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人要凸显个性

 江山携手 2015-12-24

“写人要凸显个性”课堂实录

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第四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     张俊峰   执教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我所教的班级又是高一的特快班,按理说学生是可以写出规范的人物描写文的。实际的情况却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牧区,迫于升学压力,他们在初中阶段以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为主,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人物描写文的训练,因此普遍写不了规范的人物描写文,有些学生甚至不愿意写记叙文。从学生平时的表现来看,他们虽然能够在课堂阅读中指出哪些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也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但是对于这些描写方法只停留在对概念的认识上,并不能将这些知识迁移到人物描写文的写作中去。因此,在习作中,他们往往用给人物贴标签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的个性,常常用大段的抒情议论来表现主题。
目标定位
    据此,我在前一节作文训练课的基础之上,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学生熟悉的经典文段为例,对能够反映全班总体水平的学生习作进行评议修改,从而引导他们通过片段练习来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会恰当地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的个性,彰显人物的精神。经过一个阶段的系统训练,最终让学生能够在60分钟之内写出一篇规范的人物描写的千字文。
教学实录
    (一)前一节作文训练课的作业:
    罗立中有一幅油画叫《父亲》(投影),取材于我们熟悉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农民的辛劳,这张朴实的脸强烈地震撼了所有看到过这幅油画的人。这张脸就是“父亲”在罗立中心中的“镜像”。其实“父亲”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不同的“镜像”,请你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人物描写文。
    要求:1.将“父亲”的那些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幻化为你心中的“镜像”,然后把“镜像”演绎成几个“故事”叙述出来;2.文中不要大量使用直接概括父亲性格的词语,而要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运用描写的方法来表现“父亲”的“个性”;3.避免大段的抒情与议论,要让自己的“情感”蕴藏于“细节”描写之中;4.不少于800字。
    (二)发放上次学生习作的打印文稿:
想为父亲买瓶酒
    ①父爱像一座山,让你的身心在承受风霜雨雪时也能够沉着坚定;父爱如一片海,让你的灵魂在遇到电闪雷鸣时依然能够豁达平静。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给我的那份朴实而深沉的爱。
    ②那是去年8月的一天,又是输赢揭晓的日子。父亲在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从他的衣袋里掏出100元钱来递给我。我感到父亲的手有些颤抖,而我接钱的手抖得尤其厉害。这时,我看到了父亲的眼睛,那是一双善良的、仁慈的眼睛,但我的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
    ③慌乱中,前年8月的情景再一次清晰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也是输赢揭晓的日子,父亲也曾递给我100元钱,对我说,如果考上了,就用剩下的钱买一瓶酒回来,没考上,就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的直截。可是,差了12分的我,那年没有给父亲买上酒,只好带着父亲渴望花掉的50元钱从镇子上悻悻地回家。当我走进我家院子时,看见父亲已经拿着一瓶酒迎在门外了。我再也忍不住郁结的悲伤,一放声就哭了出来。我说我没考上!父亲转过身去,手里的酒瓶随即掉在我家石头堆成的台阶上。我好想让父亲劈头给我一巴掌,然而,父亲没有。
    ④接着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假期,那段日子里我真的很灰心。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又有些不甘心。父亲似乎猜出了我的心思,吸完一袋烟的父亲看着一旁的我说:“再去念吧,不要一辈子呆在这里,没出息!”于是,父亲再次送我到一百多里以外的镇里的初中复读。父亲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背驼得越发厉害了。父亲好学,但是,由于爷爷得了哮喘病,家中没有了劳力,父亲念到初三就辍学了,他一直希望家里能培养出个读书人。然而大哥种了田,我偏偏又如此的没有出息。想到这些,又看到父亲的背影,坐在车上的我不由得泪流满面,我发誓一定要给父亲打回10斤酒来,我曾经在镇子上的店里偷偷看了多次的那种用黑缸盛着的散酒。
    ⑤我又揣着带着父亲体温与汗香的100元钱离开了家,再次到镇里去打探录取的消息。随着公共汽车的加速,我越来越紧张。一路上我无数次地默默祈祷:但愿我日益憔悴的父亲会尝到这酝酿成感恩的酒香。
    ⑥今天,已经考上重点高中的儿子,正坐在敞亮而安静的教室里满怀感恩地写着过去的事情。亲爱的父亲啊,是您用勤劳的双手为我推开了幸福的大门,是您用宽厚的爱心为我撑起了心中的蓝天。您的儿子一定会有出息的!一定会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的厚意隆恩!
