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才不好很吃亏

 wps0321 2015-12-24

口才不好很吃亏

齐 人

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可就是因为口才不好,表达能力有欠,所以吃亏不小,就像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说了半天不知所云,听他说话的人往往比他还急。

一代大哲冯友兰,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不过,他的口才却很差,一口浓重的河南南阳口音本就难懂,加之又有些口吃,往往词不达意,他的讲课效果就大打折扣,很是影响他学术成就的传播。1948年,冯友兰从美国留学归来,在清华开“古代哲人的人生修养方法”课,首次听讲者达五百人,第二周锐减至百把人,第三周只余二三十人,四五周后竟只剩四五人听讲,内容没问题,他吃亏是在口才上。

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本来还应再给他加块招牌:著名教育家,可因为他的口才实在不咋样,虽然他曾是北大和燕大教授,一提他上课,许多人直摇头,这个头衔也就免了。他虽然旅居北京多年,却始终操一口不好懂的苏州口音,还略口吃,所以上课时一般学生都不易听懂。他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上课时便扬长避短,很少侃侃而谈,除了发给学生大量资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板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声也就响了。对这种情形,钱穆曾回忆:“颉刚长于文,而拙于口语,下笔千言,汩汩不休,对宾客则讷讷如不能吐一词。闻其在讲台亦惟多写黑板。”

不知道这是不是规律,凡是笔下十分了得的大家,口才一般都不敢恭维,这也许是上帝的意思,不能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你打开了一扇窗户,就给你关闭了另一扇窗户。就说沈从文吧,文学奇才,笔下锦绣文章如滔滔江河,还差一点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要听他说话,那可就费劲了。沈从文在中国公学第一次授课时,慕名前来的学生很多,竟然让他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先在讲堂上呆站了十分钟,才径自念起讲稿来,仅用十分钟便“讲”完了原先预备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然后望着大家,又一次陷入沉默,最后只好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登台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学生因此大笑不已。据其学生汪曾祺回忆,沈从文在西南联大讲课时,毫无系统,多是类似于聊天的即兴漫谈,经常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作业讲一些问题。他讲课的声音很低,湘西口音很重,因此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不知道听了些什么。

因口才而吃亏的还有王国维,他是国学大师,著作等身,但“拙于言辞,尤其不善于讲书”,口才差为他减色不少。一次,他去北京历史学会演讲,慕名而来的人很多,但他开讲不久,人们便纷纷退席,即便勉强留下的,也多在打盹。周作人的口才也在平均水平之下,有地方口音且不说,还反应迟钝,走上讲台常手足无措,结结巴巴。冰心晚年曾回忆:“我在燕大末一年,1923年曾上过他的课,他很木讷,远不像他的文章那么洒脱,上课时打开书包,也不看学生,小心地讲他的。”因口才而吃亏的,再扯远一点,有秦时的韩非、汉时的司马相如、老外的尼采等,都各有其吃亏的惨痛教训。

学问好口才又好的,梁启超算是一个,胡适、鲁迅、钱穆、徐志摩、闻一多、钱钟书也都可跻身其中。尤其是胡适,其学问远不及王国维、冯友兰,甚至不及周作人,可他得益于善于演讲,口才是一流的,反而在国内外爆得大名,现在流传的胡适的名言,基本上都来自他的演讲而不是著作。凡此种种,就足以说明,一个口才好的人会占多大便宜,反之,一个口才差的人,吃亏则是必然的,即便你是不世出的天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