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之动,不离其空:腧穴敏化内涵探析

 清河堂主人 2015-12-24


作者简介:姜劲峰,中医学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腧穴以敏化态反映机体的病理变化。腧穴敏化反映机体功能变化具有普遍性、特异性和动态性,腧穴敏化动态过程包涵病理的信息量变内容。探讨腧穴敏化态的科学内涵对于腧穴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机之动,不离其空”(《灵枢·九针十二原》),是讲针灸之“要”时所述及的内容。“空”指腧穴。《小针解》释之:“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与之相关的内容叙述还有“守机”,《小针解》释“守机”为“守气”,《类经》注解“守机”为“察气至之动静也”。所以从腧穴可探查气机的变化,即气机的变化在腧穴会有所体现。从腧穴探查气机的变化,并据此作为依据选择治疗的部位,与现代的认识相同[1],腧穴可以反映疾病病理信息,并以腧穴治疗疾病。因此,把握“机之动”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水平的关键。


空之动——腧穴敏化
1.1 腧穴敏化——病理变化的体表反应
病症的细微征象发生在经穴(“空”)之中,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这种病理反应伴随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该相关部位在出现病理反应期间就称为疾病反应点[2]。阿是穴即是典型意义上的疾病反应点。经穴同样具有反映疾病病理的基本属性,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审视《黄帝内经》腧穴概念的原始内涵可知,腧穴是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态的体表反应部位[3]。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生理状态时,腧穴处于“静默相”,或称之为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相”,即敏化态。其关键在于与病理相关,病理时腧穴处于功能态、敏化态。腧穴敏化态的产生与机体的疾病过程相关,即敏化态的腧穴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腧穴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是其本质属性之一[4]。

1.2 腧穴敏化的科学基础

痛敏化是穴位反映疾病的最常见体现。轴突反射(axon reflex)理论是痛觉过敏的重要机制之一,躯体和内脏传入纤维的汇聚是其神经解剖学基础。内脏病变通过轴突反射影响体表,导致体表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局部致痛物质增高,血管扩张,渗出增加,出现痛觉敏化。肥大细胞和P物质在穴位对机体病变的应答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腧穴敏化的机制与伤害性感觉器的敏感性增强亦相关。热敏点是腧穴敏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局部温度觉感觉器敏感性增强,温度觉伤害感觉器可以被多种炎症介质敏化,其激活阈值在酸性环境下向低温方向移动[6]。


1.3 临床把握腧穴敏化状态的方式

①触觉探查:对触压敏感是腧穴敏化的最常见反应,概括为力敏。对反应点的探查历来是揣穴的主要内容,触诊反应部位可探查到硬结、条索等阳性反应,同时伴患者感觉的异常。压痛(阿是穴法),即腧穴反应为触压后疼痛,呈现痛觉过敏;压敏(反阿是穴法),即按压后痛减,病员感觉舒适。②检测:如热敏法,临床以灸疗探查对灸热敏感的部位。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施灸部位的功能状态处于“敏化态”,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特征[7]。力敏与热敏是目前针灸临床最常见的两种腧穴的敏化表现,其他还可通过视觉观察局部皮肤色泽、肌肉等形态变化而判断腧穴功能状态。
图示:热敏灸。图片来自网络,为编者另加。


1.4 穴位敏化——反映机体功能状态具有普遍性
疾病状态下体表出现病理反应具有普遍性。诸多疾病都会出现阿是穴,阿是穴可能出现在全身各处,是为明证;以EB标记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表敏化腧穴的研究表明,脾俞和胃俞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为88.23%和82.35%[8];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20种疾病进行艾灸观察,穴位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在70%以上[9]。

空由机动——腧穴敏化的特异性
2.1 穴位敏化对于机体状态的反映具有特异性

腧穴是特异性反映内脏功能变化的窗口,穴位特异性的基本要点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穴位对某一或某些内脏或躯体的功能或病痛具有有别于其他穴位的反映和调整或功能[1]。如阿是穴针对某个具体疾病病理而言具备特异性,所以阿是穴乃是穴位特异性的典型体现。而且穴位的这种对于内脏功能状态的反映和调整功能是具有各自特异性的,即不同的穴位对于相应内脏功能状态具有有别于其它穴位的反映功能和调整作用[1,10]。热敏灸感具有部位特异性特征[9],偏离热敏部位,表现的是局部的、表面的热感,即普通灸感。


2.2 特异性——疗效的保证
正是由于敏化态腧穴对于疾病病理的特异性,所以重视腧穴状态可以提高针灸疗效[11]。敏化态腧穴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最佳针灸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较佳功能[4]。阿是穴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特异性反应点,阿是穴这种无固定定位和定名、全身无处不在的穴位在临床治疗中效果十分显著[12]。文献报道在针刺牵涉痛的区域内最敏感点治疗内脏痛47例,1次针刺治疗的止痛结果为显效17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13]。热敏灸感的产生与否及显著程度与疗效明显相关,显现为速效、特效的特征[7],“气至而有效”甚至“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临床还可针刺反应点治疗顽疾[14]。

