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庆故事

 安德森王子 2015-12-24

大庆故事——20世纪60年代“五面红旗”

(2011-09-27 20:41: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油城花语

20世纪60年代五面红旗

 

王进喜

    王进喜,石油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甘肃玉门人,1923年9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开始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4岁被抓夫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他成为我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等职。1958年9月,他率领的钻井队月进尺创当时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60年3月,他从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他带领大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组织全队把钻机化整为零,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把井架树立在荒原上;要开钻了,但当时水管线没接通,罐车又少,供水不足,王进喜就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50多吨水,保证了开钻。在整个打钻过程中,王进喜没离开过井场。饿了,啃几口冻窝窝头;困了,裹着老羊皮袄在钻杆上打个盹。经全队工人努力,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第一口井完钻后,王进喜指挥放架子时,被钻杆堆滚下的钻杆砸伤了脚,被送进医院,但他又从医院跑到钻井现场,拄着双拐指挥打第二口井。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王进喜在大庆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不仅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还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风貌,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鲜红的旗帜。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同年4月11日,会战指挥部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1964年12月,王进喜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4月,他去玉门参加全国石油工业现场会。在归途中胃病发作,到北确诊为晚期胃癌。1970年11月病逝,终年47岁。

王进喜铁人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光、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为加快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奋力拼搏一辈子,在为我国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王进喜也与其他伟人和英雄人物一道被列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

马德仁

    马德仁,石油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甘肃省永昌县人,1925年出生,1949年参加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钻井队司钻、队长、大队长、副指挥、钻探处长、大庆生产办副主任、大庆市副市长、大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等职。

    1959年秋,松辽盆地发现大油田。1960年3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决定让队长马德仁、支部书记韩荣华,带队代表新疆局到松辽参加石油大会战。命令一下达,他们就立即整理行装出发。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4月1日凌晨到达新的战场。当时天还没亮,几十号人下了火车就一齐挤到萨尔图火车站小小的候车室,由于天气寒冷,他们人挨人、人靠人地互相取暖。天亮后,马德仁派人去找指挥部,其他人上街吃了点面条。8点钟左右,会战指挥部派来3辆解放卡车把他们拉到星火牛场,全队职工卸下行李,马德仁分配大家打扫牛棚。用马车去拉羊草,然后把羊草铺在地上,搭起一个大通铺。按1、2、3、4班顺序,一个个排号就位住了下来。在头上青天一顶,脚踏荒原一片的艰苦环境里,全体职工没一个人有怨言。然而,几十号人吃饭成了大问题。开始队里没有食堂,在老百姓家搭伙,每顿是苞米面窝窝头加咸菜,非常艰苦。马德仁看到全体职工大都是年轻小伙,饭量大,就千方百计想办法自己建食堂。他带领职工首先把一个猪圈打扫干净,砌上炉灶,接着找星火牛场的两名家属帮助做饭,把队上食堂建了起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常常几天几夜不离井场,每一口井从搬家、开钻、完钻、再搬家,寸步不离。在打1958井时,井场离驻地很远,需送饭到井场吃。有时饭少了,他就紧紧腰带宁肯挨饿,也总让工人们先吃饱。为抢钻井进尺,他从未好好休息过,疲倦得不行了,就把头伏在膝盖上闭闭眼。

在他的带领下,全队创造了月钻井“五开四完”、“六开五完”等新纪录,用8个半月的时间打井22口,实现了钻井进尺上双万米。1961年,他带领全队职工用9个半月时间打井28口,实现了钻井进尺31700米,超过了苏联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的水平,刷新了世界钻井进尺纪录;并创造了全国中型钻机月完钻井数、月进尺、日进尺、班进尺、钻头使用、低成本等21项全国高纪录。1963年,又打出了“三一”优质试验井,创造钻机月钻井进尺4615米,队日进尺1080.26米的全国最高纪录。他所领导的1202钻井队先后被授予“卫星钻井队”、“钢铁钻井队”、“永不卷刃的尖刀”等称号。他1966年被评为石油工业部五好标兵,1977年石油工业部授予他“会战初期五位著名老标兵”之一的称号。

