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微平声韵诗词

 昵称14561756 2015-12-21

五微平声 

[衣服] [芳菲] [微也] [谷不熟] [与飞通] [风病] [山名] 岿 鬿

 

 

五言绝句 押微韵  

 

感事三首 其三(唐·元稹)题注:此后并是学士时作

 

富贵年皆长,风尘旧转稀。白头方见绝,遥为一沾衣。

 

杂曲歌辞 荆州乐二首 其一(唐·刘禹锡

 

  渚宫杨柳暗,麦城朝雉飞。可怜踏青伴,乘暖著轻衣。

 

登岘山亭寄晋陵张少府(唐·孟浩然)

 

 岘首风湍急,云帆若鸟飞。凭轩试一问,张翰欲来归。

 

引用典故:张翰典故伴张翰泛洛阳船相关人物张翰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任诞〉~740

贺司空入洛赴命,为太孙舍人。经吴阊门,在船中弹琴。张季鹰本不相识,先在金阊亭,闻弦甚清,下船就贺,因共语。便大相知说。问贺:「卿欲何之?」贺曰:「入洛赴命,正尔进路。」张曰:「吾亦有事北京。」因路寄载,便与贺同发。初不告家,家追问乃知。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文士传》曰:「张翰字季鹰。父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美望,博学善属文,造次立成,辞义清新。大司马齐王囧辟为东曹掾。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久矣。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捉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尔!』翰以疾归,府以辄去除吏名。性至孝,遭母艰,哀毁过礼。自以年宿,不营当世,以疾终于家。」

 

 

送友人之京(唐·孟浩然

 

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萝衣。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王孟诗评》:

刘云:甚不多语,神情悄然,然比之苏州特怨甚。《批点唐诗正声》:

野人饯别,正合此语,少益便非孟浩然。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唐·岑参)题注:参曾居此郡八九年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引用典故: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解》:

言柳之有情,人之无情,可想此正诗人托兴处。《唐诗真趣编》:

意不在汾上树,家园情切耳。贾岛之“却望并州是故乡”,岂真忆并州耶?

 

长干曲四首 其三(唐·崔颢)题注:一作江南曲

 

下①渚多风浪,莲舟渐觉②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③潮归。

 

按:① 一作北 ② 一作欲暂 ③ 一作送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品汇》:

刘云:其诗皆不用思致,而流丽畅情,固宜太白之所爱敬。《批点唐诗正声》:

《长千行》三首,妙在无意有意、有意无意,正使长言说破,反不及此。《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于直叙中见其蕴藉,若一往而无馀意可思者,不可与言诗也。《而庵说唐诗》:

字字入耳穿心,真是老江湖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天籁。《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长干之俗,以舟为家,以贩为事。此商妇独保,求亲他舟之估客,故述己之思,问彼之居,且以同乡为幸也。前二章互为问答,末章则相邀之词也。《诗境浅说续编》:

第一首既问君家,更言妾家,情网遂凭虚而下矣。第二首承上首同乡之意,言生小同住长干,惜竹马青梅,相逄恨晚。第三首写临别馀情,日暮风多,深恐其迎潮独返,相送殷勤。柔情绮思,视崔国辅《采莲曲》但言“并着莲舟”,更饶情致。

 

赋得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归》:

钟云:此题古今作者,毕竟此首第一。《诗筏》:

“满”字、“减”字纤而无痕,殊近乐府。《诗法易简录》:

题本六朝,而特出巧思,亦得《子夜》诸曲之妙,若直言稍减容光,便平直少味,借满月以写之,新颖绝伦,其思路之巧,全在一“满”字。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唐·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义门读书记》:

通首不离“悼伤后”三字。《李义山诗集笺注》:

姚培谦曰:悲在一“旧”字。《李义山诗集辑评》:

纪昀曰:盛唐馀响。“回梦旧鸳机”,犹作有家想也。“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是此诗对面。《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此悼亡诗也。情深语婉,意味不尽,义山五绝中压卷之作。《诗境浅说续编》:

此玉溪悼亡之意也。昔年砧杵西风,恐寒到君边,征衣先寄。今则客子衣单,散关立马,风雪漫天,回首鸳鸯机畔,长簟床空,当日寒闺刀尺,怀远深情,徒萦梦想耳。《选玉溪生诗补说》:

一呼三应,二呼四应。机上无人,故无衣可寄;积雪散关,益增梦想,凄绝!《唐人绝句精华》:

无家之人于远方雪夜中,忽作有家之梦,情已可伤,况当悼亡之后,何以为怀?“鸳机”二字中含有无限温暖在。《唐诗鉴赏辞典》: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牛李党争”激烈,他因娶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得罪牛党,长期遭到排抑,仕途潦倒。尽管如此,他与王氏始终情笃意深。宣宗大中五年(851)夏秋之交,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隐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赴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凄戚的情怀是可想而知的。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

 

起句“剑外从军远”,点明这次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剑外”,指剑阁之南蜀中地区。诗题“遇雪”而作,却从远写起,着一“远”字,不仅写行程之遥,更有意让人由“远”思“寒”。隆冬之际,旅人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使人产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诗人的妻子已经不在人间,有谁寄棉衣呢?

 

第二句“无家与寄衣”,蕴意精深。一路风霜,万般凄苦,都蕴含在这淡淡的一句诗中了。诗人善于用具体细节表达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倾泻出自己心底悲痛的潜流和巨大的哀思。

 

“散关三尺雪”句是全诗的承转之辞,上承“遇雪”诗题,给人“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人”的凄凉飘泊之感,同时,大雪奇寒与无家寄衣联系起来,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转入下文。我们不妨这样联想,也许因为大雪封山,道路阻绝,作者只能留宿散关驿舍。伤痛倦极,朦胧入睡,睡梦中见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回梦旧鸳机”,情意是多么真挚悲切!纪盷云:“回梦旧鸳机,犹作有家想也。”用“有家想”反衬“无家”丧妻的痛苦,以充满温馨希望的梦境反衬冰冷严酷的现实,更见诗人内心痛苦之深!至于梦中与妻子相见欢娱的情景和梦后倍觉哀伤的愁绪便略而不写,留在纸外,让读者自己想象思索了。

 

此诗朴素洗炼,而又深情绵邈。诗用层层推进、步步加深的手法,写出凄凉寂寞的情怀和难言的身世之痛。从军剑外,畏途思家,这是第一层;妻亡家破,无人寄御寒之衣,伤别与伤逝之情交织一起,这是第二层;路途遇雪,行期阻隔,苦不堪言,这是第三层;“以乐景写哀”,用温馨欢乐的梦境反衬冰冷痛苦的现实,倍增其哀,这是第四层。诗至此,可以看出,在悼伤之情中,又包孕着行役的艰辛、路途的坎坷、伤别的愁绪、仕途蹭蹬的感叹等复杂感情。短短二十字,概括如此丰富深沉的感情内容,可见李商隐高度凝炼的艺术工力。

 

嘲樱桃(唐·李商隐

 

  朱实鸟含尽,青楼人未归。南园无限树,独自叶如帏。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

 

 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徵,为苍生而一起。常与支公游赏,贵而不移。大人君子,神冥契合,正可乃尔。仆与倩公一面,不忝古人,言归汉东,使我心痗。夫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神农之后,季良为大贤。尔来寂寂,无一物可纪。有唐中兴,始生紫阳先生。先生六十而隐化,若继迹而起者,惟倩公焉。蓄壮志而未就,期老成于他日。且能倾产重诺,好贤攻文,即惠休上人与江、鲍往复,各一时也。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徵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于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按:录自影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卷二十七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二(唐·李白)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奔亡道中五首 其二(唐·李白)

 

引用典故:李陵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引用典故:李陵 

 

醉题王汉阳厅(唐·李白)

  我似鹧鸪鸟,南迁懒北飞。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

 

自遣(唐·李白)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正声》:

语秀气清,趣深意远。《批点唐诗正声》:

情景两忘。胸中无此趣,不能为此诗。《唐诗分类绳尺》:

幽独之景,适足自遣。《增订唐诗摘钞》:

前二句忘怀之甚,后二句又有静中愁来之意。《唐诗笺注》:

此等诗,必有真胸境,而后能领此真景色,故其言皆成天趣。《李太白诗醇》:

冲淡入化境矣。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唐·李白)题注:一作敕放归山留别王侍御不遇咏鹦鹉

 

落羽辞金殿,孤鸣咤①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②飞。

 

按:① 一作托 ② 一作山

引用典故:绣衣典故绣服 绣衣《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东汉·服虔注:「指事而行,无阿私也。」唐·颜师古注:「衣以绣者,尊宠之也。」

 

巴女词(唐·李白)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李杜诗通》:

似亦效《西曲》者。《李太白诗醇》:

言外有用沉痛悲切之情。

 

山鹧鸪词(唐·李益)题注:一本题上无山字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斑竹血泪以自比,鹧鸪行不得以喻郎,比兴深远,语意缥缈,神品也。《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兴体也,后二句赋体也,皆美人香草之寓言。沈休文诗:“梦中不识路”,言梦去之无从。此云“处处湘云合”,言郎归之莫辨。相思无际,寄怀于水重云复之乡,乐府遗音也。

 

归雁(唐·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①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②北飞。

 

按:① 一作走 ② 一作向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杜臆》:

“乱定几年归?”谓如此之乱,定是何年可归也。《杜诗详注》:

此是托物之寓意。……见江雁北上,故乡思弥切耳。《唐宋诗醇》:

