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 二

 oqoq 2015-12-22

先议病后议药——从临床实践去找药物一

圈子套物与瞄准打靶

“先议病后议药”这六个字是喻嘉言《寓意草》里临证实践的毕生心得,这也是伤寒、金匮里头仲圣传心之法。历代名医无不是以辩证精准,而遣方用药如神的。

所以治病总得先从识病开始,识病后才议药,能认识到疾病怎么得的,那千百种药中,随手举用一两种用出去,都容易药到病除。现在我们之前也形成一个学医误区,就是普遍看重于先读药物之书,认为某某药治某某病,某某方有某某功效,这样在方药里头转了很久,却没到疾病变化的世界去研究。后来老师说,这种思维要慢慢修正过来,以方药去套病,就像公园游乐场拿圈子去套物一样,多有不中。偶中一二,便为之惊喜,却难以反复复制,故多为他人诟病。而先议病后医药就不同,这就像是部队军事瞄准打靶一样,先瞄准了再扣扳机,八九不离十。这里列举几个老师临床从议病过度到择药的思维过程,看看一个传统中医临床家,他是如何在临床之中遣方用药的。而不是用方药去套疾病。

由病到药看蛇床子、忍冬藤

譬如,阴道瘙痒,寒湿所袭,脉沉迟。老师便说,哪位药能够暖下焦寒又可以杀虫止痒。学生们先想到贯众、苦参,但老师说,这些偏凉的,我们要找温的热的。病人下焦阴湿,才招各类虫痒,你只是用凉性的杀虫思路,虫是消灭掉了,但寒湿的环境没改善,它又会反复过来。这时我们要想能温阳又能治虫的,比如蛇床子、硫磺。又比如,病人皮肤瘙痒、心烦热、舌尖红,脉细数。老师说,这种痒是风热袭表,闭阻经络。所以我们要找一味药,既能够把风热散开,还能够把经络疏通,最后也有止痒功效的。你们想想是哪味药?向辉反映快一点说,忍冬藤。老师说,没错,忍冬藤,祛风热止痒,又以它藤类药善于通经络,止痹痛。对于风湿热痒疹,经脉不通者,就这一味药都管住了。所以不管外洗方还是内服方,这味药都足以担当重任。

先议病后议药——从临床实践去找药物二

由病到药看红藤、白芍

又譬如,病人腹痛、舌苔黄腻、医院检查肠道长了息肉.老师说,这种情况,首先它是不通则痛,它为什么不通,因为息肉在那里,阻滞住经络血脉,局部壅堵,造成瘀血,日久不通就会化热毒。所以有没有一味药既可以通经络,活血化瘀,又可以清热解毒,把肠道郁滞热毒给降下去。这时大家一下子都想到了红藤,老师说,没错!就红藤这味药,既可活血化瘀止痛,又可以祛腐排脓消肿,还能清热解毒除湿,古代把这一味药作为肠痈,也就是各种急慢性阑尾炎的代表药物。现在它也是外科、妇科,甚至骨科各种炎症性病变的重要药物。又比如,病人脚微肿,但舌上却少苔.老师说,这是阴不足,水湿又利不出去,所以要找一味药既能养阴又能利水的,你们想想是哪一味。学生们反应说,是白芍,老师点头说,没错,是白芍,在这里白芍比泽泻更管用。病人阴不足后,水湿不能被利用起来。我们用药不是去逐他的水湿,是去想如何把水湿之患变为水利,用白芍把阴分补足,利尿也不伤阴。我们就想到,为何完带汤,真武汤里头都有白芍,原来还有这层道理。

打气筒与杏仁

 又有病人,大便秘结,排便老觉得没力气,但双寸脉又是明显上亢的。老师笑笑说,这种情况你需要给肠道打一股气,但不是补气。你用一般补气养阴润肠的药,补进去也给它上亢的脉势给消耗掉了。你们看有哪些药可以给病人降脉势通便的。

