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大明之亡,实始于万历:万历抗日援朝之战耗尽国力再造朝鲜

 林中之虎1962 2015-12-23
文/高会民
大明之亡,实始于万历:万历抗日援朝之战耗尽国力再造朝鲜
 描绘日军在釜山登陆情形的朝鲜画卷?釜山镇殉节图
(原作成于1709年;此图重绘于1760年)

日本是个创造奇迹的国家,虽然历史上也是劣迹斑斑,倒霉龌龊的事情做了不少,但你不能否认这个国家——或者说这个民族的强大,实际上,又有谁会忘了,就在刚刚过去的那一百年里,日本就曾经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就算不去翻看日本的历史,只是查阅周边各国的史籍,就可以发现,野心和虚心,这两个情感色彩完全相悖的词语,是可以完全套到大和民族的身上的。早在中国唐朝的时候,日本就已经有了遣唐使,来唐各种学习,当然更早的时候也是有的,只是那时候的中国,向来只有让外人仰望的份,对这种外来夷族不甚重视而已,这是它表现出虚心的一面;明朝,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倭寇这个词,“倭”,指的就是日本人,他们在六百年前,就已经有了侵占中原的野心,并将其付诸行动。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戚继光等明朝抗倭英雄的所作所为,让这个虚心与野心并存,还有些自卑的民族好好的冷静了一下——他们当然自卑,就算如今的日本,海陆领土已经是早前日本的三十余倍,相对于中国这种庞然大物来说,当然还是弹丸之地,他们实在有理由自卑的。

可是冷静不代表放弃。其实到了元朝中后期的时候,中国表面上的那些东西,已经被这个虚心的民族学了个七七八八,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学习,倾向于更为实质性的好处。到明朝中后期,这野心已经膨胀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说他们刚刚经过了“应仁之乱(公元1467年)”,“战国时代”长达一百多年,到丰臣秀吉完成统一的时候,已经是1590年,数十代的积累消耗一空,除了军力强大外,几乎一无是处,更谈不上什么民生。于是万历朝鲜战争就爆发了。

大明之亡,实始于万历:万历抗日援朝之战耗尽国力再造朝鲜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冕服像

万历朝鲜战争是中国对这次战争的称呼,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共称“万历三大征”。在朝鲜和韩国,那可不是这么叫的,两次战争历时七年,合称为“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或“秀吉朝鲜征伐”,又或者“征韩之役”。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刚刚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动乱,为什么丰臣秀吉不想着稳固民生,“固本培元”,却急急地发动另外一场战争?这其实和抢劫者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抢劫?一个字,穷。既然穷,为什么不好好工作?那就更简单,因为这世间,没有什么是比抢劫来钱来得更快的了。

当然个人和国家还是有些区别的,就算是在天朝上国,要想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那也决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首先就是一百年的动乱,人民内部之间的敌视。这种情况如果放任自流,好不容易统一了的国家,搞不好就又要起了战乱;可是如果有着外来的压力,大家当然会同仇敌忾,只想着解决了对方再说其它,对外发动战争,其实是一条消弭内部隐患的捷径。其次,丰臣秀吉既然能结束百余年的动乱,自然也是能人所不能,有着极其敏锐捕捉机会的能力,此时的明朝和朝鲜,都是内忧丛生,虽然不能说是满足大和民族野心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对他丰臣秀吉来讲,却也算是不能再错过的机会。再次,明朝就算内乱,那也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帝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加上中日之间隔着海峡,日本异地作战,已经不占地利;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种资源源源不断,日军却是孤军,亦无甚援助,再失人和,真的直接跟明朝开战,上了中国领土的日军还不死无葬身之地?但是朝鲜比起明朝就差了很多,虽然朝鲜经济不差,但内政腐朽,再加上朝鲜本身经过了两百年的和平时期,军力不振;就算也是隔着海峡,丰臣秀吉还是有把握把它拿下。击败朝鲜后,可以战养战,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那就要容易了很多的。

大明之亡,实始于万历:万历抗日援朝之战耗尽国力再造朝鲜

朝鲜之役绘图中明朝军船上的连弩

于是他发动军民去抢劫朝鲜,而隐含的意义虽然民众还是不甚清楚,可是在各国的上位者看来,那已经是呼之欲出。

日本当然也不是一言堂,那些站在领导阶层的人之所以支持这场战争,是因为他们急需一场掠夺,来维持国家的运转。再说丰臣秀吉的政府,也急需一场对外的战争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战争只是手段,“富”,才是他们的目的。这里的富,有着多重含义,首先当然是抢劫财富;其次却是地盘,财富能满足的,只是他们的肚子,只有土地,才能喂饱他们的野心。

公元1592年3月,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共调军30万6250人,预备队10.5万人大举入侵朝鲜。日军采用“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釜山登陆后19天克朝鲜王京汉城,月余后再陷平壤。

朝鲜在抗战中也涌现出了很多义士,其中著名的有如郭再祐、郑仁弘、孙仁甲、金沔、金千镒、高敬命、赵宪、僧人灵圭等。但朝鲜武备荒废已久,难以抵抗日军的猛攻。仅月余,“三都守失,八道瓦解”

1592年6月11日,日军压境,朝鲜国王李昖出逃,至中朝边境的义州。朝鲜既然顶不住,也不甘心等死,于是向明朝求助。时朝鲜全国八道已失,仅辽东半岛,即朝鲜王所在,义州一带尚未沦陷。李蚣数次遣使向大明求援,明廷开始还有些怀疑李昖的居心,实在是因为朝鲜败得太快,但很快就没有了疑虑,出兵援朝。

