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来到胡主席家乡,收获被毛主席借鉴的开国策(明系列24)

 nysd2012 2023-04-12 发布于北京

本文为《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24篇,上接这篇朱元璋:我所有的“机”都从“危”中来(时政记者读明史第23篇)

前言: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1357年,朱元璋在东西战略发展空间都被封死情况下,南下来到徽州。

徽州不仅产生过朱熹,还是胡主席的家乡。

此前,这里乡绅抵抗徐寿辉陈友谅集团尤为激烈。

朱元璋在这里的遭遇则不同,为什么?

与朱熹同宗且是其第五传弟子的某人还在这里给朱元璋献上一策。几百年后,伟人对此策激赏,并由此衍生出我国上世纪70年代一著名方针,该方针在当时成为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收服大明第一猛将

1357年是朱元璋渡江后第三年,这一年最初他接连受挫,头上好大包。

东线自从张士诚受元朝招安不再四处受敌后,朱元璋再也讨不到什么好处。

西线朱元璋主动挑衅陈友谅势力,结果连个双刀赵普胜都吃不下,在安徽池州拉锯。

北边太穷不考虑,总不能渡江再回去吧。

唯一的选择只剩下南下。

这年四月,朱元璋派出徐达+常遇春的双明星豪华阵容,兵临安徽小城宁国。

此地驻防的只有地主武装长枪军,本以为能一鼓而下,结果却踢到铁板上,碰到了被知乎答主李子寒泉誉为“大明开国第一猛将”的朱亮祖。

在前一年朱元璋集团已在宁国碰过一次壁,当时带兵的是集团2号人物、原郭家军派老大邵四。

朱元璋集团三大派别之一郭家军派虽不会搞政治,但军事一直都很强,日后还在南京城下成功阻击陈友谅,拯救了朱元璋。

但这一战他们被打得丢盔弃甲。

一般而言,攻城一方即使打不赢,大不了跑路,可领兵的两位主将邵四和韦德成竟然都被长枪军打死。

太彪悍了。

宁国在这里

此次红巾军第二次进攻宁国,由日后的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带队,军容浩大!

长枪军首领谢国玺一见不妙,干脆利落的弃城而逃。

猛将朱亮祖没跑,领着剩下的残兵坚守。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几战下来城不仅没攻下来,主将徐达、常遇春竟然都被朱亮祖打伤,“一战伤两国公”。

二十多年后提及此事,朱元璋尤且记忆深刻:“开平王被伤而归国,公某亦被伤还。”(某国公即徐达)

难道红巾军又要重蹈前一年的覆辙,两位主将战死后大败而归?

朱元璋一看这样,吓得急忙亲自出马,前往督师。

到了城下,朱元璋“命造飞车,前编竹为重蔽,数道并进”,终于破城。

朱亮祖被擒,朱元璋问之:“尔将何如?

对曰:“事非得已,生则尽力,死则死尔。”

如此猛将,杀了可惜,可又要给徐达常遇春出气,朱元璋狠抽了他三铁简,看没抽死,便留下来效力。

日后朱亮祖一直猛下去,“所向勇畧如此者十有一年”。期间,朱亮祖横扫了老牌军阀、大元“海贼王”方国珍,又平推两广,无人能挡。再之后镇守广东,成为“华南王”。

再之后又跟儿子一起被朱元璋拿鞭子活活抽死。

广州地标镇海楼即由朱亮祖修建

再说回徐达,此战后他被踢回东线,南下攻略由胡大海执行。

结合本系列上篇所述,徐达此时战绩真的很一般,看来名将成长真的需要时间。日后徐达的战场指挥一度成神,北伐时明军走位风骚的像梅西过人一样,把元朝主力都晃傻,兵不血刃占领了华北。

(有人说明军轻易入北京是因元朝内斗,跟明军战术无关,日后我再详述徐达其中起的作用)

二、无梦到徽州

人是社会性动物

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整体地看,看到的是这个人背后的体系,如资源、社会关系等。

看普通人尚且如此,可很多人看历史人物反倒显得片面。

他们将历史人物的失败归结为爱嫖娼、残暴等个人品质,甚至有些事还是敌对者为了证明自己道德至上所泼的脏水。

比如所有评论陈友谅的文章无一例外不是将其失败归结为弑主和残暴,将其脸谱化。

看这样的文章对读者有什么意义呢?