大家异口同声想到,杏仁、苏梗、紫苑、枇杷叶。老师点了点头说,没错,杏仁加苏梗,这通便力量就够大了。果然病人服用过后,排便非常顺畅,他说以前吃不少润肠通便的药,跟这方都没法比。这就是从临床脉象思维,病性特点,到中药世界里面去找药物,这种双脉上亢便秘的病人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心肺之气往上一调,就像热气球一样往上飘,肺跟大肠相表里,肠道的气应该以下降为顺。但是因为心肺气血并走于上,导致上焦充血,气血下不来。所以肠道排便不滋润,不通畅。就如同我们用抽气筒打气一样,我们只是把气痛往上提拉,并没有往下按压,所以打不出气来。这杏仁、枇杷叶,就是一组对药,代表直接往下按压的象。当然我选枳壳行不行呢?槟榔行不行呢?苏子行不行呢?当然没问题,我们辩证准确了,只要那个力是向下走的,都管用。就好比往下打气,我叫张三来打往下压行不行,叫李四王五呢?只要他们都是往下压的,那气就出来了。可见中医治病,之所以灵灵活活,全在于临床疾病本质的到位拿捏。后来我们看《慎柔五书》,发现里面正有治疗虚损大便秘结的宝贵经验。书中说,“虚损大便燥者,杏仁、枳壳、苏梗着能去宿粪。”但作者也没有形象地把这机理说出来,而老师这里却能够很身动地用妙喻之法,如同打气筒一样,肺气往下肃降,肠气就能往外排。所以病人吃了这付药后,他高兴地说,感到大便排得从来没有这么空过。但老师这方子里头又没有下一些峻猛的泻药这就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亢为害,承乃制。你脉象上亢,便容易出现便秘这些危害。我们就是用拨转气机,让气机转个圈顺承下来,疾病就得到有效的治疗了。

当然,临证之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生动的案例和用药择药的智慧,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先议病后医药的。这也是仲圣千年来的传心要诀,我们看他《伤寒论》或《金匮要略》里头,很多篇名都“辩某某病脉证并治”。可见治病的思路就是要先辨病辨脉辩证,最后才出治法下药。好像打枪一样,显得瞄准,后面才扣扳机。这就是临床实践之中找药物的好处,它不容易为病名跟病人的主诉所迷惑,更强调医生个人的诊病辨脉水平。临床上对医学要深入研究,提高疗效,很重要的一点也在这里。而不是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偏方秘法特效药。

 再谈湿疹之水归膀胱浊走大肠一

从湿毛巾看湿邪伤人

夏季雨湿对,对应人体湿邪发病也多,有些人问,怎么判断我身体不舒服就是湿邪作怪呢?很简单,中医的湿邪特点很鲜明,一般有四大特征。

一个是湿邪为阴邪,容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不运,所以病人容易发生拉肚子水肿尿少,气机不畅,则出现食欲减退,腹中胀满。

二是湿性重浊,《黄帝内经》叫做“因于湿,首如裹”,湿邪过重,身体就会觉得很沉重。由于湿重浊,阻滞住清阳升不起来,所以会觉得疲倦。湿浊下注,便容易出现湿疹,小便混浊,妇人白带过多等病症。

三是湿性粘滞缠绵,病人一般舌苔厚腻或水滑,这湿邪胶着,病程绵长,容易反复发作,不好祛除。

四是湿性往下掉,容易伤到下焦阴位,故《黄帝内经》上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通常老师一摸到濡缓脉,舌苔白腻,便问病人,是不是腿脚沉重,腰酸,早晨起来加重呢?活动后又会稍微减轻。很多病人会惊奇地说,大夫,你怎么知道?其实若懂得这几点湿性的基本理论,通常都可以把病人的基本感受说个七八。这种晨重,晨起加重现象,老师常用湿毛巾来比喻湿邪的特性,非常到位,让学生们一听即懂,一临床便受用。我们看湿毛巾挂在晾衣架子上,它先干不是先干上面吗?上面湿邪掉下来,就显得沉重粘滞不清爽,这就是湿易伤下焦的道理,如同水往地处流一样。

治湿要顺从湿

明白了湿邪的特点,那么怎么治湿呢?老师说,还是顺其性,它该往哪走,你让它往哪走,不要违逆它。就像《太极拳谱》上说的,随曲就伸,由己则滞,从人则活。所以我们治湿要顺从湿,该往哪里走,你看百川归海就知道了。我们要顺从湿邪往下流的性,把它们疏导出去,如同牵牛牵住牛鼻子一样,常常能收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譬如,有个皮肤湿疹,腰酸,腿脚沉重的病人,舌苔白腻,舌根部偏黄,脉象关尺部郁滑沉。病人说,大夫,我一到这季节,腿关节就痛,走路也沉重,你看这些皮肤,四处都起湿疹,晚上睡觉都不舒服。老师说,你这个是湿邪所致,要少吃水果,凉饮,天虽热,要避免这些寒湿伤阳之物。他又问,医生,既然是湿邪,那我去拔罐行吧?我公司同事都去拔,说效果挺不错的。老师说,拔罐有拔罐的适应症,你经络不通,用拔罐拔拔可以,但如果想通过拔罐把湿浊拔出来,那是万万不能。你想一下,你拔一次罐才拔多少水湿出来,而你每次拉一泡尿,却能够拉出数十倍于拔罐的水湿出来。所以这个湿浊不能靠逆流拔罐,往皮肤发越之法来治。要靠导湿从膀胱出,用药往下导淡渗的治法来调。

