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人物画作品欣赏(一百二十七) 敦煌壁画粉本 立轴 水墨纸本 癸未(1943年)作 款识:南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梵王赴法会。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 白描敦煌壁画绿度母像 镜心 水墨纸本 1941-1943年作 录文:(藏文汉释)鼠年八月十一日,时年二十八岁,诚心诚意以作膜拜。我的朋友为消除灾祸和业障捐画此像,甘孜州东格画师额布画。 题跋:张大千白描大士摹敦煌壁画,其下藏文亦壁上所原有,谢稚柳题。钤印:稚柳(朱文) 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率家眷及弟子二赴敦煌临摹壁画。在几乎与世隔绝、生活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共临摹了敦煌壁画280余幅。其中,四川博物院现存180余幅,台北故宫博物院受赠了62幅。此帧即是其中之一。 凉国夫人翟氏供养像 立轴 安西榆林窟壁画 敦煌人物 纸本镜片 榆林窟盛唐人画菩萨之像 镜心纸本 癸未(1943年)作 款识:榆林窟盛唐人画菩萨之像。癸未夏,内江张大千橅。 张大千先生临摹历代作品之多之广,在近现代画史上是少有的。特别是1941年春,为了探索中国画的发展源流,张大千率领门人、子侄,远涉陇西敦煌,考察古代石窟壁画,历时三年。在此期间,他曾为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整理编号,查清了敦煌地区文物分布,坐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并不辞艰苦临摹了历朝壁画二百七十六幅。 本幅描绘为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张大千曾三抵榆林窟,首次在1941五月前往敦煌途中,第二次在同年十二月,停留约二十天,第三次在1943年五月,离开敦煌返西安途中,至六月中旬离开,日以继夜地临摹,三趟以此次得画最多。 本幅署“癸未”1943年作,即画家最后一次榆林窟之旅所作。此幅为画稿,完整作品《水月观音》尺寸:纵140.8 厘米,横144.5厘米,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张大千书画馆。对比两幅作品,人物神情、动态、衣纹几乎同出一辙,只是四川省博物馆所藏《水月观音》较此幅白描稿更为严谨而已。从未予赋色的白描稿当中,更能看出张大千传统人物画线条的精炼有力,以表现观音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张大千在汲取古人绘画精髓的同时,“借古开今”,方使其人物画达到了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的高妙境界。 佛像 屏风 设色泥金 款识:南无观世菩萨六躯。冈田大佐将军大雅之属。大千居士张爰敬艁。 钤印:张季、除一切苦厄 敦煌人物壁画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款识:(1)敬绘敦煌千佛洞左室八排第十四号像。癸未寒冬,大千。(2)敬绘敦煌千佛洞中室五排第二十三号像。癸未春三月,大千居士。(3)敬绘敦煌千佛洞左室三排第十三号像。癸未(1943)九月,大千居士。(4)敬绘敦煌千佛洞中室十三排第三号像。壬午(1942)三月。大千居士。钤印:张大千 张大千曾经耗尽心力摹敦煌壁画。对敦煌壁画接触得越久,张大千越为它所征服,他后来多次指出:“在艺术方面的价值,我们可以说,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此《敦煌人物壁画》,四幅成一套,画中人物肃穆高大,慈悲祥和,人物服饰细腻生动,在看到画面的第一眼就被它的安详所震撼,画面流露出的气势和营造出的氛围让人为之折服。 观 音 立轴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414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 题识:癸未三月,漠高窟写为器之仁兄、秀珍夫人供养。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 佛 像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观音大士南无观世音菩萨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南无观世音菩萨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南无观世音菩萨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观世音菩萨 设色纸本 (未完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