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意功

 乡间铃医拾珍 2015-12-25
動意功 – 郭志辰 《跋》-由來

我很高興能向大家介紹動意功,因為它是性命雙修的智能健身法。動意功是我長時間在氣功修鍊與中醫臨床實踐,吸收了《內經》、《景岳全書》與日本丹波文堅等人的某些觀點,特別是受到愛因斯坦的「場論」部分理論的啟發,進而編創的一套套簡易功法。 總結練功實踐經驗,是對古氣功書《四注悟真篇》雪山地帶的理論有較深體會,也對「根達尼」諸理論進行了思索、領悟了張景岳關於「命門真火,所以溫百骸、養臟腑、充九竅」的思想,從而抓住了「命門動氣」的關鍵。

當然,愛因斯坦引力場論的建立,使物質和空氣統一起來,相互作用是由「場」來完成的論點,正充分闡明了場的效應,而此一理論加深了我對人類的整體生命觀和「天人合一」的認識。 在從唐山的地震中,了解到衝擊力的巨大,是由於以縱立為主、縱橫結合震波的原理,而我將此一原理運用於命門動氣,效應極佳,於是在練功實踐中悟出一個壓氣的方法。

另外,還採納了佛教先覺後知和「頓悟為法」理論、藏密功「嗡、啊、吽」口訣,光的效能、以及幾個手訣,把練氣提升到練光的層次。 功法主要以「合手站樁」、「扣手站樁」等幾個築基功,將動意功放在穩妥紮實的基石上。 經過長時間探索、實踐,使得大批練功者確實達到了強身健體、消除疾病、開發智能等效應。

個人以為,動意功的特點:是充分發揮場性效應。起動命門之氣,融化雪山,並壓氣,從而達到元氣充足,產生爆發力。由於縱橫結合,使得奇經八脈,各個臟腑,以致中脈,都同時受到波及,從而增強髓液,使之源源灌注大腦,達到腦髓充盈,聰明智開的目的。 動意功的演練強調動靜兼容。動意功和動意靜功融合在一起,練動意功動中入靜,練靜功靜中有動,達到海闊天空隨意有,似有似無臟為真,圓方剛柔形勢勁,無世無我幽超塵的寧神悟空境界。

動意功的式子很簡單,但意念變化萬千,它只有三節,練起來時間可以短至三、五分鐘,也可以長達半小時以上。本供充分運用創造性的形形像思維活動,手勢和形體講究多變化,如回照印堂可根據自身狀況變換手法,既可回照眼睛、兩耳、口腔,也可照臟腑。 動意功不論哪一個式子,都不分習練哪個經脈,而是表、中、裏同時沖開。本功講究壓氣,當發現氣過命門時就把氣壓下去,直到足尖熱,然後產生一種爆發力。在 壓 不住的情況下任其自然產生一次性跳躍,使得正氣佔據了新量級。因為不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退病,退病反應不大,解除了退病的痛苦。 動意「功強調場性效應,充分發揮築基優勢,因此氣感盛,場性強,正如愛因斯坦推出的引力場方程說明,物體的質量和分布決定著空時的曲率。物質的質量越大,分布的密度越大,引力場就越強」。這就是動意功群體效應好的原因。

摘錄自「動意功」郭志辰著 良辰出版 2002

……………………………………………………………………………………..

動意功法內容

動意功運用形象思維,充分發揮場效應,形、氣、意、神同時並舉,表、中、裡一起蛹動,起動命門之火,治病強身、開發智慧。

預備式:兩腳併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舌頂上齶。目視前方,兩眼微閉,全身放鬆。

起式:兩手側起(半陽半陰掌),沉肩墜肘,與肩等平,轉掌心向上,兩臂體前合攏,與肩等寬。

第一節:合手站樁 兩肘回收,回照印堂(手式多變),兩腿微微彎曲(靜站),兩手胸前合掌(合手站樁,靜站),手、膝同時起,兩手舉至頭頂上方(身體直立)。

第二節:扣手站樁 左腳拉與肩寬、開體貫氣,兩手至胸前合掌,下蹲(馬步站樁,赤龍攬海)。回照肚臍,兩手沿帶脈向後,回照命門,身體微起。(扣手站樁、靜站)。兩手捂在腎上(靜站),身體慢慢直起,兩手分開,還原體側。

第三節:光照站樁 兩臂慢慢側起(半陰半陽掌),至頭頂上方,默念“嗡、阿、哄”三遍,意念用甘露水從頭到腳沖刷五臟六腑和肌體,(排出病氣病灶三次)光照全身(靜站)。 收式: 左腳收回,兩手向下引導至肚臍,意念:兩手和頭上的光沿體中線向下引導;同時兩束光從湧泉穴沿腿骨向上導引,至肚臍會合(靜站)。兩手分開,還原體側,兩眼慢慢睜開。

