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三到宁国(二)

 郭为丰 2015-12-23

激战宁国城

  朱元璋于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相继攻下太平路(今当涂)、集庆路(今南京)、镇江路、广德路等地,已拥有十几万军队,成为江南地区很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朱元璋为了达到霸主地位,积极抢占地盘。至正十七年(1357)初又攻占了常州、长兴二城。

  至正十七年(1357)四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南下攻打宁国。宁国县城呈圆形,周长五百一十九丈,高一丈五尺,置东、南、西、北四门,城池异常坚固。驻守城外青华观的长枪军元帅谢国玺,数月前率长枪军攻打广德,想夺回被朱元璋部下邓愈占领的广德城,结果惨遭大败,行军总管武世荣被俘,长枪军伤亡一千多人,听说徐达率部攻打宁国,连夜逃往宣州,而朱亮祖等将领却誓师坚守。朱亮祖曾自率地方武装占据六安,元末被元朝朝廷授为义军元帅,驻守太平。朱元璋攻太平时,城破,投降了朱元璋,不久又叛归元朝,驻守宁国城。

  徐达刚到宁国城下,立营未稳,朱亮祖即出城挑战,常遇春与朱亮祖大战数十回合,腿部负伤回营。徐达速派赵德胜、郭兴两将出战,这时,朱文贵从城里杀出接应朱亮祖,赵、郭不力,仓皇退下,兵士鼓足勇气登城,亦被击败,常遇春拔箭裹创再战。徐达恐遇春有失,忙鸣金收兵,伤亡千余人。一连几天,宁国城久攻不下,并损失惨重,徐达据实向朱元璋汇报。

  朱元璋听后,即刻亲率大军,郭夫人同行,从应天府(原集庆路)经广德兼程前往宁国前线督战,朱元璋有诗为证《拂晓行军》(诗《敬亭古今吟萃》一书中有记载,小异):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到达宁国后,徐达汇报了交战情形,朱元璋率众将登上钟山(现南门山岗汽车大修厂),小小宁国城尽收眼底,说道“这样一个如斗的小城,你们都攻不下来?”徐达说“朱亮祖勇猛过人,众将战他不下。”察看地形后朱元璋胸有成竹地说“擒他不难,明日临阵便了。”

  第二天早晨,朱元璋命张德胜、唐胜宗、王志、桑世杰诸将率兵五千埋伏在燕子山下,阻击元朝宣州援兵,命冯国用、陆仲亨率兵三千,埋伏在南门外坛川山(今教师进修学校一带)树林里,以防朱亮祖战败逃回城里,再召胡大海、丁德兴、张龙、胡海四将,面授机宜后随驾出征。两军对阵于城南门外古教场(今明珠宾馆一带),胡大海等四将用车轮战与亮祖搏杀,分别佯败退下阵来。朱亮祖急于求胜,挺枪来杀朱元璋,徐达、冯胜护着朱元璋向西南方向(今五里铺)后退,诱他追了数里。这时,朱元璋命胡大海等四将并力围攻朱亮祖。午时过后,朱亮祖渐渐感到气力不佳,方伺机杀出重围,按原路返回。胡大海等四将轮番缠住朱亮祖,且战且走,短短几里路竟然走了两个时辰,将要从南门返城时,忽然从坛川山树林里冲出冯国用、陆仲亨诸将,拦住马首,冯国用与亮祖接战,陆仲亨挥刀砍马足,马倒,亮祖平地力战众将,心中惊慌,陆仲亨乘机使出套马绳,套住亮祖一足,倒地被擒。守城将杨仲英、朱文贵赶来相救,反被胡大海等四将敌住掩杀一番,无奈仓皇逃回城中。

  此时朱元璋收兵回营,士兵将朱亮祖推到军帐中,元璋问道“你降而复叛,今将如何?”亮祖朗声答道“你若用我,我将为你尽力,你若不用,马上就死,何必多言。”元璋视他为一条汉子,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便下座亲自为他解开绳索,亮祖叩谢不杀之恩。