 

段兴枝

    段兴枝,石油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陕西省洋县人,1930年出生。1949年参加革命,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历任1206钻井队队长、钻井一大队副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等职。1966年5月调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区副指挥,油田钻井处副处长、处长、后任江汉石油管理局副局长。

1960年春,段兴枝带领1247钻井队从四川来到大庆。为早日开钻,在没有运输设备的情况下,组织职工人拉肩扛安装钻机,竖起井架,与各钻井队展开劳动竞赛。当竞赛进入高潮时,1203队突然发生了井喷,急需要泥浆压井,而他们泥浆池里的泥浆已经用完,1203队职工非常着急。段兴枝知道后,立即亲自带领工人去支援,并把本队的重晶石粉送给了兄弟队,使井喷很快解除。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段兴枝经常一天24小时和工人顶在井上。他检查检查这里,看看那里,钻台上下什么活都干。看见泥浆稠了,他就挽起裤腿下到泥浆池里去搅拌泥浆……在钻16号井时,已是10月中旬,夜里刮起了六七级大风,寒流初上,天气寒冷。开完生产会后,段兴枝立刻就从队部一口气跑到井场。正赶上起钻,他就登上二层平台,帮助工人进行高空操作。前空里,冷风刺骨,寒气逼人。段兴会坚持和工人一起操作,忙个不停,出了一头汗。工人们说:“天气虽冷,但是干部在身边,我们心里就觉得格外温暖”。

    段兴枝善于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当时被人们誉为“智勇双全的钻井队长”。他带领职工大搞技术革新,把大钻机小鼠洞接单根的工艺移植到BY—40钻机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首创了冲鼠洞的新工艺,在全油田和全国石油系统推广。会战中,打一口井的时间逐步缩短到3-4天,而钻机搬家一次却要7-8天。为了更多地打好井,必须提高搬家的速度。这时候设备仍然是比较缺乏。段兴枝广泛吸取技术员、老工人的意见,带领全队职工反复研究试验,创出了用自己的柴油机的动力索引自己的钻机前进的“钻机自走”的新方法,缓解了油田拉运设备少的矛盾,曾在钻井队普遍推广。他还和工人们一起,针对夏季雨多,道路泥泞,电测车到不了井场的情况,想出了利用游动滑车拉电测车到井场的办法,保证了电测顺利进行。

在生产中,他率领的钻井队多次创出优异成绩,被会战指挥部授予“钢铁钻井队”的光荣称号。他多次被评为石油部五好标兵、模范标兵。曾当选为湖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

 

薛国邦

    薛国邦,石油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甘肃省酒泉县人,1927年出生,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大庆油田上第一个采油队队长,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历任修井队长、采油队长、试采大队长、采油矿长、采油指挥部副指挥、副书记、书记,大庆市(局)党委副书记、大庆市人大主任等职,曾当选第六届黑龙江省人大代表。

    1960年,薛国邦率领采油队从玉门油田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生产试验区的第一口油井——萨66井完钻后,他带领采油队的同志接管了这口井。为了扎扎实实地管好这口油井,取得“四全四准”资料,为国家生产原油,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薛国邦总是在采油树跟前转来转去,摸摸这儿,听听那儿,看看压力,分析记录下来的数据。若是遇到风天雨天,更是放心不下,一会儿蹲在采油树旁凝神静听着可疑的声音,一会儿又聚精会神地观察井口压力的变化。一天,油井突然发生了变化,原油产量直线下降,半天找不出原因,大家有些心慌了,薛国邦也急得满头是汗。他竭力抑制自己的内心的不安,站在采油树跟前,侧着身子,静静地听着出油的声音,蹲下观察套管压力,又走上清蜡操作台,看看油管压力,最后跳下操作台,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土油池边。油嘟嘟地间歇喷着,他观察了半天,心里倏地亮了起来,绷紧的脸也豁然开朗了。原来是地面管线结了硬蜡。故障迅速排除了,油井又恢复了生产。大庆油田就是从薛国邦接管的这一口油井,首先取得了20项“四全四准”的资料,准确地掌握了油层情况,为石油大会战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在大庆油田刚出油的日子里,为了尽快把原油运出去,上级决定把第一列车原油输送任务交给他所领导的采油队。他接受任务后,不分白天黑夜地奋战在油井上,饿了啃口干馒头,困了就打个盹。在严寒使原油凝固、输油泵打油受阻的情况下,为了把原油按预定时间运出,他毅然脱掉棉衣,双手抱住高温蒸汽管,第一个跳进油池,用蒸汽温原油。蒸汽管把他的手烫坏了,也全然不顾,一直坚持到泵满罐为止。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安危,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发生事故的油井。有一次供油管线脱扣,他奋不顾身地用胸膛顶住喷着原油的管口,高压原油的强大压力打得他周身麻木。几乎失去知觉,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终于保住了油井。

