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考古资料的重复利用问题

 萨满巫师 2015-12-23

  在考古学研究中,以遗迹、遗物为代表的实物资料是研究的基础。然而,与可多次反复研究利用的文献资料不同,由于实物的特殊性,考古资料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考古资料是以实物资料为主的,是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发掘得到的。由于考古发掘的破坏性和不可重复性,同一个遗址考古发掘不可能重复多次进行。因此,最基础的第一手资料都是由考古发掘者公布的发掘报告或简报来提供,其他的研究者都只能依据考古发掘者发表的资料进行研究。因此,除了经费充裕程度、工作精细程度等学术之外的因素,考古资料发表的客观、科学状况主要取决于学术背景、考古发掘者个人的认识水平、学术视野等因素。


  目前考古资料的获取流程通常是这样的,首先进行考古发掘,接下来进行资料整理,最后发表资料和研究成果。考古发掘结束后,通常接下来就要进行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考古资料的整理工作通常是由发掘者完成,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掘所获资料不太可能全部发表。通过分类归纳,发掘者选择出他认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予以公布,以供学术界进行研究。考古资料整理的最终基础成果是考古报告或简报。整理完毕后,除了极少数文物外,大部分考古资料通常就进入了库房保存阶段。


  这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考古报告通常能提供给后来研究者的只有照片、图表和文字等信息。对于以文化谱系编年为目的的研究来说,这些信息基本能满足考古学研究的需求。但是,对于如今日趋强化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来说,这些研究多需要大量的科学检测分析,对于考古报告所提供的最基础的文字描述、照片等资料已明显不够。研究者要想利用报告提供的陶器等实物资料进行分期排队之外的研究,特别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就十分困难了,或者说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了。


  后来的研究者要是再想做相同资料的新研究,就需要去选择同类的遗址进行发掘,使用新发现的资料来做相同或类似课题的研究。例如,对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经济形态的研究,就是通过对同类型的鱼化寨遗址、田螺山遗址的发掘进行的。可以说,目前这种资料难以二次利用的现象在考古学研究中是比较普遍的。


  之所以出现考古资料难以再次利用的现状,可能与整理者对考古资料再次利用的认识不足、与考古资料的保存管理制度有一定关系,也可能与陶器等实物资料数量的庞大、占地大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部分考古报告或简报,首先都是以公布、介绍最基本的考古材料为主,特别是最常见的陶器等实物资料都是以介绍质地、形态、尺寸等信息为主,更多是为基于文化分期和编年排队的目的服务,而对于满足多样化的研究需求或趋势则考虑甚少,并不能完全满足后来研究者多学科多样化研究所需的相关信息。何况,有些发掘资料并不是发掘整理者所擅长或感兴趣的。虽然,考古报告强调考古资料发表的客观、公正、全面,然而考古资料的公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研究者个人学术专长、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研究者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加入考古报告中,对于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资料总是能公布比较全面,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或不擅长的资料则会关注不多或甚少涉及。这样,考古资料的公布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客观的考古资料带有了一定的主观性,不利于资料研究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那么,作为最基础的考古资料,在既有利于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又有利于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突破目前考古资料整理研究的这种困境,实现已有考古资料的多次利用,发挥其研究价值的最大化呢?笔者认为,需要从资料整理和后期保存管理两个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对于直接接触资料的发掘整理者来说,考古资料的整理应该考虑到未来多次利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多学科综合研究日趋强化的情况下。在基础资料整理时,特别是发掘面积大、遗迹遗物丰富的重要遗址,研究者应考虑到后期多次利用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研究者应尽可能多的选择标本,为未来可能的研究提供再次检索和分析研究的方便。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将所有已发掘遗址的资料都实现可重复利用不太现实,但是我们至少可以选择一些典型遗址的材料,实现其重复利用。


  其次,除了考古资料的整理者外,要实现考古资料的重复利用,更重要的是在考古资料的保存、管理方面。考古资料作为实物资料要能够方便的供研究者检索和研究,这就对考古资料的保存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资料保存、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因为管理体制及保存空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实物资料都交由博物馆保管,在这种情况下,由各个考古发掘研究机构建立以研究为主导、兼具展陈功能的陈列库房(或考古博物馆)就很有必要。此外,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资料的方便、快捷高效的管理,为后来研究者的检索、分析研究提供方便。


  在多学科综合研究日趋强化以及日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已有考古资料的多次利用,实现考古资料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考古学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值得所有考古工作者的重视与共同努力。与此同时,也热忱欢迎那些真正热爱考古研究的自然科学工作者能和考古工作者一道工作,或在发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宝贵资料,并了解考古遗存的背景,获取有关古人更多更全面的重要信息。(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张小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