    (三)点评与修改:
    教师明确任务:依据我们的作文要求,请大家对这篇人物描写文进行点评,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1:如果想写好人物,必须善于选择生动的故事,正如老师所说:“把‘镜像’演绎成‘故事’,用‘故事’表达出‘情感’。”因为人物的性格、思想是从一个人的生活和做事中体现出来的。这篇文章通过写中考落榜后父亲继续支持“我”复读的故事,表现了一位性格内向、忍辱负重的农村父亲对儿子的慈爱和期盼,表达了儿子对父爱的深深的理解和感激。这种用事写人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开头的大段抒情好像不太合适,有点空洞。
    学生2:文章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去年8月去取通知书的事”,然后回忆“前年8月的中考失败”,最后交代拿到了“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这样的叙事方式,使故事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但是,文章也有明显的缺憾,就是结尾的议论显得直接而苍白,与整篇文章也不很和谐。记得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生动的故事,胜过一百句对人物空洞的品评议论。我认为,记叙文忌直,人物的性格、精神写得越隐蔽越好,如果能够去掉结尾苍白的议论,尝试着写一个含蓄的结尾,文章会更加精彩。
    学生3:本文虽然短小,却饱蘸浓情,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农村父亲的形象,我们也被那份“朴素而深沉”的父爱悄悄地打动了。比如,第2段这样写道:“那是一双善良的、仁慈的眼睛,但我的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这句话对于父亲眼睛的描写十分传神,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也从侧面写出了儿子的莫大压力。第3段的动作描写也很细腻,“走”和“迎”,“忍”和“哭”,“转”和“掉”,都很有表现力。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不仅发现了文章开头、结尾部分的不足,也发现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在叙事、描写等方面的优点,谈得很全面。不过,请大家再读一读、想一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人物描写方面是不是很完美了?还有没有升格的空间?
    学生4:第2段的外貌描写,抓住了父亲的眼睛这个细节,很好,但是“善良的、仁慈的眼睛”是许多父亲都有的目光,没有体现出这位“农村父亲”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生5:第3段动作描写的确比较精彩,但是单凭动作描写来刻画父亲,显得有些单薄,如果再辅之以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父亲的宽厚和慈爱就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学生6:第4段是重点段,因为这一段聚集了“我”对父亲的全部情感。但是,总体看来这一段写得比较粗糙,需要再打磨、雕琢。
    教师点评:总结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到大家谈得很具体,也很有见地。是的,人物描写文章应当慎用抒情议论,以避免文体不清;同时,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只有通过他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才能够表现得更加生动逼真,因此,我们只有着力写好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方面的细节,读者才能够确切地感受到我们所写的人物的个性、精神,正所谓用“方法”凸显个性,凭“细节”彰显精神。
    教师明确任务:下面,我们就把“开头、结尾”与文章的主体部分(2~5段)这两个板块作为修改对象,请同学们从局部来完善与修改这篇人物描写文。要求:每人选择一段文字作为修改文段,从父亲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入手,着力写好父亲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方面的细节,写出一个完整的修改片段。

    (四)交流与升格:
    教师明确任务: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升格片段,并且简要说明修改的理由。首先请选择板块一的同学来展示。
    板块一:开头和结尾的修改。
    修改原文开头(修改为题记):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给我的那份朴实而深沉的爱。
——题记一
    父爱像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在承受风霜雨雪时也能够沉着坚定;父爱如一片海,让你的灵魂在遇到电闪雷鸣时依然能够豁达平静。
——题记二
    学生7:这段抒情议论的文字,使文章具有文体不清的嫌疑,但是,它突出了这篇文章的主旨,也很有文采,删去了觉得可惜。初中时,老师曾说过,写记叙文,可以通过题记来彰显记叙文的主旨,这样可以防止阅卷老师认为你主题不明确或偏离题意。因此,我将这段文字改为了题记。
    教师点评:你想得很周到,这是一个很好的修改方案。不过,题记只是记叙文彰显主旨的一种方法,记叙文的主旨最终还是要通过写人记事来表现,因为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才是血。
    修改结尾段:
    当我拿着重点中学烫金的录取通知书,背着买给您的十斤散酒,穿过村外您曾无数次走过的羊肠小道,穿过村边的那几株记不起年代的野榆树,穿过门前的那堆满收成的打麦场,急匆匆地赶回家时,我就是想告诉您:“儿出息了,儿考上了!”
