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凉亭里,浅酌低唱

 汉青的马甲 2015-12-24


沧浪亭

文/图 罗会祥

苏州有个沧浪亭,在现存古典园林中,沧浪亭的历史最为悠久。以亭名为园名,苏州园林仅此沧浪亭一例,可见此亭之不凡。

1044年,宋代文人苏舜钦因获罪而被贬,沦为庶人,流落于苏州。在城南购得一座废园,于园北小丘之上筑一凉亭,取《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之意,为此亭命名为“沧浪”。沧浪亭方形单檐,古朴典雅,亭柱上刻有一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下联出自苏舜钦。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亭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形式。最早出现的时候,周亭设于边关,秦亭置于路旁,汉亭则衍化为基层组织,设有亭卒。作为官设机构,魏晋南北朝驿取亭而代之。唐宋以后,亭恢复了本质的属性,作为旅途跋涉者或迎宾送客者的休憩场所。当时,许多城市的郊外均设有凉亭,或十里一个,或五里一个,十里者为长亭,五里者为短亭。李白《菩萨蛮》一词中即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也是在唐宋时期,园林之中出现了亭,而且作为园林建筑中的重要景点进行布局。北宋之初的苏舜钦在苏州造沧浪亭,即为一例。

几千年来,亭在中式建筑中一直沿袭下来,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按功能分,以休憩遮阳遮雨为主,也可观景赏玩,或用于纪念的碑亭,或用于交通的站亭、路亭,或用于过河的桥亭;按形式分,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八角、圆、梅花、扇形等多种。从古至今,亭的建筑材料与时俱进,由古代的木、石、砖、茅、竹,而至现代的钢筋混凝土、钢构等。

苏州园林中的亭,形式多样,但功能只有一个,即园林整体布局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为了衬托整体,亭的位置各有不同,或临水而筑,或居高而建,半隐半露,或明或暗,皆有妙趣。沧浪亭之沧浪亭,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与绣绮亭,留园的舒啸亭,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都是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之作。


来源:移动看世界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