再谈湿疹之水归膀胱浊走大肠二

水归膀胱,浊走大肠

病人问,那该怎么办?老师说,水归膀胱,浊走大肠。二便均分,身体健康。

用通肠六药(艾叶、苦参、火麻仁、鸡矢藤、红藤、猪甲),加上四妙散(黄柏、苍术、炒薏仁、川牛膝),让胱肠清理干净,使湿浊从二便排去。病人服药后,腰酸腿沉症状大减,湿疹也随着胱肠的清利而往下潜。这就是治病的一些技巧,一般风伤于上,湿伤于下。伤于上者,可汗而发之,伤于下者,可尿便而导之。这在《黄帝内经》上叫做,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以内。老师把后面两个治法,一起用上了。湿浊在下,用四妙散,清利湿热,顺势导出。病人关尺郁滑,中焦粗大,挺着啤酒肚,乃中满之象也,加之平时胃口不好,肚子虽大,饭量实小。此肠道湿浊垢积重,故用通肠之法,选通肠六药,取“中满者,泻之以内”的《内经》治法原则。这样病人浊阴能够出下窍,腰酸腿沉的症状就消了,湿疹也随着像退潮一样往下面走了

筋柔骨不响

有个老爷子,颈部骨节经常要响,有好几年了。他问老师,这是什么回事?老师说,你这个是肝肾阴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得不到滋养,筋骨得不到润滑,它就发出响声。好比我们看那些机器,有一些齿轮的,如果给那些轮轴点足机油后,非常润滑,它运转起来就没有响声噪音。但是当这些润滑油用光后,没来得及去点,久而久之,摩擦力越来越大,响声便越来越大。这就好比刚买来的新车,没有摩擦的响声噪音,但你用久后,没有及时点足润滑油,车子的噪音就开始来了。为何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关节颈腰容易作响,这是因为长期面对电脑,久坐办公室书桌旁,消耗大量肝血。肝血一消耗,肝主筋,筋就得不到充足润滑油的滋养,筋骨相连。我们别小看这润滑油,它虽然量不多,却能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少了它身体的功能就容易衰退磨损。所以过度用眼的人,第一个总容易出现膝关节不利索,运动时,发出骨节摩擦的声音,其实从另一侧面就反映关节腔内润滑油少了。这样在身体休息体力不够时,越是运动,伤关节就越大。越是剧烈运动,对筋骨破坏力就越强。所以说运动也不是说在任何状态下都可以运动,必须要身体精神状态比较好。休息足够时,再去运动,就能长肌肉,倍力气,不然的话,都是在劳筋伤骨。我们可以想象到自然界中的树木,它吸足水,柔软时,你怎么压它它都是弯曲自如,不会听到这段的碎裂声,但缺乏水的枝条,你一去折它,它就发出断裂声。可见这些枝条之所以会脆裂,前提是津枯液竭。所以要治疗这种碎裂声,对应到人体骨节响声,就要用到滋水涵木之法去养肝肾,柔筋骨。老师给这个病人开了二至丸,加制首乌、骨碎补等药物,他吃完药后,8月9日过来复诊,反映说,以前耳也鸣,脑袋颈脖骨节也响得老大声,现在声音明显变小了。这就是筋柔骨不响的道理。

风寒湿是感冒之因一

中医慢吗

8月9日,有个小女孩,13岁,感冒发烧,头晕怕冷,整个人没劲,她妈妈带她过来时,老师帮她把脉都像蔫下去的禾苗一样,挺不直腰杆子。舌苔白腻,舌尖红,脉浮,双寸尤甚。她妈妈问,怎么回事?老师说,受了风寒湿,郁而化热,是感冒了。那么究竟是病毒性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中医不在这里头纠结,而是看到她风寒湿邪郁阻肌表。老师只给她开了一付九味羌活汤加味,由于这里面有很多风药,不耐久煎,只煎开后,二十分钟就可以。结果小女孩第二天来复诊,精神立即回复,烧也退了。真是汗出热退,脉静身凉。这中药治疗感冒发烧初起,及时介入,常常就是一两付药的事。所以有些人不了解中医,说中医慢,只是调理可以,他们不知道中国古代的《伤寒论》就是专门治疗急性外感性疾病,常常是一剂知,二剂愈的效果。所以中医用得好,一点都不慢。

