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冬至节气血瘀质调理指引,其它体质的个性化建议,请回复你的体质(如「阴虚」)查看。
若不了解自身体质,请回复「测体质」,进行在线测试。 今年的冬至是12.22--1.5。《二十四节气集解》:“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后北半球的白天渐增,冬至夜是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代冬至日百官放假,因冬至是一个安静的节气,此时阳气初萌,要注意养“藏”,静神少虑,节欲保暖,减少精神和体力的消耗。
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哮喘、反复感冒、慢性咽炎的人不要错过“三九贴”,这可以增强夏季“三伏贴”的效果,也可以事半功倍地防治此类疾病,正规医院中医科都提供“三九贴”。2015~2016年三九的具体时间为:一九,12月22日至30日;二九,12月31日至1月8日;三九,1月9日至17日,即使夏天没有贴三伏贴,冬天仍然可以贴三九贴,贴敷治疗三年一个疗程,坚持才能见到效果。
血瘀体质冬至饮食小贴士:
适宜:黑豆、黄豆、山楂、香菇、醪糟、红糖、杏仁、莴笋、芹菜
“冬至,阴极而阳始至”,此时阳气归内,腹中热,食物入胃易消化,是冬季进补最合适的时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瘀质进补可以吃一些活血养阴、理气解郁的食物,如黑豆、黄豆、山楂、金桔、香菇、红葡萄酒、醪糟、红糖等。
此时北方干冷,还可将一些温性食物煲汤煮粥,以温补滋润,抵抗室外的寒冷和室内供暖的干燥。如荔枝肉(干)、黑芝麻、腰果、松子等。其中当归鸡汤是血瘀质的进补佳品,做法也很简单,煮鸡汤时放点当归(15克),益气养血,温中补脾、补肾益精。“冬至饺子”也可用羊肉、牛肉、莲藕做馅。
在没有冬季的华南地区,人只有生发没有收藏,此时一定要多煲汤,以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可用牛肉、黄豆、青菜、莲藕(熟)、红枣(去核)、山药、百合等平补。冬至节应景,按民俗可以吃混沌、吃甜丸,一家人围在一起,汤汤水水、温温暖暖,很是惬意。
少吃:咸、肥腻、过甜之品、寒凉食物、葱
《摄生论》:“是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宜增苦味,绝咸,补理肺胃”,同上一节气咸味食物要少吃外,太甜、肥腻食品也应少吃,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而加重血瘀。寒凉食物对血行不利应减少食用,包括寒性的绿豆、荸荠、香蕉、甘蔗等。再就是记住《本草》曰:“冬月不可多食葱,令人发疾。”
忌吃:龟肉、鳖肉、虾、蚌、蚶类、贝类、牡蛎、螺蛳、螃蟹、烧烤、腰子、生蔬菜
《纂要》曰:“是月勿食龟鳖肉,令人水病。勿食生菜(生的蔬菜),发宿疾。勿食虾蚌带甲之物,勿食獐肉,动气。勿食火焙食物(烧烤)。勿食生韭,多涕唾。”《千金翼方》曰:“(农历十一月)勿食螺蛳螃蟹,损人志气,长尸虫。”《金匮要略》曰:“冬三月,勿食猪羊等肾。”
血瘀体质冬至运动小贴士:坚持锻炼,活血化瘀
气血贵在流通,血瘀质应坚持做一些有益于气血运行的运动,比如散步、跑步、舞蹈、健身操,这样可以助阳生阳,又能活血化瘀,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但运动宜缓,不宜出汗。一旦出汗也要注意保暖,以免感冒。晨练最好选择阳光充足的时候,如果天气不好,最好取消晨练。
血瘀体质冬至起居小贴士:保暖祛寒,节欲保精
血瘀质无论什么时候,保暖工作是一定要做到位的,否则寒凝血瘀。头部、小腹、腰骶部和下肢是保暖的重点部位,中医说,“头为诸阳之首”,阳气很容易从头部散掉,就像热水瓶不加塞子一样。在寒冷的北方,除穿好保暖衣裤外,出门时不妨戴个帽子或者围条围巾,给自身这个“热水瓶”加个塞子。在无冬的南方,最好也不要下身只穿短裙或单薄的裤子,以免留下病根。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血瘀质要积极预防。早晨醒后不宜马上起床,而要“懒”5分钟,此时可揉腹、叩齿和梳头,促进气血流通。另外,冬季要节欲保精,《千金翼方》中有“冬至后庚辛日(12月30日,12月31日)不可交合,大凶”一说,以资借鉴。
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大雪节气更湿冷,睡前最好用热水袋或电褥子烘热被窝,有祛寒阻湿的作用。但睡觉时不能用电热毯,以防出现口干舌燥、喉咙发痒等上火症状。也可搓揉手脚、后腰,生热暖身。
血瘀体质冬至情绪小贴士:心安寡欲,劳而勿过
《黄帝内经》曰:“志闲而少语,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冬季最好心安寡欲,劳而勿过,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积劳成疾。居住在长江流域可以欣赏“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有诗曰“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可见赏梅可以使人振奋,有利于保持精神畅达乐观。
血瘀体质冬至茶饮小贴士:米醋红糖茶
生姜10克,米醋5克,红茶3克,红糖5克。将姜切片用米醋浸泡一夜,再与茶叶加沸水同泡.放入红糖代茶饮。生姜,助阳气,散一身寒湿;醋有散瘀活血的作用;红糖可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特别适合血瘀之人寒冬饮用,暖胃祛寒,活血散瘀。
注意: 1、此节气内容不适用于孕妇及南半球用户。 2、如遇各类症状及疾病请及时就医,本内容不作推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