空随机动——腧穴敏化的动态性
3.1 穴位的功能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穴位的敏化表现为病理状态下穴区反映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功能都将大大加强,具有和生理状态完全不同的特征[15]。敏化是穴位反映疾病的具体体现,伴随疾病产生而出现,并随病理消失而重归静息态,敏化态消失。腧穴的动态表现为穴位的“活化”。热敏态部位具有动态变异性,观察支气管哮喘、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痛经、慢性前列腺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10种疾病过程中患者热敏出现率的研究表明,在疾病状态下,腧穴热敏现象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疾病好转后腧穴热敏出现率明显降低[4]。热敏灸感与疾病状态高度相关,其强度随着疾病的缓解或痊愈而减少或消失,呈现着其与疾病状态相关的“开/关”特征。
腧穴的动态变化基础在于气血运行的恒动性、生命活动的节律性、机能状态的反应性[16]。有学者将穴性定义为与机体即时功能状态和刺激穴位的方法相关联的一种状态,即穴位是“活”的[17]。

3.2 腧穴敏化的量变特征
3.2.1 腧穴敏化过程包涵疾病病理信息量化内容
穴位病理反应的性质、强弱常随病情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腧穴的动态性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的不同[16]。①时间的动态性:在病理状态下,腧穴的病理反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可以随着疾病的转归而减弱或增强。热敏化现象的变化与疾病进程的量变关系:热敏点的数目、热敏化现象的强弱、每次治疗时每个热敏点上出现热敏化现象时间的长短,都会随病情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18]。②空间动态性:表现为针刺效应的方向性和腧穴反应的组织结构的层次性。体表腧穴面积的大小和功能强弱实际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状态,而是一个“活”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即腧穴功能强弱及其面积大小会随着机体状态,尤其是内脏功能状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1]。热敏灸感因个体不同或同一个体随病情的变化,其出现部位也发生变化,标志着其动态特性[9]。
以上说明,腧穴敏化不仅伴随病理产生,还可反映疾病病理的信息量。腧穴敏化的动态变化过程是疾病病理信息量随时间轴的动态变化过程。
3.2.2 腧穴敏化动态的量化把握
既然热敏化现象的变化与疾病进程存在量变的对应关系,即可反之从热敏点的变化去判断病情轻重、疗程长短和疾病预后[18]。同理在感知敏化态腧穴的位置、大小、深浅、软硬、新旧等形态的基础上,对比其在病程中的变化,而推测病位所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病势缓急、病性虚实等病理信息,获取更为细致的病理资料,实现病理信息的量化诊察,量化地把握疾病病理。以敏化状态变化作为针灸刺激量和刺激强度选择的依据,动态控制治疗的科学定量,实现个体化的精确治疗。热敏灸的灸量控制以热敏现象的消失为达到饱和灸量的指征,是“量随人异”个体化灸疗[19]。
总之,准确把握机体状态功能(生理调整功能和疾病病理)是选择采用高水平特异性治疗的基础。腧穴可以反映机体的功能状态、疾病病理,作为针灸治疗部位而取得疗效,所以腧穴的特异性是针灸特异性治疗的首要基础。“机之动,不离其空”的科学内涵在于提示准确把握腧穴的敏化态的动态变化,从而明确病理,确定治疗部位,控制治疗的刺激量,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实现针灸治疗的准确和精确。

参考文献
[1]喻晓春,朱兵,高俊虹,等.穴位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J].中医杂志,2007,48(11):971-973.
[2]陈日新,康明非.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临床意义.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9-30.
[3]焦琳,迟振海,陈日新,等,由热敏灸引发的对腧穴原始内涵的审视[J].中国针灸,2009,29(12):1008.
[4]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J].中国针灸,2011,31(2):134-138.
[5]石宏,程斌,李江慧,等,肥大细胞和P物质参与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表穴位的敏化过程[J].针刺研究,2010,35(5):323-329.
[6]Caterina MJ,Schumacher MA,Tominaga M,et al.The capsaicin receptor:a heat-activated ion channel in the pain pathway[J].Nature ,1997,389(6653):816-824.
[7]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8]程斌,石宏,吉长福,等.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J].针刺研究,2010,35(3):193-197.
[9]陈日新,康明非,陈明人.《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3):36-38.
[10]喻晓春,高俊虹,付卫星.论阿是穴与穴位特异性[J].针刺研究,2005,30(3):183-186.
[11]陈日新,许能贵,伊凡.重视腧穴状态提高针灸疗效[J].江西中医药,2011,42(1):9-11.
[12]周夫瑞.临床辨证选择阿是穴体会[J].中国针灸,1998.18(3):189-190.
[13]蔡伟.针刺牵涉痛区治疗内脏痛47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3):32-33.
[14]杨毅红,文碧玲,王艾姣.针刺反应点治疗顽疾[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4):42.
[15]石宏,程斌,李江慧,等.肥大细胞和P物质参与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表穴位的敏化过程[J].针刺研究,2010,35(5):323-329.
[16]曾芳,唐勇,梁繁荣,等.论腧穴的动态性[J].四川中医,2008,26(6):103-104.
[17]徐斌,喻晓春.穴随证变针随气调——论针灸基础研究的知识起点[J].针刺研究,2007,40(8):59-60.
[18]田宁,陈日新.腧穴热敏化的体表——内脏相关规律浅识[J].江西中医药,2009,40(8):59-60.
[19]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等.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J].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本文原载于《中医杂志》2012年10月第53卷第20期,原名《腧穴敏化内涵探析》,由作者授权本平台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