风寒湿是感冒之因二

赶细菌还是赶风寒

上次有广东过来交流的中医生,他竖起大拇指说,看了任之堂的书籍后,临床实践水平大增。我们问他,怎么增法?他说,比如治疗感冒发烧,以前是个有六七个很快好转都挺不错的,现在我知道用风药了,十个里头有八九个效果都非常快。我们就奇怪了,用风药治疗感冒发烧有这么快?他说,就是你们书上写的九味羌活汤跟柴葛解肌汤,如果提炼出来就四味药,羌活、葛根、柴胡与石膏。一般发烧的小娃子,第一时间就用这四味药。十个有八九个很快就好过来。我是亲自临证试效过的,现在一直都在用,书上说这四味药不可挪移,真是不可挪移,发表清里两方面都照顾到了。一下子让我临床疗效提高了。奇怪这里头并没有任何一味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抗病毒消炎的药,怎么能治细菌性病毒性感冒发烧呢?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原来中医不是在赶细菌,而是在赶风寒。

为何很多抗生素用没有多久就产生耐药性,而像重要麻杏石甘汤、柴葛解肌汤,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它们居然没有耐药性,病毒细菌居然耐这些几千年来沿用的古方不何?原来中医的发病观,不是小的细菌病毒,而是大的环境,你身体有风寒湿瘀闭,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泄出来,它就成为病毒细菌繁衍的温床。像这些汗酸代谢产物,瘀在皮下,纷纷就成为细菌病毒丰富的食物。不能循环的痰浊,也纷纷成为细菌病毒繁衍的乐园。所以在中医看来,是先有风寒暑湿形成痰饮代谢产物,然后再滋生细菌病毒。这样中医治疗就直接治本,而不会本末倒置,只看到细菌病毒。你只需要把风寒湿,抑遏人体这个场给清开来,病毒细菌自然没地方再滋生了。这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表现。还有些不了解中医的人,他们说,在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人类认识病因,都到细菌病毒层面了,你们中医怎么还用这些风寒暑湿燥火来说明病因,这也什么意义呢?

风寒湿是感冒之因三

身体的天气预报

其实,这种原始的类比方法,正是中医的精髓,现代研究也表明,各种气象的变化,包括气温,气压,风速,温度等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响。比如在冷风寒流来临时,可以引发不少感冒,甚至促使心绞痛,风湿痹症加重。这就是农村老人们说,我这身体都是天气预报,天气稍变化,我身体就能感受出来。所以我提前都知道添衣加被,防止这些老寒腿,风湿痹症加重。这就是人与自然界长期相处得出来的智慧,如果稍微再懂点医,你就吃点姜汤茶,或者一些温通的保健汤药,这样在冷风寒流来临的时候,你身体仍然保持很舒服顺畅状态,因为这些方法都有助于驱散风寒湿,这叫无病先防。还有在暑湿季节,大地湿气很重的时候,人容易胸闷,而心肌梗塞,也经常在这个时候发作,特别是天气阴沉,湿气又大。这时候南方的老人,很多都知道要小心保养,要吃一些除湿通阳的汤水或菜肴,如玉米须、薤白、苡仁,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胸闷心梗的发作。可见这些原始的风寒湿,六气说法,非常有利于指导日常生活保健,是中医的精华。而不是像其他不了解中医的人认为现代科学都到原子分子层面了,中医还讲这些摸不着边际的风寒湿热。他们不知道即便是细菌病毒分子原子,它也受这些风寒湿热管辖,好像湿热的环境,就容易滋生细菌病毒一样。风寒的环境,肌肤就容易闭塞,容易感冒,诱发关节炎、心肌炎,甚至支气管哮喘会加重。所以我们民间老百姓,不是去防细菌病毒原子分子,而是去防风寒暑湿燥火。这样就能更好地顺应自然,养生长寿。像这个案例,就是病人在天气转变时,身体没有及时跟上,所以才感了风寒湿,而高烧难退。中医用药,只需把风寒湿散开,就像给热锅开盖,热透出去,就脉静身凉了。大道至简,这中医就能够用这种最平常的老百姓思维,可以解释疾病,可以知道用药,可以迅速救治病痛。

