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嫦娥是谁?

 xnycpfb 2015-12-24

(视频为广东音乐《彩云追月》。任光曲)


嫦娥是谁?这个问题似乎家喻户晓。嫦娥不就是奔月的仙女吗?这样的回答当然一百分。但如果要问嫦娥什么来头,嫦娥为什么要奔月,嫦娥奔月意味着什么,恐怕不容易说出个一二三来。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做一件事情,嫦娥当然也不是吃饱饭散步散到了月球上。关于嫦娥的故事,不同时代有不同版本,而且嫦娥的名字也各不相同。这就得从嫦娥最早的形象——常羲说起。嫦娥并非一开始就叫嫦娥,而叫常羲。常羲与嫦娥在上古汉语里发音相似。《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记录:“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是上古一个叫帝俊的帝王,有一个妻子叫常羲,她生了十二个月亮,并为这十二个月亮宝宝洗澡。嫦娥(常羲)的老公帝俊据说就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帝喾,又据说帝喾既是黄帝也是帝舜(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总之乃是中华民族的总祖先。帝俊有至少两个妻子,其中一个妻子叫羲和,生下了十个太阳宝宝,是为“日母”,另一个就是这个嫦娥(常羲),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宝宝,是为“月母”。为什么月亮宝宝不多不少偏偏是十二个呢?聪明的读者一定会联想到一年有十二个月,至于为什么一年有十二个月,古人当然无法给出科学解释,但古人本来就是通过月亮的圆缺周期来制定月份的,于是便自然而然地将抽象的月份和形象的月亮结合起来,给月儿们找一个妈妈,算是十二个月的存在理由。嫦娥(常羲)的形象,应该说一开始就是和月亮联系起来的。但还仅仅是“月母”,和奔月还有一段距离。

嫦娥什么时候开始奔月呢?这其实是一笔糊涂账。因为在其他传说里,嫦娥又不是帝俊的妻子了,而变成了篡权者后羿的妻子,而且嫦娥的名字也不再是月母常羲,而换了一个略显风骚的名字——纯狐。这个纯狐还真是名副其实。她本是后羿的老婆,但是后羿有个臣子叫寒浞,这个寒浞想要谋杀后羿,而嫦娥(纯狐)又和寒浞发生了奸情,于是嫦娥(纯狐)和寒浞一同谋害了后羿。好家伙,这下嫦娥一家伙从伟大的母亲变成了潘金莲。即便是略显开放的屈原也大跌眼镜,忍不住在《天问》里问道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意思是寒浞和纯狐这对狗男女杀死了后羿,但为什么后羿这种能射穿牛皮的大英雄居然会被他们谋害了呢?屈原回答不了,我们也回答不了。在上古神话中,谋害亲夫是一个经典的母题。不仅中国有,古希腊也有。比如著名的阿伽门农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就是一例。阿伽门农听从了神的命令,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献祭,克吕泰墨斯特拉十分悲痛,便与情人埃癸斯托斯一起杀死了丈夫阿伽门农,为女儿报仇。后来儿子奥瑞斯特斯知道以后,又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但后来在克吕泰墨斯特拉的怨灵的控诉下,天上的神判决克吕泰墨斯特拉无罪。古希腊神话这个谋害亲夫可以免罪的尾巴,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克吕泰墨斯特拉是为女儿报仇,事出有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一种母系社会的残余,女性不管如何犯错,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宽恕。回到嫦娥,嫦娥(纯狐)谋害亲夫后怎样呢?这一个故事并没有交代,只是历史上的寒浞后来被少康杀死,罪有应得,但嫦娥(纯狐)在这个故事中下落不明。但这个故事没有交代,另一个故事却交代了,那就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嫦娥奔月”。