    父亲啊,您记得吗?那天,您喝醉了,我陶醉了……
    学生8:原文的叙事线索是到镇里“去取录取通知书”和“给父亲买酒”。按照这样的线索,我继续写“我”拿到了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和给父亲买上酒后的喜悦和兴奋,从而含蓄地表达出“我”对“父亲”再次给我机会让我读书的感激之情。
    教师点评:顺着原文的思路和线索来修改,这是个好主意。可以说是一举三得:首先,使文章的思路和脉络更加清晰;其次,使结尾含蓄而蕴藉;第三,是与标题照应,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总之,修改文段虽然没有直接言说父亲的“厚意隆恩”,但是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在一连串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感人至深、回味无穷。
    教师明确任务:下面,请选择板块二的同学来展示。
    板块二:言谈举止、神情心态方面的细节描写。
    修改文段:
    ②去年8月的一天,又是输赢揭晓的日子。父亲在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深情地看着我,终日在田地里劳作而又一夜未睡的父亲,眼里布满了血丝,目光凝滞而沉重。他从那件旧西服贴胸的衣袋里摸出100元钱来递给我。我感到父亲的手有些颤抖,而我接钱的手抖得尤其厉害。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眼睛,那是一双善良的、仁慈的眼睛,但我的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于是,我遁逃似的离开了父亲的那双眼睛。
    学生9:这段文字主要想通过外貌描写来表现一位农民父亲的个性,所以我就顺着父亲的身份、性格加了“终日在田地里劳作而又一夜未睡的父亲,眼里布满了血丝,目光凝滞而沉重”一句,来突出父亲的外貌和神情。同时,为了照应父亲“终日在田地里劳作”的身份又加了对父亲服饰的描写。写“我遁逃似的离开了父亲的那双眼睛”这一句是为了表达父亲的对“我”的期望带给“我”的压力,写完后发现,这样一来与下文的衔接也更自然了。
    教师点评:修改文段对父亲的目光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不仅点明了父亲的身份,而且与后面所描写的父亲“善良的、仁慈的眼睛”形成对比,将父亲对“我”的殷切期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改得好。同时,“那件旧西服”加得也很好,一是照应了父亲的身份,二是暗示了家中生活的艰辛。我很欣赏这位同学有意识地按照人物的身份、性格通过人物的外貌、服饰与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多角度地刻画人物的做法。其实,这样的描写方法在许多经典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在《孔乙己》一文,假如不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站着喝酒这些服饰与神态方面的细节,单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是写不出孔乙己的那幅穷酸相的,当然也就不会凸显孔乙己穷困潦倒、好吃懒做和死要面子的个性。
    修改文段:
    ③慌乱中,前年8月的情景再一次清晰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也是输赢揭晓的日子,父亲也曾递给我100元钱,对我说,如果考上了高中,就用剩下的钱买一瓶酒回来,没考上,就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的直截。可是,差了12分的我,那年没有给父亲买上酒。当我捏着那剩下的50元钱溜进我家院子时,看见父亲已经拿着一瓶酒迎在门外了,眼里满是希望和期盼。我再也忍不住郁结的悲伤,一放声就哭了出来。我说:“爸,我没考上!”父亲手里的酒瓶随即掉在我家石头堆成的台阶上。父亲转过身去,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好想让父亲劈头给我一巴掌,甚至更多,然而,父亲没有。他站在台阶上沉默了很久,温和地说:“孩子,要是觉得苦就不念了,咋活不是一辈子呢?”
