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老鼠爱上猫 得让老鼠佩服猫 一、前言:今天的老鼠不怕猫! 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里,都认为学生最怕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学生怕班主任就好像老鼠看见猫——逃这夭夭。然而在今天,局面却是“当代的老鼠不怕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 第一,因为他们是新生代。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当代的小学生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未出生的,大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再加之浔阳区各小学大都处在市区繁华的地段,物质条件+现代化影响,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具备新生代所有的特点: (一)心智和身体成熟期提前 也就是说,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身体在十岁左右(也就是从四年级)就开始走向成熟了。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教育的重视,他们的智力水平也在超速发展。在当前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知识的传播又多又快,小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案例:某一老师即将结婚,一男生问她:“老师,你老公是干什么的?他有钱吗?”这位老师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这样问,男孩回答:“如果有钱的话,如果你不喜欢他了,离婚的时候,你就可以分到他一半的家产。”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的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了超前发展,换句话说,就是非常世故。 (二)自主观念逐渐强化 即对物质的占有、对自己的肯定、强烈的自主观念等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越来越充分。某校曾做过一次民主测评,得出这样一项结果:78%的学生认为老师喜欢自己,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95%的学生认为主要责任是对方。 当代小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还表现为生活兴趣化,他们做任何事都强调自己的感受。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着成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智力;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或现象,他们可以视而不见。例如:学游泳和学写作,孩子在学游泳时,天气再热,人再累他都能主动坚持,并且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学写作则不一样,因为这是家长的意愿,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呈应付式,不主动。 (三)创新意识超常发展 你比如说通过改编课文或者给同学取外号,如“蔺相如与廉颇恩仇录”、“我们班的长发女妖”等等。 (四)个性发展不平衡 例如有些学生成绩优秀却不懂得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积极,可写起作文来语句不通,条理不清;有些学生思维敏捷可数学成绩老上不去;有些女生在家里蛮不讲理在学校却非常文静听话等。 (五)价值观呈功利化、多元化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的和现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多种观念在小学头脑中渗透、碰撞,使得小学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功利化和多元的倾向。例如:学校教育学生要拾金不昧,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个,如果学校对拾金不昧行为进行通报表扬或给予加分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东西掉到地上刚准备弯腰捡起的时候,突然就会发现自己的东西已被另一个人捡起飞快跑去交给值日了,并查看值日生是否记下自己的名字和班级,还有的甚至每天准备两条红领巾,一条自己戴一条交公,据我了解,很多学校大队部就出现了许多红领巾无人认领。 第二,因为他们是众星拱的那个月。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他们是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甚至他们的父母都是,就算有生二胎的,那也是非常难得,值得大家羡慕,因此,也是宝贝疙瘩。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就是他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的希望,如果一旦出现什么意外,这几个家庭就没幸福可言了。所以他们小心地呵护着,不能让孩子在外面受一点委屈和伤害。这样的孩子我们怎么能轻易碰得,再加上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立法更是横在老师们头上的一把刀,哪能掉以轻心! 其次,姜还是老的辣。 在很多家庭中,年轻的爸爸妈妈工作压力比较大,工作忙,几乎没有什么时间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恰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正好退休在家,身体都还不错,自然就从子女手上接过这革命“红樱枪”。一段时间之后,子女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这些老人身边出现问题了,于是想教育教育,话刚说重一点,“太上皇”就开口了,“你小时候不也是这样调皮,你还不如我孙子听话呢”等等之类的话就让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哑口无言,意识到问题存在,但又无力解决,谁叫自己工作太忙!