大家可能又要晕菜了,在“奔月”的故事里根本没有谋害亲夫的情节。嫦娥在这里叫姮娥。嫦娥(姮娥)的丈夫仍然是后羿,后羿向王母娘娘请了长生不老之药,还没来得及吃,后来老婆嫦娥(姮娥)发现后,自己偷吃了。她本想吃了药便长生不老,却没想到一下子飘飘升天,飞到了月亮上了。月亮又冷又寂寞,这无异于打入冷宫,从今而后只能是“碧海青天夜夜心”,孤独终老。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了《淮南子·览冥训》,原本想说明治理国家应该先务其本而不应本末倒置,否则就像后羿一样,虽然求得了长生不老药,但却还是被老婆偷吃了,自己没法长生。这显然是《淮南子》的作者赋予的哲理,嫦娥奔月的神话本身未必就是为了表达这个。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了东晋干宝编的《搜神记》一书中,变得更加悲催,嫦娥不仅飞到月宫,而且变成了一只癞蛤蟆!人们把月亮称作“蟾宫”,其实竟然是癞蛤蟆嫦娥的家!至于后来嫦娥被猪八戒调戏,这只是吴承恩一个人的恶作剧而已,可以忽略。

应该说,自从嫦娥(纯狐)杀夫的故事后,嫦娥的形象和故事就一直向负面发展,当然,嫦娥的负面性又反而不如杀夫的情节那么严重,反而有所减轻。那么对此应该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嫦娥(姮娥)奔月化蟾的故事仍然是前面的纯狐杀夫的故事的延续。虽然杀夫的情节没有了,但并不是因为版本的不同,相反,这恰恰是人们对嫦娥杀夫的罪行做了一个“隐恶”的处理,杀夫被人们有意识地掩盖了。因为毕竟杀夫的情节太诲淫诲盗,说出来影响太坏,而这时的人们对丑恶残忍的事情已经学会了遮掩和回避甚至批判,就好比亚当夏娃学会了用树叶遮蔽私处。所以这个时代的人们遮蔽了嫦娥的严重罪行,而给她安排了偷药这样一个不那么严重的罪,并给予不那么严重的惩罚。虽然冷宫和癞蛤蟆已经够她呛了,但毕竟还没有杀人偿命。这是为了一方面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又做到“家丑不可外扬”或者“国丑不可外扬”。笔者无法考证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的确切年代,但笔者愿意假设那个年代的人们已经开始有了道德观,而不像“常羲生月”的时代,仅仅停留在解释自然的阶段,也不像“纯狐杀夫”的时代,对罪恶可以毫无掩饰地宣传。“嫦娥奔月(化蟾)”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具备了《诗经》里“中冓之言,不可道也”的羞耻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间的神话和精英的史书都有着高度的一致,都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隐恶扬善”,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说出来对人有益,什么说了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综上所述,嫦娥的故事大概历经了三个阶段:解释自然(月母常羲)——反映历史(纯狐杀夫)——道德判断(嫦娥奔月、嫦娥化蟾)。由此或可窥见神话传说在文化研究上的特质和价值。神话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空穴来风,神话其实是一部民间的思想史和观念史。神话在科学昌明的20世纪反而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是由于一方面神话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历史,如果对其加以还原,便可能破译出历史的某些秘密。诚如王国维先生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上个世纪的徐旭生先生,当代青年学者刘宗迪先生等都是从神话传说中破解历史的大师;神话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反映人们的观念和思维。不仅反映了神话故事本身的观念和思维,而且反映了故事的讲述者和讲述年代的观念和思维。西方的人类学、神话学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而国内最经典的例子还是1924年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故事流变的研究。顾颉刚先生在其著名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从《左传》中对杞梁妻的记载,到《说苑》中杞梁哭倒城墙,再到南宋时“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定型,再到明代孟姜女故事流行的传播和流变,挖掘出了封建礼教、天人感应、秦筑长城、历代筑长城、佛教传入中国这些社会-历史语境对这一故事的影响和塑造。顾颉刚先生最后总结道我们可知道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藉了民众的情感和想像而发展。我们又可以知道,它变成的各种不同的面目,有的是单纯地随着说者的意念的,有的是随着说者的解释的要求的。我们更就这件故事的意义上回看过去,又可以明了它的各种背景和替它立出主张的各种社会。笔者对嫦娥奔月故事的流变,当然也受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启发。当然相当粗疏,而且仅仅停留在“大胆假设”的阶段,至于“小心求证”的工作,那还是留给胡适先生的徒子徒孙们吧!

祝大家中秋快乐,人月两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