  谢国玺领长枪军从宣州赶来增援,行至宁国城北燕子山石村,张德胜、唐胜宗突出奇兵,围攻援军,除谢国玺等数十人逃脱外,数千长枪军兵都做了张德胜诸将的俘虏。(《大名英烈传》25回《张德胜大战宁国》有记载)

  第三天,朱元璋命令造兵车,车上装有火炮,前面编上若干层竹竿为屏障,数道排列,在士兵喊杀中一齐向城门推进,炮轰城门。同时,架设云梯,兵士奋勇登城。此战术后来被明军广泛用于攻城掠地。城中守将康茂才、别不华(拜布哈)、杨仲英开城门投降,朱文贵守志不屈,先杀妻儿,然后自刎,朱元璋进城后令厚葬之。宁国城遂为朱元璋所有。史书记载,朱元璋克宁国历七日。元帅府宣使胡惟庸转任宁国县主簿。

  随后,朱亮祖自高奋勇地率军攻下了宣城。

驻跸薛家山

  朱洪武带兵来打宁国城元军时,他的队伍就驻扎在沙埠村石灰窑,平兴村鲍村、张村一带的薛家山,以及河那边万家岗小村一带。鲍村对面,小村河边大沙滩,朱元璋的部队在那里练兵,集合队伍。他的部队人数很多,大沙滩都站满了。徐达、常遇春打常州打了大半年,朱洪武都没有亲自督师,还降了徐达他们的职。小小宁国城,朱洪武为什么要来督战?因为宁国城他志在必得,打下宁国城,皖南就都是他的了。其次,他要报当年鞑子县令的仇。再者,朱元璋对宁国城非常熟悉。

  攻打宁国时,朱元璋夫妇住在薛家山第二个山坳里,郭夫人在那个山坳生了一位公主。那里有几间阴屋,打仗死了的士兵都放那里,夫人认为阴气重,对公主不利,就搬到张村后面的小冲村住。后来,山坳名叫太子坳,小冲村因朱元璋的夫人(贵妃)居住过,因名为凤凰地,小冲村两边的小山岗名叫凤凰山。以前规定:凤凰山上只埋葬女人,不许葬男人。徐达、常遇春的队伍驻在分水的张家山、徐家坞一带,和张村、鲍村是相连的。(口述:彭怀才,79岁)

  后来,宁国人将朱元璋和郭夫人驻扎居住过的薛家山改为驻跸山。

五马奔槽

  宁国市南极乡龙川村境内有处景观叫“五马奔槽”,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龙川村红游一带旧名槽里,是一条十余里的山冲,今冲口名仍叫槽口,槽里物产丰富,历来是富裕之地。元朝末年,槽里的开明富绅洪公,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真龙天子将到槽里”。第二天天亮,四只喜鹊在门前的桂花树上欢叫报喜,中午时分朱元璋、徐达、冯胜、俞通海、胡大海等五人骑马来到槽里。原来朱元璋攻下宁国城,为了筹措军费,特来拜访洪公。朱元璋自我介绍后,向百姓们说明义军是为了推翻元朝蒙古人的血腥统治。洪公和乡亲们对朱元璋的到来表示欢迎,纷纷表示支持义军,支持朱元璋,洪公向朱元璋献出五百两黄金、五千担粮食。在洪公的带领下宁国县富户积极向朱元璋义军献粮捐款。

  猪(朱)进了槽以后,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此就兴旺发达了。11年以后的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政府。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朱元璋进槽里,将槽口对面的五座奔腾状的小山取名“五马奔槽”。

  为了表达对槽里洪公及宁国百姓们的感激之情,朱元璋建明朝后,特下旨免去宁国百姓一年的皇粮国税。

  朱元璋离开槽里时,在槽里楼屋下亲植一棵银杏树,现在这棵树树冠高大,枝繁叶茂,要四、五个人才能合围(今树围达720厘米),每年能结几百斤银杏,被当地百姓称为“银杏树王”。(口述:李永大,76岁)

