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夜客来茶当酒| 听孙机先生讲酒茶糖烟

 三姑书斋 2015-12-21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茶】
听孙机先生讲酒茶糖烟


“与我国的酒可分为自然发酵的果酒、酿造的粮食酒和蒸馏酒三个阶段相仿,我国饮茶法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


唐至元代前期的末茶法;


元后期以来的散茶法。”


【粥茶法】


“在粥茶阶段中,煮茶和煮菜汤差不多。”“陆羽对粥茶很不满意,他认为烹茶时‘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看来把茶叶和各种佐料、有的甚至是带刺激性的调味品煮在一起,那种汤的味道肯定和后世的茶相去甚远。”

“南北朝时饮茶虽在南朝流行,北朝地区却不好此道。喜欢饮茶的南朝人在北魏首都洛阳遭到嘲笑的情况,于《洛阳伽蓝记》一书中有生动的记述。此风之广被于南北,应是盛唐的事。”
【陆羽和他的《茶经》】

“《茶经》定稿成书大约在764年之后不久,他是得风气之先的一位开拓者。《茶经》三卷十门,详细记述了茶的生产、加工、烹煮、饮用、器具及有关的典故传说等。” 宋代梅尧臣有诗:“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

河北唐县出土的陆羽瓷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点茶法】


“至晚唐时,又兴起了一种在茶瓶(汤瓶)中煮水,置茶末于茶盏,再持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的‘点茶法’。此法最早见于唐·苏廙(yì)《十六汤品》,它本是苏氏所撰《仙芽传》卷九的‘作汤十六法’,但该书其它部分已佚。”

“随着点茶的普及,茶末愈来愈细,被宋人誉为‘瑟瑟尘’‘飞雪轻’,和《茶经》所称的细米状已大不相同。从而茶饼的制作也日益精工。”“这时最受推崇的名茶是福建建安凤凰山所茶‘北苑茶’。”“宋太宗时,以北苑茶制成龙、凤团。”

《宣和北苑贡茶录》中的龙团孙机先生绘)

《宣和北苑贡茶录》中的凤团孙机先生绘)

“高级茶饼不仅制作时工艺繁复,冲点时也有许多讲究。第一步,先要将茶饼炙干、捶碎,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末。传南宋·苏汉臣笔《罗汉图》中,有童子备茶,其中一童子踞长凳用茶磨在磨茶末。”

用磨,传南宋·苏汉臣笔《罗汉图》孙机先生绘)

“《茶经》里说茶碾用木制,西安出土的西明寺茶碾则是石制的。茶碾贵小。明·朱权《臞(qú)仙神隐》说,茶碾‘愈小愈佳’。”

用碾,河北宣化下八里10号辽墓壁画孙机先生绘)

“如果茶末的需求量不多,也可以用茶臼来研。唐·柳宗元诗‘山童隔竹敲茶臼’,已提到此物。茶臼多为瓷质,浅缸体,内壁无釉,刻满斜线,线间往往戳剔鳞纹,常被称为擂钵或研磨器。”

用臼,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元墓壁画孙机先生绘)

“茶末还要过罗,罗多以木片卷曲为圈、底张纱罗而成。《茶具图赞》中的‘罗枢密’画的就是这种罗,古代茶罗的实物只在法门寺塔地宫中出土过一例(如图)。此罗下附抽屉。”

法门寺塔地宫中出土茶罗子(孙机先生绘)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罗子,图片拍摄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

“过罗以后的茶末常装在小瓷罐里。山西大同元·冯道真墓墓室东壁绘有‘备茶图’,方桌上放着一个带盖的小罐,斜贴一纸条,墨书二字‘茶末’。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宋画像砖‘洁盏图’中,一厨娘在桌前擦拭茶具,桌上有一荷叶盖罐,与大同元墓壁画中所见者造型基本相同。”

宋画像砖“洁盏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山西大同元·冯道真墓墓室东壁绘“备茶图”孙机绘

“备好了茶末,烧开了水,可开始冲点。但先要‘熁(xié)盏令热’,以避免注入的开水在冷茶盏中降温。然后用长柄小勺(茶则)自罐中舀出茶末。”
“一勺茶末的标准重量约一钱七分,将它倾入盏内,并倒一点点水进去,‘调令极匀’,叫‘调膏’。再持茶瓶向盏中注水,同时以箸、匙或筅在盏中击拂。”

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壁画-用匙击拂孙机绘


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元墓壁画-用箸击拂孙机绘


山西汾阳东龙观5号金墓壁画-用筅击拂孙机绘

“击拂过程中对冲点的水温有严格要求,偏凉则茶末浮起,偏热则茶末下沉。击拂的手法更有讲究,‘先需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糵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大观茶论》)’”

“只有当茶末极细,调膏极匀,汤候适宜,水温不高不低,水与茶末的比例不多不少,茶盏预热好,冲点时水流紧凑,击拂时搅得极透,盏中的茶才能呈悬浮的胶体状态。这时茶面上银粟翻光,沫饽汹涌,一盏茶就算点成了。”

“这盏茶冲点得到底如何,还可以通过‘斗试’来检验。基本要领看盏中的茶和水是否已经充分融合,是否已经产生出较强的内聚力,‘周回旋而不动’。从而‘着盏无水痕’,也就是说茶色不沾染碗帮。”

“斗茶法要验水痕”,“白色的痕迹在黑瓷盏上显得最分明。”“《茶录》说:‘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除兔毫盏外,建窑的油滴盏俗称‘一碗珠’。”“遗址在今江西吉安永和墟的吉州窑也是宋代黑瓷的著名产地,以鹧鸪斑著称”。

宋·建阳窑褐釉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吉州窑黑地白梅纹碗,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茶托】


关于茶托的起源,李匡乂《资暇集》中有一说,谓:“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

江苏、湖南、北京等地出土的茶盏与茶托(孙机绘

【散茶】


“到了元代后期,饮散茶之风兴起。这时将茶芽或茶叶采下,晒干或焙干后,直接在壶或碗中沏着喝,一般不掺香料,也不压饼、碾末。及至明代,散茶完全排斥了末茶。”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且明文规定禁止碾揉高级茶饼。这样一来,连普通茶饼亦随之消失。从而茶具也大幅改弦更张,以前的磨、碾、罗、筅等均废而不用,原先只盛或煮开水的茶瓶一变而成为沏茶的茶壶。”

【散茶】


“到了今天,无论大家喝的是绿茶、红茶、花茶或乌龙茶,已经统统属于散茶,遵循的也都是喝散茶的套路了。”各位亲,茶就说到这里啦,下周说糖~


(本文文字资料来源自孙机先生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网络,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李秀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