就这样,家庭教育造成了这些孩子任性、自私、脾气暴躁、好高骛远、怕吃苦、怕吃亏等等不良习气。 再之,他们的理念也很新 另一种情况就是现在的小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都比较高,加之自己在社会中的体验,使得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在教育孩子方面,自己很有一套教育理念和方法,经常对于老师的教育提出质疑,有时候难免当着孩子面来评判某个老师,甚至对簿公堂。这样的话,老师的威信就难树立了。 最后,还有不讲理的 在平时没有利害冲突的时候,家长老师是你好我好,然而一旦触及利益的时候,有的家长那是六亲不认的,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式,不达目的不罢休。例如评选三好学生的时候,一旦他认为不公平,找你麻烦是另一回事,他还无中生有的在外面制造舆论,损害你的形象,全然不顾你还是孩子的老师,你平时在他的孩子身上付出的所有,全部归零。试想,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他还会尊重老师吗? 二、有没有路可以走? 面对现实,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受伤害又能胜任工作? 我想拿班级座位编排来说事。 第一,轻易别碰这根红线;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所坐的座位是班级中位置最好的,他们会通过走后门的形式来找你,但是好的座位总只那么几个,不可能全部满足,一旦出现不合理编排,他们可不答应。所以,作为班主任,轻易不要碰这根红线,以免惹火上身。 第二,碰线有理 但是这并不代表班主任就不能调动座位,当必须碰这根红线的,就要做到碰线有理。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女孩,她既斜视又近视,麻烦的是她个子还不矮。实际上为了有利于学生的视力,我们班实行每周组座位轮换制,一到轮到这个女孩组到两边座位时,她根本就看不到黑板上写的字。她的妈妈多次给我打电话想让我把她女儿座位放在中间不动。鉴于她的要求合理,于是第二天我就把她的座位进行了调整,并宣布这是她的专座。这一调不要紧,晚上竟有十多个家长要求给孩子换座位,且都有理由,并且都拿这个女孩作为理由之一。当时我立刻意识到我的工作考虑不周,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可能会特别被动。搞不好还会与家长发生矛盾。于是当晚我就制定出“座位调整制度”,比如身高因素,视力因素(一定要有医院检查证明),学生上课态度因素(如科任老师和同学反映前后或同桌讲话影响课堂纪律等现象),在调整座位同时必须向学生公布调整有力依据。由于那个女孩个子比较高,我适当地向后进行了调整。 第二,一拳打十里,十里有人抵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当班主任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找个适当地挡箭牌。 你比如说,我把那个女孩的座位向后调,家长没有反映是不可能,当天中午,电话就打来了,这时候,我很清楚地向她说明我肯定是在为她的孩子着想,否则不会有第一次的座位调整,至于第二次的调整,我把家长们在这件事上的的反应以及她女儿的实际情况分析给她听,让她意识到我这个班主任已经为她的孩子的视力发展做了努力,同时还告诉她作为班主任的我必须要从班级整体发展考虑,很快这位家长接受了这一事实,并为给我工作带来的麻烦一再表示歉疚,从此没再提出什么特殊要求。找家长做挡箭牌也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是一定要注意,不能指名道姓,否则会惹来更大烦麻。 从座位编排这个案例我总结出两点: 第一,法布天下,有法可依,原则性问题要坚持; 第二,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的时候,适当找个挡箭牌,必竟一拳打十里,十里有人抵。 三、是做诸葛亮还是做刘邦? 诸葛亮、刘邦和班主任有么关系呢? 我们就先来说说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穷尽人间一切褒誉之词塑造的完美形象。他无所不知,战无不胜,令人钦佩赞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肃然起敬。但是,这样一个忠智两全、近乎神人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政权还是三国中最先败亡的一个,这个事实让人难以接受,我们不总是说,有付出就有收获吗?这句话难道有错?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为什么诸葛亮却得这样一个结局?我们来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悲剧的酿成与诸葛亮的竭尽劳苦、事必躬亲有一定的因果关系!陈寿《三国志》载诸葛亮“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亲自校对账簿文书,忙得整天流汗)”——把文书小吏做的事情都包揽过来,超负荷动载。司马懿曾预言:亮体毙矣,其能久乎?就是说诸葛亮身体垮了,难道命还会长吗?果然,诸葛亮积劳成疾,54岁即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一生谨慎,反映在人事问题上就是小心翼翼,不敢轻易授权于下属,不敢轻易使用新人,其实,这样不仅累垮自己,更严重的是使蜀汉文官武将对他产生了依赖思想,妨碍了有潜力的年轻将领的成长,例如像马谡、魏延、姜维等。 再说说汉高祖刘邦,论个人能力和道德修养,与诸葛亮那是没法比,却最终“以布衣提取三尺剑取天下”。后来,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时,说出了自己成功的经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接着我们再说说班主任。大部分班主任都说自己很累,我们来看看,晨光熹微,班主任就已经出现在教室门口,开始检查教室内外卫生,过问作业上交情况,向班干部交代任务,督促学生早读;课后找犯错误的学生谈话,有时因学生态度不好而气得音量陡升;其他老师上课时,到教室后门或窗边去偷窥;在办公室刚坐下来想批改作业,又接到学生打架或摔伤的消息,匆忙跑向事发点;整天表情严肃或面无表情,精神疲惫不堪,回到家不得把明天的新课备好,才敢上床入眠。 这样的班主任无疑是诸葛亮式的,“事必亲躬”,实际上班主任完全可以做个刘邦,“无为而治式”,把管理的大政方针输送给班委,通过对班委的管理,借用班委的力量间接管理体制到全班每个人和每件事。班主任通常抓好两点:制定班规和奖罚措施;锻炼和培养一支责任心强的班干部队伍。做好这两点,班主任就可退居幕后,只在宏观上做好指导和调控。 