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 | 《人,诗意地栖居》:在诗歌中诗意的栖居着

 佛啊呀 2015-12-22


诗人欧阳江河:“最好的中国诗人”


《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在荷尔德林写这首诗的时候,差不多已是贫病交加、居无定所,他以一个诗人的直觉和敏感,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


为了避免被异化,他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回家之路。而现在,提起诗歌,你会想到什么,是曾经奶声奶气的诵读“鹅鹅鹅”的场景,还是那令不少人“如有梦魇”的七个字——“朗读并背诵全文”。成年之后,诗歌好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世界当中。在如今这样一个缺乏诗歌,缺少诗意的年代,我们却惊喜的发现,有一些人依然不忘与诗歌的联系,在诗歌中诗意的栖居着。






艾楚怡:在前不久举办的“诗的魔方——2015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上海站的活动期间,诗人欧阳江河应邀参加“诗歌的穿越” 巴士交流朗诵会的活动,他正在给周围的人读诗,车上有不少的诗歌爱好者都是他的“粉丝”,有人还专门带着他今年刚出版的诗集。



欧阳江河,原名江河。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随后,在1986—1989年期间,他以《现代汉诗》、《日日新》、《诗刊》等杂志为主要的载体,发表了一系列诗作与诗歌评论文章,并且参与针对“非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论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曾被国际诗歌界誉为“最好的中国诗人”。




《悬棺》(节选)

欧阳江河

乡思粘稠如疾病。无处不是异乡,无往不是放逐。你们必须离开,但水无抵达。你们的侥幸离开被根攫住,远远伸及水之遁,火之遁,光或风或尘土虫虫之遁,遁入祖先的迷错根系,织恢恢天网于此时此地。而此时此地并不存在。


黄灿然:用心去做每一件事




艾楚怡:黄灿然,对于很多诗歌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1963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他,在青年时代移居香港,曾任《红土诗抄》和《声音》诗刊主编和《倾向》杂志诗歌编辑。笔耕不辍,先后将诗集整理成为《十年诗选》、《游泳池畔的冥想》《奇迹集》等多个诗集。2011年,以诗集《我的灵魂》斩获华语传媒大奖。


《水龙头》

黄灿然
我每天都提着
一红一蓝两个塑料桶
到村口路边那眼
用塑料管引出来的山泉
打水,每次打完水
我总是习惯性地
想顺手关掉
那个并不存在的
水龙头。



艾楚怡:如果看一下黄灿然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我们会发现,如今的一切或许早有安排。在黄灿然刚到香港的那一年,他连广东话和英语都不懂,每天到报摊买几份报纸、几本杂志,全部看完,收集书店广告,一心扑在书店里,按他的话说,新文学传统下的书和外国文学,能找到的都看了。后来,还在香港的一个制衣厂打工的黄灿然,有了读大学的念头,于是他报了夜校,从ABC开始学。报考暨南大学的时候,他的英语水平已经好过了高中生。




《杜甫》(节选)

黄灿然

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

他的生平捉襟见肘,像他的生活。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缕的形象,

叫无忧者发愁,叫痛苦者坚强。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

他的日子象白米,每粒都是艰难。




艾楚怡:据黄灿然回忆,从夜校算起,有8年的时间,他没有一天不读英语,还翻烂了一整本的《新英汉词典》,后来,他顺利成了报社的一名编译员,既有了稳定的收入,又能把注意力放在翻译和写诗上,这样一干就是25年。黄灿然说自己的这些经历,如果深究下去,确实感到有种东西,与其说天分,不如说天意吧。如果你做一种东西,真的用心做一定不会浪费。但浪不浪费取决于你能不能继续深化,一大堆知识,你不会创造,都是无用的。


蓝蓝:“诗歌与人·诗人奖”女性诗人



蓝蓝是一位在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抒情女诗人,她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诗歌与人·诗人奖”的女性诗人。


