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十二)

 百了无恨 2015-12-24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十二)



秋山图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款识:寥寂秋天好,幽原此一过。花当江郭近,花傍隐居多。泉石心常在,穷通理若何。空言五湖上,无地着渔蓑。戊午之秋,摩耶精舍拈黄姬水句写,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白)、大千居士(朱)、摩耶精舍(朱) 

    创作于1978年的《秋山图》是张大千半抽象水墨山水画作的经典代表。从《秋山图》的整幅画作来看,大泼墨的远山技法近乎抽象,而山石、房屋、树木的点染又将抽象的远山拉回到逼真而灵动的层面上来。近处细法描绘的树木将无形的江风绘入画面,使得原本抽象的泼墨远山传达出江风拂过山峦的动感,将泼墨的粗糙点化成精致的灵动。不得不令人惊叹作者天才的神来之笔。

峨眉三顶  横幅 纸本设色 1978年作

    款识: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偶忆战时还蜀登峨眉小诗写此,不必尽与境合也。戊午重九之前二日,八十叟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峨眉三顶》作于当年重阳节前二日,以早年游览过的峨眉山为忆写对象。这座距张大千家乡不远的名山,风光秀丽,曾吸引张大千自1939年6月至1948年8月十年间五次登临,其中1944年9月和1945年4月半年间竟两游峨眉。峨眉山给了张大千极其丰富的创作灵感,在去台和侨居巴西期间,他创作了多幅以峨眉山为题材的画作,如1953年作《峨眉山水图》赠波士顿美术博物馆,1955年在日本东京作《峨眉云霭图》;1960年在巴西“八德园”作《峨眉三顶》;1981年在台北“摩耶精舍”作《峨眉奇峰图》,题诗云:“峨眉山仞插高天,五岳无因与并肩。削壁云峦看已遍,奇峰朵朵出青莲。”可见他对峨眉的深情。

    本幅《峨眉三顶》题有《游赞峨眉山诗》,说是偶忆,其实是时时在胸的,故在登高思亲的传统节日前后作画如此,自然不是无心之笔。李永翘《张大千年谱》中也载有张大千同年重阳所作《荷塘图》,并题诗说:“船入荷花里,船冲荷叶开。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两幅在创作时间上如此接近,其题款表意又如此相类,可知张大千当时心境。

    《峨眉三顶》的构图极为奇特。全幅淡设色,突出峨眉山隐约于云雾缭绕中的特点,只在画幅的中心施以少许浓墨,读来别有身临其境之胜。而隐约于山顶的屋宇,除了点睛之用,恐怕也是家国情绪外化的着落点了。

 

 峨眉雪霁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667万元,2011年5月北京嘉德)

    题识:千重雪岭栖灵鹫,一片银涛护宝航。五岳归来恣坐卧,始知神秀在西方。四十年前过蜀,初登峨眉,口占此诗,以为仲翔二哥诵之并写图呈正,弟爰。钤印:大千唯印大年、戊午、摩耶精舍、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水村渔家  镜心 纸本 1978年作

    题识:落日西风野水湄,扁舟便有五湖思。素书未抵烟波尽,斜竹还抽独茧丝。六十七年戊午夏写似馥生仁兄方家两正。张大千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摩邪精舍

青嶂夕阳图卷  手卷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题识:湖头艇子廽青嶂,山下人家半夕阳。戊午元月,八十叟爰。钤印:张爰、大千鉨

