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学案

 采菊东篱630 2015-12-25

诗歌鉴赏学案——画面描述与虚实分析

黄科锋  设计

目标:①学会用短句排比描述诗歌呈现的画面。②学会对诗句进行虚实分析。

例题:(2015年安徽省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①【唐】

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方法:逐句分析,进行意译,短句排比,分号相隔。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答: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方法:逐句分析,指明虚实,虚实相生,表现思想,寄托情感。

课堂练习一

(据2014全国大纲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这首诗前三联描写了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概括。(5分) 

 

 

 

2)请对第三联中“随”字作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作者简介】刘长卿(726 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课堂练习二(据2014年四川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作者简介】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1)后六句写了那几幅画面?请概括。(6分)

 

 

 

2)结合全诗,从虚实角度分析首联。(5分)

 

 

 

 

作业题

(据2014年湖北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前六句写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6分)

 

 

 

2)从虚实角度分析尾联。(5分)

 

 

 

 

2014年四川卷原题及答案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2014年湖北卷原题及答案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作者简介】罗邺(825?),余杭人,有“诗虎”之称。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在光启末年至大顺间(888891),罗邺以垂老之身,踉跄北行,往帐前任职。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举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

课堂练习一答案

1)前三联描写了三幅画面:一路走来,满地莓苔,上留履痕;白云依依,渚静草绿,闲门紧闭;雨洗青松,峰回路转,来到源头。(3分)幽静。(2)2)“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峰回路转,缘山寻找水源的过程,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随”有随缘之意,为下句“禅意”的出现做了铺垫。(2分)“溪花”为实,“禅意”为虚,“相对”为实,“忘言”为虚。虚实结合,表现对常山道人隐居处的喜爱与沉醉,寄托隐居与参禅之意。(6分)

课堂练习二答案

1)寒山萧瑟,斜阳染红;落叶纷纷,新月明亮;烟水一色,飞鸿留影;霜风卷地,菊花失色;二更短烛,诗人饮酒;北斗低横,无心欣赏。(6分)

2)“小阁高栖”是实写,“老一枝”用典,实中有虚,表面写自己年老时栖于树枝一样的小阁楼,实际上写终老山林之志。“闲吟”是实写,“了不为秋悲”虚中有实,表面写自己没有一点悲秋之心,实际上作者后文充满悲秋之心:寒山斜阳,落叶纷纷,霜风卷地,菊花无姿,借酒浇愁,无心赏景。(5分)

作业题答案

1)残灯未灭,宿酒初醒;诗人早起,携剑登程;大雪纷飞,雄鸡报晓;独自向北,背雁而行;关隘白草,道路难辨;浊河冰冻,没有水声。(6分)

2)“此中来往”实中有虚,实际上作者是第一次去;“本迢递”是实写道路之远,“驱羸”是实写自己身体瘦弱还要长途跋涉,“客塞城”是作者的目标,但此时还没有走到,虚中有实。尾联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5分)

 

小结

1.问画面注意暗示,或是一联一画面,或是一句一画面。2.分析虚实注意四分一总加思想情感。四分:实写、虚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总:虚实结合。虚实只是手段,最后还要指出其表达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