大明虽然看起来很强势,但此时却已经内忧丛生,朝鲜军与明军将领号令不齐,无法得到确切的军情。再加上朝鲜方面导致军机泄露、粮草不济,以及明朝军队的南北争风吃醋,是以战争进行的并不是一帆风顺。

万历皇帝派李如松总理援朝军务,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大军浩浩荡荡开赴朝鲜。元月5日至平壤城下,8日便开始与小西行长部18000人接战。平壤是朝鲜大城,城防完备,易守难攻,但李如松进攻得法,不久后,平壤城复,是为平壤大捷。

平壤大捷后,李如松欲率军乘胜追击,但于当月26日,误以为日军弃京城后撤,遂率领本部兵马自开城疾驰引援,后于砺石岭中日将立花宗茂之伏。前哨战打了近五个小时,互有输赢。李如松等知悉军情,与日军后续来援的四万余人激战近六个小时,黄昏时分,明军杨元率军来援,日军退却。

大明之亡,实始于万历:万历抗日援朝之战耗尽国力再造朝鲜

日军将领加藤清正驻守的蔚山倭城正阻挡朝明联军的攻击

记录碧蹄馆之战史料众多,但众口不一,如《征东实记》、《万历三大征考》认为明军胜,但《Samurai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和杨昭全《中日朝关系史》中却说明军实际上是败了,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明军此战后仍处于优势地位。不久之后,发生了世界著名的闲山岛海战。

日本水师在巨济岛一带集结,意图与朝鲜水军决战,朝鲜方面由李舜臣迎战,日军的61艘战舰被全歼。经此一战,李舜臣声名大振,日本也因为失去制海权难以运送战略物资,被迫与明廷、朝鲜议和。这次议和,由于中日双方语言不通,再加上双方使臣均是欺上瞒下,以及对议和条款心怀不满的朝鲜人添油加醋,中日双方虽然罢手言和,但实际上没有达到各自的目的,也就为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埋下了伏笔。

果然,明朝与丰臣秀吉进行议和后期接触的时候,引发了争端,于是在1597年,日军水陆并进,气势汹汹地再攻朝鲜。2月,明廷两次出军援朝。初期作战,由于明军兵力不足等原因,接连失利,蔚山一战,在万历皇帝坚定不移的支持之下,明军终于击败日军,获得大捷。

蔚山之战时,明将高策率两万之众偷袭釜山,惜乎为立花宗茂以八百人击退,史称般丹之战。

公元1598年1月,日本大军来援,杨镐不及下令,先奔汉城。大战未始,主帅潜逃,虽然仍有吴惟忠、毛国器等,但两人独木难支,难掩败势。此战,明军损失器物无数,伤亡达两万有余。杨镐与邢玠谎报军情,称此战大捷。但终究事败,杨镐等被罢官。

此时,步兵作战告一段落,战争重心转向水军。战争伊始,日军吸收了第一次水军惨败的教训,使用反间计,李舜臣被罢免,朝鲜水军节节败退,几近覆灭。朝鲜无奈之下,再用李舜臣,朝鲜水军得以重建。公元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挥水师,在鸣梁海峡与日本水师决战,完成了以弱胜强,挽救朝鲜败局的壮举。李舜臣部虽然势弱,但由于指挥得当,节节胜利,重创日军水师,泗川之战后,日本掌权者丰臣秀吉死于日本京都,日军将领已无心征战,11月,日军开始撤离。但明军、朝鲜军队均不希望就此罢手,分道进击。李舜臣领兵冲入敌阵,为流弹所中,但其子代为施令,不致惨败,日军且战且退,又有日军名将立花宗茂断后,主力成功撤退,是为露梁海战。

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以日军退兵落幕。

此战军费对明朝形成沉重的财政负担,明税率极低,只在5.5%-12%之间;故一般官府税收难以支应大规模突发状况,援朝军费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太仓库在1592年时有白银7,000,000两,每年流入约当2,092,000两;此战军费支出,平均一年即达2,400,000两左右,造成了太仓库的巨额赤字。

援朝兵力前后合计约12万人次(非同时派遣),等于明朝北疆约4.%的兵力,这个数字不算大,但塞外远征对于一个农业国家而言仍是不小的负担。加之万历三大征接连发生,导致终万历一朝,太仓库财力匮乏,造成明末财政的紊乱。史家有云,大明之亡,实始于万历。

大明万历年间两次援朝,劳师动众,代价高昂。虽然是作为胜利方,但也因此耗费了巨额国力,二十年内无力剿灭后金;女真部异军突起,在援朝战争后不过五十年,明朝就覆灭了。

朝鲜受到大规模入侵,全部国土几沦为战场,人民流离失所,战后百业萧条、农产大减,经济秩序多年后仍不能恢复。明朝两次大军驰援使朝鲜免于亡国,朝鲜对此心存感念。后来虽被满清征服,但在明清战争中一直暗地支持明朝。直到19世纪的时候,才真心认清廷为宗主国。

日本算是最惨的,经过这两场战争之后,又陷入了动乱,公元1600年,日本关原之战爆发,到1615年时,德川幕府才剿灭丰臣家的势力。

今日朝鲜、韩国的历史把李舜臣作为此战胜利的关键人物,而贬低明军的作用。

韩国拍摄的电视剧《不灭的李舜臣》中,把李舜臣神化宣传,而把明军描写成被迫参战、拖后腿的部队。韩国人还强调明军在朝鲜征调军粮,造成朝鲜饥荒,朝鲜人民因此对贡献不大的中国部队反感。在韩国历史学家的眼中,尽管中国是此役盟友之一,却并不甚信任中国的付出。

历史就是这样,并且再现。在当代朝鲜的历史演义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那场决定主体朝鲜命运的大决战中,中国军人的付出是不值一提的。(本文图片均来自维基百科)(高会民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