自写心事,与王勃《九日》一绝正堪对照。《读杜心解》:

神味高远。《唐诗近体》:

自写心事,非赋雁也。情在语外,故佳。

 

复愁十二首 其二(唐·杜甫)

 

钓艇收缗尽,昏鸦②接翅归①。月生初学扇,云细不成衣。

 

按:① 一作稀 ② 一作鸥

 

复愁十二首 其四(唐·杜甫)

 

  身觉省郎在,家须农事归。年深荒草径,老恐失柴扉。

 

 

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①别,何年待汝归。

 

按:① 一作湘

 

诗(附存)(唐·沈佺期)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按:见明刻本宋佚名编《锦绣万花谷后集》卷十四「将帅」类(按:此四句即《木兰诗》中后人以为极似唐人所作之句。《万花谷》收佺期《塞北二首》摘句后,又收此四句,署「前人」。未祥编者另有所据抑疏忽致误。今人或主《木兰诗》为唐初人所作。今姑录出附存佺期名下,以供研究者)(采择。又按:同治《泉州府志》卷七有沈佺期大小潘山七律二首。佺期未入闽,二诗亦不类初唐诗,疑为后代同名者作,今不录,附识于此。)

 

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唐·温庭筠)

 

  吴国初成阵,王家欲解围。拂巾双雉叫,飘瓦两鸳飞。

 

 

羁春(唐·王勃)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顾云:“况属”字有情。《唐诗笺注》:

上二句悲路远,下二句伤时晚,分两层写,更觉萦纡。《网师园唐诗笺》:

末二句,邈然。《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寄兴高远,情景俱足。《全唐诗佳句赏析》:

①滞:留滞。 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③况属:何况是。 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是写旅愁归思的一首五言绝句,大约作于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因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长江滚滚东去,而自己却留滞在这里不能归家,身在万里之外,虽有归家的愿望,但是不能成行;何况现正逢高风送秋的季节,黄叶纷飞,万木凋零,更增加了思乡的愁绪。诗中情景互为作用,彼此渗透,将久客异乡之悲,思归之情,与眼前所见之典型环境融合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风木萧瑟,苍茫悠远,气象雄奇尽情道出。末句以景结情,向来称妙。《唐诗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朓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本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本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 莲花坞(唐·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①绿,王孙归不归。

 

按:① 一作年年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王孟诗评》:

占今断肠,理不在多。《唐诗绝句类选》:

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唐诗援》:

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唐诗广选》:

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唐诗解》:

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得汉魏和缓气。《唐贤三昧集笺注》:

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翻弄骚语,刻意扣题。《诗境浅说续编》:

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阙题二首 其一(唐·王维)

 

 荆溪①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按:① 一作溪清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色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烂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商山路有感(唐·白居易)

 

万里路①长在,六年身始归。所经多旧馆,大半主人非。

 

按:① 一作途

 

酬裴相公见寄二绝 其一(唐·白居易)

 

  习静心方泰,劳生事渐稀。可怜安稳地,舍此欲何归。

 

 

塞下(唐·许浑)

 

 夜战桑乾北①,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按:① 一作雪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顾云:言外有死生之意。《唐诗解》:

此与陈陶《陇西行》意同。陈语神,许语质,非蹈袭也。《唐诗摘钞》:

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同一苦语,此处较不忍读者,以实境比虚情更惨也。《唐诗别裁》:

黯然魂消(末句下)。《网师园唐诗笺》:

刺骨语(末二句下)。《诗法易简录》:

借寄寒衣一事,写出征人死别之苦,却妙不犯尽。《删正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

纪昀:此首却浑健,“犹是深闺梦耿人”意。《唐绝诗钞略》:

许培荣云:“夜”字、“朝”字、“犹”字、“自”字,与得酸楚不可言。《养一斋诗话》:

(许浑七律)全篇又不尽老成,未能如五绝之“夜战桑乾北”、七绝之“劳歌一曲解行舟”、五律之“红叶晚萧萧”全局俱动,为晚唐之翘楚也。《诗式》:

首句言战。二句承首句,言战未已。三句“朝”字应上“夜”字,此句意义全在下句。四句写足上句意,虚神又在“犹自”二字。[]浑雄。《诗境浅说续编》:

唐代回纥、吐蕃迭扰西北,征戍频频。诗言沙场雪满,深夜鏖兵,迨侵晓归营,损折已近半数;而秦中少妇,犹预量寒意,远寄衣裘,不知梦里征人,已埋骨桑乾河畔矣。若张籍诗“欲祭疑君在”,韦庄诗“犹是春闺梦里人”,则全军皆墨,诗尤沉痛。《唐诗鉴赏辞典》:

《塞下曲》是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许浑的《塞下曲》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

 

诗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现实。表面看来,作者对诗中的边塞战争既不歌颂,也未诅咒,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由于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帝国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惋、哀伤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

 

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流露出来。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令人不忍卒读,也不忍回味,悲剧的气氛很浓。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游云门(唐·元稹)

 

遥泉滴滴度更迟,秋夜霜天入竹扉。明月自随山影去,清风长送白云归。

别孙村老人(寒食日)(唐·元稹)

 

  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

 

智度师二首 其一(唐·元稹)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唐诗快》:

此本微之诗也。何后人相传为黄巢题桥之作。然因诗而想其人,当亦非善菩萨也。

 

 

智度师二首 其二(唐·元稹)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送公度之福建(唐·元稹)题注:此后并同州刺史时作

 

棠阴犹在建溪①矶,此去那论是与非。若见白头须尽敬,恐曾江岸识胡威。

 

按:① 一作康

 

 

题欹器图(唐·刘禹锡)

 

秦国功成思税驾,晋臣名遂叹危机。无因上蔡牵黄犬,愿作丹徒一布衣。

 

引用典故:丹徒布衣典故 简释

丹徒布衣 指平民,或喻识破官场诡危之人。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上尉张卿二首》之二:“丹徒布衣者,慷慨末可量。”

 

 

有所嗟二首 其二(唐·刘禹锡) 题注:一作元禛诗,题作所思

 

鄂渚濛濛烟雨微,女郎魂逐暮云归。只应长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只飞。

 

重寄绝句(唐·刘禹锡) 题注:一作寄唐州杨八

 

 淮西既是平安地,鸦路今无羽檄飞。闻道唐州最清静,战场耕尽野花稀。

 

洛滨病卧户部李侍郎见惠药物谑以文星之句斐然仰谢(唐·刘禹锡)

 

 

 

隐几支颐对落晖,故人书信到柴扉。周南留滞商山老,星象如今属少微。

 

引用典故:少微堕典故少微堕 少微夜落 少微损光 少微陨光相关人物谢敷《艺文类聚》卷三十六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谢敷隐居会稽山。初,月犯少微星,一名处士星,时戴逵名重于敷,时人忧之。俄而敷死,故会稽士人嘲吴人云:「吴中高士,求死不得。」(据《艺文类聚》卷三十六引)

 

寄许尊师(唐·刘长卿)

 

 独上云梯入翠微,蒙蒙①烟雪映岩扉。世人知在中峰里,遥礼青山恨不归。

 

按:① 一作濛濛

 

会赦后酬主簿所问(唐·刘长卿)

 

 

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重见太平身①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

 

按:① 一作人

引用典故:桃源

 

 

重送道标上人(唐·刘长卿)

 

 衡阳千里去人稀,遥逐孤云入翠微。春草青青新覆地,深山无路若为归。

 

时平后春日思归(唐·刘长卿)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

 

送李穆归淮南(唐·刘长卿)

 

 扬州春草新年绿,未去先愁去不归。淮水问君来早晚,老①人偏畏过芳菲。

 

按:① 一作无

 

送崔子还京(唐·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直解》:

画出归心。《增订唐诗摘钞》:

此诗妙在首二句,写行客归心甚急,已为留滞者作一反照。第三句点题,即便收完,遂使酸伤为信。践此地,对此景,送此人,安得不泪?《诗式》:

首句言还京者方西行绝域,如在天外,今匹马从此归,此就题起也。二句言归心迅速,故扬鞭疾走,与鸟争飞,承上“归”字。二句言送君时在九月、地处交河以北,言外有一种感触,盖崔子方归而嘉州仍在关外也,从还京转到送者身上。此三句转变也。四句言交河地寒,九月见雪,嘉州自伤羁旅,故泪满衣,此跟三句发之也。[]悲慨。

 

草堂村寻罗生不遇(唐·岑参)

 

  数株溪柳色依依,深巷斜阳暮鸟飞。门前雪满无人迹,应是先生出未归。

 

 

退宫人二首 其二(唐·张祜)

 

 歌喉渐退出宫闱,泣话伶官上许归。犹说入时欢圣寿,内人初著五方衣。

 

汴上送客(唐·张祜)题注:一作汴上同杨升秀才送客归

 

 

河流西下雁南飞,楚客相逢泪湿衣。张翰思归①何太切,扁舟不住又东归。

按:① 一作乡

 

引用典故:张翰思归

 

塞上闻笛(唐·张祜)题注:一作董家笛

 

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①。北风吹尽向何处②,高入塞云燕雁稀。

 

按:① 一作阳春白雪复辉辉 ② 一作东风却定北风起

 

蔷薇花(唐·张祜)

 

 晓①风抹尽燕支颗,夜雨催成蜀锦机。当昼开时正明媚,故乡疑是买臣归。

 

按:① 一作明

 

 

北齐二首 其二(唐·李商隐)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李义山诗集辑评》:

朱彝尊曰:有案无断,其旨更深。何焯曰:上篇叹其不知不见是图,下篇叹其至死不悟。纪昀曰:此首较有含蓄,妙于不纤不佻,唯起句稍滞相耳。又曰:四家评曰:“警快”。廉衣评曰:芥舟云二诗太快,然病正在前二句欠深浑,后二句必如此快写始妙。《重订李义山集笺注》:

程梦星曰:以托北齐以慨武宗、王才人游猎之荒淫也。《诗法易简录》:

只叙其事,不着议论,而荒淫沉迷,写得可笑可哀。《茧斋诗谈》:

不说他甚底,罪案已定,此咏史体。《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二首案而不断,意味无尽,视咏史好为议论者,不如此之深切也。《射鹰楼诗话》:

诗但述其事,不溢一词,而讽谕蕴藉,格律极高。此唐人擅长处。《李义山诗辨正》:

前篇首二句语虽朴质,而神味极自然。此篇起句亦笔力苍劲,警策异常。纪氏谓其“欠浑”、“滞相”,盖未统会全篇气息观之耳。《诗境浅说续编》:

名都已失,戎马生郊,而犹羽猎戎装,掷金瓯而不顾。后二句神采飞扬,千载下诵之,声口宛然,词人妙笔也。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其一(唐·李商隐)

 

 秋水悠悠浸墅①扉,梦中来数觉来稀。玄蝉去②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按:① 一作野 ② 一作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其二(唐·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梦令狐学士(唐·李商隐

 

  山驿荒凉白竹扉,残灯向晓梦清晖。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

 

楚宫二首 其一(唐·李商隐)

 

 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①宫暗坐迷归。朝云暮雨长相接,犹自君王恨见稀。

 

按:① 一作堂

 

李卫公(德裕)(唐·李商隐)

 

绛纱弟子音尘绝,鸾镜佳人旧会稀。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升庵诗话》:

唐李商隐诗“木棉花暖鹧鸪飞”,又王睿诗“纸钱飞出木棉花”。南中木棉,树大如抱,花红似山茶而蕊黄,花片极厚,非江南所艺者。《李义山诗集笺注》:

程梦星曰:李德裕之为人,史称其性孤峭,又不喜饮酒,后房无声色之娱,此诗“绛纱弟子”、“鸾镜佳人”,事殊无征。大抵欲形容今日之流贬,不得不借端于昔时之贵盛,倘所谓诗人之言不必有其实耳。《玉溪生诗意》:

卫公功在社稷,当写其重大者,但写歌舞,似有不足者。《玉溪生诗集笺注》:

下二句不言身赴南荒,而反折其词,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同一笔法,伤之,非幸之也。《玉溪生诗说》:

格意殊高,亦有神韵,似更在赵嘏《汾阳宅》诗以上。但末句如指南迁,不合云“歌舞地”,如指旧第,不合云“木棉”、“鹧鸪”,此不了。《玉溪生年谱会笺》:

木棉花暖,鹧鸪乱飞,所谓歌舞者如是而已,“绛纱”、“鸾镜”之乐,安可复得耶?言虽似讽,意则深悲。《唐人绝句精华》:

此诗明是为德裕贬崖州司户而作。“致身”犹言归身、收身也。“致身歌舞地”,言今日收身于纷华之地,并无不合。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四(唐·李白)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李杜诗选》:

刘须溪曰:自是悲壮。《唐诗解》:

秋月未沉,晨雁已起,舟中之客,霜露入衣而不知,岂乐时忘返耶?意必有不堪者在也。《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惊心迟暮,含思无限。《李太白诗醇》:

谢云:前二句,景之远;后二句,景之近。稼堂云:前首是夜月,此首是将晓月。

越中览古(唐·李白)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①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按:① 一作家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优古堂诗话》:

唐窦巩有《南游感兴》诗:“伤心欲问当时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盖用李太白《览古》诗意也。《唐诗绝句类选》:

吊古诸作,大得风人之体。……《越中览古》诗,前三句赋昔日之豪华,末一句咏今之凄凉。大抵唐人吊古之作,多以今昔盛衰构意,而纵横变化,存乎体裁。《唐诗广选》:

今世反成怀古等题一套子矣(末句下)。《唐诗训解》:

敖子发曰:此与韩退之《游曲江寄白舍人》、元微之《刘阮天台》三诗,皆以落句转合,有抑扬,有开合。此格,唐诗中亦不多得。《唐音审体》:

三句直下,句转出,此格奇甚。《古唐诗合解》:

此“只今惟有”四字用在合句,各尽其妙。《唐诗别裁》:

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唐宋诗醇》:

前《苏台览古》,通首言其萧索,而末一语兜转其盛;此首从盛时说起,而末句转人荒凉,此立格之异也。《唐诗笺注》:

《苏台览古》……是由今溯古也。此首从越王破吴说起。雄图伯业,奕奕声光,追出“鹧鸪”一句结局,是吊古伤今也。体局各异。古人炼局之法,于此可见。《诗法易简录》:

前三句极写其盛,末一句始用转笔以写其衰,格法奇矫。《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极力振宕一句,感叹怀古,转有馀味。《诗式》:

首句冒,二句承,三句转,均言越王之豪王。而三句美女如花,且满春殿。后则寂无所见,惟有鹧鸪飞而已,所谓开与合相关也。而此首“只今惟有”四字,与前首用法大异。前用之于开,而此用之干合也。[]悲壮。《论文杂言》:

杜公“蓬莱宫阙对南山”,六句开,两句合;太白“越王句践破吴归”,三句开,一句合,皆律绝中创调。《诗境浅说续编》:

咏句践平吴事,振笔疾书,其异于平铺直叙者,以真有古茂之致;且末句以“惟有”二字,力绾全篇,诗格尤高。前三句言平吴归后,越王固粉黛三千,宫花春满;战士亦功成解甲,昼锦荣归。曾几何时,而霸业烟消,所馀者惟三两鹧鸪,飞鸣原野,与夕阳相映耳。《李太白诗醇》:

潘稼堂曰:上三句何等喧热,下一句何等悲感,但用“只今”二字一转,真有绘云汉而暖、绘北风而寒之事。《唐人绝句精华》:

两诗(指本诗与《苏台览占》)皆吊古之作。前首从今月说到古宫人,后首从古宫人说到今鹧鸪,皆以见今昔盛衰不同,令人览之而生感慨、而荣华无常之戒即寓其中。《唐诗鉴赏辞典》: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昼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别内赴徵三首 其二(唐·李白)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傥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引用典故:不下机 典故 简释

季子裘 咏人奔波劳碌。唐杜甫《摇落》:“鹅费羲之墨,貂除季子裘。”

 

度破讷沙二首 其二(唐·李益)题注: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批点唐音》:

不见此景,安得此言?《越缦堂读书简端记》:

此(按指《听晓角》)与《暖川》及《度破讷沙》两首,又所谓“积健为雄”者。《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诚非身亲其景,不能为此言。

 

送客还幽州(唐·李益)

 

 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秋来①莫射南飞雁,从②遣乘春更北飞。

 

按:① 一作空 ② 一作纵

 

春夜闻笛(唐·李益)

 

 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①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按:① 一作逢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大历诗略》:

意深于太白。《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边塞诗,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虫豸诗 浮尘子(三首:蜀本、杨本、董本、全诗作小字)三首 其一(唐·元稹

浮尘,蟆类也,其实微不可见,与尘相浮而上下。人苦之,往往蒙絮衣自蔽,而浮尘辄能通透及人肌肤。亦巢巴蛇鳞中,故攻之用前术。

 

可叹浮尘子,纤埃喻此微。

宁论隔纱幌,并解透绵衣①。

有毒能成痏,无声不见飞。

病来双眼暗,何计辨雰霏。

 

按:① 解:能。陶潜《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早归(唐·元稹)

 

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景申秋八首 其二(唐·元稹)

 

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

啼儿冷秋簟,思妇问寒衣。

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

良辰日夜去,渐与壮心违。

 

 

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唐·刘禹锡)

  

 

 

绿野芳城路,残春柳絮飞。

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

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

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引用典故:双鲤典故 简释

乘鲤 指成仙升天。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羽化如乘鲤,楼居旧冠鳖。”

 

 

观八阵图(唐·刘禹锡)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

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馀威。

会有知兵者,临流①指是非。

 

按:① 一作岐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唐语林》:

王武子曾在夔州之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看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鹅形鹤势,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濒滂滉漾,大树十围,枯槎百丈,破礭巨石,随波塞川而下,水与岸齐,雷奔山裂,聚石为堆者断可知也。及乎水已平,万物皆失故态,惟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垂六七百年间,淘洒推激,迨今不动,刘禹锡曰:是诸葛公诚明一心,为先主效死;况此法出《六韬》,是太公上智之才所构,自有此法,惟孔明行之。所以神明保持,一定而不可改也。

 

 

秋江晚泊(唐·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①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按:① 一作?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1〕涵:包容。霁;雨后的水气与雾光。

2〕宾鸿:来自别处的鸿雁。

3〕轲峨:孤高状。 艑:船。

 

【简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贬途中的感受。诗人以白描手法,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了路途中的空阔,荒寒,冷寂,画面具体逼真,层次分明,有色有声,有立体化的空间感。生动地传达出羁旅者的孤独感。

 

 

河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三首 其三(唐·刘禹锡

 

返葬三千里,荆衡达帝畿。

逢人即①故吏,拜奠尽沾衣。

地得青乌相,宾惊白鹤飞。

五②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

 

