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尚立:城市治理五维度

 昵称20229452 2015-12-24

■城市治理源于城市本身,城市应当是一个治理概念,城市作为一个人造的空间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治理体。说得极端一点,创造、治理应该是城市与生俱来的属性,没有这种属性的空间就不是城市。

■城市的治理和城市有机发展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做规划本身就是城市治理。 

5 30 日,在光华楼东辅楼袁天凡报告厅举行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作为第二位主旨报告嘉宾,其报告引发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以下为报告 

摘录:

非常诚惶诚恐到这里来,我的专业领域其实与城市没有关系,我是搞政治学的,研究中国政治,没有研究过城市。今天借这个机会,作为局外人来谈自己的看法,谈的都是非常个人的想法,并非学术,一些意见可能不对。

为什么要重新理解城市治理?因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一定会面临城市治理的问题。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城市治理对于国家治理非常重要。当60-70%人口集聚到城市时,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重心就在城市,城市治理的水平直接关乎国家整个治理的水平,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幸福生活。

一听到“治理”这个词,中国人显然地反映出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政府”,城市治理是政府的事情。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颠覆这个看法,即除了政府外,城市治理还要依靠公民与社会,而这个看法也有一部分要被颠覆。

今天谈的是“重新理解城市治理”。借着这个主题,我想谈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与城市治理;另一个是理解城市治理体系的五个维度。

 一、城市是一个生命体

城市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城市是将人的力量集聚起来进行无限创造发展的空间。 

现代文明最大的特点具有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源于城市。人一旦集聚在城市中,城市所产生出的无限性就成为了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资源。在我看来,城市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发动机,现代文明借助城市具有无限的可能。

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无限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无限性产生于城市所具有的两个非常重要  的属性:第一个属性是“集聚”,第二个属性是“分化”。“集聚”就是可以吸纳。“分化”就是使得吸纳的东西能够生长成多元,使之产生变化,并赋予其活力。 

城市让人能够有自由创造的空间,让物质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并裂变出新的东西。如果只有集聚而没有分化,或是只有分化而没有集聚,这个城市就会失败。

在城市的集聚和分化不断循环演变的过程中,要么城市规模提升,要么城市质量提升。就像一个人的呼吸一样,有呼也有吸,城市的生命由此而来。用这个标准考察所有的城市,当它失去集聚力或分化空间时,这个城市一定开始衰败。 

我一直认为城市是一个生命体,立足于此,我们会思考:如何使这种集聚和分化得到有效平衡呢?如何使集聚能力和分化能力同时得到提升?如何使这种集聚和分化能够得到不停的循环呢?技术与价值赋予城市生命与活力,使其成为能够生长的人类生存发展空间。我们应当通过规划,制度、技术、组织与价值赋予城市以活力,使其能够生长。做规划的人面对的城市不是死的,规划出的城市应该是有生产力的,而不仅是像排积木一样安排好要素就结束了。

因此我认为城市治理源于城市本身,城市应当是一个治理概念,城市作为一个人造的空间本  身就应该是一个治理体。说得极端一点,创造、治理应该是城市与生俱来的属性,没有这种属性的空间就不是城市。城市的治理和城市有机发展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做规划本身就是城市治理。

二、“元治理”:规划也是治理

元治理,即事物本身的存在所构成的治理。自然也是治理的要素。当一个人生活在有山有水的环境里,当优美的环境变成每一个人都想去争取的东西时,环境本身对于社会构成了规范的行为准则,会改变社会的心态和交往的方式。

我们保山保水保自然保民风,保住了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也是一种治理。现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居民当下出的问题,而是规划本身一开始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可以由政府和社会来买单,有时甚至是没办法解决的。

从规划来看,生产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如何布局,消费的空间和娱乐的空间如何布局,资源要素配合的空间布局如何来协调,人造的空间与自然的空间如何来协调,水道和路道如何来相互衔接等一大批的问题,都是一个“元治理”。规划者在做规划时就一定要考虑治理,要使得集聚和分化可以不断的运作,使得每一个人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硬治理”:公共管理不可或缺

硬治理,即公权力和法律的治理。在这一点上,政府的管理能力、城市法治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提到,在编制规划时政府到底要不要一些权力,我觉得是需要的,但权力如何与法律配合是要考虑的。政府的整个公共管理的水平能力考验着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形态是容易变化的,但管理能力是否能够跟上是大问题。到今天为止,我们的  城市执法依然是难题。要么没法、要么执法难,要么执法过程中政府和社会有冲突,这个问题一直存在。

四、“软治理”:每一个公民都是一个治理主体

所谓软实力,它和硬实力最大的差别是主体的变化,它是基于公民与社会力量的。

在城市治理中有一点应该明确:每一个公民都是一个治理主体。如果每一个公民不能成为治理主体,城市治理代价与成本是极高的。每一个公民要成为治理主体,除了法律之外,社会的组织和文化的力量就很重要。城市本身就需要文化。这个文化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需要一个城市本身的认同信仰。中国城市发展软治理实际上是很弱的。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乡村中,软实力实际上是非常强的,(乡村)有很强的社会治理体系。西方的城市发展很大的特点是软治理走向硬治理,而我们现在是硬治理力度比较大,软治理很弱。这带给了城市很多的问题。 

五、“熵治理”:留白是重要的

熵治理,即城市资源创造治理的能力,这涉及到城市的承载力和服务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杭州当时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垃圾”,即城市扩展以后垃圾没地方放。那么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资源储备在哪里?这是城市发展必须要有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城市规划一定要留有空间,留有余地。这种空间和余地一定是动态的空间和余地。与此同时,要思考的是城市内部资源如何整合成有效资源去服务,即市场的机制、民间的力量、自然的资源  怎么整合后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生活、人们生活的进步。

如果一个城市到了一个没有资源可用的时候,即熵最大的时候,这个城市就开始彻底衰败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在城镇化过程中,留白是很重要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留白,也是发展的留白。一定要给城市留一个余地,使它能够承载起未来可能的变化。城市病就是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不留余地。现在在讨论城市应该有边界,这还不够。不然城市的发展会越来越出现问题,城市会衰败,底特律也许说明一个问题。 

六、“巧治理”:信息和技术的发展一定要纳入城镇化过程的规划

信息和技术估计会在未来的5 年内有快速的发展。我今天出门时还看到一则消息,今天技术  的发展可以让一台iPhone 控制家里的所有设备。在家可以如此,在城市也是一样。

中国是在这个时间点开始城镇化的,那么信息和技术的发展一定要纳入城镇化过程的规划。这种借技术和信息来创造城市技术来发展,应该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具有“新”的一个点。新型城镇化,这可能也是“新”之所在。 

总而言之,治理不是一个政府行为,而是一个城市的内在属性。我们做规划时应该就这个属性,利用科学的、技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把城市的面貌展现出来。不要做一些看起来很美的规划,因为一些不合理的规划会从一开始就窒息了城市本身治理的能力应该有的属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