牙痛之虚实

上次回一趟老家,发现在家乡当地已经有很多人知道寒包火的四味牙痛方了,他们看了跟诊日记后,都自己去抓,生麻黄、薄荷、大黄、甘草,泡茶治疗牙痛,绝大部分人反映效果非常好。这让我们也觉得很高兴,因为这方子本身就从民间来的,现在又传回民间去,让更多老百姓受益,花几块钱就能够解决牙痛的问题,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但有个病人牙痛吃了这个效果不明显,他问我们是为何?我们问他,牙齿是不是松动的,是不是经常熬夜?他点头说是,我们说,你这种牙痛是虚火牙痛的,不是明显寒包火牙痛,所以你试一试虚火牙痛三药吧。

玄参50克,骨碎补30克,独活5克。

这病人用这三味药熬水吃完后,牙就不痛了。我们这个方子也不是自己创的,说白了居然还是任之堂一个病人贡献的,他拿病历本来时,我们翻阅他病历本,发现他有一次牙痛,医生就给他开方子,他说吃了就好了。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师常跟我们说,要多向周围人学习,要做中医的有心人,多留心,你可以从同行病人上学到很多东西,不是说学医一定要跟紧师父,读烂书本,会学的,哪里他都能学到。

在你入门的时候,老师引导着你,但老师他只是一时的老师。而临床书本病人却是长久的老师,要善于从这里面学习。那时我们就赶紧把这个小方子记下,以备不时之需,想不到一回家就用上了,而且是病人把虚火当实火治治不好,再反过来用这补肾的思路,数味药而愈牙痛。虽然案例只有一个,但也值得仔细品味。这个方子我们虽然没有查到它出处,但这三味药的组合,却也能引人深思,骨碎补它是治牙齿疼痛的要药,蒲辅周经验集里头就提到,治肾虚牙痛,可用骨碎补,内服外用皆可,外用就是焙干研成细末,用之揩牙久之自愈。特别是那种因吃猪肉而牙痛的,堪称专药专病。而骨碎补本身就具有补肝肾活血镇痛之功。但它偏温一点,对于肾阴虚者,配上玄参补肾阴药同用,正有阴阳互济之用,而独活这味药,它是入少阴肾经的,能够治各类风湿痹痛,它是一味风药,风药善于止痛,在这三味药里头,它也是不可缺少的。

天气与疾病一

原始并不等于落后

又比如,有个痹痛的老奶奶,70岁,她8月4日来初诊,得了风湿痹症十余年,这次天气变化,周身疼得难以入眠,老师问她哪里疼,她说,浑身上下都痛,一会这,一会那。老师便在处方单上写,痹症游走性疼痛。这就是典型的风痹。然后老师就下药了,直接用疏肝健脾的思路,逍遥散的框架,再加上背三药,跟穿破石、蜈蚣、鸡血藤。病人吃完三付药后,也是今天8月10日来复诊,高兴地说,吃完药后,上半身不痛了,肩背也松了,晚上能睡好一点,但下半身还有些痛,然后老师再给她守方加了川牛膝,因为前面的思路主要是针对,上半身痹痛的。所以我们看,治疗这种老年人风湿痹痛,要跟天气联系起来,这个天气变化跟疾病息息相关。中医思考问题,是很大气的,西医局限于细菌病毒之说,要分析血液成分。而中医则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如果受了风寒太过,就会痹痛,这时只需要利用大自然之药来调和,自然之身。把这些风寒之气宣通出去,恢复气血周流,疾病自愈。所以这例治疗筋骨痹痛,老师偏重于调肝脾,肝主筋,能够疏泄,脾主土主肌肉,能运化,在培土滋气血生化之源的同时,再顺其性,把风湿痹症排出去。这就是中医大道至简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认为中医原始不先进,其实正是因为这最原始的思维,才能够更检验便廉地把疾病消弭于无形。可见原始并不等于落后,相反很多身体的调理都需要用原始的养生之法,动作以养阳,静卧以养阴。吃粗粮比吃高营养的提炼品对身体更健康,吃柴火烧出来的饭,比煤气烧出来的饭更香喷喷……所以说,这风寒暑湿燥火,看似难以把握的六气之说,却是很多感冒痹症乃至各种常见病的病因。

