,但是倒还蛮鼓励当事人应该受到“自然的惩罚”。所谓自然的惩罚,意思就是当事人做了什么错误的行为之后,应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例如校规里早就规定了打架要记小过一次,那么同学打架之后,当然就是记一次小过,而不是告诉他再给他一次机会,然后这一次就先打两下屁股。我在我的《逃学老师》里写了一篇《爱他害他》就是觉得现在的很多老师或是家长,都不舍得让孩子去接受他们应该有的“自然的惩罚”,反而是百般呵护,帮孩子逃掉各种的处罚,结果孩子学不到应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做起事来当然就是不顾后果地横冲直撞。

态度的掌握

不管同学们犯了什么错,老师通常不会马上就开铡,总是要把学生找来问清楚再说。如果找学生来是要对他讲话训话?),请先确定学生的眼神焦点在老师身上,耳朵也在正常运作当中。而且在谈话的过程中,要随时提醒自己:“学生的心思还在不在”适时的停顿是不错的选择。谈话说到一半忽然停下来,这突如其来的沉默,常常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再度集中。经常看到老师愈讲愈投入,发现学生好像心不在焉,一急之下又说得更激动,一场独角戏演下来,竟是什么事都没发生。当我找学生来谈话时,我会先要求学生看着我;当我发现他有恍神的现象,我会问他:“哈啰,你还在吗”当我注意到他开始左顾右盼了,我会暂停谈话,请他先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后再开始;如果他一直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我会请他先回去,下一节下课再过来。

如果学生确实在听,姿势或许可以不用太过讲究,在听最重要。但是当学生开始表现不耐烦,或是有抗拒的态度出现时,千万不要针对学生的态度来骂人,这样会让你们两人的关系变得更糟,结果你这一次的约谈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再多制造一个问题。试着忽视他不合作的态度,转而要求他的外显行为——姿势。学生当时若是站着,可以请他立正站好,虽然不用要求像基本教练一样标准如果有必要,花一分钟训练一下也无妨,但是绝对不能用三七步站着。如果当时学生是蹲着,请他抬头挺胸,双手分别放在两边膝盖上。不可以让学生弯腰驼背,还用手指在地上画圈圈。坐在地上的处理和蹲着是一样的,如果当时学生坐在椅子上,请他身体离开椅背,腰杆挺直坐好。我看过有老师在对学生训话的时候,学生整个人瘫在椅子上,跷着二郎腿,还一抖一抖地晃着。像这种谈话怎么会有效果呢以上的要求若是同学做不到,或是无法改善,千万不要生气,请他下一节课后再来。

语气的掌握

老师说话的语气一定要轻松。可以在态度及神情上严肃,但是千万不要大声讲话。有一次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一个学生的谈话,让我警惕了好久。他说:“当我看到老师对我大声的时候,我心里很清楚老师已经输了。”我想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老师不得不把老师的架子摆出来,不得不用权威大声说话的手段来威吓学生的时候,同时也表示,老师在“理”这个字上似乎已经站不住脚了。

就算老师并不是因为“心虚”而大声,让学生学会这种行为也不是好事,搞得好像大声就可以让他人就范,这算什么教育呢不管是在班上还是在办公室,和学生谈话的时候使用普通稍轻一点的语气讲话,也算是在帮学生保留面子;否则若是学生以为别人都注意到你在骂他,为了维护自尊,他的防卫机制只好启动,而你们之间多半也就没有交集了。

有一些情形可以算是例外吧例如当时的环境嘈杂,为了要快速吸引当事人的注意力,只好用力地大吼一声。一声就好了,当他注意到之后就应该把他带离那个环境,然后恢复正常语调。或是有时候学生态度嚣张,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只好先表现出气势,让他知道老师还是老师,不容他这样轻视。不过有些老师真的天生柔顺,若是没有把握,这时候最好请人协助。

时间的掌握

时间是很宝贵的,尤其老师的工作那么多,万一下一节上课时间快到了,而学生也看准这一点对你使用“拖”字诀该怎么办呢千万不要草草结束,那就表示学生的拖字决成功了,大可以告诉他既然现在不想谈,那就下一节下课再来吧相信我,不管你是要打他、骂他,学生大多都是不痛不痒,学生最怕的是烦,叫学生每一节下课都来谈一下话,绝对会让他受不了。其实谈话的内容贵精不贵多,如果老师的谈话能够切中要害,时间往往是愈短愈有效果。多注意学生的眼睛,有经验的老师往往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他是否听懂了老师想说的话。如果学生的眼神有抗拒之意,请他下一节再来;若是学生已经有所领悟了,谈话最好先告暂停,以免本来已经产生的反省,又因为自己的啰嗦而变质。为了保险起见,可以请学生隔两三节课或隔天之后再来,如此可以做确认,也可以和学生做更深度的讨论。

此外,谈话的时间最好是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通常是下课时间或是放学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占用上课时间或是午休时间,或是任何班上同学集体行事的时间。有时看到某些老师很认真,总是牺牲自己的午睡时间和同学们谈话,可是一谈就是好天,我总是会开始怀疑这个同学是不是因为不想睡觉,所以才借故来找老师谈话。上课时间当然也是一样,学生很容易借由找导师谈话来逃避不喜欢上的课。像这种动机不单纯的行为,当然不会达成我们预期的目的。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容易上当呢因为老师们大多很热心,只要学生说“我需要你”,老师大概就愿意把心掏出来给他了。

