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关节与太极拳功效
(转二)
祝大彤
著
在太极拳松功修炼中,肩是最难以放松的关节。因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力的地方太多,每次用力,无不与肩有关。天长日久,蕴藏在肩中的力量最多且最有力,像肩担肩扛之类的重担也压在肩上。你从30岁开始练太极拳,拳理拳法要求举动轻灵,轻灵和用力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拳道要求修炼者,以轻灵退去户之本力。练拳者应该明白,退去肩之本力是一项巨大工程,欲退去肩之本力,最佳的修炼法是练拳。杨式太极拳家杨振基先生说的比较肯切:“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京城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老宗师说的更为深切,他说:“太极拳就是二个势子,一阴了理一通百通”。一目了然全明白了,松肩退去肩的本力,最佳的选择是练拳。还是那句老话,循太极拳规律练拳,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否则盲练几十年之后一无所获。此言并非耸人听闻,请你到公园或体育声看一看,社会上练太极拳四五十年的拳师,收了很多弟子,大名在外,或者是某派传人,弟子学生一大片,而肩松不下来,遇能松肩的高手,只能一败涂地。几年前曾有一位名家,在某省会一个武术工作会议上,被一位武术教练打翻在地还滚出线外。太极拳名家周身松不下来,也是无奈。
放松双肩的操作已经明细,那么,如何检验是否放松双肩呢?检验他人,请以两手抓住对方大小臂,往上托举双方的肩。双放的肩上去了,并随着你的端力往后仰,证明肩未放松。相反,用力端不起来对方的臂,此时,你的脚很稳地站在地上,也证明对方的肩不松,是以本力在支撑着。如果端臂者端不动对方的臂,有上浮感,脚下飘浮不稳者,证明对方的松功有一定修养,可以说达到松功大成。
松肘
太极拳没有单挑出来讲肘,肘在套路中无所不在。肘在肩腕中间,肘滞上肢僵,在技击上必然技击,练拳肘僵也难以将拳练通走顺。
太极拳要求松肩、垂肘,肘自然下垂,不可着力,在“弯弓射虎”势中有掩肘出拳之用,除此在套路和技击中,垂肘不着力就是。外家拳用肘之技法颇多,像靠身肘、撑肘、盘肘、七十二肘等百种肘法。太极拳修炼以垂肘为佳,练拳垂肘,日入,肘自然下垂,有“一肘松到脚,巨力难进身”之说。像“十字掌”、“金鸡独立”等势,手高举过头,肘形上提,但仍有下垂之意,不可着力。
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肘以自然下垂为规范拳法,以意坠肘明显意大,没有自然垂肘显得轻灵松沉。在行拳时,肘并不单独行动,多以“松肩垂肘”相配合,在“外三合”功法中,肘与膝合,对“上下相随”拳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松腕
关于腕部松功,吴图南先生曾有论述曰:运用气力,如何始能随心所欲,达于敌人之身?必须视腕之能否灵活而定。盖肩不松,则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则力不能达之于腕;腕不活,则力不能达于手指,况望其力能达于敌人之身者乎?故腕之灵活,实为练习国术者,必须之条件。至其应用之法,有提出腕,按腕,仰腕,垂腕,挤腕等法。
吴大师提到的“力”,笔者认为说的绝对不是本力、拙力、常人之力,而是指圈内人说的“太极劲”。为了叙述大众化,他以力解说。
人之手腕,以多块小骨骼组成,所以能转运自如。太极拳的腕骨均应松开,腕应灵活,还要虚松,不能着力。如与人掰腕亦不可用力,以松腕取胜,腕有力全身受制。
腕不能孤立松柔,要配合松肩垂肘、展指松腕,指不展腕不好松,垂肘、展指松腕,先展指,手松开,腕自然舒松。
腕在周身九大关节中不是占让导地位的关节,上有肘、肩,前有手掌和掌指的14个小关节,关后受到保护,推手、技击受到手和肘的牵制,难以独立活动。但是,松腕在周身的松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腕部僵紧,肘、肩受制,手也难以空松。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体验到,手腕和脚踝在太极整体综合内功的修炼,是十分重要的上下两个关节。腕部的空松和僵紧,影响手的空松,脚踝僵难以使脚部放松,即使双脚放松下来,踝部僵紧挡道,难以达到“由脚而腿而腰”的完整一气,不能节节贯通,周身受制,前文曾讲一位有20年太极拳拳龄,又进入深山老林学艺三年,下山后,败于一位仅练一年多吴式太极拳的小伙子手下,尽管是友谊切磋拳艺,但也说明问题。这位练家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说是脚踝没有放开,何止如此,他的手腕也是僵紧的。练拳时欲松腕先展指,“展指舒腕”,食指不挂力,对松腕起到上乘效果,不妨多试,试中调正思维,试中调整松腕动作。盘拳时,凡有腕的动作,一定要以避免腕部出力成按的动作;腕及掌根要松力,由四指引领向前舒展,向上舒展,千万不可身下直下压按。如此操作成为习惯难退去本力。
推手或技击退去踝、腕本力,你有一双松柔的踝,你有一对松空的腕,定将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