天气与疾病二

改变内环境抗非典

我们再从非典里头来看中医吧,为何中医早介入的非典治疗,病人的死亡率就大为降低。西医最不解的就是为何我们都还没有发现到具体的病毒是什么,你们中医就可以介入治疗呢?老中医樊正伦在非典期间,他照常天天上班,也没带口罩,他就每天搞两粒银翘解毒丸,再搞一粒藿香正气软胶囊,吃完了就去上班,不仅身体好,而且还照常为很多病人解除病苦。人家问他,难道你不怕非典吗?樊老师笑着说,大环境我改变不了,但我自己内环境改变得了,只要不让风寒湿热这些致病环境存在,那么这些致病因子对我就毫无办法。银翘解毒丸中,银花、连翘、淡竹叶都是清热透热的,荆芥、薄荷、淡豆豉是疏风散寒的,藿香正气软胶囊里头,苍术、半夏之类是除湿的。我吃完这两种药,体内的风寒湿热这些条件就没了。所以非典期间我不怕,也没停过诊。当然我也不是不怕死,是懂得一些防范而已。可见西医还没有研究出致病因子时,想不到中医就能够把病毒细菌消弭于无形,这样来说,中医治病快不快呢?

中医的认识高不高明呢?自古以来,中医都是在各种流行性疾病瘟疫里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像这些大型的疫病,都是有发病的气候环境条件,你能调好这个大环境,比纠结在细小的病毒微生物上更能直接给人们带来健康。好比家中垃圾多,蔓延蚊虫细菌,我们都知道,只要把家里的卫生搞搞,让湿热腐浊的气味排排,你不去赶苍蝇,杀细菌,它都在你家里发展不出来。人体也一样,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招什么样的病,湿热就找湿瘟,虚寒就染寒疫,你身体这些致病环境纠正过来后,疾病便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温床,它又怎么能大的发展流行呢?所以中医能够在民间广为老百姓喜爱,道理就在这里。那些上了年纪,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很多都在中医里头,尝到养生保健治病防病的甜头。

顺其性养其真的药物剂量思考一

中医之秘在于剂量

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调女子病不可不懂得调肝,肝主疏泄,肝又主藏血,一藏一泄间,很符合顺其性养其真的治疗大法。再加肝体阴而用阳,用药顺其性以助肝用,用药养其真以养肝体,这样肝体阴得养,用阳得畅,自然百脉舒调,身心安康。《病因赋》上说,女子经水不调,皆是气逆,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这个皆跟多两个字不是绝对,它的意思是指大部分,所以我们临床上碰到妇科杂病,以脉象关部郁,尺部不足的为多见。这是肝郁化火,容易伤了肾水,气机上逆,下盗了真元。用阳太过,以致耗伤了体阴。所以老师临床治疗上,常用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这些能顺性养真的药来调理这些妇科疾病。发现对于这些郁证效果还不错。

有学生问,那该怎么把握好这些养其真跟顺其性的药?在剂量上该如何控制?抄方时应该怎么去学习老师下药的剂量?比如白芍、当归、熟地、山药、制首乌或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这些补肝肾精血的药物,是以养其真为主,用来防止病人身体因为劳倦发脾气熬夜而导致的透支真阴状态?又比如如何把握柴胡、香附、川芎、郁金、荆芥、薄荷、陈皮等,这些顺其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把郁脉解开,让气血流畅,在用药剂量上跟养其真的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问得好,古人说,中医之秘,全在于量上,传方传药不传量,等于没传,这就提示为我们关键药物的关键剂量很重要。没有把握好剂量,常常治病上事与愿违。

 其性养其真的药物剂量思考二

将帅少士兵多看气为血之帅

在任之堂老师用养其真的药物,剂量偏大,用顺其性的药物,剂量就偏小。比如当归、白芍、熟地,可以20克、30克用,来养其真。但柴胡、荆芥、薄荷、陈皮,一般都是5克、8克或10克来用,用以顺其性。为什么呢?因为顺其性的药物,大都芳香偏燥,它必须有足够的阴水来去推动。正如王孟英说:“气味血之帅,理气不可徒用香燥也,盖郁怒为情志之火,频服香燥,则营阴易耗矣。”我们看,气它为血之帅,一个部队里头,总是将帅少,而兵士多,这顺其性的药就是将帅,在周身走动,养其真的药就像跟随的兵士,随其升降。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为何顺其性的气药,量少而精,而养其真的血药量大,树木多。我们看,《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逍遥散,还有《傅青主女科》的完带汤、宣郁通经汤、解郁汤,它里面养其真的药都以两计的,而顺其性的药,都是以钱甚至以分来计的。好比完带汤,柴胡、荆芥、陈皮,只用到五六分,而山药、白术却用到一两。这就是治疗妇科杂病,郁脉常用的两类药剂量规律,常常顺性养真,不可偏废,但要注意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样顺其性时,不致于伤阴化燥,养其真时不致于腻膈壅塞。故张山雷曰:“理气之方,亦必不能摒除芳香,始可运行气滞。如滋养肝肾,培植真阴,亦当少少参加气药,并辔而驰,始有捷效,否则滋腻适以增壅,利未见而害已随之。这里“滋养肝肾,培植真阴”就是养其真的药,是肝木得真水滋养,而变得柔软,这里的气药就是顺其性的药,提到药“少少参加”,这样就可以起到气动血行,气化血运的效果,它们就像两架马车一样,齐头并进不可缺少。