    引首:青嶂夕阳。庚寅夏五月,健碧海上书。钤印:陈氏、健碧、秋兰、长年

    从张大千泼墨泼彩画的发展来看,至七十年代后期,其手法越加粗放,色彩愈加大胆,但抽象与具象的融合更加自然,整体布局和色彩搭配更加和谐,潇洒恣肆中孕育着成熟和凝练,豪放和张扬中隐含着沉静和内敛。此图当为代表其晚年泼墨泼彩画的一幅佳作。日月潭位于台湾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其地环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岛浮现,圆若明珠,形成“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的美丽景观。清人曾作霖曾有诗曰:“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可概括其“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画面在横卷中展开,左、右前方各有大片开阔水域,后侧为连绵的低矮群山,一座半岛状山峦突出于画面正中,不规则的山形水貌表现出了日月潭之“山水环抱”的地理特征。山峦以泼墨、泼彩法为之,亮丽的色彩、湿润的墨晕,看似无意识的流动,最终组合成一个具有明净、沉郁氛围的幽深景致,色块的转折衔接处了无痕迹,唯见光与影的变化,颇有梦幻般的色彩。与这种强烈的、甚至虚幻的色彩效果相对应的是以精细笔法勾画出来的岩石、庙宇、小桥,将观者又带回现实之中。

江山万里图  镜框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溪江泛舟图  镜心 纸本 1979年作

    款识:湖北归来日落,扁舟满载西风。目送一行白鹭,秋怀欲与天空。八十一叟爰。印鉴:张爰、大千居士

    此作品作于1979年,其时,张大千年逾八十,艺术正值炉火纯青之巅峰状态。除了举世闻名的泼彩之外,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也突破传统藩篱,进入其独有的“自由王国”。这件作品可以看出,张大千晚年山水,把写实和写意进行综合性嫁接,对没骨和破墨予以承继性发挥,同时与设色系统交集,使水墨和色彩融汇合成,发挥了色彩与水墨的双重魅力,极大地张扬了色彩力量,用笔、墨、色三位一体的整体语言。

山溪悬瀑  镜心 水墨纸本 1979年作

夕阳千叠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杜甫诗意图  镜心 纸本设色 1979年作

    题识:六十八年己未十月,拈少陵“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邨”句写此。八十一叟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居士(朱文)、摩耶精舍(朱文)、大千毫发(朱文)、己未己巳戊寅辛酉(白文)

    是幅《杜甫诗意图》,山峦高耸入云立于画面中央,峰顶屋舍俨然,峰后远山朦胧。画幅左下方湖天渺茫,风帆隐现。右下端着两株长青松柏,山径蜿蜒。画中山石以淡墨粗笔皴擦,轮廓线条与皴擦肌理坚硬而凝重。松柏林木以浓墨勾提,笔意苍茫,蕴藉而深沉。整幅画面以透明的大片花青为基色,树木葱茏,雾气氤氲。而主峰设色偏亮,显夕阳返照之色。山体、树木向阳面及布帆、屋顶均染上暖色。整幅画面因冷暖对比,及色彩本身的浓淡变幻,而沐浴在明丽的阳光之中,表现出的正是杜少陵诗意。

严子陵钓台  镜心 1978年作

    款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缠有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橐上濑船。六十七年元月,摩耶精舍写。八十叟。爰。印鉴:西川张爰、金石同寿、摩耶精舍

    本幅山水画为张先生八十岁居台北摩耶精舍时思忆故乡景物之作。所绘景观为三峡严子陵钓台,两岸高峰峡峙,峭壁之上怪石嶙峋,江面狭窄曲折,江静潮平,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山间林木葱郁,数间草舍掩藏其中,烟笼雾锁,神秘莫测,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令人心驰神往,大千先生早年曾多次游历长江三峡。此画以墨笔勾皴山峦壁石,再以石青,石绿,浓墨层层泼染,色墨交融浑然天成。山川之巍峨动人心魄,水墨之交融感人至深。江面的留白与山峰之上的浓重色块,形成一个白与黑丶浓与淡丶虚与实的强烈对比。连绵的远山,环绕的江水,拓展了无限画意,更觉得画外有画。整幅画面以冷色为主,几簇朱膘点缀其上,似觉醒目。远帆草庐错落有致,机趣便生。画家之“心机”由此可见也。书法苍劲奇崛,如排兵布阵,书画结合相得益彰。

菰蒲渔情  镜心 水墨纸本 1979年作


(未完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