按:① 一作多 ② 一作羊

 

 

哭王仆射相公(唐·刘禹锡)题注:名播,时兼盐铁,暴薨。

 

子侯①一日病,滕公千载归。

门庭怆②已变,风物澹无辉。

群吏谒新府,旧宾沾素衣。

歌堂忽暮哭,贺雀尽惊飞。

 

按:① 一作于侯,一作子舆 ② 一作飒

 

 

岁杪将发楚州呈乐天(唐·刘禹锡)

 

楚泽雪初霁,楚城春欲归。

清淮变寒色,远树含清晖。

原野已多思,风霜潜减①威。

与君同旅雁,北向刷毛衣。

 

按:① 一作灭

 

 

和乐天诮失婢榜者(唐·刘禹锡)

 

把镜朝犹在,添香夜不归。

鸳鸯拂瓦去,鹦鹉透笼飞。

不逐张公子,即随刘武威。

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

 

 

酬令狐相公岁暮远怀见寄(依韵)(唐·刘禹锡)

 

别侣孤鹤怨,冲天威凤归。

容光一以间,梦想是耶非。

芳讯远弥重,知音老更稀。

不如湖上雁,北向整毛衣。

 

 

元日感怀(唐·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奉和郑相公以考功十弟山姜花俯赐篇咏(唐·刘禹锡)

 

采撷黄姜蕊,封题青琐闱。

共闻调膳日,正是退朝归。

响为纤筵发,情随綵翰飞。

故将天下宝,万里与光辉。

 

 

和州送人归复郢(唐·刘长卿)

 

因家汉水曲,相送掩柴扉。

故郢生秋草,寒江澹落晖。

绿林行客少,赤壁住人稀。

独过浔阳去,潮归人不归。

 

 

送金昌宗归钱塘(唐·刘长卿)

 

 

新家浙江上,独泛落潮归。

秋水照华发,凉风生褐衣。

柴门嘶马少,藜杖拜人稀。

惟有陶潜柳,萧条对掩扉。

 

 引用典故:陶潜柳 典故 简释

五株柳 喻指隐者。唐李白《嘲王厉阳不肯饮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送李秘书却赴南中(唐·刘长卿)

题注:此公举家先流岭外,兄弟数人俱没南中

 

却到番禺日,应伤昔所依。

炎洲百口住,故国几人归。

路识梅花在,家存①棣萼稀。

独逢回雁去,犹作旧行飞。

 

按:① 一作看

 

步登夏口古城作(唐·刘长卿)

 

平芜连古堞,远客此沾衣。

高树朝①光上,空城秋气归。

微明汉水极,摇落楚人稀。

但见荒郊外,寒鸦暮暮飞。

 

按:① 一作潮

 

馀干旅舍(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南濠诗话》:

刘长卿《馀干旅舍》……张籍《宿江上馆》……二诗皆奇,而偶似次韵,尤可喜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咏客邸秋夜萧索、孤寂情景,极凄极韵。《唐风定》:

清忧中神骨苍苍。《围炉诗话》:

刘长卿五律胜于钱起,《穆陵关》、《吴公台》、《漂母墓》皆言外有远神。《馀干旅舍》前六句叙尽寂寥之景,结以情收之,亦“吹笛关山”之体。《唐诗鉴赏辞典》:

本诗是刘长卿寄寓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写下的风调凄清的思乡之作。

刘长卿喜欢用“摇落”这个词入诗,它使人自然联想起《楚辞·九辩》中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在眼前浮现出一幅西风落叶图。

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望着望着,暮色渐深,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城门紧闭,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独鸟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独鸟背人飞”,似乎也暗喻诗人的孤苦背时,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渔家怎么还不归来呢?诗人的体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家人此刻也当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吧?

诗写到这里,乡情旅思已经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是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此时又在做什么呢?兴念及此,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那凄清的乡思,那缠绵的苦情,却还象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下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搓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真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在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这表明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而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这是十分难得的。

 

 

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唐·刘长卿)

万里②猿啼①断,孤村客暂依③。

雁过彭蠡暮,人向宛陵稀。

旧路青山在,馀生白首归。

渐知行近北,不见鹧鸪飞。

 

按:① 一作频 ② 一作岭 ③ 一作万古啼猿后,孤城落日依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瀛奎律髓》:

末句最新。此公诗淡而有味,但时不偶或有一苦句。《唐诗成法》:

万里之外,日听猿啼,今已断矣,可喜。溪馆暂依,明日即北行,可喜。南来之雁甚多,北归之人甚少,我独北归,可喜。旧路惟清山尚在,则不在者多;馀生至白首方归,则得归亦幸。语语若伤感,意却有喜。不见鹧鸪,是以渐知近北,盖厌见已久,今始不见,喜可知矣。以“见”字应听猿,以“鹧鸪”应啼猿,法密。通篇无一“喜”字,全以神行。《瀛奎律髓汇评》:

冯班:八句俱有味。纪昀:三、四自然清远。随州以格韵胜,不以淡胜。自古诗集岂能联联工致,宁独随州?苦语亦诗家之常,又岂能篇篇矫语高尚?

 

送王端公入奏上都(唐·刘长卿)

 

旧国无家访,临歧亦羡归。

途经百战后,客过二陵稀。

秋草通征骑,寒城背落晖。

行当蒙顾问,吴楚岁频饥。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镜》:

“通”字佳,正于“通”字见阻(“秋草”句下)。《大历诗略》:

大历诗结语多作虚步。如此切实者绝少。《诗式》:

发句上句言“无家”,以方乱也。下句言“羡归”,以方行也。颔联上句承发句上句,下句承发句下句,皆写萧条之状。颈联写景。“秋草”系行路所经,“寒城”系行路所过。“征骑”逐“秋草”以去,故曰“通”;“落晖”衔“寒城”以下,故曰“背”。“通”字、“背”字为炼字法。落句切题中“入奏”二字结。上句从入奏字对面写来,盖将有顾问也;下句从入奏里面写出,盖欲王公以吴楚地方连年饥荒入告也。通首发句开合,颔联苍凉,颈联真切,句法尤炼。落句意厚,必须有此一层,题意方见透发。[]悲慨。

 

送李二十四移家之江州(唐·刘长卿)

 

烟尘犹①满目,歧路易沾衣。

逋②客多南渡,征③鸿自北飞。

九江春草绿④,千里暮潮归。

别后难⑤相访,全家隐钓矶⑥。

 

按:① 一作遥 ② 一作迁 ③ 一作春 ④ 一作东林古寺静 ⑤ 一作谁 ⑥ 一作羡尔全家隐,炉峰对掩扉

 

奉送卢员外之饶州(唐·刘长卿)

 

天书万里至,旌旆上江飞。

日向鄱阳近,应看吴岫微。

暮帆何处落?潮水背人归。

风土无劳问,南枝黄叶稀。

 

送蒋侍御入秦(唐·刘长卿)

 

朝见及芳菲,恩荣出紫微。

晚光临仗奏,春色共西归。

楚客移家老,秦人访旧稀。

因君乡里去,为埽故园扉。

 

送舍弟之鄱阳居(唐·刘长卿)

 

鄱阳寄家处,自别掩柴扉。

故里人何在,沧波孤客稀。

湖山春草遍,云木夕阳微。

南去逢回雁,应怜相背飞。

 

送友人西上(唐·刘长卿)

 

羁心不自解,有别会沾衣。

春草连天积,五陵远客归。

十年经转战,几处便①芳菲。

想见函关路,行人去亦稀。

 

按:① 一作更

 

过隐空和尚故居(唐·刘长卿)

  

自从飞锡去,人到沃洲稀。

林下期何在,山中春独归。

踏花寻旧径,映竹掩空扉。

寥落东峰上,犹堪静者依。

 

引用典故:沃洲典故沃洲相关人物支遁

《高僧传》卷四《竺道潜传》

支遁遣使求买峁山之测沃洲小岭,欲为幽栖之处。潜答云:「欲来辄给岂闻巢、由买山而隐?」 《高僧传》卷四《支遁传》

投迹剡山,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馀常随禀学。

 

 

 

过萧尚书故居见李花感而成咏(唐·刘长卿)

 

手植已芳菲,心伤故径微。

往年啼鸟至,今日主人非。

满地谁当埽,随风岂复归。

空怜旧阴在,门客共沾衣。

 

夏口送徐郎中归朝(唐·刘长卿)

 

星象南宫远,风流上客稀。

九重思晓奏,万里见春归。

棹发空江响,城孤落日晖。

离心与杨柳,临水更依依。

 

送马秀才移家京洛便赴举(唐·刘长卿)

 

自从为楚客,不复扫荆扉。

剑共丹诚在,书随白发归。

旧游经乱静,后进识君稀。

空把相如赋,何人荐礼闱。

 

引用典故:相如 

 

岁夜喜魏万成郭夏(一作厦)雪中相寻(唐·刘长卿

 

新年欲变柳,旧客共沾衣。

岁①夜犹难尽,乡春又独归。

寒灯映虚牖,暮雪掩闲扉。

且莫②乘船去,平生相访稀。

 

按:① 一作旅 ② 一作旦暮

 

南湖送徐二十七西上(唐·刘长卿)

 

家在横塘曲,那能万里违。

门临秋水掩①,帆带夕阳飞。

傲俗宜纱帽,干时倚布衣。

独将湖上月,相逐去还归。

 

按:① 一作淹

 