    1954年,薛国邦在玉门油矿就被评为全国石油系统先进生产者。1958年,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甘肃省和全国工业建设“群英会”。1977年,石油工业部授予他“会战初期五位著名老标兵之一”的称号,197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英雄。

 

朱洪昌

    朱洪昌,石油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山东省掖县人,1933年出生,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由甘肃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历任施工小组长、工段长、副大队长、厂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局长等职务。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朱洪昌所在的三大队负责承建17.2公里大口径、长距离输水管线。当时他担任副大队长职务,为保证任务尽快完成,他和工人一起连克许多难关。一次,托管机履带板被钢丝绳卡住变形,为不影响施工,工人们商量采用喷灯加热使钢板变直的办法。不料喷灯喷油过多,机车四周燃起大火。他不顾危险,甩掉衣服,冲上去奋力扑打,手和脸烧起串串火炮。火扑灭了,他被送进了医院。可他不顾医生的劝阻,伤势稍有好转就出了院。供水管线通水试压时,他带着伤到各处去检查试压情况。当发现有一处焊缝冻裂漏水时,为不影响全线试压,他决定带压带水补焊,。他不顾身上旧伤未愈,跳进水中一边用手把漏缝的水抹干,一边让焊工补焊,飞溅的焊花刺穿了朱洪昌手上缠着的绷带,露出了还未长好的嫩肉。焊工见此情景,马上停止了补焊,他却说:“现在前线各部门等水等得嗷嗷叫,不能把工期误在我们这儿,今天我就要比一比,是钢铁硬,还是我们共产党员骨头硬。”就这样,他忍着焊花的灼痛,一直坚持着把漏缝焊完。在施工中,老家来信,告诉他孩子因病重住院,经抢救无效死去。他强忍悲痛,继续在工地指挥生产。过后别人问他:“孩子死了,你不想么?”他说:“孩子死了是一家的事,输水管线建不成,打不出油来是国家大事。”6月22日,整天下着滂沱大雨,朱洪昌工段在20公里输水管线上冒着大雨进行最后试压。泵机一开动,出口处第一个阀门就被冲坏了,水流往外喷出很高。如果不立即抢修,就可能发生更大的事故,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朱洪昌第一个跳进了冰冷的水沟中,在他的带动下,几个钳工、管工也跟着跳了下去。瓢泼似的大雨和泥泞冰冷的沟水,把他们浑身上下全湿透了。草原上阵阵的冷风吹来,寒冷刺骨,朱洪昌坚持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把阀门修好了,解除了危险。从水沟上来的时候,大家的衣服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几个同志冻得直哆嗦。朱洪昌把他们送回宿舍。自己换上衣服,又回到施工现场指挥生产,直到深夜两点多钟才回来。可是,休息了两个小时后,他又返回工地了。就这样,朱洪昌领着大家一直苦战了3天3夜,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试压任务。

    他的事迹鼓舞着整个战区的干部工人,人们称赞他是钢铁施工队长,永不褪色的红旗。他所带领的工段连续7次获得油田建设“一级红旗”,并荣获“油田建设标杆队”、“钢铁突击队”等光荣称号。他于1958年被评为甘肃省先进生产者、青年突击红旗手,1959年又出席了全国工业建设“群英会”,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