艾楚怡:蓝蓝原名胡兰兰,出生于山东烟台,5岁之前,跟随姥姥在农村生活,姥姥讲的民间故事,开启了她最初对世界的想象。蓝蓝在酒场当过工人,开过吊车,洗过酒瓶,但是,和其他工人不同的是,劳作之余,蓝蓝学会了阅读,在疲惫不堪的流水作业之外,她尽可能的搜罗各种的书籍,不停的从书中汲取养分。对于这段生活,她写过一首诗《酒厂女工》。



《酒厂女工》(节选)

蓝蓝

下夜班的酿酒工像酒糟排出厂房

这些行走的火焰,被一亩地的高粱催燃

在它们下面,悲哀与恐惧埋在

她稿纸的背面,连同被发酵的

怜悯的粮食,铁锹下的粮食:

——直到今天。



在不久前,在“诗的魔方——2015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上海站的活动期间,诗人蓝蓝受邀,为一所国际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特别的工作坊“给孩子们的诗”。为孩子们朗诵诗歌,与孩子们共同游戏,倾听并了解孩子们心中对诗歌最纯真的感悟。





艾楚怡:就在前不久,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携手“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在上海举办了“诗的魔方——2015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作为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5上海站,本次艺术节持续一周,囊括了展览、朗诵会、诗歌巴士、工作坊等16场特色的活动,将诗歌的触角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延伸至美术馆的各个空间。本届诗歌艺术节邀请诗人王寅组织,在活动期间,我们不仅看到了包括葡萄牙诗人费平乐、韩国诗人金惠顺,缅甸诗人科科瑟、巴勒斯坦诗人纳捷宛·达尔维什在内的四位国际诗人,诗人多多、黄灿然、蓝蓝、欧阳江河、宋琳等也悉数亮相。


于晓芹:“诗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于晓芹:事实上今年的,是我们第一次做这么大型的诗歌艺术节,我们借鉴了非常多的,其它的诗歌节,尤其是国际的诗歌节,然后我们得到了很多诗人朋友们的建议,因为他们经常去国外参加诗歌节。比如说我们的其中的一位顾问胡续冬老师,他就告诉我鹿特丹诗歌节是怎么做的。再加上我们自己团队的集思广益,宗旨是,希望能够跟市民,就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面的诗歌爱好者们,有更多的互动,所以我们有很多,比如说让诗人走进高校,然后诗人去那种观光巴士上,跟普通的市民一起朗读诗歌,然后包括一起讨论一些诗歌的问题。



艾楚怡:其实上,刚刚结束的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已经不是于晓芹和团队成员第一次举办跟诗歌相关的活动了,从2012起,他们就利用自己美术馆的资源开展了“诗歌来到美术馆”系列公共教育项目,如今已经举办了29期,迈入了第三个年头。在一个美术馆里,举办一个关于诗歌的项目,在一开始,于晓芹和团队成员也不是特别的有把握,总在担心如果观众很少,冷场就不好看了。但最后没想到的是,通过他们自己以及几位受欢迎的诗人的努力,第一场活动就吸引了不少诗歌爱好者。随后,诗歌爱好者的参与度更是出乎了于晓芹和团队成员的意料,有次活动,只能容纳100多人坐着参加的场地,硬是挤进了500多人,当时空调温度开得很低,但不管是观众还是在场的诗人都在不停的流汗。





于晓芹:我们这个诗歌来到美术馆这个项目,受到这么大的,大家的关注,首先我是有点意外的,然后我也觉得三年其实挺不容易的,对于一个文学类的活动,在一个艺术机构里面。因为我是这个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是这个活动统筹,我自己很清楚这里面,我们的团队,是真的付出了很多。因为这是一个,跟其他的公共教育项目有一些不一样的,你看我们还为这个公共教育活动,自己开了一个微信。也真的是得到了观众的非常大的支持。因为我们有些观众几乎是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每一场都到,有几个观众是这样子的。然后还有就是我们请的诗人都非常的好,就是就对我们美术馆基本上都是非常持肯定的态度的。于晓芹:其实我们就是推广诗歌,因为现在的人我们认为,非常的需要诗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就是欢迎所有人都来,借助诗歌的力量,让大家走进美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