本猫智深身边喜欢历史的朋友,多是想以历史为镜,助己成事,但看这种单纯将成败的结论归结为是否使用镂金床(朱给陈友谅泼的脏水)等道德问题的文章,不仅对成事无益,反倒产生了一堆书呆子。

被帝王们改造过的儒学统治术遗祸如此。

古人作事无巨细, 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 冢中笑尔书生气!

至于为什么儒家喜欢将成败归因为道德问题,又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朱元璋跟陈友谅的成败,根底是两者的处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施政策略,这点在朱元璋征服宁国后的下一站徽州体现的一清二楚。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安徽徽州,其首府歙县位于如今黄山市。

这里山灵人杰,儒学兴盛。

这里出徽商、徽菜、徽派建筑、歙砚(四大名砚)、徽州四雕、徽派盆景。

徽派建筑

徽商 胡雪岩

徽派盆景

这里产名茶,

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绿茶、祁门红茶、黄山绿牡丹等。

黄山绿牡丹茶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茶商店铺里,人道他曾住。

所谓安徽,安为安庆,徽为徽州。

提起安徽省会合肥,本猫想到的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萧杀。

提起徽州,本猫想到的却是一溪水墨一城花的浪漫。

如果当今黄山市改名为徽州,岂不更宜提高城市声名?

说了如此多的徽州,但联系到本系列所处的历史环境,大家只要记住一点:这里儒学兴盛。这还是朱熹的老家,有很多大家族。(朱熹是婺源的,现在被划到江西,之前属于徽州府)

朱熹故居

在朱元璋来徽州前,徐寿辉陈友谅集团(以下简称徐陈集团)曾多次占领徽州城,但每次都被赶了出去。

这里没什么蒙古驻军,抵抗力量都是当地乡绅。

当徐陈集团踏进徽州的那一刻起,徽州路治下的五县一州(歙县、黟县、绩溪县、休宁县、祁门县、婺源州)乡绅纷纷招募乡兵,筑寨结营,并对其作战。

如,婺源的地方武装汪同,配合元廷徽州路守将铁木儿不花不协,和红巾军进行反复争夺,并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四月,将徐寿辉势力驱逐出徽州境内。

至正壬辰(1352年),兵起蕲黄,号红巾,破江饶。闰三月二十一日,陷 婺 源……乡里遭焚掠,逃窜无所。乃 推同为首,依山谷保聚捍御之。同分署部众,后乘五岭,前倚溪谷,寇不敢犯。---《资善大夫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汪公传》

而徽州辖下的其他五县,如首县歙县,地方乡绅在以保卫乡梓为由的旗号下,他们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助元军抵抗红巾军的彪悍之风并不弱于婺源的乡绅。

罗宣明,字传道,歙呈坎人……至正壬辰(1352年)蕲、黄盗起,攻破州郡,延蔓将至歙。宣明散家赀募兵,保障乡井……癸已夏四月,元帅沙不丁治歙城,以宣明慷慨仗义,俾分筑一百三十尺。家计索于用兵。---《弘治.徽州府志》
郑琏,字希贡,歙双桥人……至正十二年红巾蕲贼窃据徽城,琏年三十七,与兄璇倾赀召募义兵,协助大军克复城池。用心守御。---《弘治.徽州府志》

可朱元璋的红巾军并没有和徐寿辉部那样,遭到强烈抵抗。相反,仅仅经过最初的冲突后,徽州地区的地主武装,大都率军而降。

就连抵抗红巾军最为激烈的徽州婺源地区的地主自卫武装,也放弃了结寨抵抗,顺势而降!

(至正十七年九月癸酉)朔元,婺源州元帅汪同与守将铁木儿不花不协,以(及)总管王起宗,黟县尹叶茂,祁门元帅马国宝,诣雄峰翼降,上命皆仍其官。---《明太祖实录.卷五》
公讳溥化,字次诚,婺源人……及壮,值元纲解纽,疆宇瓜分。遂率义师保障乡闾,续奉省檄,命领屯兵。戊戌冬,太祖皇帝遣院判邓愈取徽州,抵邑,公乃率众归附。---《新安文献志》

为何?