顺其性养其真的药物剂量思考三

妇科圣手之意

我们再看《傅青主女科》里头的名方治疗妇人郁脉郁证的,没有哪个方不符合这其中的规律的。它既对保护阴血高度重视,所以归芍、熟地、山药用的频率最多。但同时对理气解郁的顺其性的药,也不可缺少,其中以柴胡、香附、陈皮、荆芥等用得最多。这就是用方的灵活跟原则,所以后世评价傅青主说他是妇科圣手,说他治病用药不依方书,多意而为之,每一一两味取验。古人说,医者意也,你意而为之,不是胡思乱想,这种用意是符合规矩的。正如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是掌握在对规矩明达的前提下,才随意用药,无不应手取效。这样补真阴不会蛮补,畅达气血不会过度,就能达到《黄帝内经》所说的“阳生阴长”、“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乃至和平”的效果。所以老师在创三药时,不是常用到肝三药柴胡、白芍、当归吗?这就是符合肝体阴用阳的特点,其中顺其性的柴胡常用到5到10克,如果是上好柴胡用到3克就够了,而养其真的药物白芍、当归却常常用到20甚至30克。我们再看,老师常用的肝肾精血三药熟地、当归、肉桂,养其真的熟地、当归常用到20克、30克,而顺其性的肉桂,助命门肾阳温化之性,常用到3到5克。这种剂量比例关系,就是老师长期临床摸索出来,最适合调理人体的。这就是剂量特点在原则上的把握,至于具体治病时,知道这个常用规矩,处方用药,就相当灵活了。

归藏二字乃治睡秘诀

8月25日,有个23岁小伙子,脸上长了暗疮,有六年,疮虽然退下去了,但有很多暗斑,这是明显色素沉着,问他痛不痛,痒不痒?他说,既不痛也不痒。老师又问他,是不是平时熬夜吃水果多啊?他点头称是。老师说,这个斑好治,但要少熬夜。

他问,为什么熬夜容易长斑呢?老师说,熬夜伤了肾阴,下焦气化不足,上面浊阴就降不下来,这种斑叫肾斑。常吃水果,吃到没劲,心脏受凉,动力不够,面不光滑,这种斑叫心斑。还有那些思虑过度,脾滞,运化不好,所以肌肉不松通,局部瘀滞,叫脾斑。那些经常生气吵架,脸上长满斑的,越吵那斑色越暗越顽固,这种斑叫做肝斑。然后老师就只给他开了心三药、脾三药、精血三药,就这九味药,纯以养其真为主。为什么治脸上斑的,这里没有特别用上透热逐瘀的药,原来病人脸上痤疮留下来的疮斑已经不痛不痒了。不痒说明风热不明显,说明可以少用头风热的,不痛说明局部瘀滞也不太厉害。像这种色素斑沉着日久,久病多虚,所以直接给他补虚,这叫虚者补之以养其真治之。方药为:

红参30克,银杏叶30克,丹参25克,山药30克,芡实10克,炒薏仁20克,熟地30克,当归20克,肉桂5克(后下)。3剂。

归藏二字乃治睡秘诀  

结果,病人只吃三付药后,8月27日来复诊,脸上斑居然退得那么快,他自己照镜子看,比刚来时减轻多了。但吃这药有个特点,就是人晚上特爱睡,平时也困。

老师笑着说,既然想睡就睡吧,把你以前缺的觉都补回来。俗话说,睡美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很多脸上长斑容颜憔悴的人,你去问他,基本上没有哪个能睡得好的。所以能够帮助病人睡好觉,就是帮他治斑消斑美容的秘诀来的。