魏书生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他带班有一个最重要原则:凡是普通学生能干的事情,班委不干;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那么这样说来,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假如接的是一年级,可以: 第一,用木匠的眼光发现人; 什么叫“木匠的眼光”呢?一位校长别出心裁地让全校教师从一堆木头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料,几十位教师反复挑选,最终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料,其余皆空手而归。校长即请来一位木匠,让他挑选。木匠说:“还用得着挑吗?在我的眼里,每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可以做椅腿,短的可以做横档,连一块最小的木头,也可以做加固的木楔。一句话,只要你用得适当,所有的木头都有用。”一个班主任,只有用“木匠的眼光”去发现,才能选出一个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来。 第二,找家长做助手 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如果一旦选他的孩子做班干部,那对班主任是非常感激的,自然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如果让他利用在家时候来指导孩子的工作方法,肯定会全力以赴,这样的话,既加快了孩子上岗的时间,自己又省了不少力,同时又能减轻班主任班级管理压力,可谓“一举三得”,当然,班主任也不能做“甩手买卖”,也要适当地告知家长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 第三,他们需要表扬 这些小班干部必竟都是六七岁的孩子,处理方法和耐心都不够,班主任及时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对他的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同时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其他小干部们学习好的做法。对于做得不够好的,少批评多指导。相信,不出两年,就能训练出一支干练的班干部队伍来,成为班干部得力的助手。 如果是中途接班,先按兵不动,第一件事就召开一个班干部会,告诉他们你对他们非常重视,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这样的话,原来的对新班主任的观望和担心就烟消云散,自然会非常努力地工作。这时班主任就能腾出时间来发现人才。 如果是原来的老班的话,对于不合格的班干部不要轻易罢免,而是岗位调整。否则容易带来消极反映。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男孩,原来担任的是值日班长,成绩非常优秀,做事也非常认真,就是比较好动,动不动跟别人打架。全班同学都不服他,于是我就撤消了他的职位。自从撤消之后,他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了,三天两头跟别人打架,叫到你面前他又一声不吭,还经常眼泪汪汪的,后来打电话给他的家长,他的家长告诉我,说他可能是故意的,想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在做值日班长的时候,老师同学都比较关注他,现在撤了,关注的人自然少了,所以他就以这样的方法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知道原因之后,我根据他做事认真负责而又好动的特点,安排他做学习代表,果然,在每天的收作业、发作业、检查作业、评价作业的繁忙工作中转移了他的注意力,打架的事少了,脸上总是带着笑容。 同时,定期召开班干部会,目的为: A、通过他们了解班上的情况; B、教给他们工作方法; C、给他们打气; D、公布同学们的评价; E、找出每个人的优点; F、给予工作上肯定(评星级); 除了定期召开班干部会,班主任还要学会放权,在班级管理上充分民主,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管理班级,班主任只是在宏观上进行调控。(案例:我们班的拍卖会)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除了培养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还可以从班队会课上入手,怎么入手呢: 首先,培养主持人。 班队会我从来没有亲自主持,全部由主持人来负责。我培养了两批主持人,单双周,每批提前一周设计好班队课方案,做好所有的准备,例如参与人员,活动的形式,表演人员等等。我只是在周四的时候审核一下他们的方案内容,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和建议,然后在每周一的班队会上坐在后面听,连维持纪律的人他们都已经安排好,我纯粹是观众,很惬意。 其次,下放权力 平时我总觉得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很费劲,制止一些不良风气力不从心.现在利用班队会课,我完全可以交给学生来讨论,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让他们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明白是非,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例《手机风波》:现在很多孩子有手机,而且还呈增长趋势,经常有学生在上课时间忘记关机或者设制成震动的,有的干脆竟然在上课的时间偷偷躲在下面玩游戏,这样肯定影响他们听课的注意力,于是在我的提示下,主持人组织一场了“带手机的利与弊”辩论会,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利弊的比较,发现小学生带手机是弊大利,最后协商制定了“关于带手机进校园解决方案”,还拟定了一份《关于带手机进校园处理方案告家长书》,取得家长认可和支持,后来即使有特殊情况必须带手机的同学在校期间根据规定主动将手交由我保管,负责接听并转告。)向学生下放权力,能取得事半功半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再之,充分民主 开展他们自己确定的主题活动,内容和方案完全由他们自己制定,只要审核过关,就可以开展。如果遇到大队部有主题的话,临时调整,融合进去。对于他们主题活动开展的质量,进行民主评价。因为现在孩子在电视上看到许多大型活动的主持,对于主持的好坏还是有定的辩别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