動意功圖像解說詞 動意功運用創造性形象思維活動,充分發揮場性效應,形、氣、意、神同時並舉,表、中、裡一起蛹動,起動命門之火,融化雪山。式子簡單,變化萬千,動靜結合,奧妙無穹。

一、預備式: 兩腳併攏,周身中正,舌抵上齶,兩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目光回收,兩眼微閉(似閉非閉,略有餘光),全身放鬆。從兩腳併攏起,松靜自然站立,氣機即內守,外氣直接向身體內走,達到頂天立地天地人合一的氣功態。

起勢: 兩臂側起(半陰半陽掌),慢而勻,同時沉肩墜肘,抬與肩平。轉掌心向上,兩臂體前合攏,兩肩劃弧與肩等寬。

第一節:合手站樁兩肘回收,回照印堂,兩膝微屈。 手的場性與頭部場性交合,隨著時間的延長,場性引力增強,從而變化萬千。兩膝微屈,膝關節向裡扣,胯關節外翻,尾閭,命門,脊椎骨一些相應穴位都開,腰部無阻礙。下齶回收,督脈通暢,促進大腦潛能開發。隨著場性變化,出現顫動,不引不助。這時要充分運用場性效應。回照眼部:治療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回照耳部:治療耳鳴耳聾。回照腦血管部、咽喉部、隨著手形的變化還可以回照心肺部、胃部、肝膽部、腎部,大小腸等。對腦血管疾患,腦神經病,咽炎、高血壓、心肌炎,冠心病,肺氣腫,肝膽各病,均有顯著療效。總之哪裡有病即回照哪裡。 兩手慢慢下落,胸前合掌。神光看手指,重點看中指,神光(連眼似閉非閉)與手上經絡場性交合,有熱、麻、賬感覺。場性效應增強,打開手的穴位,可看到雙手變成四隻手,八隻手,十六隻手,無數隻手,手指變粗。十指為手三陰手三陽的會穴,不僅通暢經絡增強臟腑機能,並為發氣治病創造了有力的條件。等慢慢變回雙手,手膝同時起,兩手舉至頭頂上方。

第二節:扣手站樁左腳拉與肩寬,楷體貫氣。 意念:把整個身體左右拉開,向全身貫氣,向五臟六腑貫氣。這是大的開合。氣感盛,效果好。 兩手胸前合掌。兩腿下蹲(馬步站樁,靜站),這時形、氣、意、神同時並舉,尾閭下垂,胯關節,膝關節,趾關節全部放鬆,氣機內走,腰腿有力,再加“赤龍攬海”,舌在口腔內上下左右運轉,津液充足,能溫養肌肉,潤澤皮膚,潤養空竅,滑利關節,環流周身以充養五臟六腑、肌膚百骸,填精補髓。回照肚臍。兩手沿帶脈至背後,隨之身體微起回照命門。

(扣手站樁,靜站)。全身放鬆,兩膝微屈,盆腔,胯骨向後,脊椎骨向前,使脊椎骨與盆腔摘開,這樣“雪山”、“峽谷”一帶全部展開,氣感很盛,有的冒涼氣,是“雪山”地帶涼氣太多,腰肌勞損,關節炎,類風濕,婦科病,中老年腎虛都有這種現象,“常將神光照雪山,造化爐中煉金身”,就是充分運用場性效應,把這地帶照熱,達到強身祛病,是本功法的重點。這時也可象第一節回照印堂那樣,充分運用場性效應,手法多變,上至心肺,下至足趾,哪裡有病就照哪裡。主要是運用創造性的形象思維活動,照到哪裡,都能達到治病強身的效果。 兩手捂在腎上。這是進一步調動丹田、命門之氣,也可轉小小周天,丹田-會陰-尾閭-命門-丹田。也可丹田-命門。可體會丹田火枳,命門溫蒸,腎間動氣等奧妙。起動命門之火,融化“雪山”,壓氣不引氣不領氣,達到溫陽補火,腎氣充足,直至命門以下兩胯、兩腿,兩大足趾發熱,產生爆發力,元氣騰然的境地。

第三節:光照站樁 兩手分開,還原體側,兩臂側起,至頭頂上方,掌心向下。這節是光照,練光的層次。默念:“嗡、阿、哄”三次,這個口訣,是藏密功的口訣,是走光的層次,頭部是紅光,胸腹部是白光,下肢是藍光,默念了口訣,感到光由上而下,身體放鬆可達到腳心。百會穴到湧泉穴相通是人體中線,再加天地人和一,光照全身。 形象思維:甘露水從頭到腳沖刷心、肝、脾、肺、腎及肌肉,皮膚三次,有病者沖刷病氣病灶,無病者意念各個臟腑紅潤正常,機體健康。甘露水從頭到腳沖刷後,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用礦泉水,大海水沖刷。沖刷完後用光照全身。