所以老师在这里起手就用心三药,精血三药,这样上面心跟下面肾都能吃饱,能量充足。特别是精血三药,熟地能够使精藏于肾,当归能够令血归于肝,配上肉桂能够让命门,肾阴肾阳互换。病人吃了这药后居然发现,以前兴奋不好睡的,现在沉沉欲睡,一睡就到天亮。这里面可没有放什么安眠的药啊,我们想想是什么道理?《黄帝内经》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吗,人卧则血归于肝,精藏于肾。这归藏二字,不正告诉我们治睡的大秘诀吗?所以你只要给病人用药加进一些帮助藏精于肾,阴血归肝的药,使气血津液,往脏腑里面藏养,神不往外飘,他立马入睡就好。睡觉就是一个阳入于阴的过程,老师这里纯用一派养其真的药,把周身散乱的血,都收归到脏腑去。重新加工,调配,所以病人服药后,最明显感觉就是困而欲睡,斑色渐消。

这个病人反映,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就是说,我们要让病人能清醒振作过来,就可以多加一些顺其性的药,流通气血的,比如郁三药香附、郁金、玫瑰花,通脉三药丹参、川芎、葛根,这是助其疏达的。而我们如果想让它沉静下来,不外乎就是多加些助肾封藏精髓,助肝收藏血液的药,比如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黄丸,这些都是偏于养其真的。这就是用药上的一些简单心悟,但在临床上却是非常实用的。病人亢奋时,我们就让他平静收敛下来,《黄帝内经》叫“亢为害,承乃制”,这时就要多用养其真的药。病人疲倦不足时,我们就适当给他振作起来,这时多用的就是顺其性的药,若两者兼而有之,那便顺其性养其真的思路一起上,只是用药思路有所侧重而已

心有千千结与血府逐瘀汤

爱发脾气,心中常有千千结,这是很多来月经的女同志,或更年期妇女常见的病症,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也算不得什么疾病,但长期这样却会造成脏腑气机损伤,升降失调。所以我们不可能不去管它,不去治疗,这些机能性失调的疾病,看似微小,但时日长久,也会变大。所以有三样东西不可轻视,一个是小火,一个是小水,一个是小病,为什么?小火即便是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小水即便是点点滴水,也可以穿石。小病即便平时吵架生气,久而久之也会造成肝脏脾脏损害。有个病人,脸上长很多斑,老师还没摸他脉就说,少跟你丈夫吵架,你这斑就是吵来的。他很吃惊地说,我们经常吵架?老师说,你这脸上的斑叫做肝斑,就是长期气出来的。这吵架将来还得大病呢。病人才惊醒地说,想不到吵架,危害这么大。老师说,吵架有股怨气在那里,想发发不出来,心胸太狭窄,这股怨气就是治病之因。同样的人,心中开阔少怨气的,脸色就光泽红润,身体就长寿,心中狭窄,爱闹,勾心斗角的人,脸色就不好,身体健康也差。所以说,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同样吃五谷杂粮,但各自的心性不同,健康跟疾病就完全不同。然后老师看他舌下经脉怒张,便给他开一付血府逐瘀汤,说他双关脉郁涩,逍遥散力量还不够,用血府逐瘀汤把心胸打开,顺其性。其实你们不知道,人每天发脾气,它都是身体在自救,就是身体提示你心胸太狭窄了,要开展一些,要扩大一些。现在很多人都忙着要把房子建大一点,扩大一点,但却很少想到让自己心胸扩大一点。大的心胸,蜗居也可以做大事,田螺壳上也可以做道场,茅棚里头也可以过得安详。小的心胸,别墅里头,也经常埋怨,广厦千万间,心胸也不能放开来。这病人吃药后,来复诊说,大夫,你这药真好,吃了后,果然没怎么发脾气了,吵架少了些。我们看血府逐瘀汤,这首出自《医林改错》里的名方,它可以治疗数十种疾病,其中有一条便是“郁闷,凡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三付可好”。这句话明显提醒我们在临床上看到亚健康的人,他们常纠结于小事,鸡毛蒜皮也会计较得面红耳赤,心中很多贪嗔痴,执着是非人我,背后都爱说人短长,心中常有千千结。只要脉涩郁,舌下经脉怒张,两点俱全,用上血府逐瘀汤,就等于让他胸中大气一转,血活结散。下面我们来看血府逐瘀汤的鼎法对应图:

 心有千千结与血府逐瘀汤

这血府逐瘀汤,为什么叫血府?胸为血府,为什么要逐瘀?气滞则血瘀。所以凡胸中滞塞者,属于瘀血作祟,用此方无不应手取效。这汤方都是纯以顺其性降其浊的药为主,适当配伍养其真的药,目的就是起到《黄帝内经》所说的“结者散之”的道理。心有千千结,当然要立马帮它解散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