五马跑漕

  朱元璋、徐达、冯胜、俞通海、胡大海一行五人离开龙川槽川,返回薛家山,途中经过杨狮村时,看见一座小山,形状特像乌龟,龟首正在河里喝水。五人下马边休息边观赏此山。此山南北向,河水依龟首而过,背后有靠,前方开阔,左右山水适宜,朱元璋认为此地是极好的风水宝地,五人观看入了迷。

  不料没人看管的五匹马,将路边麦田里扬穗的麦苗吃了一大片。此事被附近凌家村凌家家丁发现了,七八个家丁仗着凌家是当地富户,硬要拉走五匹马。朱元璋等人怎样讲好话,甚至答应赔偿都不行,仍要拉走马。此时五匹马不约而同地昂首扬鬃、高声嘶鸣,挣脱缰绳,朝着一口水塘(当地称漕田)中奔去。五马同时嘶鸣,发出震耳欲聋之声,惊动了土地菩萨。土地菩萨忙向天庭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命雷神前往处理。雷神腾云驾雾来到上空,见一群家丁手拿石块,掷向塘中的五匹马,马在嘶鸣。雷神明白了事由,当时大怒,在凌家村的上空打了一个大炸雷,一群家丁吓得连滚带爬的逃回村中。雷声使凌家村泻了地气,此后,富有的凌家村渐渐败落了。后来,人们将凌家村后山跃跃欲试的五座小山比作五匹马,称“五马跑漕”。(口述:金瑞庭,66岁;郎发根,79岁)

  笔者查阅资料,《宁国县志》记载:“凌家村,亡家村,好田好地不发人。头年壮,二年胀;三年四年把身葬。”凌家村的败落是由血吸虫病所造成的。解放后,经过多次治理,消灭了血吸虫病。现在的凌家村人丁兴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赠 香

  朱元璋为感谢宁国城隍庙菩萨护佑自己,赐城隍庙(一说宁元寺)外方贡品凤眼瑞香一株,长8尺,轻如枯竹,火灼烟起作凤眼状,飘逸满室,不乱不散,异香远袭,闻者神怡却病。后毁于清咸丰兵燹(道光《宁国县志》)。

  “明太祖之克宁国也,相传元白总管守宁国县,太祖驻兵南门七里之外薛家山,故改名驻跸山。时,马后在行间,长公主产焉。攻城见绯袍美髯者,脱上于难,三日克之,见城隍像即其人也。因敕赐宁国县城隍神显佑伯,外方所贡凤眼瑞香一株。长八尺,轻如枯竹,金镶两端,神物也。初未之异,清初有道士偶以此物拨火,灼之,见烟起不相属,一一作凤眼状,横行满堂,随风飘逸,不乱亦不散。异香远袭,闻者神怡却病,皆噪为嘉祥之神物,乃知“凤眼”之名。以此,董庙事者锯其焦朽,镶以银,藏其锯余,每岁于会期节焚之。乾隆间,有无赖三人,盗以质之姑苏,典值千金。一夕,庙祝闻堂上呼喝,鞭挞声甚厉。自门隙窥之,见烛炬烂列,城隍以下皆如生,阶下刑三人,皆城内所熟识者,一批颊、一鞭背、一笞臀,瞬息不见。次日,闻此三人,同夕得奇疾,一如夜所见,皆呼号服罪,且供金已费小半矣。事闻于县官,集绅董醵足其数,赎而谨藏之。云间居自谷名下士也,工书,时为宁教谕,叙其事,作《凤眼香记》,刻石庙庑。咸丰初,香尚见之。兵燹后,香亦不复存矣。”(民国《宁国县志》)