论声势,徐寿辉集团纵横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多省,与元军争夺多年,威震四方。

论实力,徐寿辉集团从湖北一路杀到徽州,攻无不克,战无不取,实力更强。可徐寿辉陈友谅拿不下的徽州,为何轻易被朱元璋收服。

三、九字真经

为何徽州的地主乡绅集团选择朱元璋而非陈友谅?

闻弦歌而知雅意,观行文而知政声。

本猫智深引出两篇分别由徐寿辉陈友谅集团和朱元璋集团发布的劝农文书,由元史名家、国家图书馆前副馆长杨讷收集。

本猫智深将其列出来,没兴趣看大段古文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看最后评述即可。

徐陈集团的由儒士刘夏执笔,在南昌旁边的小城高安发布,全文如下:

昔者天下未乱之时,人民众多,地土狭少。寸寸而耕之,日夜以望之,农夫自容于不勤也。今者天下既乱之后,人民鲜少,而土田有余,某处有未种之地,某处有未垦之田。方今之时,租入既轻,又无豪家大姓百端侵渔,莫利于种田以爲业。

然勤则得之,懒则失之矣。其勤谓何?深耕广布,烧灰刈草,以为肥浓,而尤莫急于修筑陂塘,停蓄水泉,以备旱干。盖天道无常,雨暘不测,须尽人力以裨补其所不及。假如一月不雨,则有一月水利可以灌溉。若曰止仰天时,不修人力,斯其为惰农也已。至于军国事大,徭役频兴,已尝差官禀奉上司轻汝之徭役矣。自今以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岂不闻曰“大富由天,小富由人”乎?其元有陂塘去处增加修筑。又行会集父老职役人等相视地方及有溪涧湖沼去处,可堰则堰之,可障则障之。

四五月间分官行田,凡上田者可赏,凡下田者可罚。故兹文谕,宜在知悉。

此文看似寻常,但跟朱元璋集团同时期发布的劝农文书相比,明显看出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的差距。

朱元璋集团的劝农文书由儒士舒頔所写,在徽州绩溪发布。(绩溪胡氏非常出名,公元300多年胡氏就在这里安家,出国胡宗宪、胡雪岩、胡适等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人)

该文兹列于下:

夫农者衣食之本,王政系焉。非农则衣食缺,非政则教化衰,二者不可偏废。……方今青阳布令,万物发生,雨暘以时。华朝之日,令出郭载酒肉为尔农劝者,重农事也。邑父老爲我呼诸农而告之。

近年以来,南北变乱,兵革不息,田畴荒芜,民多饥馁,非政不行,时势然也。今将祸息乱定,俟于清宁,或逃窜山林者,率皆归来,或荒废田畴者悉皆开垦。以乏牛而堕耕作,以充军而起妄想。作祸恶,欺善良,酗酒作盗,纵欲不孝,有一于此,官有常刑。暇日教子弟习诗书,俾知礼义。艺桑麻,供衣服,以遂生理。岁时鷄豚,共乐田野。此皆尔农之美事,亦县令之所乐闻也。

两文有三点不同:

1、着重点不同,徐陈集团的单纯劝农,朱元璋集团的则有浓厚的儒家色彩,“教化”与衣食并提,“礼义”同耕作俱重。

由此可见,大量进入朱元璋集团的儒士已经影响了红巾军出身的集团意识相态,改变了其政策。

2、口气不同,前者語气平和,循循善诱,讲的是“勤則得之,懶則失之 ”。

朱元璋集团则气势逼人,两个“无”四个“勿”,还搬出“常刑”吓人。

可见,朱元璋集团对地方的统治力更强。

3、最关键的一点,陈友谅集团治下“又无豪家大姓百端侵渔”。那些豪家大族去哪里了呢?