湘中纪行十首 洞山阳(唐·刘长卿)

题注:浮丘公旧隐处,一作洞阳山

旧日仙成处,荒林客到稀。

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

空谷无行径,深山少①落晖。

桃园几家住,谁为扫荆扉。

 

按:① 一作多

 

湘中纪行十首 赤沙湖(唐·刘长卿)

 

茫茫葭菼外,一望一沾衣。

秋水连天阔,涔阳何处归。

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晖。

楚客来相问,孤舟泊钓矶。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八月六日与僧如展前松滋主簿韦戴同游碧涧寺赋得扉字韵寺临蜀江内有碧涧穿注两廊又有龙女洞能兴云雨诗中喷字以平声韵(唐·元稹)

 

空阔长江碍铁围,高低行树倚岩扉。

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

草引风轻驯虎睡,洞驱云入毒龙归。

他生莫忘灵山别,满壁人名后会稀。

 

 

送春词(唐·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①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按:① 一作袂

 

荆门(一作州)道怀古(唐·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①行人歇,麦秀空城野②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③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按:① 一作树 ② 一作泽 ③ 一作坟,一作林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鼓吹笺注》:

只“尚依稀”三字,已写尽吊在伤今之感。《唐风定》:

高淡凄清,又复柔婉。《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上解写依稀,是行人意欲还认。此解写实无依稀,少得认也。言睹此苍苍,徒有首丘在念,其余一切雄心奢望,遂已不觉并尽也。《唐体馀编》:

与上篇俱不入论断,而徘徊瞻眺,感慨在于言外,得风人之微旨。《唐诗成法》:

得第三句,全首灵动。《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自然幻秀。何义门:三、四流水对,五、六参差对,未尝犯四平头及板板四实句也。纪昀:五、六新警,结不入套。

 

赠东岳张鍊师(唐·刘禹锡

 

东岳真人张鍊师,高情雅淡世间稀。

堪为列女书青简,久事元君住翠微。

金缕机中抛锦字,玉清台①上著霓衣。

云衢不要吹箫伴,只拟乘鸾独自飞。

 

按:① 一作坛

 

送元简上人适越(唐·刘禹锡

 

孤云出岫本无依,胜境①名山即是归。

久向吴门游好寺,还思越水洗尘机。

浙江涛惊狮子吼,稽岭峰疑灵鹫飞。

更入天台石桥去②,垂珠璀璨拂三衣。

 

按:① 一作景 ② 一作路

 

 

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唐·刘禹锡

 

 

十万天兵貂锦衣,晋城风日斗生辉。

行台仆射深恩重,从事中郎旧路归。

叠鼓蹙成汾水浪,闪旗惊断塞鸿飞。

边庭自此无烽火,拥节还来坐紫微。

 

谢窦员外旬休早凉见示诗(唐·刘禹锡)

题注:奉书报诘朝有宴

 

新秋十日浣朱衣,铃阁无声公吏归。

风韵渐高梧叶动,露光初重槿花稀。

四时苒苒催容鬓,三爵油油①忘是非。

更报明朝池上酌,人知太守字玄晖。

 

按:① 一作曛曛

 

浙东元相公书叹梅雨郁蒸之候因寄七言(唐·刘禹锡)

 

 

稽山自与岐山别,何事连年鸑鷟飞。

百辟商量旧相入,九天祗候老臣归。

平湖晚泛窥清镜,高阁晨开扫翠微。

今日看书最惆怅,为闻梅雨损朝衣。

 

 

酬严给事贺加五品兼简同制水部李郎中(唐·刘禹锡)

 

九天雨露传青诏,八舍郎官换绿衣。

初佩银鱼随仗入,宜乘白马退朝归。

彫盘贺喜开瑶席,綵笔题诗出锁闱。

闻道水曹偏得意,霞朝雾夕有光辉。

 

 

送陆澧仓曹西上(唐·刘长卿)

 

 

长安此去欲何依,先达谁当荐陆机。

日下凤翔双阙迥,雪中人去①二陵稀。

舟从故里难移棹,家住②寒塘独掩扉。

临水自伤流落久③,赠君空有泪沾衣。

 

按:① 一作过 ② 一作在 ③ 一作居洛久

引用典故:陆机 典故悲鹤华亭 愁鹤唳 忆华亭唳 闻唳鹤 听华亭唳 华亭一鹤 华亭别酒 华亭唳 华亭日中言 华亭归梦 华亭清唳 华亭闻鹤 华亭鹤唳 陆机禽 鹤唳华亭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下〈尤悔〉~897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八王故事》曰:「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游于此十馀年。」引《语林》曰:「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闻此不如华亭鹤唳。』故临刑而有此叹。」

 

 

 

送柳使君赴袁州(唐·刘长卿)

 

宜阳出守新恩至,京口因家始愿违。

五柳闭门高士去,三苗按节远人归。

月明江路闻猿断,花暗山城见吏稀。

惟有郡①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

 

按:① 一作旧

引用典故:五柳 谢玄晖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唐·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裛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

岐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送皇甫曾赴上都(唐·刘长卿)

 

东游久与故人违,西去荒凉旧路微。

秋草不生三径处,行人独向五陵归。

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晖。

楚客岂劳伤此别,沧江欲暮自沾衣。

 

引用典故:三径 

 

送杨于陵归宋汴(一无此字)州别业(唐·刘长卿)

 

半山溪雨带斜晖,向水残花映客衣。

旅食嗟余当岁晚,能文似汝少年稀。

新河柳色千株暗,故国云帆万里归。

离乱要知君到处,寄书须及雁南飞。

 

 

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唐·刘长卿)

 

  

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

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

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

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欃枪懒息机。

 

 

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唐·岑参)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晖。

色借玉珂迷晓骑,光添银烛晃朝衣。

西山落月临天仗,北阙晴云捧禁闱。

闻道仙郎歌白雪,由来此曲和人稀。

 

引用典故:白雪 典故 简释

巴人 指较俗的作品,或指民歌。唐权德舆《奉和于司空二十五丈新卜城南郊居接司徒公别墅即事书情奉献兼呈李裴相公》:“巴人宁敢和,空此愧游藩。”

巴歌 指通俗化的作品。唐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人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曲高 喻指作品或言论因格调高雅而难于被人赏识。唐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郢歌 指高雅的作品。唐张九龄《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周云:颔联四虚字妙。后联借“云”、“月”影出至尊,气象自别。《唐诗广选》:

题中“雪后”二字,句句见之。用字温丽清洒,音律雄浑,行乎其中。结用故实,若出天造。《唐诗选》:

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工不可言。《唐风定》:

语语雪后真景,又非刻画而成。《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从来雪后最不似春归,而此言长安雪后独似春归者,长安有早朝盛事,如下三、四之所极写雪得早朝而借色,早朝乂得雪而添光,色既因光而剑佩愈华,光又映色而素恣转耀。于是更无别语可以赏叹,因便快拟之曰“似春归”也。“积素”七字者,细写“雪后”“后”孛,言始雪则积素,雪甚则凝华,至于雪后,已连曙辉也。前解,写雪后早朝(前四句下)。后解写即事属和,言正当落月晴云,雪方新霁,天仗禁闱,潮犹未终,而仙郎丽才,已成高唱,因而便巧借“白雪”和“稀”字以盛赞之也。《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长安雪后起得极老,故带出“似春归”三字,以蹙波澜,便见手法。“积素疑华”四字单画一“雪”字,“连曙阵”三字,却总画“雪后似春归”五字,真奇绝之笔也。次联写早朝另有一番气色,将多少紫陌红尘都不知销归何处。三联忽借落月晴雪作衬,似是闲笔,殊不知将“雪”字,“春”字、“晖”字一一点映得有情有趣,更觉分外生姿。结处引用故实巧合全题,纤不伤雅,稳不嫌熟,真为奇绝之笔也。《唐体肤诠》:

岑作起联仅带“早”字,钱则径切朝事,人下有脉。钱于三、四虽以雪附早朝而言,然止写得宫禁之雪;岑能直切早朝,方为警策。五、六一联,岑泛写霁后景,似乎脱却“雪”字,钱则仍根“雪”来,而又分作两意,一句带早朝,一句点晴雪。钱结但著和诗意,而不复回顾;岑则借用《白雪》之歌以美员外,与本意映带有情,便觉章法完密。夫诗之工掘,虽不可以是较,然即是推之,亦可知古人立法用意之不同矣。《唐诗观澜集》:

熔铸无痕,忌其工丽(“色借玉珂”二句下)。《唐诗合选详解》:

此篇格局浑雄,而神采独胜,真足脍炙千古。

 

西掖省即事(唐·岑参)

 

西掖重云开曙晖,北山疏雨点朝衣。

千门柳色连青琐,三殿花香入紫微。

平明端笏陪鹓列,薄暮垂鞭信马归。

官拙自悲头白尽,不如岩下②偃①荆扉。

 

按:① 一作掩 ② 一作石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广选》:

 

此句略不用意作对(“薄暮垂鞭”句下)。《唐诗直解》:

艳语不落尖巧(“千门柳色”一联下)。《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一写假寐待旦,如画也。三、四写鞠躬入摄齐升殿,如画也。却不谓后解忽然作如彼出落。看他转笔斗写“平明”二字,夫早朝至于平明,若有所敷陈,则已跪而敷陈矣;有所咨访,则已顾而咨访矣。今皆无有也。森森然序立班末,无非奉陪焉耳。奉陪既久,日已薄暮,无非归寓焉耳。加“端笏”字,写尽“陪”字之寸长莫展。加“垂鞭”字,写尽“归”字之满面惭惶。结云:自悲头白尽”,情知只在平明端笏、薄暮垂鞭中间白尽也。哀哉先生,一至是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一是初起,二是中途,三是已到,四是候朝,五是朝见,六是回寓,七是自叹,八是思归。人知其伤心处,全在“官拙自悲头白尽”之七字,而不知其所以白头之故,却在平明端笏。薄幕垂鞭,陪鹓而列而已矣,信马归而已矣。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一味素餐,毫无补报,曰“官拙”,抑岂真官拙之谓乎?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唐·张祜)

题注:一作奉和池州杜员外重阳日齐山登高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烦①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

流落②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

 

按:① 一作繁 ② 一作浪

 

令狐八拾遗(绹)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唐·李商隐)

 

二十中郎未足希①,骊驹先自有光辉。

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

嗟予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

 

按:① 一作稀

引用典故:骊驹典故骊驹 

 

同源典故千里骊歌 唱骊歌 狗曲 王式悔轻来 王式本不来 门外骊歌 骊唱 骊歌 骊歌促别 骊歌送行 骊驹催 骊驹催客 骊驹在门 骊驹曲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列传·王式〉~360

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说,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狗曲也!」式耻之,阳醉逿地。式客罢,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诸生彊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病免归,终于家。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文颍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

 雪夜诗成 相关人物谢安 谢道蕴 谢道韫

《世说新语》上卷上《言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南朝梁·刘孝标注:「胡儿,谢朗小字也。」

方回典故断肠江南句 方回断肠句 江南断肠句 贺老江南句 魂断江南句

相关人物黄庭坚《宋诗钞·山谷诗钞》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全宋词》淩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閒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临邛渴 典故 简释

相如渴病 指渴饮或有疾病。唐唐彦谦《奏捷西蜀题沱江驿》:“锦江不识临邛酒,且免相如渴病归。”

 

 

 

对雪二首 其一(唐·李商隐)

 题注:时欲之东。

寒①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欲②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

 

按:① 一作爽 ② 一作却

引用典故章台章台走马 指风流潇洒。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玉女扉 典故玉女扉 玉女窗 玉女窗扉 玉女窥

《昭明文选》卷十一〈赋己·宫殿·鲁灵光殿赋〉~55

「神仙岳岳于栋间,玉女窥窗而下视。」晋·张载注:「神女之人,又弥高也。」唐·李善注引李尤《函谷关铭》:「玉女流眄而下视。」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卷二《哀江南赋》

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系马于凤凰楼柱。

舞随曹植马典故舞随曹植马

《昭明文选》卷十九、三国魏·曹子建(植)《洛神赋》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谢庄衣湿典故谢庄衣湿 谢衣翻雪相关人物谢庄《宋书》卷二十九《符瑞志下》

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下殿,雪集衣。还白,上以为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

 

 

圣女祠(唐·李商隐)

 

 

松篁台殿蕙香帏①,龙护瑶窗凤掩扉。

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②铢衣。

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

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

 

按:① 一作花闱 ② 一作六

引用典故:三里雾典故 简释

五里仙雾 指仙境。唐李益《华阴东泉同张处土诸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齐中书》:“故人邑中吏,五里仙雾隔。”

五里雾 指大雾或仙术。宋钱惟演《致斋太一宫》:“楼迷五里雾,坛烛九枝灯。”

 

 

 

春雨(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李义山诗集笺注》:

姚培谦曰:此借春雨怀人,而寓君门万里之感也……此等诗,字字有意,概以闺帏之语读之,负义山极矣。《玉溪生诗意》:

中四是白门怅卧时忆往多违事,末二句是怅卧时所思后事。《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程梦星曰:此亦应辟无聊、望人汲引之作,盖入藩幕未出长安之时也。《玉溪生诗说》:

宛转有味。平山笺以为此有寓意,亦属有见。然如此诗即无寓意,亦自佳。《唐贤清雅集》:

以丽语写惨怀,一字一泪。用比作结,不知是泪是墨,义山真有心人。《李义山诗辨正》:

此与《燕台》二章相合。首二句想其流转金陵寥落之态。三四句经过旧居,室迩人遐,唯笼灯独归耳。五句道远难亲。六句梦中相见。结即“欲织相思花寄远”之意。以下资料来源未详:

白门:今江苏省南京市。

 

【简析】:

这是一首情诗。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情思之苦,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

赠从兄阆之(唐·李商隐)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怅望人间万事违,私书幽梦约忘机。荻花村里鱼标在,石藓庭中鹿迹微。

幽径定携僧共入,寒塘好与月相依。城中猘犬憎兰佩,莫损幽芳久不归。

 

 

赠郭将军(唐·李白)

 

 

将军少年出武威①,入②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③。

 

按:① 一作豪荡有英威 ② 一作昔 ③ 一作今日相逢俱失路,何年灞上弄春晖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唐·李白)

 

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宁阻①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

 

按:① 一作应许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七律选》:

太白诗不耐入细,与三唐律法迥别,然其奡兀之气不可泯也。是作如生马就羁勒,虽跳梁未免,而倍觉其骏。庸律卑缛,宜以此振之。《唐诗别裁》:

望其复来帝城,借说便不入套(末二句下)。《网师园唐诗笺》:

期其复来,隐然以吾道规之(末二句下)。《唐诗笺要》:

不废君臣大义,是何等眼孔!《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通首稳切,结韵悠飏。贺归四明,道经洞庭,故第四云尔,然必着“恩波”字于句首,则语意方融,只此可悟琢叠法。五、六写归后景物,因“瑶台”生“星辰”字,因“仙峤”生“岛屿”字,“含”故言“满”,“浮”故言“微”,意绪相承,必无强缀。《抱真堂诗话》:

太白之诗,豪迈潇洒,想不耐苦索,故七言律少耶?抑传者失轶耶?若“借问欲栖珠树鹤”一首,篇体轻澹,亦不易得。《诗式》:

发句上句说乞归,下句说为道士。颔联上句顶发句下句,下句即顶颔联上句。颈联“瑶台”、“仙峤”等字渲染道家景色。落句只自设问季真之乞归可得更还朝否,而托之于鹤,“飞”字与“栖”字针锋相对。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志。苏珽曰:“是子天才可比相如。”贺季真曰:“谪仙人也。”凡所为诗,每飘飘欲仙。[]飘逸。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唐·李白)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引用典故:赤松 典故 简释

金华牧羊儿 指得道成仙,或喻有点石成金之神奇魔力。唐李白《古风》之十七:“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下履凫 典故 简释

凫舄 喻指仙术。唐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三十韵》:“岁满归凫舄,秋来把雁书。”

 

 

 

 

宿瑩公禅房闻梵(唐·李颀)

 

 

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

 

评注

(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广选》:

顾华玉曰:咏物绝唱无以逾此。起句带景欲其富丽,两联形容梵声清切奇拔,结归释理,乃见本色。《唐诗镜》:

不精亦得不俚。《唐诗归》:

钟云:细润幽亮,静理深心。谭云:微妙处,只似人作五言律,非大手不能(“飒沓仍随”句下)。《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写梵之乍鸣乍寂,若无若有,灵妙,非深于禅理者说不出。从闲有悟之作。薛应旂曰:宽缓绝难。《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只起句“远微微”三字实写,已下悉用揣测成文,奇绝,妙绝!犹言此何声耶?为是钟,为是漏?论此时,月落城阴,即钟漏已歇。然则霜叶耶,抑天风耶?若在夜动,则或霜叶,今自晓闻,恐是天风。凡写三七二十一字,悉不写梵,而梵之妙谛已尽(首四句下)。妙绝,妙绝。此天然是闻梵,天然不是闻歌……“萧条已入”妙,便是过去法过去;“飒沓仍随”妙、便是现在法无往(末四句下)。《唐诗归折衷》:

唐云:深浑清绝,字字入禅,七律中求可敌此者,指不多屈。《唐诗成法》:

起“远微微”三字好,以下无情致。看长卿《观休如师梵》五言律自知。《唐贤三昧集笺注》:

开后人咏物之体例。五六振得起。此诗清微萧爽,能得声韵,故佳。《唐诗别裁》:

二语正写梵音(“萧条已入”句下)。

 

九日齐安(一作齐山)登高(唐·杜牧)

引用典故:酩酊 开口笑 牛山何必独沾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①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泪②沾衣。

 

按:① 一作恨 ② 一作独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瀛奎律髓》:

 

此以“尘世”对“菊花”,开合抑扬,殊无斧凿痕,又变体之俊者。后人得其法,则诗如禅家散圣矣。《批点唐音》:

此一意下来,近似中唐,盖晚唐之可学者。《批选唐诗》:

豪爽真率,不用雕饰,可想其人。《唐诗鼓吹笺注》:

起句极妙。江涵秋影,俯有所思也;新雁初飞,仰有所见也。此七字中,已具无限神理,无限感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一句七字,写出当时一俯一仰,无限神理。异日东坡《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只为此句起得好时,下便随意随手,任从承接。或说是悲愤,或说是放达,或说是傲岸,或说是无赖,无所不可。东坡《后赤壁赋》通篇奇快疏妙文字,亦只是八个字起得好也(首四句下)。得醉即醉,义何怨乎?“只如此”三字妙绝。醉也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末四句下)。《五朝诗善鸣集》:

用旧事只当未用一般,善翻新法。《唐律偶评》:

发端却暗藏一“怨”字。《唐三体诗评》:

此句(按指“尘世难逢”句)妙在不实接登高,撇开“怨”字。后半却一气贯注。《唐诗绎》:

通体浑灏流转,挥洒自然,犹见盛唐风格。《唐七律选》:

真正宋调之祖。只以三四脍炙人口,故录之、然熟滑气满行间矣。《唐诗贯珠》:

起赋景,次写事,下六句议论,另一气局。格亦俊朗松灵。《中晚唐诗叩弹集》:

诏按《风月堂诗话》谓:结语用景公故事,泛言古今共尽,非重九故实。愚谓:此正影切齐山登高,亦非泛言也。《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中二联亦只是自发其一种旷达胸襟,然未必非千秋万世卖菜佣、守钱虏之良药也。至其抑扬顿挫,一气卷舒,真能化板为活,洗尽庸腔俗调,在晚唐中岂宜得乎?七,一笔束住;“只如此”者,言古往今来,任从何人,断不能翻此局面也。《唐诗成法》:

“难逢”、“须插”,“但将”、“不用”,“只如此”、“何必”相呼应。三、四分承一、二,五、六合承三、四。六就今说,八就古事说,虽似分别,终有复意。“尘世”二句,时人多诵者,口吻亦太熟滑。《唐诗别裁》:

末二句影切齐山,非泛然下笔。《唐诗笺注》:

通幅气体豪迈,直逼少陵。《历代诗法》:

明润如玉。《唐诗选胜直解》:

通篇赋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牧之才大,对偶收拾不住,何变之有!查慎行:第四句少陵成语。何义门:此诗变幻不测,体自浑成。纪昀:前四句自好,后四句却似乐天。“不用”、“何必”,字与意并复,尤为碍格。无名氏(乙):次联名句不磨,胸次豁然。《唐贤小三昧续集》:

通首流转如弹丸,起句尤画手所不到。《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

此等诗,自杜公外,盖不多见,当为小杜七律中第一。《唐诗近体》:

抚时生感(“尘世难逢”句下)。对句忽拍合“九日”,自然连属,故妙(“菊花须插”句下)。《养一斋诗话》:

晚唐于诗非胜境,不可一味钻仰,亦不得一概抹杀。予尝就其五七律名句,摘取数十联,剖为三等……上者风力郁盘,次者情思曲挚,又次者则筋骨尽露矣。以此法更衡七律,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七言之上也。《唐宋诗举要》:

吴曰:感慨苍茫,小杜最佳之作。《诗境浅说》:

极写其清狂之态耳(“菊花须插”句下)。《唐诗鉴赏辞典》: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闺情代作(唐·杜牧)

 

 

梧桐叶落雁初归,迢递无因寄远衣。

月照石泉金点冷,凤酣箫管玉声微。

佳人刀杵秋风外,荡子从征梦寐希。

遥望戍楼天欲晓,满城鼕鼓白云飞。

 

冬日五湖(一作浪)馆水亭怀别(唐·杜牧)

 

 

芦荻花多触处飞,独凭虚槛雨微微。

寒林叶落鸟巢出,古渡风高渔艇稀。

云抱四山终日在,草荒三径几时归。

江城向晚西流①急,无限乡心②闻捣衣。

 

按:① 一作东风 ② 一作一半乡愁

 引用典故:三径

 

怀紫阁山(唐·杜牧)

 

  

 

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

山路远怀王子晋,诗家长忆谢玄晖。

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

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

 

引用典故:王子晋 谢玄晖 

 

中途寄友人(唐·杜牧)

 

 

道傍高木尽依依,落叶惊风处处飞。

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

烟霞旧想长相阻,书剑投人久不归。

何日一名随事了,与君同采碧溪薇。

 

引用典故:不事周 典故 简释

夷齐 喻指有气节,不接受敌人施舍。唐李白《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相关人物伯夷 叔齐

 

 

    押微韵  

 

 

杂曲歌辞 其二 杨柳枝(唐·刘禹锡)题注:一作杨柳枝词九首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誇好,须得垂杨相发辉。

 

 

杂曲歌辞 其二 杨柳枝(唐·李商隐)题注:一作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回波乐(唐·沈佺期)题注:一作回波词

 

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

 

 

遐方怨 其一(唐·温庭筠

 

凭绣槛,解罗帏。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不知征马几时归。

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采莲曲二首 其一(唐·王昌龄)题注:一作相和歌辞 采莲曲三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唐诗归》:

谭云:对结流动。《唐诗解》:

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非三国之女会采也。下联描写采莲之景如画。《增订唐诗摘钞》:

首句叠得妙。次句顿得妙。结写花月逞妍,送迎媚艳,丽思新采,那不销魂!《唐人绝句精华》:

元杨载谓绝句之“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其现不何此诗可证明。唐绝佳者大都如此写法。《唐诗鉴赏辞典》: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 其一十六(唐·司空图)

 

日暖津头絮已飞,看看还是送君归。莫言万绪牵愁思,缉取长绳系落晖。

 

 

 

何满子 其二(唐·和凝)

 

写得鱼笺无限,其如花锁春晖。目断巫山云雨,空教残梦依依。

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

 

 

渔父歌 其二(唐·张志和)题注:一作杂歌谣辞 渔父歌

 

西塞山边①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②细雨不须归。

 

按:① 集作前 ② 一作斜风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上:

此玄真子张志和《渔父词》也。颜鲁公为湖州刺史时,志和客于鲁公,多在平望震泽间。今东震泽村有泊宅村,野人犹指为志和尝所居。后人因取其“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语以为名。此两间湖水平阔,望之渺然澄澈空旷,四旁无甚山,遇景物明霁,见风帆往来如飞鸟,天水上下一色。余每过之,辄为徘徊不忍去。常意西塞,在其近处,求之久不得。后观张芸叟《南行录》,始知在池州磁湖县界孙策破黄射处也。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

张志和歌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按《武昌记》曰:西陵县,对黄公九矶,谓之西塞。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徐师川云:张志和《渔父词》云(词略)。顾况《渔父词》:“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东坡云:“玄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数语以《浣溪沙》歌之云:“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山谷见之,击节称赏。且云:“惜乎‘散花’与‘桃花’字重叠。又渔舟少有使帆者。”乃取张、顾二词合为《浣溪沙》云:“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东坡云:“鲁直此词,清新婉丽。问其最得意处,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也。然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山谷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画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而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邪?”师川乃作《浣溪沙》、《鹧鸪天》各二阕,盖因坡、谷异同而作。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其二云:“新妇矶边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青箬笠前明此事,绿蓑衣里度平生。斜风细雨小船轻。”其三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玄真子,恒在长江理钓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其四云:“七泽三湘碧草连。洞庭江汉水如天,朝廷若觅玄真子,不在江边即酒边。明月棹,夕阳船。鲈鱼恰似镜中悬。丝纶钓饵都收却,八字山前听雨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

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虽其余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传播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出此矣,岂在多哉?如“池塘生春草”,则谢康乐也;“澄江静如练”,则谢宣城也;……“西塞山前白鹭飞(略)”,此玄真子也。楼钥《攻愧集》卷七十八《跋李晋明所藏东坡书渔父词》:

玄真子生为鲁公客,后又为坡、谷所称,至隐括其诗篇,大书之,其与屈灵均答问于江滨者何异耶?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九:

有两西塞,一在霅川,一在武昌。案《唐书?张志和传》谓真卿为湖州刺史,志和来谒,真卿以舟敝漏请更之,志和曰:“愿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又志和词中有“霅溪湾里钓鱼翁”之句。明此,知志和之“西塞”正在霅川。而在武昌乃曹武成王用师之城。洪内翰作《西塞渔社图》,亦尝辨此。而《漫录》(吴曾《能改斋漫录》)乃谓志和“西塞”在武昌,所见亦误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玄真子渔歌碑传集录》一卷:

玄真子《渔歌》,世止传颂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尝得其一时倡和诸贤之辞各五章,及南卓、柳宗元所赋,通为若干章。因以颜鲁公《碑述》、《唐书》本传以至近世用其词入乐府者,集为一编,以备吴兴故事。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

苏、黄各因玄真子《渔父词》增为长短句,而径相讥评。山谷又取船子和尚诗为《诉衷情》,而《冷斋》亦载之。予谓此皆为蛇画足耳,不作可也。又:山谷词云:“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自谓以山色水光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东坡谓其“太澜浪”,可谓善谑。盖渔父身上,自不宜及此事也。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

唐仙家能诗者,许宣平“隐居三十载”,及“负薪朝出郭”一绝,是初唐语;张志和“八月九月芦花飞”,又“西塞山”一绝,是中唐语。许昂霄《词综偶评》:

涪翁称其“有远韵”,信然。黄苏《蓼园词选》:

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刘熙载《艺概》卷四: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张子同《碧虚篇》有云:“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故自称“玄真子”。所制《渔歌子》词,凡五阕,“西塞山前”一阕,世尤称之。其时子同弟松龄及南卓、柳宗元、颜真卿、陆鸿渐、徐士衡、陆成矩并有和章。张德瀛《词徵》卷一:

词有与风诗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巨制,多寓微旨。如李太白“汉家陵阙”,《兔爰》伤时也。张子同“西塞山前”,《考槃》乐志也。王仲初“昭阳路断”,《小星》安命也。温飞卿“小山重叠”,《柏舟》寄意也。李后主“花明月暗”,《行露》思也。韦端己“红楼别夜”,《匪风》怨也。张子澄“浣花溪上”,《绸缪》之缔好也。冯正中“庭院深深”,《苌楚》之悯乱也。吴瑞荣《唐诗笺要》后集卷八附词:

作者浮家泛宅,品格最高,宜其吐属潇洒乃尔。黄山谷增“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于“青箬”句上,语气不伦,徒为蛇足。吴梅《词学通论》第六章:

此词为七绝之变,第三句作六字折腰句。……唐人歌曲皆五七言,此《渔歌子》既与七绝异。或就绝句变化歌之耳。夏承焘《翟髯论词绝句?张志和》:

羊裘老子不能诗,苕霅风谣和竹枝。谁唱箫韶横海去,扶桑千载一竿丝。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中唐时代的文人词》:

这首词里所写的感情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原有距离,实际上是描写士大夫爱自然、爱闲适、爱自由的心情。它虽然美化了渔夫生活,也是对仕途不满的一种表示。又:这首词主要是描写人的心境,头两句用美好的自然景物来烘托。他描绘了一幅青山前面白鹭飞翔的、色彩鲜明的画,在桃花流水中,又游着肥肥的鳜鱼,这是多么优美的境界。这样用景物衬托人物心情,比直接点明主题好得多。这可见它的艺术手法。以下资料来源未详:

[1]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2]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3]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这首词虽色彩鲜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风景画而已,为什么千古传诵,回味无穷?原来在这青山绿水中,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乐其乐,无复风波之患。而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尘世的风波中颠颠簸簸,或者经历过狂风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风苦雨,很少有时间领略人生的乐趣,忽然面对着这不须害怕不须愁的斜风细雨,能不别有一番感慨?

 

柳枝辞十二首 其八(唐末宋初·徐铉)

 

 柳岸烟昏醉里归,不知深处有芳菲。重来已见花飘尽,唯有黄莺啭树飞。

 

 

拨棹歌 其一十七(唐·德诚

 

  苍苔滑净坐忘机,截眼寒云叶叶飞。戴箬笠,挂蓑衣,别无归处是吾归。

 

 

柳枝辞九首 其八(唐·成彦雄

  王孙宴罢曲江池,折取春光伴醉归。怪得美人争斗乞,要他秾翠染罗衣。

 

 

竹枝(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凤枝,风流交我立忘归。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浣溪沙 其二(唐·李煜)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定风波 其三(唐·李珣)

又见辞巢燕子归,阮郎何事绝音徽。帘外西风黄叶落,池阁,隐莎蛩叫雨霏霏。

 

愁坐算程千万里,频跂,等闲经岁两相违。听鹊凭龟无定处,不知,泪痕流在画罗衣。

 

 

纱窗恨 其一(唐·毛文锡)

 

新春燕子还来至,一双飞。垒巢泥湿时时坠,涴人衣。

 

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月照纱窗,恨依依。

 

浣溪沙(唐·毛文锡)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竹枝 其一(唐·皇甫松)题注:一名巴渝辞

 

槟榔花发(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竹枝 其二(唐·皇甫松)题注:一名巴渝辞

 

木棉花尽(竹枝)荔支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唐·裴虔馀)

 

  

 

半额微黄①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②。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③行雨归。

 

按:① 一作满额蛾黄 ② 一作翠翘浮动玉钗垂 ③ 一作知道巫山

引用典故:行雨 典故妾换马 娇姿骏骨 爱妾换马 愧青骊 换佳人 换妾 换美妾 换马邯郸娼 行雨水换追风 赤骥换青娥 骏马换倾城 骏马换妾 骏马换蛾眉 骢子换 龙媒欲换相关人物曹彰

唐·李冗《独异志》卷中

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逢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马号曰「白鹘」。后因猎,献于文帝。

 

竹枝曲(一作词)(唐·顾况)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①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按:① 一作楚

 

 

荷叶杯 其五(唐·顾夐

 

  夜久歌声怨咽,残月,菊冷露微微。看看湿透缕金衣,归摩归,归摩归。

 

临江仙 其二(唐·顾夐

 

幽闺小槛春光晚,柳浓花澹莺稀。旧欢思想尚依依。

翠嚬红敛,终日损芳菲。

 

何事狂夫音信断,不如梁燕犹归。画堂深处麝烟微。

屏虚枕冷,风细雨霏霏。

 

 

水调歌头 其三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且看杜牧原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 ,杜牧偕友登齐山,良辰美景,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诗人感到难得的欢愉。然而当夕阳西下时,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春秋时 ,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诗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因为人生之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语似旷达,其实抑郁伤感。

现在来看此词。一江秋水,天光云影徘徊其中。

万里长空鸿雁初飞,正值重阳 。“携壶结客何处?”一问。“空翠渺烟霏。”一答。答话不著一动词,纯然景语,给人的感觉是携酒登高的人,溶入了那山色空翠、烟霏缥渺的一片氤氲之中,意境极为空灵。若用原诗“与客携壶上翠微”的“上”字,反嫌质实。平时身居尘世 ,难逢开口一笑。今日投入大自然怀抱,自是笑逐颜开。更何况满山茱萸紫、菊花黄,好插个满头粲然,尽兴而归呢!“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早已成为过去(“非” ),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恒常的(“是” )。作者这里所积极肯定的,不单是当下(“今朝” )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当下的人生。词中增添此二句,顿时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新意,词情显然已同诗情泾渭分流了。

作者劝勉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酩酊一醉,不要辜负大好辰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有限,更应惜取,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此二句虽用原诗,却非故作旷达,实为充分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此三句,移植原诗“古往今来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发出新意。点石成金 ,脱胎换骨 ,尽在于此。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概括绵延无尽的时间与上下无限的空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作者精骛八极,思通千载,但觉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 。在儒家看来,宇宙、人生,本体为一,即生生不息的生机。这生机流行体现于天地万物人生,“亘古亘今 ,未尝有一息之间断 。”(朱熹《中庸或问 》)人生虽然有限,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人生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体现了宇宙的本体,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言外正洋溢着这种乐观精神。朱词与杜诗的结笔,仍是语同而意别。

杜诗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自慰,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朱词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而这种伤感情绪不知曾折磨过多少古代诗人 。回头玩味“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意味更显,也更深长。

不妨设想一下,作者重阳结伴登高 ,兴之所至,于是挥洒笔墨 ,隐括杜牧诗而成此词。江水,云影,鸿雁,空翠,烟霏,紫萸,黄菊,作者眼中之大自然,无往而非“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片生机旺然之境界。

而重阳佳节,结伴登高,返归自然,开口一笑,酩酊一醉 ,自己性情之舒展,亦皆充满“乐山”“乐水”,“乐以忘忧”的意趣。作者“胸次之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 ,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论语集注 》。作者词中,已非杜牧诗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而是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这境界实无异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朱熹此词赞美自然,赞美人生,表现出中国儒家哲学精神,宋词的境界,不失为对宋词的一大贡献。

此词抒发性情哲思,贵在深入浅出,出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故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

《历代诗馀》卷一一七引《读书续录》评云 :“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可谓知言。此词属隐括体,贵在以故推新,艺术造诣与杜牧原诗各有千秋。它虽几乎逐句移植原诗,但几处贯注新意 ,全词也处处意蕴翻新,而具一幅全新的面孔 。比如读罢全词 ,再回味上阕“ 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就见得入山归来岂止是紫萸黄菊满头粲然,并且是满载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趣而归。举此一例,全篇皆可连类而及脱胎换骨,只在襟怀之高。点铁成金,却在点化之妙。宋词宋诗,都不乏这种以故为新的艺术特色。这,实际上又是善于继承并创新的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朱熹此词,隐喻着这一文化背景。

 

浣溪沙 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宋·苏轼)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宋·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此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两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 ,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 ,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 ”,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 。“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 ,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在杭的游赏活动。“春山”,一些较早的版本作“暮山 ”,或许别有所据,但从词境来看,不如“春山”为佳。前面写钱塘江时已用“斜晖”,此处再用“暮山 ”,不免有犯重之嫌;“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 ,“暮山”,则要用“暝色暗淡”、“暮霭沉沉”之类的描写 ;此词作于元祐六年三月,恰为春季,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留作别后的追思,于情理亦较吻合。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 ”,妙趣横生,传诵一时。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 ;甚至在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在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 ,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象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此词以平实的语言 ,抒写深厚的情意 ,气势雄放 ,意境浑然。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说 ,此词“云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 ”,这一评语正道出了本词的特色。词人那超旷的心态,那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清平调引 其一(宋·苏轼)

  押微韵  显示自动注释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临江仙 其一(宋·范成大)

 

羽扇纶巾风袅袅,东厢月到蔷薇。新声谁唤出罗帏。

龙须将笛绕,雁字入筝飞。

 

陶写中年须个里,留连月扇云衣。周郎去后赏音稀。

为君持酒听,那肯带春归。

 

归州竹枝歌二首 其一(宋·范成大)

 

东邻男儿得湘累,西舍女儿生汉妃。城郭如村莫相笑,人家伐阅似渠稀。

 

夔州竹枝歌九首 其三(宋·范成大)

 

新城果园连瀼西,枇杷压枝杏子肥。半青半黄朝出卖,日午买盐沽酒归。

 

夔州竹枝歌九首 其九(宋·范成大

 

 当筵女儿歌竹枝,一声三叠客忘归。万里桥边有船到,绣罗衣服生光辉。

 

 

新荷叶 其一 和赵德庄韵(宋·辛弃疾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

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