游奉圣寺

  朱元璋于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四月攻下宁国城后,率众人到白云山奉圣禅院朝拜,他细观禅院,那一株株古老的柏树、檀树、椿树与松树,在屋檐边枝叶四布,那一簇簇的鲜花香草、箭竹布满了台阶两旁,鳞次栉比的殿阁楼台仿佛在虚空的云上建构,距地面五丈高的宝塔,雄伟壮观,悬挂在塔上的铜铃,随着微风的吹动,发出阵阵悦耳的铃声,方丈和众僧的诵经之声在梁间回荡不绝。朱元璋乘兴登上宝塔憩游,僧人献上味香醇厚的贡品高峰鸦茶,他边品茶边欣赏美景,只见宝塔周围的浮云似触手可抚,山下悠悠潭水映出清翠欲滴的竹林,远处簇簇霞光连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他感到这比自己出家的于觉寺(后改为皇觉寺、龙兴寺)远胜十倍也不止,心中十分高兴,脱口说道:“奉圣寺不同一般,这山亦叫奉圣山更好!”

  明朝(1368)开国后,白云山便称为奉圣山了。

封城隍庙

  明嘉靖宁国知县范镐《重修宁国县城隍显祐伯庙记》有神灵护佑朱元璋的记载。洪武元年《城隍庙诰制》曰:

  “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于天下。必有生圣之瑞、受命之符,此天示不言之妙,而人见闻所及者也。神司淑匿,为天下降祥,亦必受天之命。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致一也。朕君四方,虽明智弗类代天理物之道,实罄于衷思应天命,此神所鉴,而简在帝心者。君道之大,惟典神,天有其举之承顺。惟谨宁国县城隍,聪明正直,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城深池之表者。世之崇于神者则然,神受于天者,盖不可知也。朕以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眷。此县邑灵祗所司。宜封曰:‘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显则威灵丕著,佑则福泽溥施。此固神之德,而亦天之命也。司于我民,鉴于邑政,享兹典祀,悠久无疆。”(民国《宁国县志》)

  宁国城隍庙位于城西门内,1938年遭日本飞机炸毁。

封典白云禅寺

  高峰山,海拔1153米,位于方塘乡,与宣州区、旌德县交界。高峰山,奇花异木,珍稀动植物繁多。唐朝时期印度进口的罗汉松,至今岁逾1400年。寺旁一株银杏已有千年历史。有隆冬落雪即溶呼为“豆腐台”的奇迹,并有龙宫响水、长台瀑布、狮背云海等自然景观10多处,登临决顶东南眺,犀峰攒簇如“翠螺千点,攒列几案”。

  李世民的好友,隋炀帝属下的将军胡峰,因不满隋炀帝的残酷统治,化名扶风,隐逸于高峰山绝顶狮岩洞佛法,修炼。唐初,李世民派人四处寻找胡峰,终于在高峰山上找到胡峰,请胡峰出山为朝廷做事。胡峰无意仕道,坚持在高峰山佛法。贞观三年(629),李世民拨款修建了狮岩洞口前长六丈,高二丈的石埂,在高峰绝顶处修建了白云禅寺。扶风为白云禅寺的首任主持,从此,高峰山上钟声悠悠,香火袅袅,善男信女往来如梭,香火兴旺。

  元至正十七年(1357)四月,朱元璋攻打宁国后,上高峰山朝拜,封典白云禅寺:“敕封高峰白云禅寺,乃宁郡东南一古刹也”。隆庆戊辰年(1568)改覆铁瓦,俗呼铁瓦寺。“铁瓦寺”于峡谷之上而立,站在寺前顿时心旷神怡,晨时雾靄缭绕,夜时与星相语,是绝佳的修性之地。寺北百二十步有一断崖,有泉从崖缝滴出,泻入下方一小石潭内。潭口大如桌面,水质清冽,已为当地圣泉。寺门朝东,视野开阔,可观日出。供奉文殊、观音等佛象50多尊,僧侣有百人之多。

  封典后的白云禅寺声名大振,江苏金陵、宜兴、高淳等地多位高僧前来挂单、佛法,三保大师亦在白云禅寺任过主持。据碑记可知,临济宗、曹洞宗数位高僧安葬在此。江苏等地和宣州一带众多香客前来白云禅寺进香、朝拜。甚至还有日本、韩国的香客亦来朝拜。高峰山上白云禅寺的香火十分兴旺。(口述:柯安森,69岁)