两个集团的主体不同,徐陈集团起步较早,集团早期领导彭和尚早在刘福通借治河起事前十几年前就率红巾军攻占了江西宜春。

知识分子不敢在早期闹事,因此参加者都是些渔民(倪文俊、陈友谅)、宗教人士(欧普祥,人称欧道士)、铁匠(邹普胜)等。

这个集团一直以来的政策是打击豪家大族,以“求得丘民之心”。

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政策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要求,毕竟封建社会中知识和资源集中在乡绅地主群体中。

但徐陈集团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间虽然数次经重创,但能屡跌而势复振,这更给他们对原有路线的信心。

当你有了一把好用的锤子,所有问题在你眼中都是钉子,只能用砸来解决。当没解决问题,你只会归因到砸得不够狠。

徐陈集团也只会把困难归因到打击豪家大族路线贯彻不彻底。

即使这个集团有个别人有反思,比如大明第一才子解缙的父亲解开也曾帮陈友谅谋划,但仍旧改变不了原有惯性。

朱元璋集团则由凤阳县一只小队伍发展而来,前期处处受挫,且朱元璋在集团内部地位受到多方面威胁,只得寻找新的政治盟友,因此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得以进入。

渡江前后,朱元璋已经拉了李善长、汪广洋等人入伙,进入南京后又找到孙炎、夏煜、杨宪等十几个儒生,加以录用。

在这些儒士的帮助下,朱元璋逐步巩固了在集团内部的领导权,完善了组织架构,采取了跟地主们合作的政策。

而自程朱理学盛行以来,徽州已经成为朱子学说的中心之一,有“远山深谷,民居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的风气。

徽州的读书人肩负起对民众的纠纷处理、教化、劝农、水利开发等责任,从而形成了以宗族为聚居,以地主阶层为中心,并通过礼仪传承、保甲制度等手段巩固和维持着乡村统治秩序的社会关系。

徽州的儒林对朱元璋的种种施政也有所知。两者的合作有了基础。

到了徽州后,朱元璋主动是向徽州大儒唐仲实、姚琏等寻求霸业成功之道,探索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帝王在打天下时所展现出来的共性。

他在和徽州地主阶层进行亲密洽谈,谋求发展战略的同时,又肯定了他们在徽州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此建立了相应制度,以巩固徽州乡村的社会秩序。

朱元璋还见到了著名儒士朱升。

朱升与朱熹同宗,是其第五传弟子,他给朱元璋提出了创基立国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为朱元璋在称帝前使用的战略方针。

关于此九字解读的人很多,我不再赘言。

这条策略在600年后得到毛泽东的激赏。

据人民网刊登文章记载,毛泽东在读大字本《明史·朱升传》后,特别注意到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并在这九个字下重重地画上线。

毛泽东受到这九个字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九字方针。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这一方针,使之在当时成为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几乎各行各业都围绕于此调整了工作重点,从而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更为具体化。  

在徽州站稳后,朱元璋将兵发浙江金华,那里他将遇到刘伯温,并将本集团政策全面转向。

附:

在徽州,朱元璋还遇到一个有趣的人叫汪同,这个人的经历可见当地地主的态度转变。

汪同出身于儒林世家,他的哥哥是日后与刘三吾、硃善并称“三老”的大儒汪睿。

生逢乱世,汪同虽是儒生,却组织起乡兵在徐陈集团红巾军入侵时,战功颇著。

到1355年朱元璋集团初次尝试攻略婺源时,汪同与之拒战。朱元璋兵攻入城西,汪同失利。

次年汪同竟然率部反攻,夺取休宁。到五月相继攻下歙、黟、祈门等县,随之收复婺源。

未几,婺源又被朱元璋攻下,汪同再领兵夺回。

此次朱元璋于1357年亲来,汪同领兵攻朱元璋部邓愈于徽州,不克,后率部归顺。

之后更有趣。张士诚受到元朝招安后,汪同竟然单骑往见浙江省丞相达识帖木尔(大概利用自己之前的关系),又往苏州见张士诚,后又北上见元军主帅察罕帖木儿。

你说他去那边谈什么?

本猫智深估计他玩的这手是无间道,哪里有去投降不带家属的,古代人家族观念强,他不怕满门抄斩么?

果然,到了1362年他回到张士诚地盘,开始搞小动作,竟然说动了张士诚首席谋士兼淮安守将史椿投降朱元璋。不幸事泄,两人被杀。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知乎答主李子寒泉对朱亮祖的相关回答
《明史》
《纪事录笺证》
《朱元璋大传》陈梧桐
《朱元璋传》吴晗
《毛泽东与“大字本”?》学习时报 陈思
《同是反元红巾军,为何徽州地主武装抵抗徐寿辉,而投降朱元璋?》江东汪郎
《国初群雄事略》钱谦益
《徐寿辉、陈友谅等事迹发覆》杨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