上述说的是一般情况,若是有紧急事故,学生都已经割腕或是捶玻璃了,当然要第一时间处理。

人数的掌握

除了感情上的问题,学生的状况很少是单独一个人发生。面对问题时,老师们当然想要一次把它解决掉,所以难免会一次把所有相关同学一起找来。这时候很容易陷入僵局,因为不管老师怎么威胁利诱,任何一个同学都不想在其他同学的面前示弱。这时候可以考虑个别了解,但是不要让其他同学回到教室,应该请其他同学在办公室外等着。被询问的同学背对着办公室外的同学,看不到其他同学正在注意他,而其他在办公室外的同学虽然听不到,却可以看到老师的表情以及处理过程。老师这时候可以做一些拍肩的动作、倾身向前听的动作,仿佛同学告诉你很多事情一样。问完话的同学请他先站在另一边等着,不要让他和未问话的同学有机会接触。不管有没有得到想要的信息,大家问话的时间最好差不多,而且每一次都要表现出很感谢学生配合的样子。在次序方面,问话最好由最不可能说的人开始问起。

上述的情况有点类似问案的过程。说实在的,还有许多细节可以介绍,但是似乎不便写得太明白,万一被学生知悉,老师岂不是要破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我比较建议让学务处来做这样的工作,让导师能专心地做好柔性的辅导者角色。

不谈问案老师有的时候会处罚学生在下课时间到办公室来看书。嗯……不是处罚,是利用下课时间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加强功课。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行为,但是如果真的要做的话,也应该考虑自己到底可以照顾到多少个学生。不能因为有14个同学不及格,就把14个同学都叫到办公室读书,结果变成这14个同学在办公室里开同乐会,像这样就是一个很糟糕的示范。假设自己最多能一次看顾3个同学,那么每一次就只能请倒数3名的那3位同学过来可能是成绩、秩序或整洁工作倒数。或许你会说还有其他人的表现也都不好,难不成就算了吗其实,若是这个方法有效,被请来办公室读书的同学很快就会督促自己不要成为倒数3名之一,他或许会变成倒数第7名或是倒数第4名,总之,他真的有进步了;而其他表现不好的同学若是没有进步,或许就是下一次倒数3名的人选,以此类推,效果不就达到了吗总比14个人在办公室里开同乐会强过许多。

不管老师打算做什么动作,应该都有背后的动机,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觉得有一些老师可能忘了思考这部分的问题,那么很容易会让自己的好意变成没有意义,实在是太可惜了。

道理的掌握

很多老师家长喜欢讲道理,这是可喜的现象,否则我们的教育又要走回数十年前的那种威权体制了。可是讲道理的难度比过去强调威权的方式不知要难多少倍。要对学生讲道理的时候,实在要先多充实自己在各方面的知识,以免面临讲道理讲输学生的窘境。对于完全不懂的领域,最好不要做任何申论,立刻另辟战场,免得闹出笑话。例如线上游戏,多数学生都在玩,多数老师都没玩过,老师如果只会说:“那个东西有什么用以后能够当饭吃吗真的有电玩测试员的职业多半只会让学生嗤之以鼻,从此丧失老师万事通的身份。

讲道理还有许多注意事项。首先,老师当然不会闲着没事干,整天对学生说教,通常是在学生犯错之后,为了让学生了解他所犯的错才会循循善诱地唠叨。这时候会有一个问题,学生所犯的错是不是有他应得的惩罚或许是记警告或是要罚站、罚写课文等,此时,惩罚的动作一定要在说教之前。对大人来说,说教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能懂事,下次不要再犯;可是对孩子来说,听大人说教的本身就已经被视为惩罚,他这么配合地耐着性子听大人说教,心底想的多半是以为说完就没事了,若是说完了还要再处罚,孩子会觉得他被骗了,或是他的行为遭到双重处罚,反而会把说教的内容完全抛弃。

其次,这是我最担心的一点:千万不要迷信讲道理一定可以通。是的,讲道理是一个大原则,但是若事事都要讲道理会出现个盲点。其一,学生看准了老师一定会讲道理,而且自己还非得听“懂”不可,那干脆就在第一次表现出很忏悔的样子,或许可以逃避处罚,至少也不用听太多遍无聊的道理;其二,学生通常是可以分辨是非对错的,但是他为了回避自己的错误,看准了老师喜欢讲道理这个习惯之后,顺口就说一个歪理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老师中计后,很认真地对学生解释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一番你来我往之后,学生原本的错误就被模糊掉了,老师也沉浸在“终于让学生懂了”的喜悦之中,殊不知学生正在一旁偷笑呢

其三,有些老师觉得孩子还小,可能说一次不懂,那么就说两次、三次,到最后他自然就懂了,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被学生利用,因为他只要每一次都装傻,老师就会每一次都原谅他的过错。或者,老师的耐心终于在第n次崩溃了,不得不摆出老师的权威来要求学生认错,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根本就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双面人,从此对老师失去信心就算学生前面n-1次的不懂都是装傻也一样,只要最后证明老师果然是双面人,学生前面的说谎都可以被合理化了

我要再强调一次,讲道理是好事,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被学生欺骗一次之后就不再沟通了。我必须这么说,若是老师因为讲道理而被学生骗了,那么应该检讨的是老师讲道理的心态及技巧,而不是讲道理这个大原则本身。有的时候,我们做事也应该考虑一下效率,若是对10岁的小孩要讲3个小时才能让他懂,是不是先要求他接受,等到15岁的时候,再花20分钟让他了解比较好。我认为纯威权或是纯沟通都不是一个好方法,甚至持中庸之道,一半威权一半沟通的方式也不一定最好;而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威权要多一些,随着孩子的年纪增长,沟通就变得更重要。反观现实,许多家长的做法似乎刚好相反,孩子还小的时候拼命沟通,结果发现小孩真是不理性,等到长大了反而放弃沟通,那么彼此当然只好发生冲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