封沙埠土地庙

  朱元璋在神灵的护佑下,破了宁国城。访问中,几位年长者都说,朱元璋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后,封沙埠村石灰窑土地菩萨为“通天土地”,全国的土地菩萨都归他管。当地的百姓请来石匠,精心打造了一尊一人高的土地菩萨,供奉在石灰窑冲口的土地庙中。文化大革命中,菩萨被砸,庙也毁了。(口述:李长荣,89岁;段鸿早,53岁)

登钟山赋诗

  朱元璋打下宁国城后,领众将登上钟山,眺望宁国山城。宁国名胜颇多,“钟山曙白”,“巫岭晴云”,“虞涧环流”,“沙堤烟柳”,“柳泉冽井”……诸多名景,春意盎然,十分悦目,朱元璋心情甚是舒畅,即兴赋诗《初夏宁国行》(诗《敬亭古今吟萃》一书中有记载,小异):两条清溪绕荜门,数声阳鸟啼树荫。东风偷换山林色,尽放新绿盖旧痕。

  他细观宁国形胜,两溪绕县左右,奔流涌决,会于县北,流入大江。县治平衍,诸山森列于外,有献翠拱碧之状。层峦垒峰,飞舞翱翔而至,其东之吴山岭,西之杨维岗,南之南山岗,北之石岭,又近附于郭,而为锁钥之地,此亦可为天造地设,而非人力之可为者。唯不足之处,县治之地,南深北浅,又水势北流泄气。 邑后钟鼓隆起,玄武缠绕,屡去屡回,不径行直,遂似有藏蓄之意,此堪舆家所取也。宁国城唯北门不宜开也。名初遂封闭北门,门上建楼,名“登高揽胜”。明宁国知县范镐诗词《登北楼有感》为证:“楼下门常阖,高皇睿思裁。……”

  占领宁国县之后,朱元璋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北,由常遇春统帅向铜陵、池州一带开进。一路向西南,由朱元璋、邓俞、胡大海率领向徽州开进。徐达镇守宁国县城,七月帅师攻常熟。

推广育苗载秧

  朱元璋往西南进军的队伍由邓俞、胡大海率领先行,一路攻绩溪、破徽州、占休宁。朱元璋领元帅府一行1000余人,离开宁国县城后,从宁国县安乐乡鸿门浪荡坞小路往绩溪进发。队伍在浪荡坞做饭休息时,数十几匹战马将路边水田里的秧苗吃掉了一亩多。当时栽种水稻是直接在水田里撒播稻种。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深知现在浸种撒播稻种已是过了季节,此田秋后将无收成,他主动向田的主人赔偿损失,并令士兵在其它田里将多余的秧苗(征得主人同意)拔来,补栽在被马吃掉的田里。然后,朱元璋领着元帅府的一行人从小路上高冈岭往绩溪而去。

  到了秋收的季节,朱元璋还惦记着宁国县浪荡坞那块田,被马吃掉秧苗补栽以后的收成如何?朱元璋放心不下,派侍从到宁国县浪荡坞察看。数天后,侍从和宁国县主簿胡惟庸到达安乐乡浪荡坞,发现此块田稻谷比其它田里的稻谷长得要好得多。待农民收割完毕,和其它田的产量相比,此田亩产量达400余斤,几乎是直接撒播稻种的两倍。

  朱元璋听取汇报后,非常高兴,便下令所属州县推广先播种育苗,再移栽秧苗的水稻栽种技术。皖南一带育苗栽秧的方法从此被推广开来。

  宁国县安乐乡浪荡坞的百姓因亲眼所见丰产事实,百姓们都采用育苗栽秧的方法种植水稻,秋后普遍取得大丰收,村名亦改成“大丰”村。几年来,大丰村水稻连年高产,农民富裕起来了,家家都盖起了楼房,大门漆成红色。后来,“红”演变成“鸿”,今天地名“鸿门”就是这样来的。(口述:刘诚国,70岁。《山海经》有类似记载)(责编:石泽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