收式: 左腳回收,兩手向下導引至肚臍。導引的同時,兩手和頭上的光沿體中線導到肚臍;兩腳心的兩束光沿腿骨向上導引同時至肚臍。上下之光同時在丹田會合。男左女右兩手重疊在肚臍上,靜養。兩手分開,還原體側,回到原來預備式站樁,兩眼慢慢睜開。

動意動功與動意靜功同時修煉,真正把命門之火起動起來,由表及裡從人體膜絡、經脈、臟腑、走四末,同骨髓,直至中脈,充盈周身各處,強身健體,開發智慧。 動意功靜功的練法《動意功》分為兩部分:一、動功部分;二、靜功部分。 《動意功》功法,動靜結合,即練動功又練靜功。性命修,打開人體智慧庫,融化人體的“雪山”地帶,開發潛能,祛病健身。 下面主要談一談動意靜功部分的內容。 動意功的靜功和動功,是有著直接關係的,在練功方法上是形、氣、意、神,表、中、裡同時並練,但最關鍵的是要理解“動意”兩字在靜功中的重要性與應用。

動意靜功的特點: 壓氣。練這套功是自然呼吸,但是我們在這講一點小功法。一開始吸氣時,意想氣從肚臍進入吸到命門內側,呼的時候從命門到肚臍,但意念不要呼到肚臍外面,這樣反復練3-9次,當練到一定的階段,也就自然而然地配合上了呼吸。因為人體的丹田部位時刻都在進行著升降開合,這就必然要影響人體的呼吸。

但是,一開始練功時,不要強制性的呼吸,應始終把握住“松靜自然”,否則容易導致氣泄。 在練靜功時,坐好放鬆以後,利用這個小功法,把命門部位的氣機調動起來,等它發熱了、跳動了,這時氣可能會沿督脈上行,這時你的意念一定要向下壓氣,把氣機壓到尾閭,使尾閭這一帶氣機充足,當尾閭這一帶發熱了,氣機充實了,它再返回來向上的力量就大拉,這叫反衝力。也就是我們動意驚動在練法上啟動氣機快,出功快的一大特點。也就是我們動意靜功在練法上和其他靜功有著截然的區別點。 有很多的功法普遍主張向上領氣、引氣,而動意功則主張向下壓氣。如果直接提氣,按中醫的道理,就會造成人體上盛下虛,上盛下虛人則無根。所以,我們這種練功的方法,正符合中醫理論上盛下虛的主張,也符合武術、氣功中所提倡的上虛下實、氣沉丹田。 在坐靜功時,不是把氣引向頭部,而是應用了處處截擊的方法。什麼時候不內部的氣機壓的自己能跳動起來了,氣就充足了。氣機也就充分的調動了起來,才挖掘了潛在的能量,在應用到給人發氣治病時,才能用之不竭,才不至於疲乏。

那麼,怎麼截呢?如果在練靜功過程中,命門部位跳動起來了,這時,我們不能讓氣向上走,要用意識把氣向下壓,使下部的氣機充實,當氣滿了以後,再也壓不住了,不然要產生一個“反衝力”,氣沖過命門可能一下達到脊關。這時,你要繼續用意念把氣壓住、截住,不讓它向上行,當氣把整個背部都佈滿了、充足了,背部跳動開了、發熱了,這時用意念再也壓不下去了,它必然又會向上沖。由於截擊,使這一帶的氣機都發動起來了,而且兩個太陽經脈也發生了變化,致使整個背部都氣血充盈發生變化。這時,它還要向中脈發展,就是說人體的內部正中方、後部,同時都要起到變化。

在整個變化的過程中,你的意識是壓不住的。這時也得順其自然。當氣又走到大椎時,再用意識,用最大的力量壓住它,一直壓到兩肩胛都充滿了氣,兩臂充滿了氣,手指也發賬了,最後,指尖上的穴位都打開了。這時壓也壓不住了,經脈也就同了。到了這時你就會感到手指的氣嗖嗖地向外走,如果這時給人治病,只要把手一抬氣就過去了,不用再發氣和采氣了。 當手指、上肢、後背穴位和關竅都通了以後,這時氣都充滿了,氣機都調動起來了,再也截不住了。這時,會有一股集中的力量沖向頭部到玉枕,你還要截住它。當氣再向上走到咽喉部,就截不住了,整個咽喉部都成了涼爽的了,這就說明內氣和咽喉部都通了,這時還不能引氣上行,讓它自動上去達到大腦內部。這時,大腦裡就會出現跳動感,甚至連骨縫都會叭叭做響,這時就挖潛了大腦深層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