    学生10:我首先对个别动词作了修改,将“带”改为“捏”,将“走”改为“溜”,这样更符合“我”当时沮丧而愧疚的心理。我觉得这一段除了描写的方法比较单一外,结束得也挺突兀,所以就在结尾处加了语言描写,加上后又觉得,需要给父亲的语言创设一个环境,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于是在父亲转过身去后加上了“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一句。“眼里满是希望和期盼”是我听了前面同学的修改临时加上去的。
    教师点评:你很敏锐。是的,环境方面的细节也不容忽视,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你看,“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一句既烘托出了父亲的失落与痛苦,也表现了儿子的悲伤与愧疚。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父亲的语言十分符合父亲的性格和口气,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从倍感失落与痛苦的父亲嘴里说出,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的慈爱与宽厚。
    修改文段:
    ④接着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假期,那段日子里我真的很灰心。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又有些不甘心。心不在焉的我在父亲的身旁“哧”“哧”地磨着镰刀。父亲似乎猜出了我的心思,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把旱烟袋狠命地敲在磨石上,回过头来对我说:“明天再去念吧,你要好好用功,上重点高中,以后要考大学,不要一辈子呆在这里,没出息!”于是,父亲再次送我到一百多里以外的镇里的初中复读。父亲走在我的前面,我发现他的背驼得越发厉害了,让我想起我家墙角那棵旱了多年的歪脖榆树来。可是在镇子里,他这个年龄的男人正是“一朵花”。父亲好学,但是,由于爷爷得了哮喘病,家中没有了劳力,父亲念到初三就辍学了。他一直希望家里能培养出个读书人,然而大哥种了田,我偏偏又如此的没有出息。想到这些,又看到父亲为这个六口之家几十年辛苦操劳变得佝偻的背影,坐在公共车上的我不由得泪流满面。我发誓一定要给父亲打回10斤酒来——我曾经在镇子上的店里偷偷看了多次的那种用黑缸盛着的散酒。
    学生11:这是我们小组共同修改的结果。我们认为:父亲是不幸的,这形成了他隐忍的性格,但是父亲内心深处的希望一直不曾破灭,正是这个不服输的父亲给了我复读的机会,他用勤劳和宽厚推开了儿子幸福的大门。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父亲的心理与性格,我们对父亲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为此我们还加了“镰刀”“磨石”和“烟袋”,来突出农村和农民的特色。对父亲的“背影”我们也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同时还细化了父亲的语言。
    教师点评:你们的修改,让我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不错,动作的细节描写可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时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内在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原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几乎完全由作者介绍,缺乏精要的描绘,因而父亲的形象是平面的,呆板的;修改文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让父亲走到了前台,自己去表演,而且还加上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小道具”,因而使形象真切丰满、具体可感。
    师生总结:首先,以事写人,是写人物描写类文章的原则,要尽量避免通过抒情议论来表现情感,以防文体不清;其次,人物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让人物走到前台,自己去表演,这样才会使人物的个性凸现出来,正如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所说的,“‘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教学反馈
    王全:这样的写作课可谓独特精到,将教与学、练与改有效地结合了起来,打破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写——老师批”的形式。在这样的作文课上,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同学的佳作,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对自己的不足加深认识,并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老师的点评也很有针对性,再加上出自大师的经典示例,让我们记忆深刻,感悟颇深。
    岳枫:我很喜欢这样的作文课。因为在这样的课上,我写得主动了,改得投入了,听得认真了,收获也更大了。比如,我真正懂得了原来不用抒情和议论也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会到了以事写人的妙处;学会了在描写外貌时,可以结合服饰、神态,还可以加一些“小道具”。通过对同学文段的修改,进一步理解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在写人物方面的巨大作用。
教学感悟
    作文课本质上是实践课而不是理论课,它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静止机械的。因此,在学生获得写作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然后引导学生在修改的实践中结合自己熟悉的经典范例去感悟和总结写作的理论,反过来再用自己得出的理论去自觉地指导习作实践,这应该是一条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作文教学的效果一般不会在一堂课后立竿见影,因为每一种方法都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够熟练掌握,因此,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真正做到“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梁启超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