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守力:传本《周易》的传承不是皇权决定的

 德道传媒 2015-12-21

传本《易传》是孔子取自鲁国大史氏的《易象》编辑而成。

孔子将《易传》(传者,传也)传给商瞿,经过六代人,传至西汉的田何。秦时焚烧《诗》《书》,因《易》为卜筮之书不在焚毁之列,故传受不绝。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

孔子——商瞿(字子木)——馯臂(字子弓)——矫疵(字子庸)——周竖(字子家)——光羽(字子乘)——田何(字子庄)——王同(字子中)——杨何。

《汉书·儒林传》: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

《汉书·儒林传》的顺序跟《史记》略同,依次是:

孔子——商瞿(字子木)——桥庇(字子庸)——馯臂(字子弓)——周丑(字子家)——孙虞(字子乘)——田何(字子装)。

自孔子至田何有七世,历经约300年左右,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传人默默无闻,说明《易传》的传承完全出于道义的担当,不是官方决定的。此后2200年的传承依然是儒士的道义的担当,传本《周易》的传承并非决定于皇权,其根本原因是孔子《易传》合乎道统和传统。

田何一生以讲《易》授徒为事,是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经学家。所谓今文易学,即随时代变迁用汉代隶书写成的《周易》经、传、章句。西汉立为博士的今文易学,如“施氏学”“孟氏学”、“梁丘学”、“京氏学”等,都出于田何的传授。这时章句之学盛行,孔子《易传》1.8万字被淹没在十几万字的章句之学中,故《易传》反而隐而不显。

整个西汉今文易学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西汉末年,来自民间的东莱郡(郡治今莱州市)人费直传授古文《周易》,并未引起官方重视。费直显然是位“信而好古”者,他的古文《易》是用春秋时期的古文字写成的,也就是说费直这一法脉完全是走的“复制”拷贝路线,不与时俱进,完全是复古主义。但西汉尊重读书人,所以费直因治《易》为郎,至单父令,这相比于今文易学的博士们的大官简直是天壤之别。

西汉末年,皇家中宫收藏的各家博士的《周易》《易传》章句已经很多了,这就面临着分歧与标准问题了。这时主管“社科院”的高级官员有刘向、刘歆、王莽(王莽可能是历史上学问最高的皇帝)、扬雄、桓谭、王充等人,而以刘向、刘歆父子为首席。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这段史实: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汉书·儒林传》: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治《易》为郎,至单父令。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之)言解说上下经。琅邪王璜平中能传之。璜又传古文《尚书》。

李守力按:

在两汉之际,皇权旁落,于是民主气氛甚浓厚。刘向、刘歆、王莽、扬雄、桓谭、王充这些高级学者发现,传承了200多年的官方正统今文《易》竟然不如草根出身的费直古文《易》。刘向在皇家中宫校核所有的《周易》版本,最终的结论竟然是费直《易》最准确!

于是刘向的儿子刘歆于是上书皇帝推广以《左传》为主的古文经学,此举显然触动了当时五经博士们的利禄之途,刘歆遂成为五经博士和所有研习今文经的儒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他被排挤出京师,申张古文经的愿望也成为泡影。

但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一旦知道真相,就一定坚持下去!

王莽与刘歆很投缘,他崇尚古文经学,加上为了推翻西汉旧政权的需要,极力提倡古文经学。但王莽政权很快被轰轰烈烈的绿林军覆灭了。

东汉之初,汉光武帝废古文,提倡今文。

到了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学术上的民主会议)。会议连续举行了一个多月,会后,班固奉旨对会议内容加以总结,写成《白虎通义》四卷。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古文经学的地位,但今文经学仍然为主。可是学者们越来越不喜欢今文经学了。经学家陈元、郑众、马融都学习和传授费氏学。到了东汉末年,王纲解体,五经之神郑玄从马融那里接过古文《易》的大旗,虞翻、荀爽皆然,魏晋王弼继承古文《易》,此后迄今1800年一直是费直古文《易》也!

古文《易》、传本《易传》每次都是在王纲解体时期确立,从刘歆到郑玄,古文《易》地位的确立经历了约200年。传本《易传》从孔子到费直约有500年时间,这500年的《易传》传播完全是民间学术活动。郑玄注疏的全是儒家,故在南北朝就已经散失。唐朝孔颖达继承儒道兼修的王弼的注疏,著《周易正义》,这是魏晋南北朝王纲解体、儒家旁落的结果。唐朝既弘扬《正义》,又颁发《集解》,恰说明官方不搞文化专制。

所以不能说“传本《周易》是官方与御用文人共同整合的结果, 而孔丘易传的崇高地位也是与别有用心者的人谋有很大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