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一让孩子爱上阅读 ●喜欢读书的孩子比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成才的概率大5倍。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分为四种: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作业能力、考试能力。阅读能力排在首位。 贾容韬曾对一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状态好、成绩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有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较大。凡是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理想且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阅读都是其薄弱环节。 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快速提高学习成绩。 ●案例: 程程(化名),11岁,上小学四年级,语文、数学、外语的成绩一直在五六十分徘徊。贾容韬和程程接触后,发现她很少读课外书,于是,在完成两个小时的交流后,他送给程程3本书:《爱的教育》《小王子》《草房子》。程程用一个多月读完了这3本书。 回访时,贾容韬又送给程程5本书,程程爱不释手,用两个月读完了。 读完8本书后,程程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性格变得开朗了,作文也写得顺手了,最令她父母高兴的是,期末考试时,程程的语文、英语成绩都在90分以上,数学考了100分。 ●建议:想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一定要爱读书。 技巧二不做打击“高手” ●孩子在小时候都对学习充满兴趣,但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管教失当,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不少家长是打击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高手”,他们习惯在孩子学习前、学习中制造不和谐气氛。 这些话,一些家长经常脱口而出: “这么晚了,你还不去学习,我看你是成心拖延时间。” “这么简单的方程式你都解不出来,数学课你是怎么听的?” “看你心不在焉的样子,我都替你难受,你能把玩的劲头用到学习上一半,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成绩!” ………… 贾容韬认为,家长不厌其烦地唠叨,无形中让孩子跟学习成了“对头”。 有一个孩子说:“我干啥你们都不满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我不上学了,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学习成绩是抱怨出来的吗?训斥能让孩子学习优秀吗?难道孩子希望自己学习成绩落后吗?孩子成绩不好,父母应该负什么责任呢? ●案例: 贾容韬以前总是抱怨儿子学习不用功,可儿子并没有因为他的抱怨而发奋学习。后来,他的观念改变了,对儿子的态度也变了,结果儿子反而变得爱学习了。 儿子上高二时,有一次考了370多分(满分750分),面对儿子的胆怯,他满怀深情地说:“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现在才知道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每天要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要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有时还要遭父母的白眼和老师的误解。说实话,要让爸爸去考,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爸爸以前总是不理解你,真是太不应该了!” 儿子受宠若惊,老爸这么善解人意,他还能说什么呢?努力学习是对理解最好的报答。 ●建议: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忘了这一点。只要父母善于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肯定会理解父母并接受父母的。 技巧三让孩子做家务 ●家长希望孩子对学习完全负起责任,而生活上则不用他来负任何责任,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上去,其他的事不用你管!”这是家长们经常说的话。 贾容韬说,在生活中做事拖拖拉拉,对生活不负责任的孩子,一定会把这种习惯带到学习中去。 ●来自案例中的总结: 贾容韬在他接触过的“问题孩子”、网瘾少年、厌学儿童中发现,他们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于:做事马虎,衣服鞋袜随脱随扔。吃完饭不收拾碗筷,用过的东西随手乱放,出门不关灯,上完厕所不冲水等。 ●建议:家长要让孩子多做家务。 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做家务,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时间肯定要在网上冲浪,久而久之,不免要沉溺、上瘾。因为,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力比学习要大得多。 孩子做家务有以下好处:让孩子热爱生活;让孩子在体验中感受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通过做家务,变得耐心,有意志力。 贾容韬总结,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活品质=学习品质=学习成绩。 技巧四学会和孩子说话 ●父母的说话水平,直接影响亲子沟通的效果,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 孩子不接受父母,和父母对着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不会说话。 和自己的孩子说话,还有那么多讲究吗?贾容韬说,需要。“语言不是剑,却能穿透人心”,如果家长希望亲子关系和谐,就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建议:用第一人称说话。 把“你听明白了吗?”变成:“孩子,我说明白了吗?” 把“你总是阴沉着脸,好像爸妈欠你什么似的!”变成:“宝贝,爸爸看你情绪不佳,是不是我哪句话说错了,无意中伤害了你?” 把说话焦点引到自己身上,即便哪句话孩子没听明白,也不是孩子的责任,是父母没有表达明白,这样孩子就不会和父母产生对立情绪。 ●要提示,不要谴责。 把“你洗完澡总不知道关浴霸,你来掏电费!”变成:“儿子,浴霸还开着呢!” 父母直接向孩子指出缺点,孩子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因为父母的话里充满了责备和训斥。如果只描述问题,把焦点集中在问题本身,孩子往往乐于接受,也会主动解决问题。 技巧五和孩子同感共情 ●孩子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信任父母的表现。如果父母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就等于失去了和孩子交流的机会。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不能和孩子同感共情,会不会同感共情,教育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案例: 12岁的壮壮回到家就发脾气。 壮壮:老师太可恶了,竟然说我有健忘症!我没背会课文,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 妈妈:我看老师批评得有道理,谁让你不用心呢?人家都能背会,就你背不会!看你以后长不长记性? 壮壮:我又不是故意的,好几个同学都不会背,他为什么只批评我?既然他不给我面子,以后我就不交作业了,看他能把我怎样? 妈妈:你敢!看我不敲扁你的头! 结果壮壮赌气离家,在网吧待了好几天。 这个妈妈不懂得同感共情,故而气跑了孩子。孩子在学校里受了批评,希望从妈妈那里寻求情感支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需求。妈妈不但没有安慰孩子,反而火上浇油。孩子负气离家,耽误了学业,亲子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如果这个母亲能认同孩子的感受,结果就大不一样。 假设这样的情景: 壮壮:老师太可恶了,竟然说我有健忘症!我没背会课文,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 妈妈:这事真的太让人难堪了,你心里一定很不好受。 壮壮:确实是这样。 妈妈:在同学面前说你有健忘症,你一定很没面子吧? 壮壮:那一刻我想钻到地缝里。 妈妈:我敢说,那时你心里一定在骂老师。 壮壮:妈妈,你是怎么知道的? 妈妈:有人伤了我的自尊心时,我也会这么想。 壮壮:妈妈,我现在不那么生气了。 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诚恳地说:“你记忆力那么好,如果再用点儿心,肯定能背会的。” 孩子:我也是这么想的。 妈妈:其实老师也不想批评你。如果大家都背会了,老师高兴还来不及呢。你们老师非常有责任心,批评你是不想让你在学习上欠账。孩子,努力学习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关爱啊! 如此同感共情地开导,既化解了孩子的愤怒,又巧妙地指出了孩子的过错,还给孩子提出了要求,孩子顺其自然地接受了教育。 ●建议:和孩子同感共情,要掌握以下原则: 无论孩子的言行多么幼稚,错误犯得多么离谱,都有孩子的理由,我们不妨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就多了一分理智,少了一分盲目。 同感不等于认可,共情也不代表同意。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可孩子的感受,并不代表同意他的观点,认可他的做法。我们体谅孩子、关爱孩子,并不代表他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仍然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通过共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深切的爱,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在命令和管教自己,而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
|